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1212发布日期:2019-11-16 01:3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制冷和/或制热功能的空调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其中,空调器包括换热器以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且换热器布置于风道中。

在现有的空调器中,通常在进风口处设置厚度较薄的初效过滤网,但由于初效过滤网的过滤能力有限,致使空气中的部分灰尘等细微杂质仍可越过初效过滤网而直接进入空调器内部,进而附着于换热器上,这样,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的能耗,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该进风面板组件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有利于降低空调器的能耗,能够给予用户较好的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风面板组件,该进风面板组件包括设有进风口的面板主体、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的顶面上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进风口的过滤件以及用于将所述过滤件压紧固定于所述面板主体上的多边形固定框架,所述过滤件的厚度不小于5mm。

优选地,所述过滤件呈棱柱状,所述多边形固定框架包括与所述过滤件的外周壁相适配的多边形框架周壁和用于朝向所述面板主体一侧压紧所述过滤件的压紧部,所述多边形框架周壁的周壁顶部形成有多个向内延伸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所述压紧部。

优选地,所述多边形框架周壁包括沿周向依次交替布置的多个第一框架周壁和多个第二框架周壁;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周壁的横向两端的上部分别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框架周壁的横向一端相连,下部分别与所述面板主体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卡扣配合的悬臂钩和扣孔,所述第一框架周壁的横向两端的下部分别形成有向外伸出的手持部。

优选地,所述悬臂钩包括横向设置的悬臂和从所述悬臂的底面向下伸出的凸钩;并且/或者,所述手持部包括横向摆置的第一手持部和竖向设置的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的横向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周壁和所述第二手持部相连;并且/或者,所述手持部从所述第一框架周壁的周壁底沿向外伸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周壁的横向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框架周壁相应形成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框架周壁的横向两端还分别形成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插孔,所述第二框架周壁相应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多边形框架周壁设有螺钉或铆钉;其中,所述限位凸起插装于所述限位插孔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对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螺钉或铆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架周壁和所述第二框架周壁。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框架周壁和多个所述第二框架周壁各自的周壁顶部均形成有向内延伸的所述压紧部;并且/或者,所述过滤件的外周壁位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口周缘的内侧,多个所述第一框架周壁和多个所述第二框架周壁各自的周壁底部形成有向外延伸且与所述进风口周缘相抵接的挡风条。

优选地,所述过滤件的厚度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80mm;并且/或者,所述过滤件呈长方体状。

优选地,所述面板主体包括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上的进风口格栅,所述过滤件放置于所述进风口格栅的顶面上;并且/或者,所述面板主体设有沿所述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进风面板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进风面板组件中,采用厚度不小于5mm的过滤件,能够有效降低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调器内部的灰尘等细微杂质的量,从而可大幅减少附着于换热器上的灰尘等细微杂质的量,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降低空调器的能耗,能够给用户带来较好的使用体验。此外,通过多边形固定框架将过滤件压紧固定于面板主体上,能够使过滤件较为稳固地压紧固定于面板主体上,有利于提升进风面板组件乃至空调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多边形固定框架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a部分放大图;

图6为图2中的b部分放大图;

图7和图8为采用多边形固定框架将过滤件压紧固定于进风口格栅上的装配过程图;

图9为图8中的c部分放大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进风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进风口格栅打开且设置有过滤件。

附图标记说明:

1面板主体2过滤件

3多边形固定框架

11进风口12悬臂钩

13进风口格栅14出风口

31多边形框架周壁32压紧部

33扣孔34手持部

37挡风条

311第一框架周壁312第二框架周壁

341第一手持部342第二手持部

351第一通孔352第二通孔

353铆钉361限位插孔

362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进风面板组件,参照图7至图10,进风面板组件包括设有进风口11的面板主体1、放置于面板主体1的顶面上且至少部分地覆盖进风口11的过滤件2以及用于将过滤件2压紧固定于面板主体1上的多边形固定框架3,过滤件2的厚度不小于5mm。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进风面板组件。其中,空调器可以为吊顶式空调、风管式空调、挂壁式空调、立柜式空调或窗式空调等,不限于此。具体地,空调器包括进风面板组件、风道以及位于风道中的换热器,风道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4,且进风口11形成于进风面板组件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使过滤件2具有较好的过滤灰尘等细微杂质的能力,将原有的厚度较薄的初效过滤件替换为厚度较厚(不小于5mm)的更为高效的过滤件2,能够有效降低进入空调器内部的灰尘等细微杂质的量,促使附着于换热器上的灰尘等细微杂质大幅减少,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可使空调器的能耗得到有效降低,能够大幅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进入空调器内部的灰尘等细微杂质的量少了,有利于提升从出风口14吹出的空气的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用户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给予用户较好的感官体验(如呼吸时感觉空气更为地清新)。此外,相较于采用1根或2根压条以用于将过滤件2压紧固定于面板主体1上,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多边形固定框架3能够将较厚的过滤件2较为稳固地压紧固定于面板主体1上,有利于提高进风面板组件乃至空调器的可靠性,且装配人员只需将一个多边形固定框架3安装于面板主体1上就可压紧固定过滤件2,操作简单便捷,有利于提高进风面板组件和整机的装配效率。

优选地,参照图4至图8,过滤件2呈棱柱状,多边形固定框架3包括与过滤件2的外周壁相适配的多边形框架周壁31和用于朝向面板主体1的一侧压紧过滤件2的压紧部32,多边形框架周壁31的周壁顶部形成有多个向内延伸且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压紧部32。当然,多边形固定框架3除了可以为上述的设置方式之外,还可以为其它适当的设置方式,例如多边形固定框架3包括多边形框架本体以及从该多边形框架本体向下伸出的连接部,多边形框架本体的底面沿过滤件2的顶面周缘布置以用于沿周向从上往下压紧过滤件2,且连接部与面板主体1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等,不再一一例举。

进一步地,多边形框架周壁31包括沿周向依次交替布置的多个第一框架周壁311和多个第二框架周壁312,参照图1至图8,其中,第一框架周壁311的横向两端的上部分别与相应的第二框架周壁312的横向一端相连,第一框架周壁311的横向两端的下部分别与面板主体1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这样,将多边形固定框架3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于面板主体1上,便于用户或检修人员更换过滤件2。此外,在现有的进风面板组件中,初效过滤件与面板主体1形成为可拆卸连接结构,因此,将原有的初效过滤件替换为较厚且较为高效的过滤件2,若多边形固定框架3与面板主体1亦形成为可拆卸连接结构,就可不对原有的面板主体1进行改动,而只需将多边形固定框架3设置为与原有的面板主体1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即可,这样,改动较小,有利于降本。

优选地,参照图5至图9,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卡扣配合的悬臂钩12和扣孔33,这样,相较于可拆卸连接结构为螺纹连接结构等其它的连接结构,此种可拆卸连接结构制造工艺简单,便于用户或检修人员更换过滤件2时使用操作,且可靠性亦较高。其中,悬臂钩12可以形成于第一框架周壁311上,扣孔33形成于第二框架周壁312,反之亦可。进一步地,为更便于用户或检修人员更换过滤件2,第一框架周壁311的横向两端的下部分别形成有向外伸出的手持部34,这样,需要更换过滤件2时,只需向外拉扯手持部34,就可方便地将悬臂钩12从扣孔33中脱离。

为便于通过向外拉扯手持部34使悬臂钩12与扣孔33相脱离,参照图5和图9,可以将手持部34设置为从第一框架周壁311的周壁底沿向外伸出,也可以将悬臂钩12设置为包括横向设置的悬臂和从悬臂的底面向下伸出的凸钩等,不限于此。

优选地,手持部34包括横向摆置的第一手持部341和竖向设置的第二手持部342,第一手持部341的横向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周壁311和第二手持部342相连,参照图2和图6,此种手持部34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于用户或检修人员依靠单个手指就可向外拉扯手持部34,便于使用操作。当然,手持部34还可设置为门把手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为便于对第一框架周壁311和第二框架周壁312进行组装以形成多边形固定框架3,参照图1至图4,第一框架周壁311的横向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通孔351,第二框架周壁312相应形成有第二通孔352,且第一框架周壁311的横向两端还分别形成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插孔361,第二框架周壁312相应形成有限位凸起362,多边形框架周壁31设有螺钉或铆钉353;其中,限位凸起362插装于限位插孔361内的状态下,第一通孔351对齐第二通孔352,螺钉或铆钉353穿过第一通孔351和第二通孔352以固定连接第一框架周壁311和第二框架周壁312。

优选地,参照图4、图7至图9,多个第一框架周壁311和多个第二框架周壁312各自的周壁顶部均形成有向内延伸的压紧部32,这样,可使多边形固定框架3能够较为稳固且均匀地压紧过滤件2,降低空调器作业时过滤件2移位的概率,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作业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来自进风口11的空气应全部流经过滤件2后再进入换热器内部,因此,过滤件2优选为完全覆盖进风口11。而当过滤件2不能完全覆盖进风口11时,为避免空气中的灰尘等细微颗粒直接流入空调器内部,参照图4、图7至图9,过滤件2的外周壁位于进风口11的进风口周缘的内侧,多个第一框架周壁311和多个第二框架周壁312各自的周壁底部形成有向外延伸且与进风口周缘相抵接的挡风条37。

优选地,参照图7至图9,过滤件2的厚度应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80mm。可以理解地,过滤件2越厚则过滤灰尘等细微颗粒的效果就越好,但相应地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将过滤件2的厚度优选在上述范围之内,不仅可使过滤件2具有较高的过滤效果,而且成本也较为适宜。

具体地,过滤件2的形状优选地与进风口11的形状相适配,且一般地,进风口11多为长方体,因此,过滤件2优选为呈长方体状,参照图7和图8,当然也不限于此。

为避免过滤件2或空调器其它的内部构件裸露出来,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优选地,参照图7至图10,面板主体1包括设置于进风口11上的进风口格栅13,过滤件2放置于进风口格栅13的顶面上。此外,将过滤件2放置于进风口格栅13的顶面上,有利于过滤件2被稳固地压紧并固定于面板主体1上,从而提升进风面板组件的可靠性。

另外,面板主体1设有沿进风口1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出风口14,例如图10所示,将出风口14集成于进风面板组件中,这样,将原本的需同时安装进风面板和出风面板变更为只需安装一个进风面板组件即可,有利于提高空调器的安装效率。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的其它构成以及作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为了减少冗余,此处不做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