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13733发布日期:2021-08-03 12:5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



背景技术:

节能灶分为家用节能灶和商用节能灶。根据燃料分又可分为燃煤节能灶、燃气节能灶、燃油节能灶、大功率电磁节能灶。根据感应方式又可分为红外感应式节能灶、光电感应式节能灶、压感式节能灶,节能灶炉膛属于炉灶节能技术的一种,可以提高炉灶热能吸收,比普通传统更为节省燃料的燃烧和热交换空间。

现目前有一部分炉膛具有余热回收结构,但是余热回收的方式大多是采用热辐射的方式进行回收,而这种方式余热回收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热辐射的方式进行余热回收,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包括炉膛本体,所述炉膛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燃烧腔、进水腔以及排水腔,所述进水腔位于燃烧腔的左侧,所述排水腔位于燃烧腔的右侧,所述燃烧腔内部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炉头,所述燃烧腔内部上端的内圆周面嵌接有若干根换热环管,所述换热环管外部的左右两端均焊接有连接管,所述换热环管内部的内侧圆周面均匀焊接有块加热片,所述加热片的内侧面表面焊接导热条,所述换热环管内部的中央通过连杆焊接有喷气环管,所述喷气环管的顶部均匀焊接有若干根喷气管,所述炉膛本体的左侧面插接有进水管和输气主管,所述输气主管位于进水管的下方,所述炉膛本体的右侧面插接有排水管。

进一步的,左右两端的所述连接管均与换热环管的内部相通,左端的所述连接管贯穿进进水腔的内部并相通,右端的所述连接管贯穿进排水腔的内部并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的顶部贯穿进进水腔的内部并相通,所述排水管的顶部贯穿进排水腔的内部并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输气主管的上端贯穿进进水腔的内部,并且所述输气主管上端的右侧面均匀焊接有若干根输气支管。

进一步的,所述输气支管的右端从连接管的中部穿过并与喷气环管插接,而且所述输气支管与喷气环管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环管位于炉头的上方,所述喷气管的顶部贯穿出换热环管。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条朝向炉头的一端贯穿出换热环管,并且所述喷气管和导热条均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在炉头的外周,而所述喷气管与导热条错开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

通过换热环管与炉头的配合设置,换热环管上的导热条能够直接延伸至炉头的正上方,当炉头产生火焰时,火焰能够直接对导热条进行加热,接着加热后的导热条能够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环管中的加热片中,于是加热片可以对换热环管中的换热水进行加热,以此进行余热回收,并采用热传递方式进行回收余热,热回收效率更高;

通过喷气环管与炉头的配合设置,在换热环管进行热回收时,喷气环管利用喷气管能够朝向炉头产生的火焰喷射空气,于是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助燃,从而使得燃气燃烧更加充分,同时由于喷气管环绕着炉头进行喷射,所以喷射的空气能够使得火焰燃烧更加往中间集中,提高火焰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环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中:1-炉膛本体,101-燃烧腔,102-进水腔,103-排水腔,2-炉头,3-进水管,4-排水管,5-输气主管,501-输气支管,6-换热环管,7-加热片,8-导热条,9-喷气环管,10-喷气管,11-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包括炉膛本体1,炉膛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燃烧腔101、进水腔102以及排水腔103,进水腔102位于燃烧腔101的左侧,排水腔103位于燃烧腔101的右侧,燃烧腔101内部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炉头2,燃烧腔101内部上端的内圆周面嵌接有若干根换热环管6,换热环管6外部的左右两端均焊接有连接管11,换热环管6内部的内侧圆周面均匀焊接有块加热片7,加热片7的内侧面表面焊接导热条8,换热环管6内部的中央通过连杆焊接有喷气环管9,喷气环管9的顶部均匀焊接有若干根喷气管10,炉膛本体1的左侧面插接有进水管3和输气主管5,输气主管5位于进水管3的下方,炉膛本体1的右侧面插接有排水管4。

具体的,左右两端的连接管11均与换热环管6的内部相通,左端的连接管11贯穿进进水腔102的内部并相通,右端的连接管11贯穿进排水腔103的内部并相通,进水管3的顶部贯穿进进水腔102的内部并相通,排水管4的顶部贯穿进排水腔103的内部并相通,输气主管5的上端贯穿进进水腔102的内部,并且输气主管5上端的右侧面均匀焊接有若干根输气支管501,输气支管501的右端从连接管11的中部穿过并与喷气环管9插接,而且输气支管501与喷气环管9相通,换热环管6位于炉头2的上方,喷气管10的顶部贯穿出换热环管6,导热条8朝向炉头2的一端贯穿出换热环管6,并且喷气管10和导热条8均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在炉头2的外周,而喷气管10与导热条8错开分布。

根据以上所述,进水管3可以往进水腔102中通入换热水,随后进水腔102中的换热水通过左端的连接管11进入到换热环管6中,而换热环管6中的换热水可由右端的连接管11排入到排水腔103中,排水腔103中的换热水可由排水管4排放到所需的地方,输气主管5能够通过输气支管501往喷气环管9中通入空气,喷气环管9中的空气可由喷气管10喷出,炉头2可以产生火焰,换热环管6上的导热条8能够延伸至炉头2产生的火焰上。

综上所述,当炉头2产生火焰时,火焰能够直接对导热条8进行加热,接着加热后的导热条8能够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环管6中的加热片7中,于是加热片7可以对换热环管6中的换热水进行加热,以此进行余热回收,并采用热传递方式进行回收余热,热回收效率更高;

而在换热环管6进行热回收时,喷气环管9利用喷气管10能够朝向炉头2产生的火焰喷射空气,于是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助燃,从而使得燃气燃烧更加充分,同时由于喷气管10环绕着炉头2进行喷射,所以喷射的空气能够使得火焰燃烧更加往中间集中,提高火焰的利用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包括炉膛本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膛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燃烧腔(101)、进水腔(102)以及排水腔(103),所述进水腔(102)位于燃烧腔(101)的左侧,所述排水腔(103)位于燃烧腔(101)的右侧,所述燃烧腔(101)内部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炉头(2),所述燃烧腔(101)内部上端的内圆周面嵌接有若干根换热环管(6),所述换热环管(6)外部的左右两端均焊接有连接管(11),所述换热环管(6)内部的内侧圆周面均匀焊接有块加热片(7),所述加热片(7)的内侧面表面焊接导热条(8),所述换热环管(6)内部的中央通过连杆焊接有喷气环管(9),所述喷气环管(9)的顶部均匀焊接有若干根喷气管(10),所述炉膛本体(1)的左侧面插接有进水管(3)和输气主管(5),所述输气主管(5)位于进水管(3)的下方,所述炉膛本体(1)的右侧面插接有排水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其特征在于:左右两端的所述连接管(11)均与换热环管(6)的内部相通,左端的所述连接管(11)贯穿进进水腔(102)的内部并相通,右端的所述连接管(11)贯穿进排水腔(103)的内部并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的顶部贯穿进进水腔(102)的内部并相通,所述排水管(4)的顶部贯穿进排水腔(103)的内部并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主管(5)的上端贯穿进进水腔(102)的内部,并且所述输气主管(5)上端的右侧面均匀焊接有若干根输气支管(5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支管(501)的右端从连接管(11)的中部穿过并与喷气环管(9)插接,而且所述输气支管(501)与喷气环管(9)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环管(6)位于炉头(2)的上方,所述喷气管(10)的顶部贯穿出换热环管(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条(8)朝向炉头(2)的一端贯穿出换热环管(6),并且所述喷气管(10)和导热条(8)均以中心对称的方式分布在炉头(2)的外周,而所述喷气管(10)与导热条(8)错开分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余热回收结构的节能灶炉膛,涉及节能灶技术领域,包括炉膛本体,炉膛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燃烧腔、进水腔以及排水腔,进水腔位于燃烧腔的左侧,排水腔位于燃烧腔的右侧,燃烧腔内部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炉头,燃烧腔内部上端的内圆周面嵌接有若干根换热环管,换热环管外部的左右两端均焊接有连接管,换热环管内部的内侧圆周面均匀焊接有块加热片,加热片的内侧面表面焊接导热条,换热环管内部的中央通过连杆焊接有喷气环管,喷气环管的顶部均匀焊接有若干根喷气管。通过换热环管与炉头的配合,加热片可以对换热环管中的换热水进行加热,以此进行余热回收,并采用热传递方式进行回收余热,热回收效率更高。

技术研发人员:陆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众赢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