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1619发布日期:2020-06-02 20:46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热风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于熔解反射炉的炉体上的循环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热风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各式各样的消费品,而熔解反射炉就是诸多消费品中的一种。

熔解反射炉又称火焰反射炉,是一种通过火焰直接加热物料,以熔炼金属的冶金炉。由于熔解反射炉的结构简单、投资小及使用的燃料种类较广(如煤、煤气、重油等),是铝合金重要的熔炼设备,被广泛用于处理铝合金的场合中。

但是,在现有的熔解反射炉中,其循环系统就是在一侧将外界空气吸入熔解反射炉的炉体内,在另一侧将炉体内的废气排走,以实现炉体的循环;但是,熔解反射炉的这样循环存在余热回收利用率低及助燃效果差的缺陷、

因此,亟需一种热风循环系统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系统,以提高助燃效果和余热回收利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系统,设于熔解反射炉的炉体,包括助燃风机、引射风机、瓦斯管、第一燃烧机、第二燃烧机、换向阀、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及第四管。所述第一燃烧机及第二燃烧机各包含喷枪和内置有蓄热球的蓄热室,所述喷枪具有进料端及呈连通地嵌接于所述炉体上的喷射端,所述蓄热室与所述进料端连通,所述瓦斯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燃烧机和第二燃烧机二者中的进料端连通,所述换向阀至少具有第一换向位置及第二换向位置,所述第一管至第四管的第一端各装配于所述换向阀处,所述第一管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第一燃烧机的蓄热室处,所述第二管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第二燃烧机的蓄热室处,所述第三管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助燃风机处,所述第四管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引射风机处;所述换向阀在切换至所述第一换向位置时使所述第一管与第三管之间连通及使所述第二管与第四管之间连通,所述换向阀在切换至所述第二换向位置时使所述第二管与第三管之间连通及使所述第一管与第四管之间连通。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却风机及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冷却风机,所述冷却管的第二端分别装配于所述第一燃烧机和第二燃烧机二者中的进料端处。

较佳地,在所述第一燃烧机中,所述蓄热球位于所述蓄热室用于与所述第一管之第二端装配连接的部位上方。

较佳地,所述第一管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第一燃烧机中的蓄热室之侧壁的底部处。

较佳地,在所述第二燃烧机中,所述蓄热球位于所述蓄热室用于与所述第二管之第二端装配连接的部位上方。

较佳地,所述第二管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第二燃烧机中的蓄热室之侧壁的底部处。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还包括排气管及烟道闸阀,所述排气管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引射风机,所述烟道闸阀装配于所述炉体并控制所述排气管的排气。

较佳地,所述第一燃烧机及第二燃烧机二者相互并排。

较佳地,所述换向阀为二位四通换向阀。

较佳地,所述换向阀为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换向阀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此时由助燃风机吸入第三管内的气体在助燃风机和引射风机的作用下依次顺着第三管、第一管、第一燃烧机、炉体、第二燃烧机、第二管及第四管后向外排放,且气体在流过第一燃烧机之蓄热室时因蓄热球的作用下变成热风以进行助燃,而炉体内的气体在流过第二燃烧机的蓄热室时被蓄热球对流过的废气中热量进行吸热,提高余热回收利用效率;同理,在换向阀位于第二切换位置时,此时由助燃风机吸入第三管内的气体在助燃风机和引射风机的作用下依次顺着第三管、第二管、第二燃烧机、炉体、第一燃烧机、第一管及第四管后向外排放,且气体在流过第二燃烧机之蓄热室时因蓄热球的作用下变成热风以进行助燃,而炉体内的气体在流过第一燃烧机的蓄热室时被蓄热球对流过的废气中热量进行吸热,提高余热回收利用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能提高助燃效果和余热回收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装配于熔解反射炉的炉体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的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中的第一燃烧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中的第二燃烧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100设于熔解反射炉的炉体200,为炉体200提供热风循环作用。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100包括助燃风机11、引射风机12、瓦斯管13、第一燃烧机20、第二燃烧机30、换向阀40、第一管51、第二管52、第三管53及第四管54。第一燃烧机20包含喷枪21和内置有蓄热球的蓄热室22,喷枪21具有进料端21a及呈连通地嵌接于炉体200上的喷射端21b,使得喷射喷21b与炉体200相连通,蓄热室22与进料端21a连通;第二燃烧机30包含喷枪31和内置有蓄热球的蓄热室32,喷枪31具有进料端31a及呈连通地嵌接于炉体200上的喷射端31b,使得喷射喷31b与炉体200相连通,蓄热室32与进料端31a连通;较优的是,第一燃烧机20及第二燃烧机30相互并排,以确保两者之间切换工作的可靠性。瓦斯管13分别与第一燃烧机20和第二燃烧机30二者中的进料端21a、31a连通,以分别为第一燃烧机20和第二燃烧机30提供天然气。换向阀40至少具有第一换向位置及第二换向位置,较优的是,换向阀40为二位四通阀,例如为二位四通电磁阀,但不限于此。第一管51至第四管54的第一端各装配于换向阀40处,第一管51的第二端装配于第一燃烧机20的蓄热室22处,第二管52的第二端装配于第二燃烧机30的蓄热室32处,第三管53的第二端装配于助燃风机11处,第四管54的第二端装配于引射风机12处。当换向阀40切换至第一换向位置时,换向阀40使第一管51与第三管53之间连通,还使第二管52与第四管54之间连通,此时由助燃风机11吸入第三管53内的气体在助燃风机11和引射风机12的作用下依次顺着第三管53、第一管51、第一燃烧机20、炉体200、第二燃烧机30、第二管52及第四管54后向外排放;当换向阀40切换至第二换向位置时,换向阀40使第二管52与第三管53之间连通,还使第一管51与第四管54之间连通,此时由助燃风机11吸入第三管53内的气体在助燃风机11和引射风机12的作用下依次顺着第三管53、第二管52、第二燃烧机30、炉体200、第一燃烧机20、第一管51及第四管54后向外排放。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提供冷却和助燃,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100还包括冷却风机14及冷却管15,冷却管15的第一端装配于冷却风机14,冷却管15的第二端分别装配于第一燃烧机20和第二燃烧机30二者中的进料端21a、31a处,以对第一燃烧机20的喷枪21和第二燃烧机30的喷枪31提供冷却和助燃的效果;具体地,冷却风机14安装于炉体200的侧壁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安装于地基处,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1至图4所示,在第一燃烧机20中,蓄热球位于蓄热室22用于与第一管51之第二端装配连接的部位221上方,使得由第一管51进入蓄热室22内的气体从下向上流过蓄热球再流向喷枪21的进料端21a处,由蓄热球更好地将流过的气体变换成热风而获得更好的助燃效果;同时,在第二燃烧机30中,蓄热球位于蓄热室32用于与第二管52之第二端装配连接的部位321上方,使得由第二管52进入蓄热室32内的气体从下向上流过蓄热球再流向喷枪31的进料端31a处,由蓄热球更好地将流过的气体变换成热风而获得更好的助燃效果。具体地,第一管51的第二端装配于第一燃烧机20中的蓄热室22之侧壁的底部处,更好地确保进入蓄热室22内的气体从底部往上流过蓄热球;第二管52的第二端装配于第二燃烧机30中的蓄热室32之侧壁的底部处,更好地确保进入蓄热室32内的气体从底部往上流过蓄热球;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如图1至图3所示,为减少污染物提放,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100还包括排气管16及烟道闸阀17,排气管16的第一端装配于引射风机12,具体是装配于引射风机12的出口,与第四管54装配于引射风机12的入口相对;烟道闸阀17装配于炉体200,由烟道闸阀17控制排气管16的排气,即是通过控制排气管16的打开或关闭来控制排气。举例而言,烟道闸阀17为电动开关阀,但不限于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换向阀40位于第一切换位置时,此时由助燃风机11吸入第三管53内的气体(即外界被吸入第三管53内的冷空气)在助燃风机11和引射风机12的作用下依次顺着第三管53、第一管51、第一燃烧机20、炉体200、第二燃烧机30、第二管52及第四管54后向外排放,且气体在流过第一燃烧机20之蓄热室22时因蓄热球的作用下变成热风以进行助燃,而炉体200内的气体在流过第二燃烧机30的蓄热室32时被蓄热球对流过的废气中热量进行吸热,提高余热回收利用效率;同理,在换向阀40位于第二切换位置时,此时由助燃风机11吸入(即外界被吸入第三管53内的冷空气)第三管53内的气体在助燃风机11和引射风机12的作用下依次顺着第三管53、第二管52、第二燃烧机30、炉体200、第一燃烧机20、第一管51及第四管54后向外排放,且气体在流过第二燃烧机30之蓄热室32时因蓄热球的作用下变成热风以进行助燃,而炉体200内的气体在流过第一燃烧机20的蓄热室22时被蓄热球对流过的废气中热量进行吸热,提高余热回收利用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系统100能提高助燃效果和余热回收利用效率。

值得注意者,助燃风机11、引射风机12、第一燃烧机20及第二燃烧机30各安装于炉体200处,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安装于地基处,故不以此为限。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