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05020发布日期:2022-08-03 09:25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并联水冷套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水冷套管,由于其体积小,换热效率高,对比壳管等换热器具有成本低,防结垢等优点。但是由于水冷套管单体换热量不高,在大换热量需求的机组上需要进行并联设计以提高整机的换热量,而且由于套管设计工艺需要进行绕管加工,管径不宜过大,这会导致套管设计的水流流速较高,容易产生水流噪音;而且,单个并联套管的出水口离底部水管的高度较高,在水流量较大的时候,套管出水口的流速较高,此时套管的出水口转折处由于受到水流冲击,振动较大,相邻的两个套管由于距离较近,当套管出水口处的振动频率相近时会产生管路共振,从而引发高频的水流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包括进水管、出水管、第一套管组件、以及与第一套管组件相邻设置的第二套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第一连管、第一换热套管、第二连管和过滤器,所述进水管、第一连管、第一换热套管、第二连管、过滤器和出水管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包括第三连管、第二换热套管和第四连管,所述进水管、第三连管、第二换热套管、第四连管和出水管依次连通。
5.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为单向过滤器。
6.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为铜单向过滤器。
7.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为钢集管。
8.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套管和第二换热套管均呈螺旋状设置。
9.优选的,所述套管式换热装置还包括均连接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换热套管,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换热套管。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进水管的顶部和出水管的顶部的第一支撑架、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撑架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换热套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且抵靠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进水管的顶部和出水管的顶部的第二支撑架、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支撑架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换热套管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且抵靠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采用进水管、出水管、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相邻设置,进水管、第一连管、第一换热套管、第二连管、过滤器和出水管依次连通,进水管、第三连管、第二换热套管、第四连管和出水管依次连通;即相邻两个套管其中一个增加了过滤器,消除套管出水
口转折处离心力的影响,改变套管出水的流体运动状态,从而改变相邻两个套管的振动频率,防止共振的产生,解决了并联水冷套管因共振产生高频噪音的问题,同时改善了套管的管路振动问题,保证机组的安全使用;另外,过滤器还能对水体过滤,减少水体杂质,降低水体杂质对换热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附图标记为:1、进水管;2、出水管;3、第一连管;4、第一换热套管; 5、第二连管;6、过滤器;7、第三连管;8、第二换热套管;9、第四连管; 10、第一支撑架;11、第一挡板;12、第二支撑架;13、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5.如图1所示,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2、第一套管组件、以及与第一套管组件相邻设置的第二套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第一连管3、第一换热套管4、第二连管5和过滤器6,所述进水管1、第一连管3、第一换热套管4、第二连管5、过滤器6和出水管2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包括第三连管7、第二换热套管8和第四连管9,所述进水管1、第三连管7、第二换热套管8、第四连管9和出水管2依次连通。
16.该套管式换热装置,采用进水管1、出水管2、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相邻设置,进水管1、第一连管3、第一换热套管4、第二连管5、过滤器6和出水管2依次连通,进水管1、第三连管 7、第二换热套管8、第四连管9和出水管2依次连通;即相邻两个套管其中一个增加了过滤器6,消除套管出水口转折处离心力的影响,改变套管出水的流体运动状态,从而改变相邻两个套管的振动频率,防止共振的产生,解决了并联水冷套管因共振产生高频噪音的问题,同时改善了套管的管路振动问题,保证机组的安全使用;另外,过滤器6还能对水体过滤,减少水体杂质,降低水体杂质对换热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6为单向过滤器6。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体从第二连管5进入过滤器6过滤后进入出水管2,避免水体的杂质逆流。
19.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6为铜单向过滤器6,有利于消除套管出水口转折处离心力的影响,改变套管出水的流体运动状态,从而改变相邻两个套管的振动频率,防止共振的产生。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2均为钢集管。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安装多个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实现并联套管换热。
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套管4和第二换热套管8均呈螺旋状设置。
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式换热装置还包括均连接于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2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换热套管4,所述第二支
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换热套管8。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机构支撑第一换热套管4,第二支撑机构支撑第二换热套管8,合理利用空间,结构紧凑。
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进水管1的顶部和出水管2 的顶部的第一支撑架10、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0的第一挡板11,所述第一换热套管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10的顶部且抵靠于所述第一挡板11 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进水管1的顶部和出水管2的顶部的第二支撑架12、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支撑架12的第二挡板13,所述第二换热套管8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12的顶部且抵靠于所述第二挡板13的一侧。以便第一支撑架10和第一挡板11拆卸组装、第二支撑架12和第二挡板13拆卸组装。
26.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出水管、第一套管组件、以及与第一套管组件相邻设置的第二套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第一连管、第一换热套管、第二连管和过滤器,所述进水管、第一连管、第一换热套管、第二连管、过滤器和出水管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包括第三连管、第二换热套管和第四连管,所述进水管、第三连管、第二换热套管、第四连管和出水管依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为单向过滤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为铜单向过滤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为钢集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套管和第二换热套管均呈螺旋状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式换热装置还包括均连接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换热套管,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换热套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进水管的顶部和出水管的顶部的第一支撑架、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撑架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换热套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且抵靠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进水管的顶部和出水管的顶部的第二支撑架、以及可拆卸连接于第二支撑架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换热套管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且抵靠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并联水冷套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套管式换热装置,采用进水管、出水管、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第一套管组件和第二套管组件相邻设置,进水管、第一连管、第一换热套管、第二连管、过滤器和出水管依次连通,进水管、第三连管、第二换热套管、第四连管和出水管依次连通;即相邻两个套管其中一个增加了过滤器,消除套管出水口转折处离心力的影响,改变套管出水的流体运动状态,从而改变相邻两个套管的振动频率,防止共振的产生,解决了并联水冷套管因共振产生高频噪音的问题,同时改善了套管的管路振动问题,保证机组的安全使用;另外,过滤器还能对水体过滤,减少水体杂质,降低水体杂质对换热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响。响。


技术研发人员:何湛洪 区自强 高荣 喻志强 石明海 朱桂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31
技术公布日:2022/8/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