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83156发布日期:2022-06-29 13:3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高炉维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


背景技术:

2.由于热风炉本体结构的特殊性,其热风出口属于热风炉本体中最容易损坏的部位。在热风炉损坏时,常需要对热风出口进行维修。
3.传统维修方法维修热风出口时,首先需要拆除热风出口以上及其周围区域的耐火砖,再将新的耐火砖砌筑在原处。
4.然而,由于热风出口位置在热风炉本体结构中偏低,不管是哪种类型热风炉,作业空间小,能够参与作业的作业人员数量有限,维修周期长达10~15天,作业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特别是热风出口以上为硅质耐火砖的,其与泥浆的粘结性较差,在拆除作业中,这些硅质耐火砖容易垮塌,增加工作量,且提高了整个拆除作业的危险系数,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便于维修热风出口,安全系数高,工作量小,维修工期短。
6.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包括:
8.s100、在待修位置上方的热风炉内搭建连接于热风炉两侧的承载平台;
9.s200、在承载平台上方架设连接于热风炉两侧的传力梁;
10.s300、维修待修位置;
11.s400、拆除传力梁及承载平台。
12.可选地,在步骤s100中搭建承载平台的步骤包括:
13.s101、在热风炉内高于待修位置架设多条承载横梁;
14.s102、将防护板铺设在各承载横梁上。
15.可选地,在步骤s101之前还包括:
16.s103、核算承载横梁上方的热风炉的重量,获得需承载载荷值;
17.s104、根据需承载载荷值设计承载横梁。
18.可选地,在步骤s104中设计承载横梁的步骤包括:
19.s105、根据热风炉在径向上的间距,获得承载横梁的长度值;
20.s106、根据长度值和需承载载荷值,从单轨吊车梁选用表中选择承载横梁的型号。
21.可选地,在步骤s200中传力梁沿热风炉的高度方向架设有多条。
22.可选地,在步骤s200中架设传力梁包括:
23.s201、将承载平台上方的热风炉划分为多段,核算每段热风炉的重量,获得每段热风炉对应的分段载荷值;
24.s202、根据各分段载荷值,选择对应的传力梁,使每个分段载荷值均小于对应的传力梁的额定载荷值。
25.可选地,在步骤s202之后还包括:
26.s203、观察传力梁的载荷指示器,获得传力载荷值;
27.s204、根据传力载荷值,调节传力梁的水平度和方向,使其大于分段载荷值且小于额定载荷值。
28.可选地,传力梁的两端均设有支撑板,各支撑板压抵在热风炉内壁上。
29.可选地,支撑板的横向尺寸、纵向尺寸和面积基于热风炉的热风出口的直径和热风炉内壁的圆周面积进行设计。
30.可选地,在步骤s200执行的同时,还执行如下步骤:将保险绳的一端设置在高于传力梁的位置处,另一端连接于传力梁。
31.有益效果:
32.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承载平台搭建在待修位置的上方,承载平台可以作为架设传力梁的作业平台,也可以作为维修待修位置的安全顶棚,即使热风炉上方结构发生了坍塌,也能够保护其下方作业人员的安全,使维修工作正常开展。在承载平台上方还架设有传力梁,传力梁对承载平台上方的热风炉的结构进行力的传导,将原作用在待修位置附近的载荷,进一步传导至离待修位置较远的热风炉结构上,待修位置几乎不参与承受其上方结构的重力。因此,工作人员在承载平台下方对待修位置进行维修,待修位置上方的热风炉结构稳定,无需拆除,节省了维修成本,降低了施工周期,安全性好。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的流程图;
3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9.实施例一
4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包括:
41.s100、在待修位置上方的热风炉内搭建连接于热风炉两侧的承载平台。承载平台搭建在待修位置的上方,从而对待修位置上方的热风炉的结构在横向进行加固,提高了热风炉结构的稳定性。承载平台可以作为架设传力梁的作业平台,也可以作为维修待修位置的安全顶棚,即使热风炉上方结构发生了坍塌,防护板也能够保护其下方作业人员的安全,使维修工作正常开展。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平台水平架设在热风炉内,承载平台在其平面所在方向对热风炉的炉壁的周向进行支撑和连接,承载力强,不易在传力过程中受压变形。
42.s200、在承载平台上方架设连接于热风炉两侧的传力梁。传力梁将原直接作用在待修位置上的载荷,传导至离待修位置较远的热风炉结构上,传导后的重力作用在除待修位置周缘外的其他区域,待修位置处的结构不参与承受其上方热风炉结构的重力,不论待修位置的结构如何损坏,其上方的热风炉结构的稳定性都得以大幅提升,使热风炉发生坍塌的可能性大幅下降。因此,在不拆除待修位置上方的热风炉结构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方便地对待修位置进行直接维修。
43.s300、维修待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待修位置为热风出口。在其他实施例中,待修位置也可以为热风炉中部或下部的其他结构,如,炉内隔热墙体。通过承载平台和传力梁的保护,待修位置上方几乎不承载载荷,对其维修时,其上方的结构的受力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而出现坍塌。
44.可选地,如图2所示,步骤s300中维修待修位置包括:
45.s301、在待修位置的旧砖块之间嵌入楔型件,按照旧砖块之间的砌筑错缝将旧砖块拆除。在本实施例中,热风出口由耐火砖砌筑而成,楔型件为木楔,在热风出口周缘的旧耐火砖之间嵌入木楔,能够使拆除过程中的热风出口的结构始终保持稳定,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46.s302、更换新砖块。也就是说,将新的耐火砖重新砌筑在热风出口的周缘,以实现热风出口的维修。
47.s400、拆除传力梁及承载平台。在完成对热风出口的维修后,拆除传力梁和承载平台,使待修位置上方的结构的重量重新分布,使热风炉整体的结构力学特性恢复至维修前的状态,实现热风炉结构的长期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为确保拆除过程的安全,按照自下而上的拆除法进行拆除,首先拆除承载平台,再拆除传力梁。
48.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工作人员在承载平台下方对待修位置进行维修作业过程中,待修位置上方的热风炉结构的重力不作用于待修位置处,对待修位置的维修时,无需拆除其上方整体的热风炉结构,节省了维修成本,降低了施工周期,安全性好。
49.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步骤s100中搭建承载平台的步骤包括:
50.s101、在热风炉内高于待修位置架设多条承载横梁。在本实施例中,各承载横梁均
为钢梁,示例性地,如,工字钢。
51.s102、将防护板铺设在各承载横梁上。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板为钢板。其可以作为架设传力梁的作业平台,也可以作为维修热风出口的安全顶棚,即使热风炉上方结构发生了坍塌,防护板也能够保护其下方作业人员的安全,使维修工作正常开展。
52.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墙体的上端略高于热风出口,各工字钢的两端均搭接于隔热墙体的上端,钢板铺设并连接在各工字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护板与各个承载横梁绑扎相连,便于拆装,以提高施工效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防护板则与承载横梁焊接为一体式结构,结构强度高,承载力强,两者不会发生松脱,以避免伤及下方的作业人员。
53.本实施例中,承载横梁与防护板构建形成的承载平台,结构简单,承载力强,在传力和支撑过程中,不易变形损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热风出口下架设脚手架,在脚手架上铺设防护板,脚手架由热风炉的底面支撑,支撑稳定,安全性高。
54.可选地,在步骤s101之前还包括:
55.s103、核算承载横梁上方的热风炉的重量,获得需承载载荷值。在本实施例中,热风出口上端有160层砖,每层有30块砖,单块砖重4.8kg,上述砖的总重约为23.04吨,包含泥浆后,则约为24吨。为提高承载横梁的可靠性,其需承载载荷值应为24吨乘以一个大于1的安全系数。在本实施例中,安全系数建议为1.1~1.20。如安全系数为1.1,则需承载载荷值为26.4吨。也就是说,热风出口上端约26.4吨的载荷主要作用于承载横梁,从而大幅减小热风出口附近的结构所直接承载的载荷。
56.s104、根据需承载载荷值设计承载横梁。可选地,设计承载横梁的步骤包括:
57.s105、根据热风炉在径向上的间距,获得承载横梁的长度值。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墙体的最大间距为2.8m,为使承载横梁的两端能够稳定地搭在隔热墙体上,承载横梁的长度需大于2.8m。示例性地,承载横梁的长度值为3m。
58.s106、根据长度值和需承载载荷值,从单轨吊车梁选用表中选择承载横梁的型号。在本实施例中,以承载横梁的长度值3m、需承载载荷26.4吨为依据,从单轨吊车梁选用表中选择的工字钢型号为45a,该型号的工字钢能够承载26.7吨重量的载荷,满足承载需求。
59.可选地,在步骤s200中传力梁沿热风炉的高度方向架设有多条。为使得传力梁能够将热风出口上方的载荷悉数传递至除热风出口上方的热风炉体的其他炉壁上,且避免过度地载荷传递导致热风炉体发生损坏,传力梁的架设数量、架设角度和架设高度差可适应性地调整。
60.具体地,在步骤s200中架设传力梁包括:
61.s201、将承载平台上方的热风炉划分为多段,核算每段热风炉的重量,获得每段热风炉对应的分段载荷值。也就是说,将热风出口上方的载荷逐层向其他炉壁传递,易于控制,传力过程平稳,安全性好。
62.s202、根据各分段载荷值,选择对应的传力梁,使每个分段载荷值均小于对应的传力梁的额定载荷值。在本实施例中,传力梁为千斤顶杆,其操作方便,承载力强。
63.在步骤s202之后还包括:
64.s203、观察千斤顶杆的载荷指示器,获得传力载荷值。在本实施例中,千斤顶杆带有载荷指示器,用于显示其实际承受的载荷,及传力载荷值,以便于工作人员在架设过程中,及时观察并调整千斤顶杆的架设。
65.s204、根据传力载荷值,调节千斤顶杆的水平度和方向,使其大于分段载荷值且小于额定载荷值。也就是说,根据千斤顶杆的受力情况,调节其的水平度和在热风炉内的朝向,使千斤顶杆既能够将热风出口上方的载荷传递至其他炉壁上,也不会因承受载荷过大而发生弯曲,或破坏承压侧的热风炉壁。
66.在本实施例中,在防护板的上方自下而上分为三段,每段均架设有一条传力梁。每条传力梁上方的热风炉均由该传力梁承载,并将位于热风出口上方结构所产生的载荷传递至远离热风出口上方的热风炉体上,通过三次传力后,热风出口上方的载荷逐层作用于远离热风出口的热风炉体上,热风出口的周缘不承受其上方热风炉结构所产生的载荷,在维修热风出口时,热风出口及其上方的结构稳定,不会因热风出口的拆除而发生垮塌或滑移。
67.在本实施例中,传力梁架设时,水平放置并调节其长度,使其两端压抵在热风炉的内壁上,实现其位置的固定,传力梁一端的炉壁的载荷通过传力梁作用在其另一端所连接的炉壁上。通过逐层增加传力梁的数量,便能够层层递进地将热风出口上方的载荷作用在远离热风出口所在位置的炉壁上。
68.可选地,传力梁的两端均设有支撑板,各支撑板压抵在热风炉内壁上。支撑板能够增大传力梁与热风炉的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将其提供的支撑力均匀地分布在热风炉内壁的各个位置,从而实现热风出口上方被传递的载荷均匀地分布在远离其一侧的炉壁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优选为枕木,其与炉壁内砖体的摩擦系数大,以确保传力梁在热风炉内的安装位置处保持固定,避免载荷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移。
69.可选地,支撑板的横向尺寸、纵向尺寸和面积基于热风炉的热风出口的直径和热风炉内壁的圆周面积进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的面积与热风出口的直径成比例,如,0.1~0.2倍,热风出口的直径则与热风炉内壁的圆周面积成正比。支撑板相对于热风出口的直径过小时,支撑板与热风炉的两侧炉壁存在大面积的未接触区域,对热风炉两侧炉壁的连接范围小,载荷传递集中,产生的压强大,容易对热风炉壁产生破坏。支撑板相对于热风出口的直径过大时,单个支撑板连接大面积的热风炉内壁,无法对热风出口上方的结构产生的载荷进行分段传递,无法实现对不同高度的热风炉结构产生的载荷的传力方向进行调节,载荷传递方向偏移过大,不易实现热风出口上方载荷的横向分解,在维修热风出口时,热风出口上方的热风炉结构的稳定性差。
70.实施例二
71.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热风炉的维修方法,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在步骤s200执行的同时,还执行如下步骤:将保险绳的一端设置在高于传力梁的位置处,另一端连接于传力梁。保险绳能够避免传力梁意外脱落,从而保护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在本实施例中,在热风炉的上端架设有工字钢梁,其上端连接有三条保险绳,三条保险绳的下端则分别连接于三个传力梁,以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72.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