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45898发布日期:2021-08-03 14:3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产品不断更新升级,消费者对空调产品的舒适性和节能性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地,现有空调产品在运行过程中系统内循环流动的冷媒量是恒定不变的,而这将导致以下问题:空调器在不同的使用工况负荷下,用户需求的制冷(热)量也不同,为实现不同的冷热量需求,现有空调产品一般通过调节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方法来实现。但事实上,当压缩机运行频率发生变化时,冷媒的循环速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都将改变,这使得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也随之变化,而实际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却无法随之调节,使得空调系统换热能力无法达到最优,空调系统制冷(制热)效果不佳,不但使得耗电量增加,还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设计出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以克服压缩机运行频率变化时,系统最佳循环冷媒量无法随之调整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包括步骤

s1,开启空调,空调持续运行时间t;

s2,检测空调运行模式、压缩机频率f和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

s3,根据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获取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

s4,计算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之间的差值△t,其中△t=t目标排气-t排气;

s5,判断△t是否>0,若是,则执行步骤s6;若否,则执行步骤s7;

s6,减小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

s7,判断△t是否<0,若是,则执行步骤s8;若否,则执行步骤s9;

s8,增加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

s9,△t=0,冷媒循环量达q循环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维持当前冷媒循环量q循环运行。

本申请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根据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获取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之后通过计算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之间的差值△t判断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的差值大小,之后依据差值大小判断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最后通过调节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使得冷媒循环系统中实际进行冷媒循环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同时降低空调的耗电量。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还包括步骤

s10,每隔设定时间或当压缩机运行频率发生变化时重新执行上述步骤s2~s9,对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持续更新。

通过所述步骤s10,能够对空调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持续更新,使之能够随着空调运行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内预存有空调运行模式、压缩机频率f和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三者之间的对照表,在上述步骤s2中,通过查阅所述对照表能够获得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

通过对照表将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预存在空调器内,可以简化冷媒循环量调节过程中的计算过程,简化所述空调器内控制模块的结构。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t目标排气=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t制冷下限目标排气)*(f制冷上限频率-f)/(f制冷上限频率-f制冷下限频率);

其中,f制冷上限频率为所有制冷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上限,f制冷下限频率为所有制冷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下限,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为f制冷上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t制冷下限目标排气为f制冷下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

根据制冷模式下,压缩机的频率和目标排气值的关系计算t目标排气,可以使得所述的t目标排气计算简单、所获得的t目标排气值能够反映压缩机的频率的变化,最终得到一个与当前压缩机的频率相适应的t目标排气。

进一步的,制热模式下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t目标排气=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t制热下限目标排气)*(f制热上限频率-f)/(f制热上限频率-f制热下限频率);

其中,f制热上限频率为所有制热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上限,f制热下限频率为所有制热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下限,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为f制热上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t制热下限目标排气为f制热下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

根据制热模式下,压缩机的频率和目标排气值的关系计算t目标排气,可以使得所述的t目标排气计算简单、所获得的t目标排气值能够反映压缩机的频率的变化,最终得到一个与当前压缩机的频率相适应的t目标排气。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采用上述的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进行冷媒循环量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中设置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四通阀和储液器,所述储液器能够向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输入冷媒,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增加;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的冷媒也能够进入所述储液器中,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减少。

本申通过设置储液器,使得通过所述储液器可以向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输入冷媒,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增加;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的冷媒也可以进入所述储液器中,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减少,实现了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并联在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所述储液器具有进口和出口,在所述储液器的进口和出口上分别设置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

过将所述储液器的位置设置在缩机机的回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由于此处系统冷媒压力最低,在储液器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储液器中可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最多,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循环量q循环可调节范围最大;在冷媒循环量q循环调节范围确定的情况下,储液器所需储存的最大冷媒量一定,储液器的容积可以达到最小,同时实现节省储液器的制备材料和安装空间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为与所述蒸发器和/或冷凝器并联的旁通管,所述旁通管具有进口和出口,在所述旁通管的进口和出口上分别设置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

将所述储液器设置为与所述蒸发器和/或冷凝器并联的旁通管,可以简化所述储液器所占用的空间,同时使得在现有空调的基础上,加装储液器变得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将所述储液器中储存的冷媒量记为q储存、将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记为q循环,则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的总充注量q=q储存+q循环,总充注量q为制热运行频率上限f制热上限频率=对应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

由于空调制冷运行频率上限f制冷上限频率较低,所需冷媒循环量q循环较少;制热运行频率上限f制热上限频率较高,所需冷媒循环量q循环较多,故依据制热运行频率上限f制热上限频率确定总充注量q,可以在冷媒的总充注量q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工况下冷媒循环量调节的需求的基础上,降低冷媒的总充注量q,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

本申请所述的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申请根据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获取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之后通过计算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之间的差值△t判断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的差值大小,之后依据差值大小判断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最后通过调节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使得冷媒循环系统中实际进行冷媒循环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同时降低空调的耗电量;

第二,空调器在高负荷状态下运行,当压缩机运行频率f降低时,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将减少,本申请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可减少系统中实际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以降低系统压力,减少出现过负荷限频的情况,提高系统能力的同时提升系统可靠性;

第三、本申通过设置储液器,并在储液器的进口的出口设置二通阀,使得通过所述储液器可以向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输入冷媒,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增加;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的冷媒也可以进入所述储液器中,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减少,实现了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第四、本申通过将所述储液器的位置设置在缩机机的回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由于此处系统冷媒压力最低,在储液器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储液器中可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最多,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循环量q循环可调节范围最大;在冷媒循环量q循环调节范围确定的情况下,储液器所需储存的最大冷媒量一定,储液器的容积可以达到最小,同时实现节省储液器的制备材料和安装空间的目的。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本申请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调控精准、高效节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空调器中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空调器中冷媒循环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冷凝器;3、节流装置;4、蒸发器;5、四通阀;6、储液器;7、第一二通阀;8、第二二通阀;9、旁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包括步骤

s1,开启空调,空调持续运行时间t;

s2,检测空调运行模式、压缩机频率f和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

s3,根据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获取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

s4,计算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之间的差值△t,其中△t=t目标排气-t排气;

s5,判断△t是否>0,若是,则执行步骤s6;若否,则执行步骤s7;

s6,减小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

s7,判断△t是否<0,若是,则执行步骤s8;若否,则执行步骤s9;

s8,增加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

s9,△t=0,冷媒循环量达q循环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维持当前冷媒循环量q循环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还包括步骤s10,每隔设定时间或当压缩机运行频率发生变化时重新执行上述步骤s2~s9,对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持续更新。

具体的,在上述步骤s1中,所述运行时间t为空调系统达到稳定运行所需的时间,在空调开机后,首先让空调运行时间t,此时空调系统达到稳定运行,之后再通过步骤s2检测空调运行模式、压缩机频率f和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的具体数值,可以确保检测得到的数值较为准确,为后期进行系统冷媒循环量q循环调控提供准确的基础。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空调运行模式为制冷或制热模式中的一种,所述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为压缩机排气口的温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空调器内预存有空调运行模式、压缩机频率f和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三者之间的对照表,其中,每一个空调运行模式下,不同的压缩机频率f具有一个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通过查阅所述对照表,可以根据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获取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其中,所述空调运行模式、压缩机频率f和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三者之间的对照表可以通过计算或实验等方式获得。

更进一步的,由于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空调运行模式相关,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的计算方式,将制冷模式下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记为t制冷目标排气,将制热模式下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记为t制热目标排气,所述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制冷模式下:

t目标排气=t制冷目标排气=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t制冷下限目标排气)*(f制冷上限频率-f)/(f制冷上限频率-f制冷下限频率);

其中,f制冷上限频率为所有制冷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上限,f制冷下限频率为所有制冷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下限,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为f制冷上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t制冷下限目标排气为f制冷下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f为在步骤s2中检测得到的当前压缩机运行频率值。

一般地,所述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的取值范围为90℃~105℃,优选的,所述t制冷上限目标排气的取值为97℃。

一般地,所述t制冷下限目标排气的取值范围为30℃~60℃,优选的,所述t制冷下限目标排气的取值为45℃。

制热模式下:

t目标排气=t制热目标排气=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t制热下限目标排气)*(f制热上限频率-f)/(f制热上限频率-f制热下限频率);

其中,f制热上限频率为所有制热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上限,f制热下限频率为所有制热工况下压缩机允许运行的频率下限,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为f制热上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t制热下限目标排气为f制热下限频率所对应的目标排气值,f为在步骤s2中检测得到的当前压缩机运行频率值。

一般地,所述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的取值范围为80℃~100℃,优选的,所述t制热上限目标排气的取值为90℃。

一般地,所述t制热下限目标排气的取值范围为30℃~60℃,优选的,所述t制热下限目标排气的取值为45℃。

进一步的,通过所述步骤s4中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之间的差值△t可以得到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与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差距。

一般地,若所述△t>0,则说明步骤s2中检测到的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低于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即,所述步骤s2中检测到的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偏低,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偏大,此时需要通过执行步骤s6,以减少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最终使得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若所述△t<0,则说明步骤s2中检测到的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高于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即,所述步骤s2中检测到的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偏高,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偏小,此时需要通过执行步骤s8,以增加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最终使得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若所述△t=0,则说明步骤s2中检测到的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等于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即,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与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相等,此时不需要另行对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进行调整,只需要维持当前冷媒循环量q循环运行即可。

实施例2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采用上述的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对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进行调控,如图2~3所示,所述空调器中设置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装置(3)、蒸发器(4)、四通阀(5)和储液器(6),所述冷凝器(2)、节流装置(3)、蒸发器(4)和四通阀(5)依次设置、并首尾连接,所述四通阀(5)的四个端口分别与蒸发器(4)、冷凝器(2)、压缩机(1)的进气口和压缩机(1)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在所述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装置(3)、蒸发器(4)、四通阀(5)之间循环,通过所述储液器(6)可以向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输入冷媒,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增加;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的冷媒也可以进入所述储液器(6)中,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减少。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储液器(6)并联在所述四通阀(5)与所述压缩机(1)之间。

优选的,所述储液器(6)并联在所述四通阀(5)与所述压缩机(1)的回气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6)具有进口和出口,在所述储液器(6)的进口和出口上分别设置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所述第一二通阀(7)能够控制所述储液器(6)的进口的通断,所述第二二通阀(8)能够控制所述储液器(6)的出口的通断。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储液器(6)为与所述蒸发器(4)或冷凝器(2)并联的旁通管(9),所述旁通管(9)具有进口和出口,在所述旁通管(9)的进口和出口上分别设置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所述第一二通阀(7)能够控制所述旁通管(9)的进口的通断,所述第二二通阀(8)能够控制所述旁通管(9)的出口的通断。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液器(6)包括分别与所述蒸发器(4)和冷凝器(2)并联的两个旁通管(9),在所述旁通管(9)的进口和出口上分别设置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所述第一二通阀(7)能够控制所述旁通管(9)的进口的通断,所述第二二通阀(8)能够控制所述旁通管(9)的出口的通断。如此,可以通过所述旁通管(9)实现所述储液器(6)存储冷媒的作用,并通过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通断,实现调节所述旁通管(9)中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和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目的。

进一步的,通过调节所述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通断,所述储液器(6)可以向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输入冷媒,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增加;或者通过调节所述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通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的冷媒可以进入所述储液器(6)中,使得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减少。

具体的,通过调节所述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通断,可以调节所述储液器(6)中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进而调节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使得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流速最佳、换热充分,空调制热(冷)能力发挥至最优。如图2和3中的箭头分别指示出制冷模式下冷媒的循环过程。

一般地,现有空调产品在安装到用户家中以后,由于空调系统密闭,冷媒循环量q循环恒定,仅冷媒循环流速会随压缩机运行频率、系统压力等的变化而变化;当房间所需负荷较低时,压缩机低频运行,系统压力较低,冷媒循环流速偏低,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以此来实现降低空调负荷、调整空调制冷(热)量的目的,但此时,由于冷媒循环流速偏低、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空调器的换热能力无法发挥至最优,因此,空调器的工作效率无法发挥至最优;同样的,当房间所需负荷较高时,压缩机高频运行,系统压力较高,冷媒循环流速偏高,换热器换热效率也较低,以此来实现提高空调负荷、调整空调制冷(热)量的目的,但此时,由于冷媒循环流速偏高、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空调器的换热能力无法发挥至最优,因此,空调器的工作效率同样无法发挥至最优。

进一步的,现有空调产品一般制热运行上限频率f制热上限频率高于制冷运行上限频率f制冷上限频率,因而对于空调系统密闭、冷媒循环量q循环恒定的空调器而言,其实际冷媒循环量处于制热上限频率f制热上限频率对应的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与制冷上限频率f制冷上限频率对应的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之间,此时的空调器实际冷媒循环量对于空调器以制热上限频率f制热上限频率运行时,实际冷媒循环量偏少,冷媒循环流速过快,制热能力无法发挥至最优;对于空调器以制冷上限频率f制冷上限频率运行时,实际冷媒循环量偏多,冷媒循环流速过慢,制冷能力也无法发挥至最优。而本申请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所述储液器(6),并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器采用上述的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对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进行调控,当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过多或过少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通断,调节所述储液器(6)中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进而调节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使得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系统中的冷媒流速最佳、换热充分,空调制热(冷)能力发挥至最优。

其中,将所述储液器(6)中储存的冷媒量记为q储存、将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记为q循环,则所述空调器中冷媒的总充注量q=q储存+q循环。

一般的,由于空调制冷运行频率上限f制冷上限频率较低,所需冷媒循环量q循环较少;制热运行频率上限f制热上限频率较高,所需冷媒循环量q循环较多,故依据制热运行频率上限f制热上限频率确定总充注量q,并按此充注冷媒。

进一步的,当检测发现实施例1所述△t>0时,说明压缩机排气温度偏低,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偏大,此时,打开所述储液器(6)进口处的第一二通阀(7),使得冷媒循环系统中多余的冷媒进入储液器(6)中,减少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时,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优值,然后关闭储液器(6)进口处的第一二通阀(7)。

进一步的,当检测发现实施例1所述△t<0时,说明压缩机排气温度偏高,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偏小,此时,打开所述储液器(6)出口处的第二二通阀(8),使得储液器(6)中多余的冷媒进入冷媒循环系统中、增加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直至△t=0时,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优值,然后关闭储液器(6)出口处的第二二通阀(8)。

进一步的,当检测发现实施例1所述△t=0时,说明冷媒循环量q循环已经达到最优值,此时关闭储液器(6)进口处的第一二通阀(7)和出口处的第二二通阀(8),使得空调器保持当前状态运行即可。

本申请所述冷媒循环量调节方法及空调器通过在空调器压缩机(1)的回气口前增加储液器(6)和位于所述储液器(6)的进口处的第一二通阀(7)和出口处的第二二通阀(8),使得空调器系统中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并进一步依据当前空调运行模式和压缩机频率f获取对应的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之后通过计算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之间的差值△t判断系统最优目标排气t目标排气与系统排气温度t排气的差值大小,之后依据差值大小判断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最后通过控制所述第一二通阀(7)和第二二通阀(8)的开合,调节储液器(6)中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以及冷媒循环量q循环的大小,使得冷媒循环系统中实际进行冷媒循环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达到最佳,从而提高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升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同时降低空调的耗电量,保证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循环流速与换热器换热情况相匹配,无需使用电子膨胀阀调节阀步来调节冷媒循环流速及排气,仅使用一根定长节流毛细管或者节流短管即可使冷媒循环流速及排气达到最优。一般地,若空调器在高负荷状态下运行,当压缩机运行频率f降低时,最佳系统冷媒循环量将减少,可减少系统中实际的冷媒循环量q循环以降低系统压力,减少出现过负荷限频的情况,提高系统能力的同时提升系统可靠性。

此外,本申请将所述储液器(6)的位置设置在缩机机(1)的回气口与四通阀之间,由于此处系统冷媒压力最低,在储液器(6)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储液器(6)中可储存的冷媒量q储存最多,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循环量q循环可调节范围最大;在冷媒循环量q循环调节范围确定的情况下,储液器(6)所需储存的最大冷媒量一定,储液器(6)的容积可以达到最小,同时实现节省储液器(6)的制备材料和安装空间的目的,当然,本申请所述储液器(6)的位置并不限于设置在缩机机(1)的回气口与四通阀之间,也可位于四通阀(5)与节流装置(3)之间等其他位置。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