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1138发布日期:2019-11-16 01:2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进行制冷循环来对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已为人所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构成这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专利文献1的室外机中设置有两个热交换器。上述两个热交换器中分别形成有从室外机的外周侧朝向内侧延伸的内侧热交换部(第四热交换部),并且各个内侧热交换部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布置。此外,各热交换器的内侧热交换部各自的顶端部安装在中柱上。

中柱是横截面呈u字形的柱状部件。中柱以插入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方式布置。另外,中柱堵住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间隙,来阻止绕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6-1805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组装室外机的过程中,作业人员通常会在室外机的机壳内设置热交换器。因此,热交换器在机壳的底板上的设置位置会因室外机不同而多少存在差异。此外,当通过对平坦的热交换器实施弯曲加工来形成内侧热交换部的情况下,由于会产生回弹现象,因而通常各个热交换器的形状会存在些许差异。这样一来,热交换器在机壳上的设置位置、热交换器本身的形状之间便会存在一些误差。因此,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的间隔通常会与设计值存在一些差异。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中柱的沿内侧热交换部的外侧面延伸的一对侧面部形成为平坦的板状。因此,在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的间隔比中柱的宽度窄的情况下,将中柱插入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作业变得困难。此外,在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的间隔比中柱的宽度宽的情况下,并没有完全堵住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间隙,从而一部分空气会绕过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热交换器以各自的内侧热交换部相向的方式布置的室外机中,即使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间隔与设计值之间稍有不同,也可堵住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间隙,从而抑制绕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以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机为对象,该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机壳、以及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被收纳于上述机壳内且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在各上述热交换器形成有外周热交换部和内侧热交换部,该外周热交换部沿上述机壳的外周延伸,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从上述外周热交换部开始朝上述机壳的内侧延伸且该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成为上述热交换器的一侧端,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和上述第二热交换器被布置成各自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之间彼此留出间隔地相向,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顶端隔板,上述顶端隔板以从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跨越到下端的方式设置,且在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侧堵住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上述顶端隔板具有一对侧壁部且形成为槽形,在上述顶端隔板的各侧壁部形成有倾斜部,上述倾斜部以该侧壁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从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侧朝着上述外周热交换部一侧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

在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顶端隔板布置在各热交换器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顶端隔板在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侧堵住形成在两个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就形成为槽形的顶端隔板而言,在各侧壁部形成有倾斜部,倾斜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从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侧朝着外周热交换部一侧逐渐变窄。因此,即使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与设计值稍有不同,顶端隔板的倾斜部也容易进入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空间,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隙被顶端隔板堵住。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与设计值稍有不同,也能够在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侧堵住形成在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少绕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量。

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上述顶端隔板的上述倾斜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密封件,上述密封件接触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部而产生变形。

在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顶端隔板上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接触各热交换器的内侧热交换部的顶端部而产生变形。因此,顶端隔板与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间隙被密封件密封住,其结果是,能够阻止绕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

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上述机壳的底板上,形成有用于对上述顶端隔板进行定位的定位孔,在上述顶端隔板的下端部形成有定位突起,上述定位突起向下方突出而被插入上述底板的上述定位孔内。

在第三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形成在顶端隔板上的定位突起进入形成在机壳的底板上的定位孔内,由此,顶端隔板就被布置在机壳内的规定位置上。

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上端隔板,上述上端隔板在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侧堵住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

在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上端隔板在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侧堵住形成在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因此,通过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隙而绕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得到抑制。

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上述顶端隔板的上端部与上述上端隔板相连结。

在第五方面的实用新型中,顶端隔板的上端部与上端隔板相连结。也就是说,在该实用新型中,上端隔板兼作用于固定顶端隔板的部件。

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包括保持相向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上述间隔保持部件具有供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嵌入的第一保持部、和供上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嵌入的第二保持部。

上述专利文献1的中柱形成为横截面呈u字形的柱状,其通过进入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从而来维持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因此,在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窄的情况下,中柱进入内侧热交换部之间,推开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由此而能够维持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但是,在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宽的情况下,不能利用中柱使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彼此靠近,因此难以维持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

相对于此,在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设置于间隔保持部件上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内分别嵌入相应的热交换器的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因此,在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窄的情况下,通过嵌入与各保持部对应的内侧热交换部,从而能够使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扩大。此外,在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宽的情况下,通过嵌入与各保持部对应的内侧热交换部,从而能够使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缩小。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上述间隔保持部件具有封闭板部,上述封闭板部以从相向的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中的一者的上端部跨越到另一者的上端部的方式设置,且在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侧堵住上述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

在第七方面的实用新型中,设置在间隔保持部件上的封闭板部在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侧堵住形成在内侧热交换部之间的空间。因此,通过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隙而绕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得到抑制。

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中,上述间隔保持部件的各上述保持部具有上板部和侧板部,上述上板部位于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上方,在上述内侧热交换部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各布置有一个侧板部,并且该侧板部从上述上板部开始向下方延伸。

在第八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在间隔保持部件的各保持部设置有一个上板部和一对侧板部。在各保持部,相应的热交换器的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进入一对侧板部之间。也就是说,相应的保持部的侧板部会位于各热交换器的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内侧热交换部的上端部便由间隔保持部件的保持部保持住。

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各上述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热交换列部,多个上述热交换列部分别具有传热管和翅片,并且沿上述热交换器的厚度方向排列,在上述间隔保持部件的各上述保持部内,嵌入与该保持部对应的上述热交换器的所有热交换列部。

在第九方面的实用新型中,各热交换器设置有多个热交换列部。与间隔保持部件的各保持部对应的热交换器的所有热交换列部嵌入上述保持部。因此,利用间隔保持部件的各保持部,能够保持设置于热交换器的多个热交换列部彼此之间的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一部分省略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3是将设置在实施方式的室外机中的热交换器及其周边的部件省略后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室外机中的内侧热交换部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室外机中的内侧热交换部及其周边的主视图,在图5中省略了顶端隔板。

图6是示出从斜下方看到的上端隔板的立体图。

图7是上端隔板的隔板主体的俯视图。

图8是顶端隔板的上端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顶端隔板的下端附近的立体图。

图10是顶端隔板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室外机中的顶端隔板的下端部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室外机;5-机壳;13-底板;14-定位孔;40-第一热交换器;41-第一外周热交换部;42-第一内侧热交换部;50-第二热交换器;51-第二外周热交换部;52-第二内侧热交换部;60-上端隔板;80-顶端隔板;83-侧壁部;84-倾斜部;86-密封件;88-定位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该室外机1经由管道与室内机连接而形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的空调装置对办公室等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和制热。需要说明的是,空调装置进行空气调节的对象空间并不限于办公室、住宅等居室内空间,其还可以是保管物品的仓库内空间、处理物品的作业用空间(例如洁净室)等。

-室外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此外,如图2所示,当俯视时室外机1形成为长方形。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是将从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的顶出风型室外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前”、“后”、“左”、“右”、“上”、“下”都指的是从正面(前面)侧观看室外机1时的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方向)。

如图1所示,室外机1包括机壳5。机壳5包括下部机壳10和上部机壳15以及前面面板20。上部机壳15置于下部机壳10上。前面面板20跨越下部机壳10和上部机壳15而设,其覆盖下部机壳10的前面部和上部机壳15的前面部。

下部机壳10包括:具有多个支柱部件12的框架11、以及设置在框架11的底部的底板13。下部机壳10的背面和左右侧面成为用于向室外机1的内部引入空气的吸入开口25。

如图2所示,在下部机壳10内,分别收纳有两个热交换器40、50、两个压缩机31、两个电子元器件箱32。热交换器40、50、压缩机31和电子元器件箱32置于底板13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部机壳10内还收纳有储液器(accumulator)、油分离器等其它设备,但并未图示出来。

各热交换器40、50是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详细情况见后述。当俯视时,各热交换器40、50形成为u字形。如图2所示,两个热交换器40、50以各自的外侧面面向吸入开口25的形态左右并排设置在机壳5内。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右侧布置有第一热交换器40,左侧布置有第二热交换器50。另一方面,压缩机31和电子元器件箱32布置在机壳5内的靠前面面板20的位置处。此外,在机壳5内的右侧和左侧各布置有一个压缩机31,并且在机壳5内的右侧和左侧各布置有一个电子元器件箱32。

如图1所示,上部机壳15形成为其背面和左右侧面被侧面面板16封住的箱状。上部机壳15的上面部成为吹出开口26,吹出开口26用于从室外机1中引出空气。

在上部机壳15内,收纳有两个螺旋桨风扇33即风扇33、和两个喇叭状部件34。在机壳5内的右侧和左侧各布置有一个风扇33。在上部机壳15的前面侧的下部布置有前侧撑条17,在上部机壳15的背面侧的下部布置有后侧撑条18(参照图2)。风扇33与驱动风扇33的风扇电机(省略图示)一起经由支承台固定在前侧撑条17及后侧撑条18上。

-热交换器的结构和布置情况-

第一热交换器40和第二热交换器50分别是包括传热管36和翅片37且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如图2及图3所示,各热交换器40、50分别包括两个热交换列部43、45、53、55。就各热交换器40、50而言,两个热交换列部43、45、53、55以在热交换器40、5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布置。

如上所述,当俯视时各热交换器40、50形成为u字形(参照图2)。各热交换器40、50是通过使形成为平板状的半成品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为u字形的。在该过程中,直管状的传热管36发生塑性变形而成为u字形。

就各热交换器40、50而言,位于u字形的外侧的热交换列部成为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位于u字形的内侧的热交换列部成为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在各热交换器40、50中,空气从u字形的外侧朝内侧流动。也就是说,各热交换器40、50的u字形的外侧面成为空气的流入面,u字形的内侧面成为空气的流出面。

如图3及图4所示,各热交换列部43、45、53、55包括很多传热管36及很多翅片37、以及一根总集合管44、46、54、56。传热管36、翅片37以及总集合管44、46、54、56的材质都为铝合金。

就各热交换列部43、45、53、55而言,所谓的扁平管即传热管36以各自的轴向成为近似水平方向的形态,彼此之间留出一定间隔地上下布置好。就各热交换列部43、45、53、55而言,翅片37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态,彼此之间留出一定间隔地布置在传热管36的轴向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各热交换器40、50中,设置在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的传热管36的数量和设置在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的传热管36的数量相等,并且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和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中的传热管36的上下方向上的间距相等。

总集合管44、46、54、56是两端被封闭住的细长的管状部件。总集合管44、46、54、56的长度与热交换列部43、45、53、55的高度大致相等。就各热交换列部43、45、53、55而言,沿着一侧的侧端布置有总集合管44、46、54、56。在各总集合管44、46、54、56上,连接有设置在相应的热交换列部43、45、53、55的所有传热管36。

如图3所示,在各热交换器40、50中,沿着另一侧的侧端(即,与布置有总集合管的侧端相反的相反侧的侧端)设置有连结总管47、57。连结总管47、57是形成为扁平且细长的长方体状的空心部件。在各连结总管47、57上连接有设置在相应的热交换器40、50中的所有传热管36。在各热交换器40、50中,连结总管47、57使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的传热管36与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的传热管36连通。该连结总管47、57使在热交换器40、50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的传热管36与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的传热管36以一对一的方式各自连通。

如图2所示,第一热交换器40以总集合管44、46及连结总管47朝向室外机1的前面侧的形态设置在机壳5内。此外,第一热交换器40布置在机壳5内的右后方的靠角部的位置处。就第一热交换器40而言,设有连结总管47的侧端位于机壳5的右侧面侧,设有总集合管44、46的侧端位于机壳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

第一热交换器40的、从机壳5的右侧面开始跨越背面布置的当俯视时呈l字形的部分为第一外周热交换部41。第一外周热交换部41的外侧面(流入面)面向机壳5的右侧面和背面的吸入开口25。此外,第一热交换器40的、从第一外周热交换部41的与连结总管47相反一侧的端部开始朝向机壳5的内侧延伸的部分为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也就是说,第一热交换器40的从第一外周热交换部41开始弯曲后朝着机壳5的前面侧延伸的部分为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而且,第一热交换器40的设置有总集合管44、46的侧端为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顶端。

如图2所示,第二热交换器50以总集合管54、56及连结总管57朝向室外机1的前面侧的形态设置在机壳5内。此外,第二热交换器50布置在机壳5内的左后方的靠角部的位置处。就第二热交换器50而言,设有连结总管57的侧端位于机壳5的左侧面侧,设有总集合管54、56的侧端位于机壳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

第二热交换器50的、从机壳5的左侧面开始跨越背面布置的当俯视时呈l字形的部分为第二外周热交换部51。第二外周热交换部51的外侧面(流入面)面向机壳5的左侧面和背面的吸入开口25。此外,第二热交换器50的、从第二外周热交换部51的与连结总管57相反一侧的端部开始朝向机壳5的内侧延伸的部分为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也就是说,第二热交换器50的从第二外周热交换部51开始弯曲后朝着机壳5的前面侧延伸的部分为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而且,第二热交换器50的设置有总集合管54、56的侧端为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顶端。

在机壳5内,第一热交换器40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与第二热交换器50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各自的外侧面(流入面)相隔规定间隔而相向。在机壳5的内部空间中,夹在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之间的部分成为导风通路27。因此,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各自的外侧面(流入面)面向导风通路27。该导风通路27与机壳5的背面的吸入开口25连通,该导风通路27将从吸入开口25流入到机壳5内的空气引向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及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

-上端隔板-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热交换器40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和第二热交换器50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上设置有上端隔板60。上端隔板60是形成为近似长方形板状的部件。上端隔板60以覆盖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上端和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上端的方式设置,其在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侧堵住形成在两个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此外,上端隔板60兼作间隔保持部件,该间隔保持部件具有第一保持部70和第二保持部75,并保持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之间的间隔,详细内容见后述。

如图5及图6所示,上端隔板60包括隔板主体61、上侧密封件65和下侧密封件66。此外,如图7所示,隔板主体61包括一个主体板部62、两对侧板部72、73、77、78和一个连结板部63。隔板主体61的材质是以铁为主成分的金属。

主体板部62是形成为近似长方形板状的部件。主体板部6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长度稍短,主体板部6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之间的间隔宽。主体板部62构成堵住导风通路27的封闭板部。

侧板部72、73、77、78是从主体板部62开始朝下方延伸的板状部分。在主体板部62的左右侧部的靠前侧,各形成有一组侧板部72、73、77、78。形成在主体板部62的右侧部的一对侧板部72、73构成保持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第一保持部70。形成在主体板部62的左侧部的一对侧板部77、78构成保持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第二保持部75。

如图5所示,就构成第一保持部70的侧板部72、73而言,其右侧的侧板部是与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内侧面(流出面)相向的内面侧板部72,其左侧的侧板部是与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外侧面(流入面)相向的外面侧板部73。

内面侧板部72从主体板部62的右缘部开始朝向下方沿着与主体板部62近似垂直的方向延伸。外面侧板部73被布置在比内面侧板部72更靠近主体板部6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并且实质上与内面侧板部72平行。外面侧板部73是通过将主体板部62朝下方切开折弯而形成的,其向主体板部6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倾斜。也就是说,外面侧板部73随着接近下方而朝远离内面侧板部72的方向倾斜。

就第一保持部70而言,外面侧板部73的基端与内面侧板部72的基端之间的间隔l1比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厚度t1大。此外,主体板部62的位于内面侧板部72与外面侧板部73之间的部分覆盖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上表面,并构成第一保持部70的上板部71。第一保持部70保持嵌入到内面侧板部72与外面侧板部73之间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上端部。

如图5所示,就构成第二保持部75的侧板部77、78而言,其左侧的侧板部是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内侧面(流出面)相向的内面侧板部77,其右侧的侧板部是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外侧面(流入面)相向的外面侧板部78。

内面侧板部77从主体板部62的左缘部开始朝向下方沿着与主体板部62近似垂直的方向延伸。外面侧板部78被布置在比内面侧板部77更靠近主体板部6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并且实质上与内面侧板部72平行。外面侧板部78是通过将主体板部62朝下方切开折弯而形成的,外面侧板部78向主体板部6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倾斜。也就是说,外面侧板部78随着接近下方而朝远离内面侧板部77的方向倾斜。

就第二保持部75而言,外面侧板部78的基端与内面侧板部77的基端之间的间隔l2比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厚度t2大。此外,主体板部62的位于内面侧板部77与外面侧板部78之间的部分覆盖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上表面,并构成第二保持部75的上板部76。第二保持部75保持嵌入到内面侧板部77与外面侧板部78之间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上端部。

如图5及图6所示,连结板部63是从主体板部62的前缘开始朝下方延伸的板状部分。连结板部63与主体板部62近似正交。在连结板部63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内螺纹孔64。

上侧密封件65是由非导电性的泡沫树脂形成的片状部件。上侧密封件65贴合在隔板主体61的上表面上,其覆盖主体板部62的整个上表面。如图2所示,上端隔板60的沿其后端延伸的部分被上部机壳15的后侧撑条18覆盖。上侧密封件65与后侧撑条18的下表面接触。

下侧密封件66是由非导电性的泡沫树脂形成的片状部件。在隔板主体61的下表面的右侧部和左侧部,各布置有一个下侧密封件66,该下侧密封件66贴合在隔板主体61的下表面上。下侧密封件66覆盖各保持部70、75的下表面、和主体板部62的下表面中与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表面相向的部分。如图5所示,设置在隔板主体61的右侧部的下侧密封件66与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接触,设置在隔板主体61的左侧部的下侧密封件66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接触。

-顶端隔板-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顶端部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顶端部之间,设置有顶端隔板80。顶端隔板80为槽形长条状部件。顶端隔板80的长度与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高度近似相等。顶端隔板80在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侧堵住形成在两个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需要说明的是,顶端隔板80的材质是以铁为主成分的金属。

如图4及图10所示,形成为槽形的顶端隔板80包括平板状的底壁部81以及从底壁部81的左右侧部向前方延伸的一对侧壁部83。如图8所示,在底壁部81的上端部,形成有通孔82。此外,一对侧壁部83彼此相向。

如图8及图9所示,各侧壁部83的沿底壁部81的长边延伸的区域(即,靠基端的区域)成为倾斜部84,剩余的区域(即,靠顶端的区域)成为平行部85。

如图10所示,各侧壁部83的平行部85形成为平板状,平行部85与底壁部81所成的角度为近似直角。各侧壁部83的各个平行部85彼此平行。也就是说,各侧壁部83的平行部85彼此之间的间隔d1实质上是恒定的。

倾斜部84是随着从平行部85接近底壁部81而朝底壁部81的左右方向上的靠中央部位倾斜的部分。各侧壁部83的倾斜部84彼此之间的间隔d2随着从平行部85接近底壁部81而逐渐变窄。也就是说,各侧壁部83的倾斜部84彼此之间的间隔d2随着从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接近外周热交换部41、51一侧而逐渐变窄。

如图9及图11所示,在顶端隔板80的下端部,形成有脚部87和定位突起88。脚部87是从各侧壁部83的平行部85的下端朝向内侧(即,顶端隔板8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突出的呈平板状的部分。定位突起88是从各侧壁部83的平行部85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定位突起88比脚部87的下表面更朝下方突出。

如图10所示,密封件86贴在顶端隔板80的各倾斜部84的外侧面上。该密封件86是由非导电性的泡沫树脂形成的棒状部件,并设置为覆盖倾斜部84的整个外侧面。

如图11所示,顶端隔板80的定位突起88插入形成在下部机壳10的底板13上的定位孔14中。此外,如图4所示,顶端隔板80通过螺栓89与上端隔板60连结。该螺栓89插通底壁部81的通孔82,并嵌入形成在上端隔板60的连结板部63上的内螺纹孔64中。

如图4所示,若将顶端隔板80设置在规定的位置上,则底壁部81与侧壁部83的倾斜部84就会进入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顶端部与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顶端部之间。在该状态下,密封件86接触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而产生变形。具体而言,密封件86接触各热交换器40、50的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的位于最靠近总集合管44、54的位置上的翅片37而产生变形。

-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包括机壳5、以及分别收纳在机壳5内并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40和第二热交换器50。各热交换器40、50形成有:沿机壳5的外周延伸的外周热交换部41、51;以及从外周热交换部41、51开始朝机壳5的内侧延伸且其顶端成为热交换器40、50的一侧端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第一热交换器40和第二热交换器50被布置成:各自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彼此之间留出间隔地相向。室外机1包括顶端隔板80,顶端隔板80以从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跨越到下端的方式设置,该顶端隔板80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侧堵住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顶端隔板80具有一对侧壁部83且形成为槽形。在顶端隔板80的各侧壁部83形成有倾斜部84,倾斜部84以侧壁部83彼此之间的间隔从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侧朝着外周热交换部41、51一侧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在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布置有顶端隔板80。顶端隔板80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侧堵住形成在两个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就形成为槽形的顶端隔板80而言,在各侧壁部83形成有倾斜部84,倾斜部84彼此之间的间隔从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侧朝着外周热交换部41、51一侧而逐渐变窄。因此,即使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与设计值稍有不同,顶端隔板80的倾斜部84也容易进入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空间,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隙被顶端隔板80堵住。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隔与设计值稍有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侧堵住形成在彼此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从而能够减少绕过热交换器40、50的空气的流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在顶端隔板80的倾斜部8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密封件86,密封件86接触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而产生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将顶端隔板80设置在规定的位置上,则密封件86便接触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顶端部而产生变形。因此,顶端隔板80与各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间隙就被密封件86密封住,其结果是,能够阻止绕过热交换器40、50的空气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在机壳5的底板13上形成有用于对顶端隔板80进行定位的定位孔14,在顶端隔板80的下端部形成有定位突起88,定位突起88向下方突出而被插入底板13的上述定位孔14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形成在顶端隔板80上的定位突起88进入形成在机壳5的底板13上的定位孔14内,由此,顶端隔板80就被布置在机壳5内的规定位置上。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包括上端隔板60,上端隔板60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侧堵住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上端隔板60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侧堵住形成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因此,通过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隙而绕过热交换器40、50的空气流得到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顶端隔板80的上端部与上端隔板60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顶端隔板80的上端部与上端隔板60连结。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隔板60兼作用于固定顶端隔板80的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上端隔板60具有第一保持部70和第二保持部75,第一热交换器40的第一内侧热交换部42的上端部嵌入第一保持部70内,第二热交换器50的第二内侧热交换部52的上端部嵌入第二保持部75内,上端隔板60是保持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在设置于间隔保持部件即上端隔板60上的第一保持部70与第二保持部75内,分别嵌入相应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部。因此,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窄的情况下,通过嵌入与各保持部70、75对应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就能够扩大内侧热交换部42、52彼此之间的间隔。此外,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宽的情况下,通过嵌入与各保持部70、75对应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从而能够减小内侧热交换部42、52彼此之间的间隔。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彼此之间的间隔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间隔保持部件即上端隔板60具有主体板部62,主体板部62以从相向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中的一者的上端部跨越到另一者的上端部的方式设置,主体板部62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侧堵住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端隔板60的主体板部62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侧堵住形成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之间的导风通路27。因此,通过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部彼此之间的间隙而绕过热交换器40、50的空气流得到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上端隔板60的各保持部70、75具有:位于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方的上板部71、76;以及在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各布置有一个且从上板部71、76开始向下方延伸的侧板部72、73、77、7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端隔板60的各个保持部70、75设置有一个上板部71、76和一对侧板部72、73、77、78。在各保持部70、75,相应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部进入一对侧板部72、73、77、78之间。也就是说,相应的保持部70、75的侧板部72、73、77、78会位于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部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因此,内侧热交换部42、52的上端部由上端隔板60的保持部70、75保持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各热交换器40、50包括分别具有传热管36和翅片37且沿热交换器40、50的厚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热交换列部43、45、53、55。与保持部70、75对应的热交换器40、50的所有热交换列部43、45、53、55嵌入上端隔板60的各保持部70、7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热交换器40、50设置有多个热交换列部43、45、53、55。与上端隔板60的第一保持部70对应的第一热交换器40的所有热交换列部43、45嵌入上述上端隔板60的第一保持部70。此外,与上端隔板60的第二保持部75对应的第二热交换器50的所有热交换列部53、55嵌入上述上端隔板60的第二保持部75。因此,利用上端隔板60的各保持部70、75,就能够保持设置于热交换器40、50的多个热交换列部43、45、53、55彼此之间的间隔。

这里,如上所述,各热交换器40、50是通过使形成为平板状的半成品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为u字形的。因此,通常,就每个热交换器40、50而言,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相对于外周热交换部41、51的角度、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与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之间的间隔会存在一些偏差。

另一方面,就上端隔板60的各保持部70、75而言,内面侧板部72、77向近似铅垂下方延伸,另一方面,外面侧板部73、78随着接近下方而朝远离内面侧板部72、77的方向倾斜(参照图5)。也就是说,就各保持部70、75而言,内面侧板部72、77与外面侧板部73、78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下方而变宽。因此,即使每个热交换器40、50中的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与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之间的间隔会稍有不同,也能够容易使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的上部嵌入上端隔板60的保持部70、75中。

此外,在上端隔板60的各保持部70、75中,内面侧板部72、77与外面侧板部73、78之间的间隔随着接近上方(即,主体板部62一侧)而逐渐变窄。因此,即使在安装上端隔板60前的状态下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与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之间的间隔比设计值宽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内侧热交换部42、52嵌入内面侧板部72、77与外面侧板部73、78之间,而缩小外侧热交换列部43、53与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之间的间隔以使其接近设计值。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在形成为当俯视时呈u字形的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布置有压缩机31等构成设备(参照图2),从而需要防止各热交换器40、50和布置在其内侧的设备之间相接触。为此,需要将各热交换器40、50的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的内侧面设置在远离其它构成设备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就上端隔板60的各保持部70、75而言,内面侧板部72、77从主体板部62向近似铅垂下方延伸。因此,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接触内面侧板部72、77,由此能够准确地规定内侧热交换列部45、55的内侧面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热交换器40、50与其它构成设备相接触于未然。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设置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中的热交换器40、50也可以是包括截面为圆形的铜制传热管和铝制翅片的普通横肋(cross-fin)式空气热交换器。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不过可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宗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形态、具体构造做出各种改变。此外,只要不影响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于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很有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