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1167发布日期:2019-11-16 01:30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暖通空调组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从北到南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冷地区的部分城镇都需要采暖,采暖燃煤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空调又日益普及,建筑空调能耗正在迅速增加。随着现代建筑向着舒适化的方向发展,暖通空调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建筑技术中的重要标志,但其能耗巨大的特点迫使人们寻找相应的节能减排方法和技术。据统计,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55%左右,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0%。因此空调系统的节能不容忽视,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对减少建筑系统总能耗的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于暖通空调的节能控制设备,目前主要通过变频器或冰蓄冷的方式,在通过冰蓄冷对室内环境降温时,鼓风装置将气流吹到冰水管道的表面,由冰水管道对气流进行降温,再吹入室内,在一些高温地区,由于鼓风装置吹入的气流温度较高,导致了对溶冰冰水的消耗过多,不利于冰蓄冷过程中对冰水的节能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包括冰水管道、机壳、出风口、进风口、通风管道和冷风装置,所述冰水管道贯穿机壳两端,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机壳上远离冰水管道的一端,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机壳上靠近冰水管道的一端,所述进风口连通在通风管道上,所述通风管道与冷风装置气路相通,所述冷风装置包括冷风风路,设置在冷风风路入口处的加压进气泵和设置在加压进气泵后方的多个雾化喷头,每个所述雾化喷头后方设有与冷风风路截面积配合的挡水筛网,所述冷风风路的出口处朝向冰水管道且冷风风路的出口处设有至少两个出风方向不重合的鼓风机。

作为优选的,所述加压进气泵前方设有限流调节阀。

作为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机壳内还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在温度传感器和限流调节阀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雾化喷头上连接有流量调控装置和酒精加注器,所述流量调控装置和酒精加注器连接在控制模块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出风口处设有负离子空气净化装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雾化喷头的顶部设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固定在机壳顶部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冷风装置对吹入冰水管道的气流进行降温,较小了对冰水能量的消耗,对冰蓄冷过程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在冷风装置中采用雾化喷头,喷出的液滴非常小,进风口进风后通过通风管道经由加压进气泵进入冷风装置中的冷风风路,高压气体能够快速使微小液滴气化,气化吸热使经过的空气快速降温,为防止出气时带出液滴设置了挡水筛网,设置鼓风机则能够为出风口处出风增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冰水管道;3、进风口;4、出风口;5、通风管道;6、冷风风路;7、加压进气泵;8、雾化喷头;9、挡水筛网;10、鼓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暖通空调节能自控装置,包括冰水管道2、机壳1、出风口4、进风口3、通风管道5和冷风装置,冰水管道2贯穿机壳1两端,进风口3设置在机壳1上远离冰水管道2的一端,出风口4设置在机壳1上靠近冰水管道2的一端,进风口3连通在通风管道5上,通风管道5与冷风装置气路相通,冷风装置包括冷风风路6,设置在冷风风路6入口处的加压进气泵7和设置在加压进气泵7后方的多个雾化喷头8,每个雾化喷头8后方设有与冷风风路6截面积配合的挡水筛网9,冷风风路6的出口处朝向冰水管道2且冷风风路6的出口处设有至少两个出风方向不重合的鼓风机10。通过冷风装置对吹入冰水管道2的气流进行降温,较小了对冰水能量的消耗,对冰蓄冷过程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在冷风装置中采用雾化喷头8,喷出的液滴非常小,进风口3进风后通过通风管道5经由加压进气泵7进入冷风装置中的冷风风路6,高压气体能够快速使微小液滴气化,气化吸热使经过的空气快速降温,为防止出气时带出液滴设置了挡水筛网9,设置鼓风机10则能够为出风口4处出风增压。

加压进气泵7前方设有限流调节阀。出风口4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机壳1内还设有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连接在温度传感器和限流调节阀上。温度传感器、限流调节阀和控制模块配合能够根据实际温度所需调节进气量。

雾化喷头8上连接有流量调控装置和酒精加注器,流量调控装置和酒精加注器连接在控制模块上。当温度较高时可以提高雾化喷头8出水量并向其中加注酒精,提高降温效果。

出风口4处设有负离子空气净化装置。雾化喷头8的顶部设有供水管,供水管固定在机壳1顶部的内壁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