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机组、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3799发布日期:2021-02-20 21:1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机组、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联式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机机组、多联式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热回收多联式空调系统(多联机)指在一套系统内,不同的室内机(并联式系统)室内机的不同换热部分(独立式系统)可以同时运行制冷或者制热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广泛适用于商业场所、办公环境的空气调节,尤其对负荷变化较大的使用环境。目前热回收系统室外侧主要采用三管制及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主要存在完全制冷、完全制热、主体制冷和主体制热模式。
[0003]
过冷度是冷凝器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液体温度和冷凝器出口液体实际温度的差值,过冷度不够会影响制冷效果。
[0004]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现有的热回收多联机中,室内机中的制热换热器(或制热室内机)往往无法达到有效的过冷度,即换热器内冷媒冷凝后形成的液体冷媒中含有部分气态冷媒,造成室内机制冷换热器 (或制冷室内机)往往因制热换热器无法提供有效过冷,而造成室内机制冷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室内机机组、多联式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室内机蒸发器过冷度不够,影响室内机制冷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机组,包括具有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换热器,其中:
[0008]
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出口端存在有换向部,所述换向部为使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液态冷媒通道导通或与气态冷媒通道导通的双向阀,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液态冷媒通道导通时,流过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冷媒能流入所述第二换热部并与空气换热后进入另一蒸发器;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气态冷媒通道导通时,液态冷媒能经整个所述换热器与空气换热。
[0009]
优选的,所述换向部使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气态冷媒通道导通时,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并联设置。
[0010]
优选的,所述双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双向阀的其中一出口端与所述气态冷媒通道连通,所述双向阀的另一出口端能与所述液态冷媒通道连通。
[0011]
优选的,所述换向部的其中一出口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液态冷媒通道连接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上存在有用于控制其是否导通的第一控制阀。
[0012]
优选的,所述液态冷媒通道上存在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连接
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换热器之间且能阻止流过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冷媒直接进入所述液态冷媒通道;且其出口端均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
[0013]
优选的,所述室内机机组包括多个所述换热器,与多个所述换热器连接的所述液态冷媒通道相连通。
[001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包括相连通的室外机、节流装置和上述室内机机组。
[0015]
优选的,所述气态冷媒通道包括有与室外换热器连接的进气通道和与压缩机连接的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上存在有用于控制其是否导通的第一阀门,所述出气通道上存在有用于控制其是否导通的第二阀门。
[0016]
优选的,所述多联式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机机组之间存在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与所述气态冷媒通道连通,其出液管与所述液态冷媒通道连通。
[0017]
优选的,所述多联式空调系统为两管制或三管制热回收系统。
[0018]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室内机机组,在换热器用于制热时,将换热器分为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利用换向部与冷媒的流向关系实现第二换热部对第一换热部流出的冷媒进行深度过冷,即进一步使流经第一换热部后未冷凝的气态冷媒与空气交换形成液态冷媒,提升换热器出口冷媒的过冷度,使冷媒流入室内机的蒸发器时能够提高蒸发器的制冷效果;当换热器用于制冷时,通过换向的切换,此时换热器作为一个整体,液态冷媒经过整个换热器与空气换热,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制冷效果。
[0020]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联式空调系统,由于具备上述室内机机组,故同样具有实现制热换热器有效过冷,提升系统过冷度,提高制冷效果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室内机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多联式空调系统主体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多联式空调系统主体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是多联式空调系统完全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是多联式空调系统完全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是多联式空调系统完全热回收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多联式空调系统的换热过程压焓图。
[0029]
图中1、换热器;11、第一换热部;12、第二换热部;2、换向部;3、气态冷媒通道;4、液态冷媒通道;41、第二控制阀;5、连接通道;51、第一控制阀;6、第一阀门;7、第二阀门;
[0030]
100、室外换热器;200、压缩机;300、闪蒸器;301、出气管;302、出液管;400、四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003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3]
现有的多联式空调系统的室内机机组,包括多个换热器,可分别用于制热或制冷,当用于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室外机的低温气态冷媒经气态冷媒通道进入至换热器与空气换热后形成液态冷媒进入液态冷媒通道,但现有室内机的换热器在上述过程中过冷度不够,常存在未形成液滴的气态冷媒一同进入至液态冷媒通道中,若再通入室内机的另一蒸发器(用于制冷使用的换热器)会由于过了过冷度不够影响制冷效果。
[0034]
实施例1
[0035]
针对上述问题,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机组,包括具有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的换热器1,其中:
[0036]
第二换热部12的出口端存在有换向部2,换向部2为双向阀,双向阀用于使第二换热部12选择与液态冷媒通道4导通以使流过第一换热部11的冷媒能流入第二换热部12并与空气换热后进入另一蒸发器,或与气态冷媒通道3导通以使液态冷媒能经整个换热器1与空气换热。
[0037]
其中,上述流过第一换热部11的冷媒包括已与室内空气换热冷凝成的液态冷媒(大多数)和未发生换热的气态冷媒。
[0038]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以室内机包括四个换热器1为例,图1中第一个换热器1用于制热,图中粗实线框体换热器1表示用于制热的换热器1(冷凝器),其余三个换热器1用于制冷,图1中的实心箭头表示室内机机组气态冷媒的流向,空心箭头表示室内机机组液态冷媒的流向。
[0039]
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如图1中最上部换热器1),将换向部2使第二换热部12的出口端与液态冷媒通道4导通,室外机的冷媒能依次经过第一换热部 11和第二换热部12,第二换热部12对第一换热部11流出的冷媒进行深度过冷,即进一步使流经第一换热部11后未冷凝的气态冷媒与空气交换形成液态冷媒,提升换热器1出口冷媒的过冷度,使冷媒再经过液态冷媒通道4流入室内机的蒸发器时能够提高蒸发器的制冷效果(如流入其余任一或任几个蒸发器内)。
[0040]
考虑到当换热器1用于蒸发器时,若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仍串联于通道中,液态冷媒依次进入后会与空气换热蒸发为气态,此时气态冷媒会影响换热器1内的其余液态冷媒与空气热交换;若液态冷媒仅经过其中一个换热部与空气换热,则存在另一换热部无法参与空气换热,换热面积小,浪费了换热面积,也会影响制冷效果。因此,本实施例通
过设置上述换向部2,当换热器1用于制冷时,通过换向的切换,使第二换热部12的出口端与气态冷媒通道3导通,此时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又作为一个整体,液态冷媒经过整个换热器1与空气换热,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提高制冷效果。
[0041]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换向部2使第二换热部12与气态冷媒通道3导通时,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并联设置。
[0042]
上述结构能够使得,当换热器1用作蒸发器时,液态冷媒是通过液态冷媒通道4同时进入至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中与空气换热,充分利用换热器1的整个面积,液态冷媒蒸发后形成气态冷媒合流入气态冷媒通道3至进入至室外机。
[0043]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换向部2为双向阀,双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二换热部12的出口端连通,双向阀的其中一出口端与气态冷媒通道3连通,双向阀的另一出口端能与液态冷媒通道4连通。
[0044]
其中,双向阀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参见图1,图中a 端为双向阀的入口端,图中b端为双向阀的其中一出口端,c端为双向阀的另一出口端。当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与第二换热部12连接的双向阀a端与c 端导通,气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当换热器1用于制冷时,与第二换热部12连接的双向阀a端与b端导通,液态冷媒同时经过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换热后流出。其中,上述用于制冷时的液态冷媒来自室外换热器1的液态冷媒和/或来自室内机机组中另一用于制热的换热器1 (冷凝器)的液态冷媒。
[0045]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换向部2的其中一出口端连接有用于与液态冷媒通道4连接的连接通道5,连接通道上存在有用于控制其是否导通的第一控制阀51。
[0046]
其中,上述连接通道5的作用是,当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使经过第二换热部12深度过冷后的液态冷媒导入至系统的液态冷媒通道4中;且由于在该换热器1用于制冷时,液态冷媒是同时流入两个换热部的,无需经过连接通道5 (连接通道5卸载),因此,此时可通过关闭第一控制阀51将连接通道5关闭。
[0047]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液态冷媒通道4上存在有第二控制阀41,第二控制阀41位于连接通道的出口端与换热器1之间能阻止流过第一换热部11后的冷媒直接进入液态冷媒通道4,且其出口端均与第一换热部11 和第二换热部12连通。
[0048]
其中,上述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出口端为连接通道与液态冷媒通道4的交汇处。
[0049]
上述第二控制阀41的设置位置,一方面,能够在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控制气态冷媒流经第一换热部11后进入第二换热部12,而非直接进入至系统的冷媒通道,防止第二换热部12无法起到深度过冷的作用;另一方面,当第二控制阀41打开时,能够在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使液态冷媒同时进入第一换热部 11和第二换热部12,充分利用整个换热器1面积制冷。
[0050]
1、上述室内机机组的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用作冷凝器):高温气态冷媒由室外机流进室内机,经换热器1释放热量后冷凝,此时,第二控制阀41处于关闭状态,气态冷媒经过第一换热部11与空气换热后流入第二换热部12继续与空气换热,使气态冷媒冷凝,利用第二换热部12进行深度过冷,再通过双向阀(ac通),流出第一控制阀51,再流入到做制冷的换热器1(蒸发器)中,从而提升系统的过冷度,提高制冷换热器1的制冷效果。
[0051]
2、经冷却的冷媒,先经过第二控制阀41,(电子膨胀阀exv2处于关闭),冷媒从室内
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后,流往外机压缩机200吸气部分;此时,通过室内换热器1底部的冷媒,通过两向阀(即ab通),充分利用室内换热器1 全部面积,进而提升制冷效果。
[0052]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室内机机组包括多个换热器1,与多个换热器1连接的液态冷媒通道4相连通。
[0053]
上述多个换热器1能够实现多个室内机存在制冷和制热部分,且经过过冷后的冷凝器冷媒能进入至室内机的蒸发器中与空气换热,提高蒸发器的制冷效果。
[0054]
实施例2
[0055]
参见图2-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包括相连通的室外机、节流装置和上述室内机机组。
[0056]
其中,上述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100、四通阀400和压缩机200。图中的室内机机组包括四个换热器1,各换热器1可用于制热或制热。如图4所示,当系统中只有制冷需求时,系统为完全制冷模式;如图2所示,当系统中制冷需求大于制热需求时,系统为主体制冷模式;如图6所示,当系统中制冷需求等于制热需求时,系统为完全热回收模式;如图3所示,当系统中制热需求大于制冷需求时,系统为主体制热模式;如图5所示,当系统中只有制热需求时,系统为完全制热模式。
[0057]
当系统为完全制冷及完全制热模式下,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室外换热器1可以充分进行热交换,因此,室内机的双向阀处于ab通,同时,第一控制阀51处于关闭状态。即此控制,可充分利用室内机机组中换热器1的换热面积,从而提升舒适性。当系统为完全热回收、主体制冷及主体制热模式下,可提高制热换热器1的过冷度,提高室内机机组的制冷效果。
[0058]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联式空调系统,由于具备上述室内机机组,故同样具有实现制热换热器1有效过冷,提升系统过冷度,提高制冷效果的优点。
[0059]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6所示,气态冷媒通道3包括有与室外换热器100连接的进气通道和与压缩机200连接的出气通道,进气通道上存在有用于控制其是否导通的第一阀门6,出气通道上存在有用于控制其是否导通的第二阀门7。
[0060]
如图1所述,当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相应的第一阀门6打开,气态冷媒进入至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中与空气换热;当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进入整个换热器1与空气换热后形成的气态冷媒经第二阀门7流出。
[0061]
多联式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换热器100,室外换热器100和室内机机组之间存在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301与气态冷媒通道3连通,其出液管302与液态冷媒通道4连通。如图2,上述气液分离器可以为闪蒸器300。
[0062]
上述结构能实现冷媒的气液分离,使得室内机机组可同时实现制热和制冷。
[0063]
本实施例的多联式空调系统为两管制或三管制热回收系统。
[0064]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换热过程压焓图,如图中所示,图中1-2-3-4-5表示现有技术中无深度过冷的理论循环,1-2-3
’-4’
表示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换热部 12对第一换热部11进行深度过冷后的循环。由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第二换热部12对经过第一换热部11后的冷媒深度过冷,单位制冷量有所增加,增加量可表示为4和4’点的焓差(h
4-h4’
)表示。
[0065]
一种基于上述多联式空调系统的过冷度控制方法,换热器1用于制热时,控制换向部2将第二换热部12与液态冷媒通道4导通,使流过第一换热部11 的冷媒继续流入第二换热部12并与空气换热后进入另一蒸发器;换热器1用于制冷时,控制换向部2使第二换热部
12与气态冷媒通道3导通,使液态冷媒经整个换热器1与空气换热。
[0066]
采用本实施例的过冷度的控制方法,同样能够实现制热换热器1有效过冷,提升系统过冷度,提高制冷效果。
[0067]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出现以下情况时:
[0068]
a、当系统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内机机组中换热器1出口温度≤x 时,其中,x为目标过冷度下限值,则室内机机组执行上述过冷度控制操作;
[0069]
b、当系统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内机机组中换热器1出口温度≥y 时,其中,x为目标过冷度上限值,则室内机机组不执行上述过冷度控制操作;
[0070]
c、当y<系统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室内机机组中换热器1出口温度<x时,由制热能力需求/制冷能力需求的比值大小决定,是否执行上述冷度控制操作;其中:
[0071]
当制热能力需求/制冷能力需求≤z1时,则室内机机组不执行过冷度控制操作,其中,z1为比率下限值;
[0072]
当制热能力需求/制冷能力需求≤z2时,则室内机机组执行过冷度控制操作,其中,z2为比率上限值。
[0073]
每台室内机机组的换热器1均具有一个额定能力,系统根据制热运行内机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热需求,根据制冷运行换热器1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冷需求。
[0074]
系统按照如下方法计算室外机换热需求:室外机换热需求=(制热需求-制冷需求)的绝对值/室外机额定能力。
[0075]
上述方法能够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执行过冷控度控制操作,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制冷效果。
[0076]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7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