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暖式室内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1249发布日期:2019-11-16 01:32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暖式室内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漏风的风暖式室内加热器。



背景技术:

室内加热器,是一种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装置,工作原理是利用风机从加热器的进风口吸入空气、从出风口排除空气,空气从进风口输送到出风口的过程中经过加热装置同时被加热装置加热,从而实现升高室内温度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室内加热器越来越适用于一些大型场合,如音乐会、电影院、会议厅等。现有的风暖式室内加热器,蜗壳和面板装配时往往存在有间隙,导致其出现漏风的情况,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漏风的风暖式室内加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暖式室内加热器,包括面板、具有一安装腔的壳体、吹风装置、换气装置、加热装置和控制电路盒,所述吹风装置、换气装置和加热装置均安装在安装腔中,所述面板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出风口和用于连接壳体的围板,所述壳体上设有排风口,所述面板朝向壳体的内侧面上安装有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所述围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装配壳体的定位孔,所述壳体上设有适配对应定位孔的安装孔,所述定位孔和安装孔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后使得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分别与壳体的底面密封贴合安装。

作为改进,所述控制电路盒固定在面板的内侧面上且置于第二蜗壳和围板之间。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上设有维修盖板,所述维修盖板正对控制电路盒且活动盖合在壳体上。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朝向面板的底面上设有用于密封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的pe保温棉,所述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适配压紧在pe保温棉上。

作为改进,所述壳体朝向面板的底面上设有用于嵌装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的密封槽。

作为改进,所述密封槽的深度为1毫米。

作为改进,所述风暖式室内加热器还包括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设于面板的外侧面上且位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照明组件与控制电路盒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与面板一体化,拆卸面板后便于对吹风装置和换气装置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拆装的效率。此外,而第一蜗壳、第二蜗壳的上端面与壳体分别通过pe保温棉或密封槽相连,保证了第一蜗壳、第二蜗壳分别与壳体能够完全贴合装配,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与壳体之间不存在任何的间隙,防止出现漏风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定位孔和安装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关于第一蜗壳、第二蜗壳分别和壳体的底面密封贴合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关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与壳体底部的pe保温棉密封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关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与壳体底部与壳体底部密封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吹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吹风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关于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关于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面板1、安装腔2、壳体3、吹风装置4、换气装置5、加热装置6、第一进风口7、第二进风口8、出风口9、围板10、第一蜗壳11、第二蜗壳12、定位孔13、照明组件14、上端面15、控制电路盒16、排风口20、安装孔30、维修盖板31、底面32、pe保温棉33、密封槽34、电机40、风轮41、第一风道110、第二风道120、轴套410、支撑座411、风叶片412、环状筋413、承托板414、延伸臂415、支撑环416、加强筋417、宽度h、厚度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一,一种风暖式室内加热器,包括面板1、具有一安装腔2的壳体3、吹风装置4、换气装置5、加热装置6和控制电路盒16,所述吹风装置4、换气装置5和加热装置6均安装在安装腔2中,吹风装置4位于换气装置5和加热装置6之间,加热装置6则安装于安装腔2的底部,换气装置5则安装于安装腔2的顶部。所述面板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7、第二进风口8、出风口9和用于连接壳体3的围板10,围板10在面板1的边缘上围绕。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盒16固定在面板1的内侧面上且置于第二蜗壳12和围板10之间,为了便于维修控制电路盒16,所述壳体3上设有维修盖板31,所述维修盖板31正对控制电路盒16且活动盖合在壳体3上,维修盖板31可铰接或卡接在壳体3上,打开维修盖板31后即可看到控制电路盒16,提高了维修的效率。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壳体3的顶端设有排风口20,所述面板1朝向壳体3的内侧面上安装有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为了进一步简化安装流程和节约成本,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效率,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可以同时与面板1为一体化,并且为了便于对应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开模和加工,所述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厚度h一致;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底端面与面板1之间不存在间隙,而且在维修时拆卸面板1后不用额外寻找空间去放置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收纳性好。

所述第一蜗壳11包围成第一风道110,第二蜗壳12包围成第二风道120。第一风道110分别和第一进风口7、排风口20相连通,第二风道120分别和第二进风口8、出风口9相连通,而第二风道120通过加热装置6与出风口9导通,当面板1与壳体3装配后,换气装置5置于第一风道110中且正对第一进风口7,吹风装置4置于第二风道120中且正对第二进风口8,换气装置5和第二风道120用于换气,吹风装置4、加热装置6和第一风道110用于加热和吹风。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120互不相通,防止发生紊流现象。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本产品,该加热器还包括照明组件14,所述照明组件14设于面板1的外侧面上且位于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之间,所述照明组件14与控制电路盒16通过导线相连接。照明组件14采用现有的led灯,而加热装置6则采用现有的ptc加热体。

具体地,如图9至图12所示,所述吹风装置4包括电机40和风轮41,所述风轮41包括轴套410、支撑座411、风叶片412、环状筋413,轴套410用于连接电机40的输出轴,支撑座411包括承托板414、延伸臂415、支撑环416,其中,承托板414、延伸臂415、支撑环416一体成型为支撑座411,轴套410设置在承托板414的中心,并且轴套410与承托板414之间还设有加强筋417,延伸臂415的数量为6个,并且6个延伸臂415圆周阵列设置在轴套410周围,支撑环416与轴套410同心,并且支撑环416通过延伸臂415与承托板414连接;风叶片412上下交替设置于支撑环416上下端面的圆周周边,并且上下两层风叶片412均圆周阵列设置在轴套410周围,支撑环416上端风叶片412的数量与下端风叶片412的数量相同,均为38片,环状筋413设置在上层风叶片412上端,并且环状筋413与轴套410同轴;通过风叶片412上下交替设置于支撑环416上下端面的圆周周边的结构,从而使出风口的位置错开,不同的出风口流出的空气相互作用减少,紊流现象减少,减少了风轮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降低噪音分贝,上下两端的风叶片412数量相同,并圆周阵列设置在轴套410周围,使上下两端的受力均匀,对风轮41的结构的冲击作用少,提高了风轮41的使用寿命。环状筋413的设置,固定了上层风叶片412的上端,并且使风轮的重心上移,配合同轴设置的轴套410与支撑座411,使风轮41在工作过程中更为稳固,并且提高了上方出风口的气密性。轴套410、支撑座411、风叶片412、环状筋413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制成,使得风轮41重量较轻,结构牢固。作为改进,风叶片412为圆弧形结构,而且风叶片412的中间厚度大于两端厚度,导风效果好并且抗变形强度高,符合空气流动的路径,使空气流动更为顺畅。而轴套410的内孔可以为d形孔,配合电机40的输出轴进行安装,避免打滑。吹风装置4的具体工作过程为:通过轴套410的d形内孔,与电机40的输出轴配合并安装到电机40上,启动电机40,风轮41转动,风轮41内的上下两端的空气通过风叶片412从风轮41的侧方排出,下方空气补充到风轮41内,风轮41下端空气通过延伸臂415之间的空隙流动到上端,如此重复,实现抽风功能。此外,换气装置5和吹风装置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换气装置5的结构,可参照吹风装置4的具体结构。

如图2至图8所示,所述围板10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装配壳体3的定位孔13,定位孔13沿着围板10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所述壳体3的侧面边缘上设有适配对应定位孔13的安装孔30,所述定位孔13和安装孔30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后使得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分别与壳体3的底面密封贴合安装。具体而言,所述连接件为螺丝,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分别与壳体3的底面密封贴合安装指的是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分别对应与壳体3朝向面板1的底面32平齐密封紧贴,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密封并不是绝对的密封,换言之,就是第一蜗壳11的上端面15与壳体3的底面32密封贴合、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与壳体3的底部32密封贴合,防止吹风装置4和换气装置5在抽风时出现漏风的情况。作为改进,所述壳体3朝向面板1的底面32上设有用于密封第一蜗壳1的上端面15和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的pe保温棉33,具体而言,通过连接件将面板1与壳体3固定后,所述第一蜗壳11的上端面15对应压紧底面32上的pe保温棉33;同理,所述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对应压紧底面32上的pe保温棉33,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使所述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适配压紧在pe保温棉33上,pe保温棉33一方面能够防止加热装置6在加热气体时温度通过壳体3散失,避免壳体3温度过高而发生烫伤的意外,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密封性,进一步防止漏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二,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不同之处是,在所述壳体3朝向面板1的底面32上开设有分别对应用于嵌装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密封槽34来代替pe保温棉33,优选地密封槽34的深度为1毫米。所述密封槽34的形状匹配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投影形状,即适配对应安装第一蜗壳11的上端面15和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的凹槽,为使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容易与密封槽34安装,所述密封槽34的宽度h大于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的厚度h,对于本实施例二而言,所述宽度h与厚度h差为1mm。当所述第一蜗壳11和第二蜗壳12与面板3上的密封槽34装配后,使得第一蜗壳11的上端面15、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分别对应与密封槽34之间做到零间隙,保证不会漏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蜗壳11、第二蜗壳12与面板1一体化,拆卸面板1后便于对吹风装置4或换气装置5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拆装的效率。此外,而第一蜗壳11、第二蜗壳12的上端面15与壳体3通过pe保温棉33或密封槽34密封连接,保证了第一蜗壳11、第二蜗壳12分别与壳体3能够完全密封剂贴合装配,第一蜗壳11、第二蜗壳12与壳体3之间不存在任何的间隙,防止出现漏风的情况。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