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1932发布日期:2022-06-29 12:4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新能源电池的使用也愈加广泛,并且,新能源电池的热管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行车安全。新能源电池在长时间的充放电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快速散热,通常会在新能源电池的外部加装散热组件。但是常规的散热组件体积较大,且由于散热组件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限制,散热组件的尺寸很难做的很小。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电池热管理系统,解决现有的散热组件的体积过大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基板,且多个换热基板沿着厚度方向重复排列设置,相邻换热基板固定连接并围设形成换热流道,换热流道用于流通冷媒。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基板包括主体部,同一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均朝向同一方向延伸,同一换热基板的主体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配合相邻换热基板的主体部共同围设形成换热流道。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换热流道的加工难度。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基板还包括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第一卡板一端连接第一弯折部,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第一弯折部远离主体部的一侧边缘,相邻换热基板设有与第一卡板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换热基板的第一卡板插置于相邻换热基板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板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第二弯折部远离主体部的一侧边缘,相邻换热基板设有与第二卡板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换热基板的第二卡板插置于相邻换热基板的第二卡槽。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地提升相邻换热基板之间的装配定位。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槽的底壁设有第一防脱凸起,且第一防脱凸起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卡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邻换热基板对应第一防脱凸起设有第一卡孔,第一防脱凸起能够卡入第一卡孔,以使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卡接。第二卡槽的底壁设有第二防脱凸起,且第二防脱凸起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卡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邻换热基板对应第二防脱凸起设有第二卡孔,第二防脱凸起能够卡入第二卡孔,以使第二卡板与第二卡槽卡接。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升相邻换热基板的装配牢固程度。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板的边缘呈阶梯状,且对应第一卡槽的侧壁呈阶梯状。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卡板和第一卡槽的配合精确度。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卡板的边缘呈阶梯状,且对应第二卡槽的侧壁呈阶梯状。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二卡板和第二卡槽的配合精确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第一弯折部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板,且相邻
换热基板对应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槽。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相邻换热基板的连接牢固程度。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第二弯折部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卡板,且相邻换热基板对应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卡槽。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相邻换热基板的连接牢固程度。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通孔的边缘设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三卡板,且第三卡板一端连接主体部,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的方向延伸,相邻换热基板设有与第三卡板相配合的第三卡槽,换热基板的第三卡板插置于相邻换热基板的第三卡槽。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美观程度。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卡槽的底壁设有第三防脱凸起,且第三防脱凸起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卡板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邻第三卡板对应第三防脱凸起设有第三卡孔,第三防脱凸起能够卡入第三卡孔,以使第三卡板与第三卡槽卡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基板包括主体部,同一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同一换热基板的主体部和第一弯折部配合相邻换热基板的主体部和第二弯折部共同围设形成换热流道。
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该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如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器的可拆卸连接于电池模组的外侧,且多个换热流道的外侧壁构成换热面,换热面贴设于电池模组的外表面。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由于换热器由多个重复排列的换热基板构成,且相邻换热基板围成用于流通冷媒的换热流道,因此,可通过减少换热基板的数量进而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并且,在换热基板的加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减小相邻换热基板之间的最大间距进而减小换热器的尺寸。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实施例一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一的换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所示a处的放大图;
21.图4为图2所示b处的放大图;
22.图5为实施例二的换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所示c处的放大图;
24.图7为实施例三的换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100、换热基板;110、主体部;111、通孔;120、第一弯折部;121、第一卡板;122、第一卡槽;123、第一防脱凸起;124、第一卡孔;130、第二弯折部;131、第二卡板;132、第二卡槽;133、第二防脱凸起;134、第二卡孔;141、第三卡板;142、第三卡槽;143、第三
防脱凸起;144、第三卡孔;200、换热面;300、换热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新能源电池的使用也愈加广泛,并且,新能源电池的热管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行车安全。新能源电池在长时间的充放电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快速散热,通常会在新能源电池的外部加装散热组件。现有的散热组件通常为一体成型的翅片,且翅片通过折弯形成波浪形的钣金件,但是由于散热组件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限制,钣金件很难弯折到非常扁平的程度,也即,散热组件的尺寸很难做的很小。
33.请参阅图1,为了解决现有的散热组件的体积过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基板100,且多个换热基板100沿着厚度方向重复排列设置,相邻换热基板100固定连接并围设形成换热流道300,换热流道300用于流通冷媒。由于换热器由
多个重复排列的换热基板100构成,且相邻换热基板100围成用于流通冷媒的换热流道300,因此,可通过减少换热基板100的数量进而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并且,在换热基板100的加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减小相邻换热基板100之间的最大间距进而减小换热器的尺寸。综上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散热组件的体积过大的问题。
34.实施例一
35.进一步地,为了降低换热流道300的加工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换热基板100包括主体部110,同一主体部110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且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朝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同一换热基板100的主体部110、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配合相邻换热基板100的主体部110共同围设形成换热流道300。需要注意的是,换热基板100的厚度方向与主体部110的厚度方向相同。
36.需要说明的是,换热流道300由相邻的换热基板100构成。由于换热基板100具有设于主体部110两侧的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因此,当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均与主体部110垂直设置,又因为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朝向同一方向延伸,因此,换热基板100的横截面大体呈“u”字形,换热基板100的u型开口处朝向相邻换热基板100的u型底部。但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也可以不垂直于主体部110,在此不作限定。更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换热基板100的牢固程度,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可通过主体部110的边缘折弯加工形成,但不限于此,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还可以与主体部110焊接或者是卡接,在此不一一列举。
37.为了进一步地提升相邻换热基板100之间的装配定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换热基板100还包括第一卡板121和第二卡板131。第一卡板121一端连接第一弯折部120,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110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第一弯折部120远离主体部110的一侧边缘,相邻换热基板100设有与第一卡板121相配合的第一卡槽122,换热基板100的第一卡板121插置于相邻换热基板100的第一卡槽122。第二卡板131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130,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110的方向延伸并凸出于第二弯折部130远离主体部110的一侧边缘,相邻换热基板100设有与第二卡板131相配合的第二卡槽132,换热基板100的第二卡板131插置于相邻换热基板100的第二卡槽132。当后一块换热基板100与相邻的换热基板100装配时,第一卡板121对应插置于第一卡槽122内,第二卡板131对应插置于第二卡槽132内。如此,有效完成了相邻换热基板100之间的安装定位,使得换热基板100在后续的装配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大大提高了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板121可以直接卡入第一卡槽122,且第二卡板131可以直接卡入第二卡槽132,进而直接完成相邻换热基板100的卡装。并且,第一卡板121还可以与第一卡槽122的内壁焊接,同样地,第二卡板131还可以与第二卡槽132的内壁焊接,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38.第一卡板121卡入第一卡槽122之后容易重新脱离第一卡槽122,同样地,第二卡板131卡入第二卡槽132之后也容易重新脱离第二卡槽132,如此会造成相邻换热基板100之间装配不牢固。为了提升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装配牢固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卡槽122的底壁设有第一防脱凸起123,且第一防脱凸起1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卡板12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邻换热基板100对应第一防脱凸起123设有第一卡孔124,第一防脱凸起123能够卡入第一卡孔124,以使第一卡板121与第一卡槽122卡接。同样地,第二卡
槽132的底壁设有第二防脱凸起133,且第二防脱凸起1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卡板13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邻换热基板100对应第二防脱凸起133设有第二卡孔134,第二防脱凸起133能够卡入第二卡孔134,以使第二卡板131与第二卡槽132卡接。
39.如此,相邻换热基板100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卡板121卡入第一卡槽122且第一卡孔124套设于第一防脱凸起123的外侧,之后,通过第二卡板131的弹性形变将第二卡板131也卡入第二卡槽132,且第二卡孔134套设于第二防脱凸起133的外侧。由于第一防脱凸起1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卡板12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且第二防脱凸起1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卡板13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因此,在第一防脱凸起123和第二防脱凸起133的止挡作用下,第一卡板121无法脱离第一卡槽122且第二卡板131无法脱离第二卡槽132,如此,大大提高了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装配牢固程度,进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的装配牢固程度。并且,相邻换热基板100在拆卸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第一卡板121的弹性形变使得第一卡孔124脱离第一防脱凸起123,或者利用第二卡板131的弹性形变使得第二卡孔134脱离第二防脱凸起133,进而完成相邻换热基板100的拆分。
40.为了提高第一卡板121和第一卡槽122的配合精确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卡板121的边缘呈阶梯状,且对应第一卡槽122的侧壁呈阶梯状。如此,第一卡板121插入第一卡槽122时,第一卡板121的阶梯状边缘能够卡入第一卡槽122的对应位置处,且能够避免第一卡板121与第一卡槽122发生相对移动,提高换热器的结构稳定性。
41.同样地,为了提高第二卡板131和第二卡槽132的配合精确度,第二卡板131的边缘呈阶梯状,且对应第二卡槽132的侧壁呈阶梯状。如此,第二卡板131插入第二卡槽132时,第二卡板131的阶梯状边缘能够卡入第二卡槽132的对应位置处,且能够避免第二卡板131与第二卡槽132发生相对移动,提高换热器的结构稳定性。
42.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连接牢固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同一第一弯折部120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板121,且相邻换热基板100对应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槽122。通过增加第一卡板121和第一卡槽122的数量可以显著提高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连接牢固程度,进而提高整个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性。
43.同样地,为了提高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连接牢固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同一第二弯折部130分布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卡板131,且相邻换热基板100对应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卡槽132。通过增加第二卡板131和第二卡槽132的数量可以显著提高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连接牢固程度,进而提高整个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性。
44.实施例二
45.相对于实施例一中第一卡板121和第二卡板131分别设于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主体部110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111,通孔111的边缘设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三卡板141,且第三卡板141一端连接主体部110,另一端朝向远离主体部110的方向延伸,相邻换热基板100设有与第三卡板141相配合的第三卡槽142,换热基板100的第三卡板141插置于相邻换热基板100的第三卡槽142。如此,第三卡板141和第三卡槽142位于换热器的内部,提高了换热器的美观程度。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换热基板100可以设置多个通孔111,且每个通孔111的周侧可以设置多个第三卡板141,如此,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
46.进一步地,第三卡板141卡入第三卡槽142之后容易重新脱离第一卡槽122,如此会
造成相邻换热基板100之间装配不牢固。为了提升相邻换热基板100的装配牢固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第三卡槽142的底壁设有第三防脱凸起143,且第三防脱凸起14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卡板14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相邻第三卡板141对应第三防脱凸起143设有第三卡孔144,第三防脱凸起143能够卡入第三卡孔144,以使第三卡板141与第三卡槽142卡接。
47.实施例三
48.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朝向同一方向延伸,因此,换热基板100的横截面大体呈“u”字形,换热基板100的u型开口处朝向相邻换热基板100的u型底部。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性,在实施例三中,如图7所示,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换热基板100的横截面呈近似“s”形。具体地,换热基板100包括主体部110,同一主体部110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120和第二弯折部130,且同一换热基板100的主体部110和第一弯折部120配合相邻换热基板100的主体部110和第二弯折部130共同围设形成换热流道300。
4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该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如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器的可拆卸连接于电池模组(图未示)的外侧,且多个换热流道300的外侧壁构成换热面200,换热面200贴设于电池模组的外表面。如此,电池模组的热量可通过换热面200传递至换热器,进而完成电池模组的散热。
5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