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的高效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0937发布日期:2020-07-29 03:3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的高效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电场强化液滴聚结的高效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在工业设备的使用较为普遍,它是一种能够实现高效的传热特性的换热器件,主要是用来减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热量集聚导致的对设备的损坏,能够将积聚的热量快速传出,实现对设备的保护效果。热管技术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太阳能系统、换热器、电脑散热、真空锅炉以及目前在手机处理器的散热,等多处场景的利用。它是现有设备中所占空间小、传热效率好、速度快的传热装置。

目前热管的利用技术,主要是从高于环境温度工质的热量向环境中或向低温工质中散热,高温工况与低温工况的在温差较大的情况时,才能实现更快的传热效果。但在高低温环境温差比较小的情况下,换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的高效热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的高效热管,包括高压静电发生器和金属热管,金属热管包括金属管壁和中间极柱,中间极柱插入金属热管内,金属管壁与中间极柱通过密封套隔开,金属热管中设置工作流体;静电高压发生器通过插头与工业或家用交流电进行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负极通过导线一与金属管壁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正极通过导线二与中间极柱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高压电场的作用,利用破乳的原理使小液珠在冷凝端聚结形成大液滴,从而实现强化热管冷凝端,达到气体在冷凝过程中的高效换热的目的。利用高压电场来强化热管的换热能力,即使在高低温环境温差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彰显出热管高效的换热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热管冷凝室内形成高压环形电场,使得气体小液珠被极化,提高碰撞概率,实现凝结的效果,也会提高与热管壁和极柱的接触概率,达到热管的换热效率。本装置虽然电压较高,但是电流较为微弱,所以能耗极低,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电场强化液滴的凝结有利于实现热管的快速和高效换热,由于热管本身的直径不大,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电场;本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耗能低;同时可以更好克服于热管受环境影响需要发生弯折、或倾斜时效率低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高效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小液珠在高压电场中的微观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高效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高压静电发生器4,金属热管以及连接导线。在金属热管包括金属管壁2和中间极柱3,中间极柱3插入金属热管,金属管壁2与中间极柱3通过密封套11隔开,金属热管中设置工作流体1;静电高压发生器4通过插头8与工业或家用交流电进行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4的负极通过导线一6与金属管壁2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4的正极通过导线二7与中间极柱3进行连接。

金属管壁2是高压电场的负极,通常与大地相连接;中间极柱3是高压电场的正极;在热管中的工作流体1可以是水、乙醇、甲醇、氟利昂等混合物质;在高压电场的正负极通过密封套11隔开,防止电路的短路,密封套还起到防止外界空气泄漏到热管中的密封作用;静电高压发生器4通过插头8与工业或家用交流电进行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4通过导线6和导线7进行连接;在高压电场和冷凝的作用下小液珠会在相互碰撞中聚结形成大液滴5,进而滴落到蒸发室中与工作流体1融合。从而实现强化热管冷凝端的目的,实现气体在冷凝过程中的高效换热。通过反复的循环实现高效的换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的高效热管,其特征是,包括高压静电发生器和金属热管,金属热管包括金属管壁和中间极柱,中间极柱插入金属热管内,金属管壁与中间极柱通过密封套隔开,金属热管中设置工作流体;静电高压发生器通过插头与工业或家用交流电进行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负极通过导线一与金属管壁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正极通过导线二与中间极柱进行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场强化液滴凝结换热的高效热管。本实用新型包括高压静电发生器和金属热管,金属热管包括金属管壁和中间极柱,中间极柱插入金属热管内,金属管壁与中间极柱通过密封套隔开,金属热管中设置工作流体;静电高压发生器通过插头与工业或家用交流电进行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负极通过导线一与金属管壁连接,高压静电发生器的正极通过导线二与中间极柱进行连接。电场强化液滴的凝结有利于实现热管的快速和高效换热,由于热管本身的直径不大,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电场;本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耗能低;同时可以更好克服于热管受环境影响需要发生弯折、或倾斜时效率低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张哲;刘卫宾;田津津;尚惠青;吕胜楠;张志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商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0.18
技术公布日:2020.07.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