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5718发布日期:2021-08-03 14:31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厨房抽油烟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



背景技术:

抽油烟机又称吸油烟机,是一种净化厨房环境的厨房电器。它安装在厨房炉灶上方,能将炉灶燃烧的废物和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油烟迅速抽走,排出室外,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并有防毒、防爆的安全保障作用。

从环保角度来看,厨房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由于包含大量的油雾,因此不能经抽油烟机直接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如果烟气直接经抽油烟机排向室外,烟气中大量的油雾会粘附在排烟管内壁,同时也会粘附在抽油烟机的风页上,油污的粘附,不仅会影响抽油烟机的排风量,严重时还会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油烟进行除油处理。现有的除油处理包括物理滤网和静电除尘。

静电除尘由于成本较高,主要用于工业除尘方面。

物理滤网的原理是,烟气通过滤网时,烟尘与网孔壁碰撞粘附在网上,可以通过增加滤网的目度(即网孔的密度)来提高烟尘与网孔壁碰撞的几率,从而提高除油效果。但此方法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风机的吸风阻力,影响排风效果,并且,随着油污的不断粘附,风阻不断增加,抽风机的呼吸越来越受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排风效果,需要经常清洁滤网上的油污,但这样将会给日常生活增添不少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所述除油器由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构成,所述立面隔板呈围绕状态,相邻的两个立面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曲折的通风隔道,所述通风隔道阵列围绕并且内侧构成内通风口而外侧构成外通风口,所述除油器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油口。油烟从拢烟区经所述外通风口进入所述通风隔道之后沿曲折路径流动、反复与所述立面隔板碰撞、然后汇集到所述内通风口、最后经抽油机的吸风口被抽排到室外。在使用过程中,油渍在通风隔道中逐渐积累然后形成流动的油滴,在风力的作用下,通风隔道中的油滴顺着烟气流动的方向往内通风口方向流动并最终从除油器底部的排油口排出。由于除油器向上排风并且向下排油,使通风隔道不容易造成油污堵塞,可以保持长时间的除油效果,减少日常对油污的清洁工作。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其特征是,所述除油器由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构成,所述立面隔板呈围绕状态,相邻的两个立面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曲折的通风隔道,所述通风隔道阵列围绕并且内侧构成内通风口而外侧构成外通风口,所述除油器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油口。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还设置基板,所述基板具有中间通孔,所述立面隔板阵列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立面隔板的中间位置、下底面位置或上顶面位置。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基板与所述阵列的立面隔板为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还设置内包圈及外包圈,所述内包圈设置在内通风口边缘而所述外包圈设置在所述外通风口边缘,所述内包圈、外包圈将所述阵列的立面隔板包合固定。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内包圈及外包圈与所述阵列的立面隔板为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内包圈的外侧及外包圈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立面隔板内、外端头一一对应的插缝,所述立面隔板的内、外端头分别与所述内包圈及外包圈的插缝互相插合使所述立面隔板阵列固定。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立面隔板呈由外侧向内侧曲折延伸状态(由外通风口边缘延伸至内通风口边缘)。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立面隔板呈由外侧向内侧直线延伸状态,在所述通风隔道中还间隔设置有若干横隔板。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除油器的底部为漏斗状结构,并且在漏斗的底部还设置有油杯安装座。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立面隔板呈环形阵列围绕、矩形四边框围绕或矩形三边框围绕。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除油器具有上盖板或下盖板,所述上盖板或下盖板具有中间通孔(油烟经上盖板的中间通孔被抽排至室外、油渍经下盖板的中间通孔向下排出)。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所构成的上顶面与抽油烟机迎风面在贴合处的形状互相吻合使两者的贴合实现密闭。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边框转角呈圆弧结构。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所述内通风口中还设置有滤油网。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除油器的上盖板还设置有密封槽,在所述密封槽中设置密封胶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所述除油器由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构成,所述立面隔板呈围绕状态,相邻的两个立面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曲折的通风隔道,所述通风隔道阵列围绕并且内侧构成内通风口而外侧构成外通风口,所述除油器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油口。油烟从拢烟区经所述外通风口进入所述通风隔道之后沿曲折路径流动、反复与所述立面隔板碰撞、然后汇集到所述内通风口、最后经抽油机的吸风口被抽排到室外。在使用过程中,油渍在通风隔道中逐渐积累然后形成流动的油滴,在风力的作用下,通风隔道中的油滴顺着烟气流动的方向往内通风口方向流动并最终从除油器底部的排油口排出。由于除油器向上排风并且向下排油,使通风隔道不容易造成油污堵塞,可以保持长时间的除油效果,减少日常对油污的清洁工作。

附图说明

图1-图6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为俯视图,图4为主视图,图3为图2在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6为通风隔道尺寸设计示意图(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图9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9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图12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1为局部剖视图,图12为主视图。

图13-图14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4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7为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7为主视图,图16为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8-图19为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9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1为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0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1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图26为本发明第九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2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3-图24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旋转后显示底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5为局部结构剖视图,图26为烟气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27-图28为本发明第十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7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8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9-图30为本发明第十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9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0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图32为本发明第十二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1为俯视图,图32为轴测图)。

图33-图34为本发明第十三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3为俯视图,图34为轴测图)。

图35-图37为本发明第十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35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7为整体结构主视图,图36为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8-图40为本发明第十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38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9为整体结构俯视图,图40为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1-图43为本发明第十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41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其余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3为局部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中:

1、1a、1b除油器、1c1右除油器、1c11右端头,1c2左除油器,1c21左端头;

1.1立面隔板;

1.11第一立面隔板、1.12第二立面隔板、1.13第三立面隔板;1.111、1.121倒钩,1.111a横隔板;

1.112第一通风隔道,1.123第二通风隔道;

1.112a第一通风隔道外端口,1.112b第一通风隔道内端口;

1.2a下基板,1.2a1油杯安装座,1.2c中基板,1.2c1右中基板,1.2c2左中基板;1.2d1上顶面、1.2d2下底面;

1.3a上盖板,1.3b下盖板,1.3c中盖板,1.3aa、1.3c1向下帽沿、1.3ba、1.3c2向上帽沿;1.3ab、1.3bb、1.3cb中间通孔,1.3ac密封槽;

1.3a1右上盖板,1.3a11、1.3a12、1.3a13侧壁,1.3a14导风倾斜板,1.3a141导风倾斜板筋板;

1.3b1右下盖板,1.3b11、1.3b12、1.3b13侧壁,1.3b14排油侧,1.3b141、1.3b142排油侧端壁;

1.3a2左上盖板;

1.3b2左下盖板;

1.4a1上外包圈,1.4b1上内包圈,1.4a11、1.4b11插缝;1.4a2下外包圈,1.4b2下内包圈;

1.41a右外包圈,1.41b右内包圈,1.42a左外包圈;

2a内通风口、2b外通风口、2c排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6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立体轴测图,图2为俯视图,图4为主视图,图3为图2在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局部结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6为通风隔道尺寸设计示意图。

图中显示,本例中,一种厨房抽油烟机除油器,其特征是,除油器1由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1.1构成,所述立面隔板1.1呈围绕状态,相邻的两个立面隔板之间具有间隙,其间隙构成曲折的通风隔道。

图3、图5中显示,第一立面隔板1.11与第二立面隔板1.12之间具有第一通风隔道1.112;第二立面隔板1.12与第三立面隔板1.13之间具有第二通风隔道1.123。

图1、图2显示,通风隔道阵列围绕并且内侧构成内通风口2a而外侧构成外通风口2b,在除油器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油口2c。各个立面隔板呈由外侧向内侧曲折延伸状态(即由外通风口2b边缘曲折延伸至内通风口2a边缘)。

安装时,将除油器的上顶面贴合安装在抽油烟机迎风面的下侧,所述内通风口2a直接通向抽油烟机的吸风口而外通风口2b直接通向抽油烟机的拢烟区,油烟只能从除油器的侧面进入通风隔道(即油烟只能从通风隔道外端口流入然后从通风隔道的内端口流出)。图3显示,以第一通风隔道1.112为例,油烟从拢烟区经所述外通风口2b、从第一通风隔道外端口1.112a进入之后沿曲折路径流动、反复与两侧的第一立面隔板1.11及第二立面隔板1.12碰撞使烟气中的油雾发生粘附、然后从第一通风隔道内端口1.112b流出并汇集到所述内通风口2a、最后经抽油机的吸风口被抽排到室外。油烟中的油雾由于与立面隔板反复碰撞,粘附的机率大增,可以有效避免油雾直接进入抽油烟机内部。在使用过程中,油渍在通风隔道中逐渐积累然后形成流动的油滴,在风力的作用下,通风隔道中的油滴顺着烟气流动的方向往内通风口2a的方向流动并最终从除油器底部的排油口2c排出。由于除油器自身具有排油功能,可以有效避免油污堵塞通风隔道,确保通风隔道畅通。

图1、图4中显示,本例中,在立面隔板1.1的下底面还设置有下基板1.2a,下基板1.2a具有中间通孔,下基板1.2a的中间通孔作为所述排油口。下基板1.2a的作用是使阵列的立面隔板1.1能够固定。图中显示,立面隔板1.1阵列固定在下基板1.2a上。优选的,除油器下基板1.2a和立面隔板1.1为一体式结构(优选注塑方式进行成型加工)。

图中显示,本例中,立面隔板1.1呈环形阵列围绕,内通风口2a为圆形。

图3、图6显示,本例中,通风隔道具有6个折弯点。本发明提示,在其它实施例中,优选的,通风隔道折弯点可以选取2-6个。本发明提示,综合考虑除油器的整体尺寸和油烟中油雾的碰撞粘附效果,优选的,除油器的厚度(即上顶面1.2d1与下底面1.2d2之间的高度)可以选取20mm~120mm;优选的,通风隔道可以参照以下尺寸:折弯角α可以选取90°~120°;通风隔道的宽长比即宽度a与折弯长度l之比为0.2~0.5(即0.2≤a/l≤0.5);宽度a的绝对尺寸可以选取2.5mm~20mm。通风隔道的设计直接影响通风效果,在除油器的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即上顶面1.2d1与下底面1.2d2之间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宽度a尺寸变小,通风截面变小,通风阻力变大;宽长比a/l变小,通风阻力变大;折弯次数变大,通风阻力变大。而通风阻力越大则油雾的粘附效果越好。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除油器具有中间通孔,因此油渍从通风隔道的内端口流出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滴落实现排油。

本发明提示,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1.1所构成的上顶面与抽油烟机迎风面在贴合处的形状互相吻合,以便使两者的贴合实现密闭。对于抽油烟机迎风面在贴合处为平面结构的,立面隔板1.1所构成的上顶面为平面结构。对于抽油烟机迎风面在贴合处为圆弧曲面结构的,立面隔板1.1所构成的上顶面为与之相吻合的圆弧曲面结构。

本发明提示,对于顶吸式抽油烟机,迎风面位于拢烟区的机壳下底面(面向下侧的炉灶集拢油烟的底面);对于侧吸式抽油烟机,迎风面位于拢烟区面向炉灶的机壳侧面。

本发明提示,与现有采用滤网隔油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第一,由于油烟在通风隔道流动时反复与两侧的立面隔板发生碰撞,极大地增加了碰撞机率,使油雾粘附的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第二,通风隔道不容易发生油污堵塞,可以保持长时间的除油效果。

本发明提示,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内通风口2a中还可以设置滤油网从而实现多重除油。

图7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基板设置在中间位置,立面隔板1.1阵列固定在中基板1.2c上。中基板1.2c具有中间通孔,中基板1.2c的中间通孔作为所述排油口。

图8、图9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9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还设置有上盖板1.3a。图9为上盖板1.3a旋转后显示底部结构的示意图。图9显示,上盖板1.3a呈中空帽状结构,上盖板1.3a外周边具有向下帽沿1.3aa,其中间位置具有中间通孔1.3ab,油烟经上盖板的中间通孔1.3ab被抽排至室外。图8显示,上盖板1.3a覆盖在所述除油器上面,其向下帽沿1.3aa位于环形阵列的立面隔板1.1的外侧从而发挥定位作用。

图10-图12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1为局部剖视图,图12为主视图。图中显示,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下基板1.2a呈漏斗状结构,在下基板1.2a的底部还设置有油杯安装座1.2a1,在油杯安装座1.2a1上设置有排油口2c。除油器底部呈漏斗状结构有利于将油滴收集到排油口中并汇流入油杯。

图13-图14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4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二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在除油器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分别设置有上盖板1.3a和下盖板1.3b,图14为下盖板1.3b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显示,下盖板1.3b呈中空帽状结构,下盖板1.3b外周边具有向上帽沿1.3ba,中间通孔1.3bb作为排油口。

图15-图17为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7为主视图,图16为局部结构剖视图。图中显示,与第四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所述立面隔板呈矩形四边框围绕结构,所述内通风口2a为方形。本例中,对边框转角进行圆弧处理。

图18-图19为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8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19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六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所述立面隔板呈矩形三边框围绕结构,所述内通风口2a为方形。并且,本例中,除油器由右除油器1c1和左除油器1c2组合而成,右除油器1c1的立面隔板阵列固定在右中基板1.2c1上,左除油器1c2的立面隔板阵列固定在左中基板1.2c2上。当抽油烟机的吸风口并不是位于抽油烟机迎风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处于偏向墙壁的一侧时,立面隔板呈矩形三边框围绕正好适应这种结构。安装时,右端头1c11及左端头1c21分别贴近机体的后侧壁(机体的后侧壁即拢烟区机体贴近墙壁的侧壁)。

图20-图21为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0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1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七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右除油器1c1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分别设置有右上盖板1.3a1和右下盖板1.3b1;左除油器1c2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分别设置有左上盖板1.3a2和左下盖板1.3b2。图21显示,右下盖板1.3b1具有侧壁1.3b11、1.3b12及1.3b13;而在排油侧1.3b14的两端设置端壁1.3b141及1.3b142。右下盖板1.3b1置于右除油器1c1立面隔板的下面,其侧壁1.3b11、1.3b12、1.3b13及端壁1.3b141、1.3b142发挥定位作用。图21显示,右下盖板1.3b1在排油侧1.3b14的中间不设侧壁是为了使通风隔道中的油渍在风力的作用下往内通风口2a方向流动。

图22-图26为本发明第九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2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3-图24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旋转后显示底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5为局部结构剖视图,图26为烟气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八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右上盖板1.3a1具有侧壁1.3a11、1.3a12及1.3a13;还具有导风倾斜板1.3a14。在图31中,箭头为烟气流动方向,图中显示,在右中基板1.2c1的上面,油烟从外通风口2b进入通风隔道之后沿曲折路径流动、反复与两侧的立面隔板碰撞使油雾发生粘附,烟气在流出通风隔道之后,在导风倾斜板1.3a14的作用下向下流动,最后从内通风口2a被吸走。设置导风倾斜板1.3a14的作用是利用油烟向下流动使油污被向下排出而不是直接被向上吸走。

图27-图28为本发明第十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7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28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七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的立面隔板不是通过基板固定,而是设置内包圈及外包圈将立面隔板包合固定。图中显示,右除油器1c1阵列的立面隔板被右外包圈1.41a及右内包圈1.41b包合固定,左除油器1c2阵列的立面隔板被左外包圈1.42a及左内包圈包合固定。优选的,右外包圈1.41a及右内包圈1.41b和右立面隔板为一体式注塑结构;左外包圈1.42a及左内包圈和左立面隔板为一体式注塑结构。

图29-图30为本发明第十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9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0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本例中,图中显示,与第六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除油器的上盖板1.3a上还设置有密封槽1.3ac。在密封槽1.3ac中设置密封胶圈可以使除油器上顶面1.2d1与抽油烟机迎风面的贴合更加密闭。

图31-图32为本发明第十二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1为俯视图,图32为轴测图)。与图5及图6相比较,本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在通风隔道1.112中,在立面隔板的折弯点处还分别设置有倒钩1.111及1.121。设置倒钩的作用是使油雾与立面隔板的碰撞粘附效果更好。

图33-图34为本发明第十三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3为俯视图,图34为轴测图)。与图5及图6相比较,本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所述立面隔板1.11、1.12呈由外侧向内侧直线延伸状态(即由外通风口2b边缘直线延伸至内通风口2a边缘),在所述通风隔道1.112中还间隔设置有若干横隔板1.111a。设置横隔板1.111a的作用是把直线的通风隔道分隔变成曲折的通风隔道。本发明提示,当立面隔板为环形阵列时,立面隔板1.11与1.12呈径向分布,此时第一通风隔道外端口1.112a的宽度比第一通风隔道内端口1.112b的宽度大;当立面隔板为矩形阵列时,在矩形的直边处,立面隔板1.11与1.12之间呈平行状态。

图35-图37为本发明第十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35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7为整体结构主视图,图36为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显示,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的立面隔板不是阵列固定在基板上,而是设置内包圈及外包圈将立面隔板包合固定。所述内包圈设置在内通风口边缘而所述外包圈设置在所述外通风口边缘。图35、图37显示,本例中,在上面设置有上外包圈1.4a1及上内包圈1.4b1而在下面设置有下外包圈1.4a2及下内包圈1.4b2;图36显示,在上外包圈1.4a1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立面隔板1.1外端头(位于外通风口边缘)一一对应的插缝1.4a11;而在上内包圈1.4b1的外侧设置有与所述立面隔板1.1内端头(位于内通风口边缘)一一对应的插缝1.4b11。图35显示,在上面,立面隔板1.1的外端头插入上外包圈1.4a1内侧的插缝1.4a11中而内端头插入上内包圈1.4b1外侧的插缝1.4b11中,通过内、外包圈的插缝将立面隔板包合固定(下面同理)。本例中,第一立面隔板1.11与内、外包圈不是一体式结构而是分体式插合结构。第一立面隔板1.11可以采用五金冲压成型、也可以采用注塑或注钢成型。

图38-图40为本发明第十五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38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9为整体结构俯视图,图40为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显示,与图1、图2及图3相比较,本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从俯视角度来看,各个立面隔板的截面呈t型结构。所述除油器由阵列固定的t型立面隔板构成,所述立面隔板呈围绕状态,相邻的两个立面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曲折的通风隔道,所述通风隔道阵列围绕并且内侧构成内通风口而外侧构成外通风口。

图41-图43为本发明第十六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41为整体结构轴测图,其余为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3为局部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中显示,与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例中,除油器1a和1b上、下叠加构成一个厚度更大的复合型除油器。图42及图43显示,复合型除油器具有中盖板1.3c,中盖板1.3c既作为上除油器1a的下盖板同时又作为下除油器1b的上盖板,中盖板1.3c具有向下帽沿1.3c1及向上帽沿1.3c2,向下帽沿1.3c1及向上帽沿1.3c2分别使下除油器1b及上除油器1a得到定位。考虑到除油器立面隔板与基板采用一体式注塑时,增加除油器的厚度将给注塑加工增加困难(注塑时退模难度更大)。因此,本例通过将两个除油器上、下叠加的方式来增加除油器的厚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除油器的通风效果。

本发明提示,设置基板或设置内、外包圈的作用是使阵列的立面隔板可以固定。

本发明提示,本发明必要的技术特征是,所述除油器由阵列固定的立面隔板构成,所述立面隔板呈围绕状态,相邻的两个立面隔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曲折的通风隔道,所述通风隔道阵列围绕并且内侧构成内通风口而外侧构成外通风口,所述除油器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油口。

本发明提示,以上为本发明列举的一些优选实施例。除此之外,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对立面隔板的结构、阵列及固定方式和由此构成的通风隔道的形状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更多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