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6574发布日期:2021-07-23 21:11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传热管束模块化和紧凑型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套管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是:在壳程,流体从入口接管进入壳体,一部分流体进入套管的内管内侧,另一部分流体在套管的外管外侧,在流动过程中与管程流体进行热量交换,最后从壳程出口流出。在管程,流体从管程入口进入,经支管分配到入口管箱,再从入口管箱进入传热套管的环隙中,管程流体在环隙中流动,受到内管和外管的双面换热,换热后的管程流体汇集到出口管箱,最后从管程出口流出。

现有的管套管式换热器管束采用矩形布置,这种布置导致空间利用率低,设备直径较大,外部管道数量多,管束模块扩展能力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管套管式换热器管束采用矩形布置,导致空间利用率低,设备直径较大,外部管道数量多,管束模块扩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提供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包括筒体和若干组管束模块;所述若干组管束模块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模块化布置在筒体内部。

工作原理:传热管束按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相比于矩形模块化布置,设备筒体外径可以设计得更小,空间利用率更高,由于每一组管束模块是独立进行换热,因此可以按照六边形布置规律,增加模块数量来满足不同换热量需求,实现模块化扩展。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两侧分别设置有壳程出口和壳程入口;所述筒体上端设置有管程集箱,所述管程集箱上端分别设置有管程出口和管程入口;所述筒体内部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模块化布置若干组管束模块,每组管束模块之间排列紧密;每组所述管束模块上端均与管程集箱连通,每组所述管束模块下端独立连通一个支管下端;每个所述支管上端与管程入口连通,下端穿过管程集箱伸入筒体内部;所述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管束模块外边缘设置有围筒;所述围筒与筒体之间设置有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管程集箱包括上平盖和下平盖,所述上平盖和下平盖连接形成环形空间;所述上平盖上端分别设置有管程出口和管程入口;所述下平盖下端与筒体连接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布置若干组管束模块;每组所述管束模块上端与环形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管程入口位于上平盖上端中部,所述支管穿过管程集箱伸入筒体内部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管程集箱还包括若干个挡流杆,所述挡流杆上端与下平盖下端连接,所述挡流杆设置在每相邻三个所述管束模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围筒由多块板拼接而成,沿着六边形布置的管束模块外轮廓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管束模块(4)的数量按照3n×(n+1)的规律进行扩展。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管束模块包括集管、出口管箱、入口管箱、若干个过渡管和若干个传热套管,所述集管上端与管程集箱连通,所述集管下端与出口管箱上端连接,每个所述传热套管上端通过一个过渡管与出口管箱连接,每个所述传热套管下端通过一个过渡管与入口管箱连接,所述入口管箱下端与支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热套管呈六边形布置,数量按照3[n(n+1)-4]的规律进行扩展。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管束模块化布置换热器内部空间利用率低,不能根据不同换热量需求进行模块化扩展,外部管道接口较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主视图;

图2为单个管束模块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横截面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管程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壳程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中,1、上平盖;2、下平盖;3、筒体;4、管束模块;5、支撑板;6、围筒;7、壳程出口;8、支管;9、挡流杆;10、壳程入口;11、管程出口;12、管程入口;13、集管;14、出口管箱;15、过渡管;16、传热套管;17、入口管箱。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端”、“右端”、“上端”、“下端”“上方”、“下方”、“外侧”、“内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包括筒体3和若干组管束模块4;所述若干组管束模块4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模块化布置在筒体3内部。

传热管束按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相比于矩形模块化布置,设备筒体外径可以设计得更小,空间利用率更高,在相同传热效率下,设备高度降低20%,体积可减少30%,重量减少15%,可应用于对安装空间和重量有限制的场合。由于每一组管束模块4是独立进行换热,因此可以按照六边形布置规律,增加模块数量来满足不同换热量需求,实现模块化扩展。

进一步地,参见图1,一种管束呈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换热器,包括筒体3和若干组管束模块4;所述筒体3两侧分别设置有壳程出口7和壳程入口10;所述筒体3上端设置有管程集箱,所述管程集箱上端分别设置有管程出口11和管程入口12;所述筒体3内部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模块化布置若干组管束模块4,每组管束模块4之间排列紧密;每组所述管束模块4上端均与管程集箱连通,每组所述管束模块4下端分别独立连通一个支管8下端;每个所述支管8上端与管程入口12连通,下端穿过管程集箱伸入筒体3内部;所述六边形模块化布置的管束模块4外边缘设置有围筒6;所述围筒6与筒体3之间设置有支撑板5。

管程入口11和管程出口12采用集成一体化设计,只设置一个管程入口12和管程出口11,这种结构减少了外部管道数量,减少管道焊缝,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节省外部空间;围筒6将壳程流体分隔成上升通道和下降通道;支撑板5既起到支撑连接作用,同时其位于壳程入口10和壳层出口7之间,将壳程流体分隔为热侧和冷侧;在管程入口12设置支管8,每一根支管8对应每一组管束模块4,可以将管程流体均匀地分配到每一个管束模块4中,使每一个管束模块4形成独立的换热单元。

工作原理:在壳程,壳程流体从壳程入口10进入壳体,由于围筒6和支撑板5的阻挡,壳程流体先向上流动,越过围筒6上沿后向下流经管束模块4,与管程流体进行热量交换,壳程流体到达筒体3底部再向上进入围筒6和筒体3形成的环隙,最后从壳程出口7流出。在管程,管程流体从管程入口12进入,经支管8均匀分配到管束模块4内,管束模块4内的流体向上流动,全部管束模块4中的流体汇集到管程集箱后进入管程出口11。

进一步地,所述管程集箱包括上平盖1和下平盖2,所述上平盖1和下平盖2连接形成环形空间;所述上平盖1上端分别设置有管程出口11和管程入口12;所述下平盖2下端与筒体3连接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布置若干组管束模块4;所述下平盖2中部设置有若干个呈六边形布置的通孔,支管8下端从通孔穿过伸入筒体3内部,每个所述管束模块4上端通过一个通孔与环形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管程入口12位于上平盖1上端中部,所述支管8穿过管程集箱伸入筒体3内部中部,所述支管8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结构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管程集箱还包括若干个挡流杆9,所述挡流杆9上端与下平盖2下端连接,所述挡流杆9设置在每相邻三个所述管束模块4之间的间隙。

在筒体3内设置围筒6和挡流杆9,在筒体3内形成壳程流体通道,这种结构有益于让流体充分地与传热套管接触,尽可能多的穿过管束区,增加流体流速,进而增加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管束模块4包括集管13、出口管箱14、若干个过渡管15、若干个传热套管16和入口管箱17,所述集管13上端与下平盖2上的通孔连通,所述集管13下端与出口管箱14上端连接,每个所述传热套管16上端通过一个过渡管15与出口管箱14连接,每个所述传热套管16下端通过一个过渡管15与入口管箱17连接,所述入口管箱17下端与支管8连接。

入口管箱17将支管8进入的流体汇集,然后再分配到过渡管15进入传热套管16中,管程流体在套管中换热进入出口管箱14,在通过集管13汇集后进入管程集箱。

进一步地,所述围筒6由多块板拼接而成,沿着六边形布置的管束模块4外轮廓紧密贴合,将壳程流体分隔成上升段流体和下降段流体。

进一步地,所述传热套管16呈六边形布置,数量可以按照3[n(n+1)-4]的规律进行扩展,每组管束模块4可以形成独立的换热单元,一组失效不影响其他管束模块4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管束模块4的数量可以按照3n×(n+1)的规律进行扩展,由于每一组管束模块4是独立进行换热,因此可以按照六边形布置规律,增加模块数量来满足不同换热量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8与所述管束模块4的数量一一对应,也可以进行数量扩展。

上述筒体3是指一种压力容器壳;壳程入口10是指流体进入壳程筒体3的结构;壳程出口7是指流体流出壳程筒体3的结构;围筒6是指沿管束模块4外边缘紧密包围的一种结构;支撑板5是指一种设置在围筒6与壳程筒体3之间的一层平板,其作用一是支撑围筒,使围筒与筒体相连,二是将壳程流体阻隔成热侧和冷侧,所述管程入口具体是指管程流体流入支管的结构;支管8是指管程流体流入入口管箱17的结构;入口管箱17是指管程流体流入过渡管15的结构;过渡管15是指管程流体流入传热套管16环隙的结构;传热套管16是指一种冷热流体流通的双层管道,其外管是外壁带筋的直管,内管是螺旋管,所述外管外侧和内管内侧同时与壳程流体接触,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隙空间充满管程流体,热流体和冷流体通过这种套管结构实现高效换热;出口管箱14是指管程流体经换热后流入集管13的结构;集管13是指流体流入管程集箱的结构;管程集箱是指将管程流体汇集的结构;挡流杆9是指占位壳程空隙的结构,其上端与管程集箱连接,其作用是阻挡壳程流体从管束模块4的间隙流过;管程出口11是指管程流体流出管程集箱的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