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2647发布日期:2019-01-08 22:2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其中,管壳式(又称列管式) 换热器广泛得到应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其存在的问题是管壳式换热器为压力容器,生产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内部一般安装有折流板,液体在折流板的导流中会存在换热盲区,其换热效率不高。

另外,市场出现了一种同轴换热器,其换热效率高,其由同心的内管和外套管组成,冷热流体分别在内管和外套管环隙中流动的同时进行传热,由于同轴换热器中换热管采用特定的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设计使得换热管水侧流道具有较大的截面尺寸,能容许水中 夹带较大直径的泥沙、纤维及其它杂质通过,造成堵塞的可能性小,同时因水质较硬造成系统堵塞的可能性很小。更不会因为长期运行面造成换热性能大幅下降,所以更能适应制冷系统实际运行工况的复杂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一般采用单根同心管,为了提高换热量就增加管的长度,然后将同心管盘起来,可以减少占地面积。有时候为了满足大的换热需要,只能再将同心管延长或者并联多根同心管,这样的结构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制造成本提高,而且盘起来的体积仍然很大,占地面积大,而且还会产生振动,有时会磨破管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且还存在流体阻力大,后期维护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结合列管式换热器和同轴换热器的优点,其制作成本低,流体阻力小,换热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所述同轴外管(3)由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和多个套管(3.2)组成,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多个套管(3.2),所述同轴内管(2)包括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和多个芯管(2.2),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设置在同轴外管端盖(3.1)的外侧,且多个芯管(2.2)分别插在多个套管(3.2)内腔,且所述芯管(2.2)的表面设有螺旋槽(2.3),在芯管(2.2)的外壁与套管(3.2)的内壁之间形成螺旋槽(2.3);在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外侧安装固定外端盖(1),一个外端盖(1)上设有第二进液口(5),另一个外端盖上设有第二出液口(10);在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进液口(4),在另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出液口(9)。

优选的,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多组螺旋槽(2.3)。

优选的,上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和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上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液腔(8),第二进液腔(8)与芯管(2.2)的内腔连通,形成第二液体通道。

优选的,上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右侧与同轴外管端盖(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进液腔(6),且第一进液腔(6)与螺旋槽(2.3)连通,形成第一液体通道。

优选的,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六组螺旋槽(2.3),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十四个套管(3.2),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之间设有十四根芯管(2.2),从而形成八十四个第一液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合了列管式换热器和同轴换热器的优点,实现了同轴换热器的高效换热,又减少了体积,减少了占地面积;与列管式换热器相比,其价格低,换热性能好,没有换热盲区;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螺旋管和多个芯管与套管,降低了流体的阻力,提高了换热量,由于采用的螺旋槽作为换热液体通道,内外流体产生的扰流较大,且交叉搅拌,大幅提高了换热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同轴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同轴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芯管和套管的截面图;

上图中: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进液腔(6)、螺栓(7)、第二进液腔(8)、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

同轴内管端盖(2.1)、芯管(2.2)、螺旋槽(2.3)、螺孔(2.4)、同轴外管端盖(3.1)、套管(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所述同轴外管(3)由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和多个套管(3.2)组成,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多个套管(3.2),所述同轴内管(2)包括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和多个芯管(2.2),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设置在同轴外管端盖(3.1)的外侧,且多个芯管(2.2)分别插在多个套管(3.2)内腔,且所述芯管(2.2)的表面设有螺旋槽(2.3),在芯管(2.2)的外壁与套管(3.2)的内壁之间形成螺旋槽(2.3);在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外侧安装固定外端盖(1),一个外端盖(1)上设有第二进液口(5),另一个外端盖上设有第二出液口(10);在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进液口(4),在另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出液口(9)。

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多组螺旋槽(2.3),可以设置多根芯管,这样,增加了液体通道,降低了流体的阻力,增大了换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和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上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液腔(8),第二进液腔(8)与芯管(2.2)的内腔连通,形成第二液体通道,上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右侧与同轴外管端盖(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进液腔(6),且第一进液腔(6)与螺旋槽(2.3)连通,形成第一液体通道。

使用时,可以在第一液体通道连接高温的液体,第二液体通道连接待换热的低温液体,高温液体通过第一进液口(4)进入第一进液腔(6),然后沿着多个螺旋槽流动,直至从另一端的第一出液口(9)流出;而此时在第二液体通道连接低温液体,低温液体通过第二进液腔(8)分别进入多个芯管(2.2)内腔,然后,大流量的低温液体经过芯管内腔从第二出液口(10)流出,由于芯管(2.2)外壁上布设有多个螺旋槽,且螺旋槽内流动着高温液体,所以,低温液体得到加热,而且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六组螺旋槽(2.3),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十四个套管(3.2),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之间设有十四根芯管(2.2),从而形成八十四个第一液体通道,与现有技术的同轴换热器相比,增加了十三根同轴换热器,而且每根换热管都设有八组螺旋槽,这样,大幅减少了液体流动的阻力,并且大幅提高了换热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