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441发布日期:2021-07-30 18:12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适用于蒸汽压缩系统的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挡板,上述挡板布置成限制蒸汽流动、降低局部蒸汽速度、隔离液体泄漏和/或捕获液体。



背景技术:

蒸汽压缩制冷已经是用于进行大型建筑等的空气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典型地设有蒸发器,该蒸发器是允许制冷剂在从穿过该蒸发器的待冷却的液体中吸收热量的同时从液体蒸发为蒸汽的热交换器。一种类型的蒸发器包括管束,该管束具有多个水平延伸的热传递管,待冷却的液体通过这些水平延伸的热传递管进行循环,并且上述管束容纳在圆筒形外壳内部。存在用于使制冷剂在此种类型的蒸发器中蒸发的若干已知方法。在满液式蒸发器中,外壳充满液体制冷剂并且热传递管浸在液体制冷剂的池中,以使得液体制冷剂沸腾和/或蒸发为蒸汽。在降膜式蒸发器中,液体制冷剂从上方沉积到热传递管的外表面上,以使得液体制冷剂的层或薄膜沿着热传递管的外表面形成。来自热传递管的壁的热量经由对流和/或传导通过液体膜传递至蒸汽-液体界面,在上述蒸汽-液体界面处,一部分液体制冷剂蒸发,由此热量被从在热传递管内部流动的水去除。没有蒸发的液体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位于上方位置的热传递管垂直地朝向位于下方位置的热传递管下降。还存在混合降膜式蒸发器,其中,液体制冷剂沉积在管束中的一些热传递管的外表面上,而管束中的其他热传递管被浸没到已收集在外壳的底部处的液体制冷剂中。

虽然满液式蒸发器具有较高的热传递性能,但是满液式蒸发器需要相当大量的制冷剂,因为热传递管浸在液体制冷剂的池中。随着具有低得多的全球变暖潜值的新型且高成本的制冷剂的最新发展(例如r1234ze或r1234yf),期望减少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充料。降膜式蒸发器的主要优点是能在确保良好的热传递性能的同时减少制冷剂充料。因此,降膜式蒸发器具有很大的潜力来替换大型制冷系统中的满液式蒸发器。无论蒸发器的类型如何、例如是满液式、降膜式或混合式,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都被分配到管束中,在该管束处,由于管束中液体的加热而导致制冷剂蒸发。随着制冷剂蒸发,会出现制冷剂蒸汽。



技术实现要素:

已经发现,在一些蒸发器中,蒸汽速度会变得相当高,这就增加了液滴进入压缩机的入口时携带液体的可能性。这可能导致冷却器效率降低,并且增加叶轮叶片腐蚀的可能性。如果使用诸如r1233zd之类的低压制冷剂,则这些问题可能更容易发生,尽管无论使用何种制冷剂,这些问题都可能存在。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或消除送至压缩机的喷雾液滴的蒸发器。

用于减少或消除喷雾液滴的一种技术是除雾器。尽管除雾器是有效的,但是除雾器可能相对昂贵且庞大,在蒸发器中会占据很大的空间。此外,除雾器会导致高压降,这可能会对系统性能系数(cop)产生不利影响。空间需求可能导致外壳尺寸和冷却器尺寸增大。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一个或多个挡板的蒸发器,以重新分配蒸发器内部的蒸汽流。这种挡板可以迫使流动均衡并降低局部速度。较低的速度允许液滴从流动中沉淀出来。此外,与除雾器相比,这种挡板更便宜并且占用更少的空间。

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挡板,上述挡板用于通过对向上的蒸汽流进行限制来平衡降膜组的顶部附近的蒸汽流。

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挡板,上述挡板用于降低第一管程与第二管程之间的局部蒸汽速度,并且通过动量去除任何液滴。

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挡板,上述挡板用于将来自分配器的液体泄漏与大量蒸汽流隔离开。这种挡板还用于在顶排的降膜组与分配器的底部之间捕获和排放高速蒸汽中的任何液体。

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挡板,上述挡板用来捕获任何被拖到外壳侧面的液体,并且将其引导到管道上进行蒸发。

通过根据以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热交换器可以获得前述目的中的一个或多个。然而,下面提到的方面和方面的组合仅仅是本文公开的可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可能方面和方面的组合的示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适用于蒸汽压缩系统。上述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制冷剂分配器、管束以及第一上挡板。外壳具有供至少带有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入口和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外壳的纵向中心轴线大致平行于水平面延伸。制冷剂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流体连通并配置在外壳内。制冷剂分配器具有对液体制冷剂进行分配的至少一个液体制冷剂分配开口。管束在外壳的内部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的下方,使得从制冷剂分配器排出的液体制冷剂被供给至管束。第一上挡板垂直地配置在管束的顶部。第一上挡板从管束朝向外壳的第一横向侧横向向外延伸。

在第二方面中,根据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包括横向地配置成与管束相邻的第一上不可渗透部分。

在第三方面中,根据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包括横向地配置在第一上不可渗透部分的外侧的第一上可渗透部分,并且第一上可渗透部分与外壳的第一横向侧相邻。

在第四方面中,根据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可渗透部分的横向宽度小于第一上挡板的整体横向宽度的50%。

在第五方面中,根据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不可渗透部分的横向宽度大于第一上可渗透部分的横向宽度。

在第六方面中,根据第三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由不可渗透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有孔,从而形成第一上可渗透部分。

在第七方面中,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垂直地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的底部。

在第八方面中,根据第七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附接到制冷剂分配器的底部。

在第九方面中,根据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由对管束进行支承的至少一个管支承件垂直地支承。

在第十方面中,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上挡板以外壳的整体高度的40%至70%的距离垂直地配置在外壳的底部边缘的上方。

在第十一方面中,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二上挡板垂直地配置在管束的顶部。第二上挡板从管束朝向外壳的第二横向侧横向向外延伸。

在第十二方面中,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挡板垂直地配置在第一上挡板的下方。第一下挡板从外壳的第一横向侧横向向内延伸。

在第十三方面中,根据第十二方面的热交换器,多个热传递管被分组以形成上部组和下部组,在上部组与下部组之间配置有通道,并且第一下挡板垂直地配置在通道的上方。

在第十四方面中,根据第十二方面或第十三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挡板以外壳的整体高度的20%至40%的距离垂直地配置在外壳的底部边缘的上方。

在第十五方面中,根据第十二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挡板以不超过在第一下挡板处测量的外壳宽度的20%的距离从外壳的第一横向侧横向向内延伸,并且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垂直地延伸。

在第十六方面中,根据第十二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挡板包括第一下可渗透部分。

在第十七方面中,根据第十六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挡板由不可渗透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有孔,从而形成第一下可渗透部分。

在第十八方面中,根据第十六方面或第十七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可渗透部分形成第一下挡板的主体部。

在第十九方面中,根据第十二方面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一下挡板朝向管束横向向内延伸至与管束横向间隔开的第一下挡板的自由端。

在第二十方面中,根据第十二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第二上挡板垂直地配置在管束的顶部,并且第二下挡板垂直地配置在第二上挡板的下方。第二上挡板从管束朝向外壳的第二横向侧横向向外延伸。第二下挡板从外壳的第二横向侧横向向内延伸。

从以下结合附图公开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这些附图形成该原始公开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热交换器的蒸汽压缩系统的简化整体立体图;

图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热交换器的蒸汽压缩系统的制冷回路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简化立体图;

图4是图1至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沿图3中的剖面线4-4剖切的简化纵剖视图。

图5是图1至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沿图3中的剖面线5-5剖切的简化横剖视图。

图6是图1至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的若干管支承板和挡板的放大局部立体图。

图7是图1至图6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一些挡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5的布置的放大局部视图,但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示出了上挡板的垂直尺寸范围;

图9是图8中的圈出部分a的进一步放大图,其上示出了上挡板的横向尺寸;

图10是图8中的圈出部分a的局部视图,但是其上示出了直立挡板相对于管直径的垂直和横向尺寸;

图11是图5的布置的局部放大图,但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示出了中间挡板的垂直和横向尺寸范围;

图12是图5的布置的局部放大图,但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示出了下挡板的垂直和横向尺寸范围;

图13是图6所示的管支承板中的一个的正视图;

图14是根据修改的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结构的放大局部横剖视图,但是其上示出了附加的可选热传递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下面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作为示例,而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将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热交换器1的蒸汽压缩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压缩系统是冷却器,该冷却器可用在用于对大型建筑等进行空气调节的供暖、通风以及空调(hvac)系统中。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压缩系统构造和布置成经由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从待冷却的液体(例如,水、乙二醇、氯化钙盐水等)去除热量。

如图1和图2所示,蒸汽压缩系统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件: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装置4和控制单元5。控制单元5包括可操作地耦合到膨胀装置4和压缩机2的驱动机构的电子控制器,以对蒸汽压缩系统的运转进行控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5所示,蒸发器1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多个挡板40、50、60、70,下面进行更详细说明。

蒸发器1是热交换器,在循环的制冷剂在蒸发器1中蒸发时,上述热交换器从经过蒸发器1的待冷却的液体(在本示例中是水)去除热量,以降低水的温度。进入蒸发器1的制冷剂通常处于两相气体/液体状态。制冷剂至少包括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从水吸收热量的同时在蒸发器1中蒸发成为蒸汽制冷剂。

低压、低温的蒸汽制冷剂从蒸发器1排出并通过抽吸进入压缩机2。在压缩机2中,蒸汽制冷剂被压缩成更高压、更高温的蒸汽。压缩机2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常规压缩机,例如离心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螺旋式压缩机等。

接着,高温、高压的蒸汽制冷剂进入冷凝器3,该冷凝器3是从蒸汽制冷剂去除热量以使该蒸汽制冷剂从气态冷凝成液态的另一热交换器。冷凝器3可以是空冷类型的、水冷类型的或是任何合适类型的冷凝器。热量使得穿过冷凝器3的冷却水或空气的温度升高,并且热量在由冷却水或空气携带时会被排放至系统的外部。

然后,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进入膨胀装置4,在该膨胀装置4中,上述液体制冷剂经受压力的骤降。该膨胀装置4可以简单如孔板、或者也可以复杂如电子调节热膨胀阀。膨胀装置4是否连接到控制单元5将取决于是否使用可控的膨胀装置4。压力骤降通常导致液体制冷剂的部分蒸发,因此,进入蒸发器1的制冷剂通常处于两相气体/液体状态。

在蒸汽压缩系统中使用的制冷剂的一些示例为:氢氟烃(hfc)基制冷剂,例如r410a、r407c和r134a;氢氟烯烃(hfo);不饱和hfc基制冷剂,例如r1234ze和r1234yf;以及天然制冷剂,例如r717和r718。r1234ze和r1234yf是密度与r134a类似的中密度制冷剂。r450a和r513a也是可行的制冷剂。所谓的低压制冷剂(lpr)r1233zd也是合适类型的制冷剂。由于r1233zd具有比上述其他制冷剂更低的蒸汽密度,因此,低压制冷剂(lpr)r1233zd有时被称为低密度制冷剂(ldr)。r1233zd的密度低于所谓的中密度制冷剂即r134a、r1234ze、r1234yf。由于r1233zd具有比r134a略高的液体密度,因此,此处讨论的密度是蒸汽密度而非液体密度。尽管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使用任何类型的制冷剂,但是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使用诸如r1233zd之类的lpr时特别有用。这是因为,与其他的选项相比,诸如r1233zd之类的lpr具有相对较低的蒸汽密度,这将导致较高速度的蒸汽流动。在采用诸如r1233zd之类的lpr的常规装置中,较高速度的蒸汽流动会造成上述发明内容中所述的液体携带。虽然以上提到了单独的制冷剂,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使用利用上述制冷剂中的任何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仅包括部分r1233zd的混合制冷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中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将常规的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装置分别用作压缩机2、冷凝器3以及膨胀装置4以实现本发明。换言之,压缩机2、冷凝器3以及膨胀装置4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常规部件。由于压缩机2、冷凝器3以及膨胀装置4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因此,这些结构在此将不进行详细地讨论或说明。蒸汽压缩系统可包括多个蒸发器1、压缩机2和/或冷凝器3。

现在参照图3至图13,将对作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蒸发器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蒸发器1基本上包括外壳10、制冷剂分配器20以及热传递单元30。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包括挡板40、50、60、70。挡板40、50、60、70可被认为热传递单元30的部件或热交换器1的单独部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传递单元30是管束。因此,在本文中,热传递单元30也将被称为管束30。制冷剂进入外壳10并被供给至制冷剂分配器20。之后,制冷剂分配器20优选执行气液分离且将液体制冷剂供给至管束30上,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蒸汽制冷剂将离开上述分配器20并流入外壳10的内部,这也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挡板40、50、60、70有助于对外壳10内的制冷剂蒸汽的流动进行控制,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

如从图3至图5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外壳10呈具有弯曲的横向侧ls和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纵向中心轴线c(图5)的大致圆筒形的形状。横向侧ls是彼此的镜像,并且可以被称为第一横向侧和/或第二横向侧,反之亦然。因此,外壳10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延伸。外壳10包括对进水腔室13a和出水腔室13b进行限定的连接头构件13、以及对水腔室14a进行限定的返回头构件14。连接头构件13和返回头构件14固定地耦合于外壳10的圆筒形主体的纵向端部。进水腔室13a和出水腔室13b由挡水板13c分隔。连接头构件13包括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水穿过进水管15进入外壳10,并且水穿过出水管16从外壳10排出。

如图1至图5所示,外壳10还包括连接到制冷剂入口管11b的制冷剂入口11a、以及连接到制冷剂出口管12b的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制冷剂入口管11b流体连接到膨胀装置4以将两相制冷剂引入到外壳10中。膨胀装置4可直接地耦合在制冷剂入口管11b处。因此,外壳10具有供至少带有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入口11a、以及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延伸。两相制冷剂中的液体组分在蒸发器1中沸腾和/或蒸发,并且在从流过蒸发器1的水吸收热量时经历从液体到蒸汽的相变。蒸汽制冷剂通过压缩机2的抽吸从制冷剂出口管12b抽出至压缩机2。进入制冷剂入口11a的制冷剂至少包括液体制冷剂。进入制冷剂入口11a的制冷剂通常是两相制冷剂。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1a流入制冷剂分配器20,该制冷剂分配器20将液体制冷剂分配在管束30上方。

现在参考图4至图5,制冷剂分配器20与制冷剂入口11a流体连通,并且配置在外壳10内。优选地,制冷剂分配器20构造和布置成既用作气液分离器又用作液体制冷剂分配器。制冷剂分配器20在外壳10内纵向延伸,并且大致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如图4至图5最佳地示出,制冷剂分配器20包括底部托盘部22和顶部盖部24。入口管26连接到顶部盖部24和制冷剂入口11a,以使制冷剂入口11a与制冷剂分配器20流体连通。底部托盘部22和顶部盖部24刚性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管状形状。端部28可以可选地附接到底部托盘部22和顶部盖部24的相对纵向端部。制冷剂分配器20由管束30的部件支承,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

制冷剂分配器20的精确结构对本发明并不重要。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常规的制冷剂分配器20。然而,如图5所示,优选地,制冷剂分配器20包括对液体制冷剂进行分配的至少一个液体制冷剂分配开口23。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底部托盘部22包括将液体制冷剂分配到管束30上的多个液体制冷剂分配开口23。此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制冷剂分配器20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气体或蒸汽制冷剂分配开口25。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底部托盘部22包括多个气体或蒸汽制冷剂分配开口25,多个上述气体或蒸汽制冷剂分配开口25将蒸汽制冷剂分配到外壳10中,并且穿过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与由于与管束30接触而蒸发的制冷剂一起离开外壳10。蒸汽制冷剂分配开口25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中的制冷剂的液体液位(未示出)上方。由于制冷剂分配器20的精确结构对本发明并不重要,因此,本文将不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或说明制冷剂分配器20。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7,更详细地说明热传递单元30(管束)。管束30在外壳10内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下方,使得从制冷剂分配器20排出的液体制冷剂供给至管束30上。如从图4至图6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管束30包括多个热传递管31,多个上述热传递管31大致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延伸。热传递管31组合在一起,这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说明。热传递管31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具有高导热性的材料制成。热传递管31优选地设置有内部沟槽和外部沟槽,以进一步促进制冷剂与在热传递管31内流动的水之间的热交换。包括内部沟槽和外部沟槽的这种热传递管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例如,由维兰德铜制品有限公司(wielandcopperproducts,llc)制造的gewa-b管可被用作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管31。

如从图4至图6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热传递管31以常规方式由多个垂直延伸的支承板32支承。支承板32可以固定地耦合到外壳10、或者可以仅仅支靠在外壳10内。支承板32还对底部托盘部22进行支承以便对制冷剂分配器20进行支承。更具体地,制冷剂分配器20可以经由底部托盘部22固定地附接到支承板32或者仅仅支靠在支承板32上。此外,如图4至图6所示,支承板32对挡板40、50、60、70进行支承。在图4中,为了更好地说明挡板40、50、60、70是如何由支承板32支承的,移除了热传递管31。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束30布置为形成双通道系统,其中,热传递管31被分成配置在管束30的下部部分中的供给管线组和配置在管束30的上部部分中的返回管线组。因此,如图5所示,多个热传递管31被分组以形成上部组ug和下部组lg,并且在上部组ug与下部组lg之间配置有通道pl。如从图4至图5理解的那样,供给管线组中的热传递管31的入口端经由连接头构件13的进水腔室13a流体连接到进水管15,以使进入蒸发器1的水被分配到供给管线组中的热传递管31内。供给管线组中的热传递管31的出口端及返回管线管的热传递管31的入口端与返回头构件14的水腔室14a流体连通。

因此,在供给管线组(下部组lg)中的热传递管31内流动的水被排放到水腔室14a中,并且被重新分配到返回管线组(上部组ug)中的热传递管31内。返回管线组中的热传递管31的出口端经由连接头构件13的出水腔室13b与出水管16流体连通。因此,在返回管线组中的热传递管31内部流动的水穿过出水管16离开蒸发器1。在典型的双通道蒸发器中,在进入管15处进入的水的温度可以是约54华氏度(约12℃),并且水在从出水管16离开时被冷却至约44华氏度(约7℃)。

如图5所示,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管束30是包括液体液位ll以下的满液区域和降膜区域的混合管束。所示的液体液位ll是最低的液体液位。然而,液体液位可以更高,例如,将供给管线组(下部组lg)中的两排以上的热传递管31覆盖。未浸在液体制冷剂中的热传递管31形成降膜区域中的管。降膜区域中的热传递管31构造和布置成执行液体制冷剂的降膜蒸发。更具体地,降膜区域中的热传递管31布置成使得从制冷剂分配器20排出的液体制冷剂形成沿着每个热传递管31的外壁的层(或膜),其中,液体制冷剂在从在热传递管31内部流动的水中吸收热量的同时蒸发成为蒸汽制冷剂。如图5所示,当沿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中心轴线c的方向观察时(如图5所示),降膜区域中的热传递管31布置在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多个垂直柱中。因此,制冷剂在热传递管31的每个柱中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一个热传递管向下掉落至另一个热传递管。热传递管31的柱相对于制冷剂分配器20的液体制冷剂分配开口23配置,以使得从液体制冷剂分配口23排出的液体制冷剂在每个柱中沉积到最上方的一个热传递管31上。

未在降膜区域中蒸发的液体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掉落至满液区域中。满液区域包括多个热传递管31,上述热传递管31在毂外壳11的底部处的降膜区域下方按组配置。例如,底部、一排、两排、三排或四排管31可以根据系统中充注的制冷剂量配置为满液区域的一部分。由于进入热传递管31的供给管线组(下部组lg)的制冷剂可能约为54华氏度(约12℃),因此,满液区域中的液体制冷剂仍可能沸腾和蒸发。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导管8可以在外壳10内流体连接到满液区域。泵装置(未示出)可以连接到流体导管8以使流体从外壳10的底部返回至压缩机2、或者可以分岔至入口管11b而被供给回制冷剂分配器20。泵可以在积聚于满液区域中的液体到达预定液位时选择性地运转,以将液体从满液区域排放至蒸发器1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流体导管8连接到满液区域的最底部位点。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流体导管8可以在满液区域的最底部位点与对应于满液区域中的液体液位ll的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处(例如,在满液区域中的最底部位点与管31的顶层之间)流体连接到该满液区域。而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泵装置(未示出)可以替代成喷射器(未示出)。在该情况中,在泵装置由喷射器替换的情况下,喷射器也接纳来自压缩机2的压缩后的制冷剂。然后,该喷射器能使得来自压缩机2的压缩后的制冷剂与从满液区域接纳的液体混合,以使得能将特定的油浓度供给回压缩机2。诸如上述之类的泵和喷射器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因此在此将不进行更详细地解释或说明。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13,对挡板40、50、60、70进行更详细说明。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包括一对上挡板40、一对中间挡板50、一对下挡板60以及一对直立挡板70。一对上挡板40在管束30的顶部处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和管束30的相对横向侧上。一对中间挡板50在上挡板40的下方配置在管束30的相对横向侧上。一对下挡板60在中间挡板50的下方配置在管束30的相对横向侧上。一对直立挡板70在上挡板40内端处在制冷剂分配器20下方配置在管束30的相对横向侧上。

挡板40、50、60、70由管支承板32支承。具体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最佳地示出的那样,每个管支承板32具有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上表面34、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中间槽35、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下槽36以及一对上槽37。如从图4至图7和图13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上表面34对上挡板40进行支承,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中间槽35对中间挡板50进行支承,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下槽36对下挡板60进行支承,一对上槽37对直立挡板70进行支承。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9,对上挡板40进行更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包括一对上挡板40,上述上挡板40中的一个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和管束30的每个横向侧上。上挡板40彼此相同。然而,如从图5至图6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上挡板40安装成相对于穿过中心轴线c的垂直平面v以镜像布置彼此面对。因此,本文将仅对上挡板40中的一个进行详细讨论和/或说明。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上挡板40中的一个的描述和/或说明也适用于上挡板40中的另一个。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上挡板4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一上挡板40,并且上挡板4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二上挡板40,反之亦然。

如图6最佳地示出的那样,上挡板40包括内部部分42、从内部部分42横向向外延伸的外部部分44以及从外部部分44的外边缘向下延伸的凸缘部分46。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部部分42、外部部分44和凸缘部分46分别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刚性片材/板材料形成,以防止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除非在其中形成有孔48。此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部部分42、外部部分44和凸缘部分46一起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构件。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板42、44、46可以构造成单独的构件,通过使用诸如焊接之类的任何常规技术彼此附接。在任一情况下,内部部分42优选地为阻止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的实心、不可渗透部分。另一方面,外部部分44优选地为允许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的可渗透部分。凸缘部分46可以是可渗透的或不可渗透的。

仍参照图4至图9,内部部分42具有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下方和相邻的直立挡板70的上方的内边缘。因此,挡板40夹在制冷剂分配器20与直立挡板70之间。此外,内部部分42和外部部分44被支承在管支承板32的上表面34上。凸缘部分46在管支承板32的外部抵靠外壳10的横向侧。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从图6和图9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外部部分44在管支承板32上方的位置处是实心的。内部部分42包括槽49(图7),上述槽49布置成接纳管支承板32(图13)的支承凸缘39。支承凸缘39从上表面34向上延伸。支承凸缘39被布置成在其间横向地对制冷剂分配器20进行支承。

上挡板40的内部部分42和外部部分44具有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的共面布置。上挡板40的内部部分42和外部部分44以距外壳10的底部的距离为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40%至70%之间的方式向上配置。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挡板40的内部部分42和外部部分44以距外壳10的底部的距离约为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55%的方式向上配置。如图8所示,管支承板32的上表面34以与上挡板40大约相同的高度位于管束30顶部的稍上方。

如从图7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外部部分44由与内部部分42相同的不可渗透材料构成,但是在其中形成有开口48,以允许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由于这种结构,外部部分44通常不会阻碍制冷剂流过其中。开口48形成外部部分44的主体区域、优选为外部部分44的区域的75%以上,以允许制冷剂自由无阻碍地流动。为了实现这一点,开口48的数量相对较小且尺寸较大。更具体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开口48具有与外部部分44的横向宽度相等的横向宽度。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最佳地示出的那样,单个开口48配置在相邻的管支承板32之间,并且端部的开口48纵向切割得更短。

仍参照图4至9,外部部分44和凸缘部分46甚至可以被消除,使得内部部分42与外壳10之间的空置空间形成可渗透的外部部分。然而,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外部部分44和凸缘部分46被包括在内,并且可以有助于挡板40的内部部分42的安装和稳定性。无论如何,可渗透部分(例如外部部分44)优选地具有不大于外壳10与相邻的直立挡板70之间的距离的50%的横向宽度。此外,可渗透部分(例如外部部分44)优选地具有不大于外壳10与制冷剂分配器20的相邻部分之间的距离的50%的横向宽度。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相邻的直立挡板70与制冷剂分配器20的相邻横向侧对齐。

现在将对上挡板40的功能进行更详细说明。由于上挡板40位于管束30与外壳制冷剂蒸汽出口12a之间,在此处制冷剂蒸汽从外壳10中吸出,因此,所有蒸发的蒸汽必须流过上挡板40。上挡板的作用是通过对向上的蒸汽流进行限制来平衡降膜组的顶部附近的蒸汽流。内部部分42的实心区域不允许制冷剂流从管束中滑落,并且迫使管束30的顶部处的高速流与外壳10的其余部分中的低速流混合。外部部分44处的开口区域允许从管束30蒸发的蒸汽与制冷剂分配器20上方的蒸汽混合。尽管所示的实施方式示出了所有相同尺寸的开口,但是可以提供不同尺寸的开口来引导蒸汽流。

从以上说明可以理解的是,上挡板40垂直地配置在管束30的顶部,并且上挡板40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第一横向侧ls横向向外延伸。此外,优选地,上挡板包括横向地配置成与管束30相邻的上不可渗透部分42和横向地配置在上不可渗透部分42的外侧的上可渗透部分44,并且上可渗透部分44与外壳10的横向侧ls相邻。此外,优选地,上可渗透部分44的横向宽度小于上挡板40的整体横向宽度的50%。因此,上不可渗透部分的横向宽度分别大于上可渗透部分的横向宽度。此外,如上所述,上挡板40优选地由不可渗透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有孔48,从而形成上可渗透部分44。另外,如上所述,上挡板40优选垂直地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底部,并且可以附接到制冷剂分配器20的底部。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挡板40优选地由对管束30进行支承的至少一个管支承板32垂直地支承。上挡板以外壳的整体高度的40%至70%的距离垂直地配置在外壳的底部边缘的上方。

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存在彼此镜像的一对上挡板40。然而,一个上挡板40也可以提供益处,因此,热交换器1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上挡板40,而不一定需要一对上挡板40。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7和图11,对中间挡板50进行更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包括一对中间挡板50,上述中间挡板50中的一个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和管束30的每个横向侧上。中间挡板50彼此相同。然而,如从图5至图6最佳地理解的那样,中间挡板50安装成相对于穿过中心轴线c的垂直平面v以镜像布置彼此面对。因此,本文将仅对中间挡板50中的一个进行详细讨论和/或说明。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中间挡板50中的一个的描述和/或说明也适用于中间挡板50中的另一个。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中间挡板5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一中间挡板50,并且中间挡板5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二中间挡板50,反之亦然。尽管挡板50被称为中间挡板50,但是与上挡板40相比挡板50也可以被认为是下挡板,而与下挡板60相比挡板50也可以被认为是上挡板。换言之,中间挡板50的相对位置取决于它们相对于其他部件的位置。

中间挡板50包括主体部分52、从主体部分52的外边缘向上延伸的外凸缘部分54、以及安装于主体部分52的加强肋56。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分52和外凸缘部分54分别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刚性片材/板材料形成,这防止了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除非在其中形成有孔58。此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分52和外凸缘部分54一起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构件。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板52、54可以构造成单独的构件,通过使用诸如焊接之类的任何常规技术彼此附接。在任一情况下,主体部分52优选地为允许液体和气体制冷剂在除了其外边缘以外处穿过其中的可渗透部分。外凸缘部分54可以是可渗透的或不可渗透的。然而,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比由可渗透材料构成的更刚性的外部部分,外凸缘部分54是不可渗透的。加强肋56优选地是由与主体部分52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单独构件,并且安装在与管支承板32间隔开的位置处,以提供额外的强度。

仍参照图4至图7和图11,主体部分52具有多个纵向间隔开的槽59,上述槽59中接纳有管支承板32。此外,主体部分52和外凸缘部分54在中间挡板50的外端处由管支承板32的沟槽35支承。如图11所示,主体部分52的内部由对管支承板32进行支承的多个加强杆33(所示为六个)中的一个垂直地支承。为了方便起见,图6省略了加强杆33。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从图6至图11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外凸缘部分54沿着主体部分52的外边缘是实心的。主体部分52中形成有多个孔58。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孔58的数量多但尺寸小。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孔58的直径小于热传递管31的直径。然而,孔58可以是细长的槽和/或主体部分52可以具有百叶窗构造。外凸缘54优选地包括在安装时有用的一对垂直突片。

如从图11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主体部分52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主体部分52以距外壳10的底部的距离为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20%与40%之间的方式向上配置。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中间挡板50的主体部分52以距外壳10的底部的距离约为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30%的方式向上配置。然而,主体部分52优选地位于通道pl的上方。因此,图11中的20%和40%的尺寸位置可能不符合比例(主要是20%的位置)。此外,中间挡板50的横向宽度不超过在中间挡板50处测量的外壳10的整体宽度的20%。

现在将对中间挡板50的功能进行更详细说明。如上所述,主体部分52具有孔58。替代地,主体部分52可以是格栅或百叶窗区域。在任何情况下,主体部分58对任何高速点进行平衡,并且捕获液滴并将该液滴排放回液池。因此,中间挡板50用于降低第一管程与第二管程之间的局部蒸汽速度,并且通过动量去除任何液滴。液滴通过与在主体部分52中形成的格栅、多孔板、百叶窗等的碰撞而(物理地)停止上升。尽管中间挡板50自身可以提供一些益处,但是当与上挡板40结合使用时,中间挡板特别有用。这是因为上挡板40的存在可能导致高速蒸汽流和液滴被夹带在这种蒸汽流中。主体部分52的整体开口区域优选地处于整体区域的35%~65%之间。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整体开口区域约为50%。此外,使用的开口58的单个开口尺寸优选地直径为2~10毫米。孔58的孔尺寸小于上挡板的开口48的孔尺寸。此外,孔58的整体区域优选为小于上挡板40的整体区域的百分比。

从以上描述可以理解的是,中间挡板50垂直地配置在上挡板40的下方,并且中间挡板50从外壳的横向侧ls横向向内延伸。因此,中间挡板50也可以被认为是下挡板50,因为上述中间挡板50位于上挡板40下方。尽管中间(下)挡板50位于上挡板的下方,但是中间(下)挡板50优选垂直地配置在通道pl的上方。此外,如从图11最佳地理解的那样,中间(下)挡板50优选地以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20%至40%的距离垂直地配置在外壳10的底部边缘的上方。此外,中间(下)挡板50以不超过在中间(下)挡板50处测量的外壳10的宽度的20%的距离从外壳的横向侧ls横向向内延伸,并且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c垂直地延伸。由于中间挡板50也可以被认为是下挡板50,因此,中间(下)挡板50优选地包括下可渗透部分52。此外,中间(下)挡板50由不可渗透材料形成,并且形成有孔58,从而形成下可渗透部分52。如从图7可以看出的那样,每个下可渗透部分52形成每个中间(下)挡板50的主体部。此外,中间(下)挡板50朝向管束30横向向内延伸至与管束30横向间隔开的中间(下)挡板50的自由端。

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存在彼此镜像的一对中间(下)挡板50。然而,一个中间(下)挡板50也可以提供益处,因此,热交换器1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中间(下)挡板50,而不一定需要一对中间(下)挡板50。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7和图12,对下挡板60进行更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包括一对下挡板60,上述下挡板60中的一个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和管束30的每个横向侧上。下挡板60彼此相同。然而,如从图5至图6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下挡板60安装成相对于穿过中心轴线c的垂直平面v以镜像布置彼此面对。因此,本文将仅对下挡板60中的一个进行详细讨论和/或说明。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下挡板60中的一个的描述和/或说明也适用于下挡板60中的另一个。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下挡板6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一下挡板60,并且下挡板6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二下挡板60,反之亦然。下挡板60配置在上挡板40和中间挡板50的下方。因此,与下挡板60相比,中间挡板50也可以被认为是上挡板。

下挡板60包括主体部分62、以及从主体部分62的内边缘向下延伸的内凸缘部分64。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分62和内凸缘部分64分别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刚性片材/板材料形成,这防止了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除非在其中形成有孔(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未使用)。此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分62和内凸缘部分64一起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构件。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板62、64可构造成单独的构件,通过使用诸如焊接之类的任何常规技术彼此附接。在任一情况下,主体部分62优选地为防止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的不可渗透部分。内凸缘部分64可以是可渗透的或不可渗透的。然而,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比由可渗透材料构成的更刚性的外部部分,内凸缘部分64是不可渗透的。

仍参照图4至图7和图12中,主体部分62是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延伸的平面部分。另一方面,凸缘部分64大致垂直地延伸。此外,主体部分62和内凸缘部分64由管支承板32的沟槽36支承(如图13所示)。具体地,沟槽36的尺寸和形状设定成以可纵向滑动的方式在其中接纳下挡板60。主体部分62以距外壳10的底部的距离为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5%与40%之间的方式向上配置。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下挡板60的主体部分62以距外壳10的底部的距离约为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15%的方式向上配置。然而,主体部分62优选地位于通道pl的下方。因此,图12中的5%和40%的尺寸位置可能不符合比例(主要是40%的位置)。此外,下挡板60的横向宽度不超过在下挡板60处测量的外壳10的整体宽度的20%。从图12可以最好地理解垂直位置和横向宽度。

现在将对下挡板60的功能进行更详细说明。下挡板60用于使来自外壳的侧面的满液区域的任何液体流朝向干燥管偏转。因此,下挡板是液体制冷剂爬上外壳的侧面的障碍物。满液区域中汇集的液体制冷剂倾向于起泡,并且上升到外壳10的侧面。然而,下挡板60用于捕获被拖到外壳10的侧面的任何液体制冷剂,并且将其引导到制冷剂管31上进行蒸发。在下部组lg的制冷剂管31中,一些管31配置在下挡板60下方,并且在凸缘部分64下方的位置处与下挡板60相邻。这些管31执行除雾器管的功能。

从以上描述可以理解的是,下挡板60从外壳10的横向侧ls延伸,并且下挡板以外壳10的整体高度的5%到40%的距离垂直地配置在外壳10的底部边缘的上方,并且下挡板60以不超过在下挡板处测量的外壳的宽度的20%的距离从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内延伸,并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c垂直地延伸。此外,下挡板60优选地包括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的横向(主体)部分62、以及在与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间隔开的位置处从横向部分62向下延伸的钩形(凸缘)部分64。如图6至图7所示,钩形(凸缘)部分64优选横向地配置在距外壳10的横向侧ls最远的横向(主体)部分62的端部处,并且大致垂直于水平面p。

如上所述,下挡板60优选地由诸如金属片材之类的不可渗透材料构成。此外,下挡板60优选垂直地配置在通道pl的下方和液体制冷剂的液体液位ll的上方。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下挡板60优选垂直地配置在与液体液位ll相比更靠近通道pl的位置。另外,热传递管31的下部组lg的横向宽度优选地大于热传递管31的上部组ug的横向宽度。这种布置有助于在下挡板60附近消除雾。此外,热传递管31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垂直地配置在每个下挡板60的下方,并且横向地配置在距外壳10的横向侧ls最远的下挡板60的端部的外侧,使得每个下挡板60在垂直观察时与至少一个热传递管重叠。另外,如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c垂直地测量的那样,至少一个热传递管31横向地配置在每个下挡板的一个管直径内。

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存在彼此镜像的一对下挡板60。然而,一个下挡板60也可以提供益处,因此,热交换器1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下挡板60,而不一定需要一对下挡板60。

现在将参照图4至图8和图10,对直立挡板70进行更详细说明。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包括一对直立挡板70,上述直立挡板70中的一个配置在制冷剂分配器20和管束30的每个横向侧上。直立挡板70彼此相同。然而,如从图5至图6最佳地理解的那样,直立挡板70安装成相对于穿过中心轴线c的垂直平面v以镜像布置彼此面对。因此,本文将仅对直立挡板70中的一个进行详细讨论和/或说明。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直立挡板70中的一个的描述和/或说明也适用于直立挡板70中的另一个。此外,显而易见的是,直立挡板7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一直立挡板70,并且直立挡板70中的任一个可以被称为第二直立挡板70,反之亦然。

直立挡板70包括上部部分72、以及从上部部分72的外边缘向下延伸的挡板部分74。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2和挡板部分74分别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刚性片材/板材料形成,以防止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除非在其中形成有孔(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未使用)。此外,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2和挡板部分74一起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式整体构件。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板72、74可构造成单独的构件,通过使用诸如焊接之类的任何常规技术彼此附接。在任一情况下,上部部分72可以是可渗透的或不可渗透的。然而,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比由可渗透材料构成的更刚性的外部部分,上部部分72是不可渗透的。然而,挡板部分74优选地为防止液体和气体制冷剂穿过其中的不可渗透部分。

仍参照图4至图8和图10中,上部部分72是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延伸的平面部分。另一方面,挡板部分74是大致垂直于水平面p延伸的平面部分。此外,上部部分72和挡板部分74由管支承板32的沟槽37支承。具体地,沟槽37的尺寸和形状设定成以可纵向滑动的方式或从垂直上方在其中接纳直立挡板70。如图13所示,沟槽37比上部部分72深,从而使上挡板40的内部可以安装于上部部分72的顶部,但是仍然与管支承板32的上表面的中心部段38平齐。

现在将对直立挡板70的功能进行更详细说明。直立挡板70用于将来自制冷剂分配器20的任何液体泄漏与大量蒸汽流隔离开。此外,直立挡板用于在顶排(管束30的顶部)的降膜组与制冷剂分配器20的底部之间捕获和排放高速蒸汽制冷剂中的任何液体制冷剂。一些液体制冷剂可能悬挂在制冷剂分配器20的底部,并且可以被抽出至由垂直的管支承板32支承的一侧。然而,直立挡板可以有助于防止(或减少)这种从管束30向外流的流动,例如,可以引导液体流过管束30。直立挡板70可以安装于制冷剂分配器20的底部或上挡板30(如果存在)。替代地,直立挡板70可以安装于管支承板32。

从以上描述可以理解的是,直立挡板70在管束30的顶部处从制冷剂分配器20向下延伸,以至少部分地与管束30的顶部垂直地重叠,并且直立挡板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外配置。优选地,如从图10中最佳地理解的那样,直立挡板70以不大于热传递管31的管直径的三倍的距离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外配置。更优选地,直立挡板70以不大于热传递管31的管直径的两倍的距离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外配置。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直立挡板70以约为热传递管的管直径的一倍以下的距离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外配置。优选地,直立挡板70以约为热传递管31的管直径的一倍以下的距离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外配置。

此外,如图10所示,直立挡板70优选地以管直径的一至三倍的距离与管束30的顶部垂直地重叠。如上所述,每个直立挡板70优选地包括大致垂直于水平面p延伸的挡板部分74。直立挡板由对管束30进行支承的至少一个管支承板32垂直地支承。至少一个管支承板32具有对挡板部分74进行接纳和支承的槽。每个直立挡板还优选地包括从挡板部分74沿大致平行于水平面p的方向延伸的横向部分(上部部分)72,并且横向部分72由至少一个管支承板32垂直地支承。横向(上部)部分72优选垂直地夹在至少一个管支承板32与制冷剂分配器20的底部之间。横向(上部)部分72从挡板部分74的上部端部沿远离外壳10的横向侧ls的方向横向向内延伸。直立挡板70可以固定地附接到热交换器1的其他部件。例如,直立挡板70可以进行点焊以维持就位。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直立挡板70优选地由诸如金属片材之类的不可渗透性材料构成。

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存在彼此镜像的一对直立挡板70。然而,一个直立挡板70也可以提供益处,因此,热交换器1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直立挡板70,而不一定需要一对直立挡板70。

现在参照图13,示出了一个管支承板32,以便清楚地说明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上表面34、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中间槽35、一对横向间隔开的下槽36、一对上槽37、上表面的中心部段38、以及支承凸缘39。表面38配置在槽37之间。以上讨论了这些特征,因此本文将不再详细讨论。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支承板32优选地从诸如金属片材之类的薄板材料切割成图13所示的期望形状。通过将上挡板40垂直向下移动到管支承板32上、或从管支承板32的横向侧垂直向下移动来安装上挡板40。直立挡板70应当在上挡板40之前垂直向下插入。中间挡板50从管支承板32的横向侧插入。下挡板60纵向插入到管支承板32中。优选地,在将管束安装在外壳10中之前安装所有的挡板40、50、60、70。

每对挡板40、50、60、70具有独有的益处,并且每个单独的挡板具有独有的益处。然而,挡板40、50、60、70可以用于任何组合。例如,一个或一对上挡板40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挡板50、60或70的情况下使用。同样地,一个或一对下挡板60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挡板40、50或70的情况下使用。同样地,一个或一对直立挡板70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挡板40、50或60的情况下使用。尽管一个或一对中间挡板50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挡板40、60或70的情况下使用,但是中间挡板50在与上挡板40一起使用时更有利。上挡板40、下挡板60和直立挡板70单独使用以及与任何其他挡板一起使用时都是有利的。挡板40、50、60、70可以仅仅支靠在外壳10内,或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处点焊。例如,每个挡板40、50、60、70的相对端处的点焊可以用于对挡板40、50、60、70进行固定。

修改的管布置

现在参照图14,根据修改的实施方式,修改的蒸发器1’的一部分示出为修改的管束31’。除了修改的管束31’之外,该修改的实施方式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除了在此解释和说明的之外,先前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和说明也适用于该修改的实施方式。在修改的管束30’中,提供附加的外侧排的管31以形成修改的上部组ug和修改的下部组lg。在上部组ug中,附加的排定位成使得从直立挡板70引导的制冷剂落在其上。在下部组lg中,仅在下挡板60附近设置两个附加管31,以进一步有助于除雾。由于上述布置,直立挡板70以小于热传递管31的管直径的一倍的距离从管束30朝向外壳10的横向侧ls横向向外配置,并且可以同与该直立挡板70相邻的热传递管31对齐。需要修改的具有更多的孔以容纳附加的管31的管支承板32’。在其他方面,管支承板32’与管支承板32相同。

术语的总体说明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衍生词旨在表示开放式术语,其指定表述的特征、元件、零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表述的特征、元件、零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前述也应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诸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衍生词。而且,当以单数形式使用时,术语“部件”、“部”、“部分”、“构件”或“元件”可以具有单个部件或多个部件的双重含义。如本文用于描述上述实施方式的那样,以下方向术语“上”、“下”、“上方”、“向下”、“垂直”、“水平”、“下方”和“横向”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术语指代在蒸发器的纵向中心轴线如图4和图5所示基本上水平地定向时、该蒸发器的那些方向。因此,用于描述本发明的这些术语应相对于在正常运转位置中使用的蒸发器进行解释。最后,如文中所用,诸如“大致”、“约”和“大约”之类的程度术语意味着对修改的术语的合理量的偏离,因而,并不明显改变最终结构。

尽管仅选择了选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公开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例如,各种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方向能够根据需要和/或期望来进行改变。直接连接或彼此接触地示出的部件能够具有配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结构。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来执行,反之亦然。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和功能可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所有优点不需要同时出现在特定实施方式中。现有技术中每个唯一的特征单独或与其他特征相结合,也应当被认为是申请人对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包括由这些特征所体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仅被提供用于说明,并不旨在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