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1563发布日期:2019-11-16 01:3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



背景技术: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基于高温废液(冷凝水)热管式余热回收设备,其余热回收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且其内部安装的用于余热回收的真空热管元件均焊接在其内部挡板或其它等部件上,拆装不便,当一组真空热管元件破损或发生故障无法起到应有的余热回收作用时,其更换操作步骤繁琐,且拆卸不易,极大地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时间,而且因真空热管元件拆装不便,故其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增减,无法满足用户对不同温度提升的应用需求。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以解决现基于高温废液(冷凝水)热管式余热回收设备,其余热回收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且其内部安装的用于余热回收的真空热管元件均焊接在其内部挡板或其它等部件上,拆装不便,而且因真空热管元件拆装不便,故其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增减,无法满足用户对不同温度提升的应用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包括上壳体、热空气出口、冷空气进口、升温腔、天圆地方连接壳体、下壳体、进液口、排液口、余热回收腔、t型滑槽、余热回收装置、真空热管元件、散热翅片、夹持装置、矩形框板、圆形凹槽、t型滑块、环形圈、气凝胶环形圈、连接杆和支撑圆杆;所述下壳体内部开设有一处所述余热回收腔,且所述余热回收腔贯通所述下壳体的顶端面;所述下壳体左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余热回收腔相连通的所述进液口,且所述下壳体右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余热回收腔相连通的所述排液口;所述余热回收腔内端左侧面及右侧面均呈对称状各开设有两处所述t型滑槽;所述t型滑槽顶端贯通所述下壳体的顶端面,其底端高于所述余热回收腔内端底面;所述余热回收腔内端放置有两组所述夹持装置,且两组所述夹持装置之间通过四根所述支撑圆杆相互连接;所述夹持装置经由所述矩形框板、所述圆形凹槽、所述t型滑块、所述环形圈、所述气凝胶环形圈和所述连接杆共同组成;所述矩形框板外轮廓尺寸与所述余热回收腔的横向截面轮廓尺寸相一致,且所述矩形框板左端面及右端面均呈对称状各焊接有两块所述t型滑块;四块所述t型滑块的外轮廓尺寸均与所述t型滑槽的横向截面轮廓尺寸相一致,且四块所述t型滑块相互之间的间距与四处所述t型滑槽相互之间的间距相一致,故所述矩形框板通过四块所述t型滑块与四处所述t型滑槽的配合滑动连接在所述余热回收腔内端;所述矩形框板内端区域呈矩形阵列状共设置有三十五个所述环形圈,且该三十五个所述环形圈共分成七列,每列五个所述环形圈,且每列五个所述环形圈相互之间通过一根所述连接杆相焊接,并且处于前侧方和后侧方的所述环形圈均通过一根所述连接杆分别与所述矩形框板内端前侧面和内端后侧面相焊接;三十五个所述环形圈内端面均粘接有一个所述气凝胶环形圈;所述矩形框板顶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及其底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开设有一处所述圆形凹槽,且所述支撑圆杆的直径与所述圆形凹槽直径相一致,故两组所述夹持装置之间通过四根所述支撑圆杆相连接时,所述支撑圆杆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组所述夹持装置中相对应位置的所述圆形凹槽内;当两组所述夹持装置均滑动连接在所述余热回收腔内端,且两组所述夹持装置之间通过四根所述支撑圆杆相连接时,位于下方的所述夹持装置底端面与四处所述t型滑槽的底端面相接触,且位于上方的所述夹持装置顶端面与所述下壳体顶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下壳体顶端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所述上壳体,且所述上壳体内部开设有一处所述升温腔,且所述升温腔贯通所述上壳体底端面;所述上壳体左端面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升温腔相连通的所述热空气出口,且所述上壳体左端面的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一个覆盖所述热空气出口的所述天圆地方连接壳体;所述上壳体右端面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升温腔相连通的所述冷空气进口,所述上壳体右端面的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一个覆盖所述冷空气进口的所述天圆地方连接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内部设置有数量可增减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且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经由两组夹持装置夹持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经由一根所述真空热管元件和若干块所述散热翅片组成,若干块所述散热翅片镶嵌在所述真空热管元件的冷凝部。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热管元件的蒸发部插接在两组所述夹持装置中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环形圈内,并经由所述环形圈内所粘接的所述气凝胶环形圈夹持固定。

进一步的,当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经由两组夹持装置夹持固定时,所述真空热管元件的蒸发部位于所述余热回收腔内,所述真空热管元件的冷凝部位于所述升温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中的所述真空热管元件采用直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圈内径大于所述真空热管元件的直径,且所述环形圈内所粘接的所述气凝胶环形圈的内径小于所述真空热管元件直径一厘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设备主要用于回收高温废液(泠凝水)中的余热,使冷空气瞬间升温,应用时可通过风机不断输送温度稳定的高温热风,用于室内热风采暖或者用于对物料的除湿烘干;本设备中试过程中,输送入4-5吨/时的高温废液(泠凝水),进口温度为110±℃,配备鼓风机85000m3/h,回收余热为56x104kcal/h,冷空气温升25±℃,后续高温废液(泠凝水)出口温度为68±℃,经中试所得数据,本设备对于高温废液回收量显著,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设备用于热回收的余热回收装置经由两组夹持装置固定夹持,拆卸便捷,当有一组余热回收装置破损或发生故障无法起到应有的余热回收作用时,只需要将破损或发生故障的一组余热回收装置从两组夹持装置中的环形圈内拔出,重新更换插入一组新的余热回收装置即可,快捷方便,不会长时间影响本设备的使用,因便于拆装,故余热回收装置的数量也便于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增减,满足用户对不同温度提升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壳体拆除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余热回收装置拆除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夹持装置拆除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和余热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上壳体;101、热空气出口;102、冷空气进口;103、升温腔;2、天圆地方连接壳体;3、下壳体;301、进液口;302、排液口;303、余热回收腔;304、t型滑槽;4、余热回收装置;401、真空热管元件;402、散热翅片;5、夹持装置;501、矩形框板;502、圆形凹槽;503、t型滑块;504、环形圈;505、气凝胶环形圈;506、连接杆;6、支撑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废液、水的气型热管式余热回收散热器,包括上壳体1、热空气出口101、冷空气进口102、升温腔103、天圆地方连接壳体2、下壳体3、进液口301、排液口302、余热回收腔303、t型滑槽304、余热回收装置4、真空热管元件401、散热翅片402、夹持装置5、矩形框板501、圆形凹槽502、t型滑块503、环形圈504、气凝胶环形圈505、连接杆506和支撑圆杆6;所述下壳体3内部开设有一处所述余热回收腔303,且所述余热回收腔303贯通所述下壳体3的顶端面;所述下壳体3左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余热回收腔303相连通的所述进液口301,且所述下壳体3右端面设置有与所述余热回收腔303相连通的所述排液口302;所述余热回收腔303内端左侧面及右侧面均呈对称状各开设有两处所述t型滑槽304;所述t型滑槽304顶端贯通所述下壳体3的顶端面,其底端高于所述余热回收腔303内端底面;所述余热回收腔303内端放置有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且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之间通过四根所述支撑圆杆6相互连接;所述夹持装置5经由所述矩形框板501、所述圆形凹槽502、所述t型滑块503、所述环形圈504、所述气凝胶环形圈505和所述连接杆506共同组成;所述矩形框板501外轮廓尺寸与所述余热回收腔303的横向截面轮廓尺寸相一致,且所述矩形框板501左端面及右端面均呈对称状各焊接有两块所述t型滑块503;四块所述t型滑块503的外轮廓尺寸均与所述t型滑槽304的横向截面轮廓尺寸相一致,且四块所述t型滑块503相互之间的间距与四处所述t型滑槽304相互之间的间距相一致,故所述矩形框板501通过四块所述t型滑块503与四处所述t型滑槽304的配合滑动连接在所述余热回收腔303内端;所述矩形框板501内端区域呈矩形阵列状共设置有三十五个所述环形圈504,且该三十五个所述环形圈504共分成七列,每列五个所述环形圈504,且每列五个所述环形圈504相互之间通过一根所述连接杆506相焊接,并且处于前侧方和后侧方的所述环形圈504均通过一根所述连接杆506分别与所述矩形框板501内端前侧面和内端后侧面相焊接;三十五个所述环形圈504内端面均粘接有一个所述气凝胶环形圈505;所述矩形框板501顶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及其底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开设有一处所述圆形凹槽502,且所述支撑圆杆6的直径与所述圆形凹槽502直径相一致,故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之间通过四根所述支撑圆杆6相连接时,所述支撑圆杆6的两端分别插接在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中相对应位置的所述圆形凹槽502内;当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均滑动连接在所述余热回收腔303内端,且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之间通过四根所述支撑圆杆6相连接时,位于下方的所述夹持装置5底端面与四处所述t型滑槽304的底端面相接触,且位于上方的所述夹持装置5顶端面与所述下壳体3顶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下壳体3顶端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所述上壳体1,且所述上壳体1内部开设有一处所述升温腔103,且所述升温腔103贯通所述上壳体1底端面;所述上壳体1左端面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升温腔103相连通的所述热空气出口101,且所述上壳体1左端面的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一个覆盖所述热空气出口101的所述天圆地方连接壳体2;所述上壳体1右端面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升温腔103相连通的所述冷空气进口102,所述上壳体1右端面的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一个覆盖所述冷空气进口102的所述天圆地方连接壳体2。

其中,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3内部设置有数量可增减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4,且所述余热回收装置4经由两组夹持装置5夹持固定。

其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4经由一根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和若干块所述散热翅片402组成,若干块所述散热翅片402镶嵌在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的冷凝部。

其中,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的蒸发部插接在两组所述夹持装置5中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环形圈504内,并经由所述环形圈504内所粘接的所述气凝胶环形圈505夹持固定。

其中,当所述余热回收装置4经由两组夹持装置5夹持固定时,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的蒸发部位于所述余热回收腔303内,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的冷凝部位于所述升温腔103内。

其中,所述余热回收装置4中的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采用直管结构,保证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的导热性能(因任何结构的热管,对折弯次数和弯曲角度都是非常敏感的,而每次弯曲都会造成热管导热性能的下降)。

其中,所述环形圈504内径大于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的直径,且所述环形圈504内所粘接的所述气凝胶环形圈505的内径小于所述真空热管元件401直径一厘米。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安装时,选择特定数量的余热回收装置4,然后依次将余热回收装置4插入两组夹持装置5中位置相对应的环形圈504内,经由环形圈504内所粘接的气凝胶环形圈505对余热回收装置4夹持固定,同时两组夹持装置5之间通过四根支撑圆杆6相连接;

当余热回收装置4全部安装在两组夹持装置5之后,将两组夹持装置5中的t型滑块503对准余热回收腔303内所开设的t型滑槽304,将两组夹持装置5滑动连接入余热回收腔303内,使得真空热管元件401的蒸发部位于余热回收腔303内,通过两组夹持装置5保证余热回收装置4的稳定性,然后将上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下壳体3上,使得真空热管元件401的冷凝部位于升温腔103内,然后通过螺丝将两个天圆地方连接壳体2分别安装在上壳体1左端面和右端面上,使得天圆地方连接壳体2覆盖住所开设的热空气出口101和冷空气进口102;

使用时,高温废液(冷凝水)经由进液口301输入至余热回收腔303内,高温废液(冷凝水)接触余热回收装置4中真空热管元件401的蒸发部,高温废液(冷凝水)的热量从真空热管元件401的蒸发部输入,通过真空热管元件401传输将热量传输至真空热管元件401的冷凝部,回收高温废液(冷凝水)中的余热,同时高温废液(冷凝水)从排液口302排出,进行循环;

冷空气经由风机从冷空气进口102输送至升温腔103内,接触到散发高温热量的真空热管元件401的冷凝部,瞬间升温进入的冷空气,然后从热空气出口101排出,可连续持续输送稳定的高温干燥热风,应用于室内热风采暖或者用于对物料的除湿烘干;

经由两组夹持装置5固定夹持的余热回收装置4拆卸便捷,当有一组余热回收装置4破损或发生故障无法起到应有的余热回收作用时,只需要将破损或发生故障的一组余热回收装置4从两组夹持装置5中的环形圈504内拔出,重新更换插入一组新的余热回收装置4即可,快捷方便,不会长时间影响本余热回收散热器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