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8771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锅炉,特别是一种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
目前,链条锅炉一般均以烧烟煤为主。无烟煤锅炉多从烟煤锅炉改造而来,由于无烟煤着火点高和燃烧时间长,锅炉的结构变化不大,燃烧系统存在引燃区和主燃区温度较低,不能保证正常引燃及快速燃烧,炉排长度不够不能保证燃烬和炉渣余热释放。烟气通道大多为直流、串联式结构,高温烟气流程较短,传热方式为横向管外冲刷,传热系数小。
锅炉布风系统为等截面非密封式设置,不易调整,串风、跑风严重,常常出现局部空气过量和局部空气不足的矛盾。
锅炉本体采用强制循环或者自然循环方式,前者不易保证各循环回路流速满足规定要求,后者易出现偏流、串流等循环故障,使锅炉循环安全稳定性和综合传热效果下降,影响锅炉出力。总之,现有无烟煤锅炉的上述不足,导致燃煤燃烧不充分,锅炉热效率偏低,出力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以无烟煤为燃料的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和出力率,降低锅炉的排尘浓度,减少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包括底座、链条炉排(7)、布风装置、炉膛(9)、炉膛上方的烟室、锅筒(20)、空气预热器(26)及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布风装置含若干组密闭式风室(3),每组配置两个风室(3),并列设置于链条炉排(7)中间;所述的锅筒(20)中设置若干根烟火管(19)所述的烟室分中烟室(10)和上烟室(17),中烟室(10)、上烟室(17)及所述锅筒(20)中的若干根烟火管(19)构成“S”形烟气通道;所述的水循环系统主体为强制循环部分,局部为自然循环部分,自然循环部分设置于炉体的后部。
本实用新型的
如下图1为锅炉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其布风装置的风室结构示意图;图4为其布风装置的风室结构的侧视图;图5为其水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图1~5所示的各部件分别是煤斗(1)、煤闸门(2)、风室(3)、进风口(4)、连通风道(5)、炉排支撑(6)、炉排(7)、后拱(8)、炉膛(9)、中烟室(10)、前集箱(11)、前拱管(12)、前拱(13)、喉口(14)、上集箱(15)、前上集箱(16)、上烟室(17)、前上集箱上升管(18)、烟火管(19)、锅筒(20)、锅炉出水管(21)、连接管(22)、过度联箱(23)、汇总集箱(24)、上升管(25)、下降管(25’)、空气预热器(26)、后集箱进水管(27)、后拱管(28)、后集箱(29)、左侧下集水箱(30)、右侧下集水箱(31)、水冷壁管(32)、进水管(33)、对流管(束)(34)、主风箱(35)、调风拉杆(36)、调风板(37)、拉灰杆(38)、挡灰板(39)、落灰口(40)、灰板定位轨道(41)、调风板定位(42)、风室隔板(43)、烟气出口(44)、孔板(45)、隔离水箱(46)。
如图1、2所示,由前拱(13)、后拱(8)、炉排(7)、左右侧水冷壁管(32)及外炉墙围成的空间为炉膛(9)。由后拱(8)、前拱管(12)、后拱管(28)、汇总集箱(24)上方的隔墙及两侧墙围成的空间为中烟室(10)。由所述的隔墙、锅筒(20)及上外炉墙围成的空间为上烟(17)。锅筒(20)中设置若干根烟火管(19),烟火管为烟气的纵向管内冲刷通道。其实施例中锅筒(20)中设置80~140根烟火管(19),如4.2MW的锅炉可设置109根烟火管。所述的中烟室(10)、上烟室(17)及锅筒(20)中的若干根烟火管(19)构成“S”形烟气通道;高温烟气经喉口进入中烟室流动至炉后,再经后拱管上面的烟气通道导入上烟室,流向炉前,然后进入锅筒内的烟火管,最后进入尾部烟道中的空气预热器,这种“S”形烟气通道大大增加了烟气的流程,有利于锅炉的换热。
为更好地使无烟煤充分燃烧,可以将炉膛适当扩大。将炉排(7)的长度和宽度比现有的同容量的锅炉分别增加25~45%、8~15%,如类似4.2MW的锅炉,其炉排的长度由4.2m加长到6m,宽度由1.6m加宽到1.8m。炉膛(9)上方的后拱(8)也相应加长,后拱截面呈略向下弯曲的折线形,前拱(13)的截面也呈折线形,在后拱(8)、前拱(13)、炉排(7)和喉口(14)的交汇处烟气流呈“α”形。这种设计有利于炉膛中心温度的提高,同时延长了燃煤在炉排上的停留时间,炉拱遮盖度达到88~92%。
本锅炉的布风装置含若干组密闭式风室(3),其实施例含4~8组密闭式风室(3),每组配置两个风室(3),并列设置于炉排(7)中间。其风室的结构如图3、4所示。风室(3)截面呈倒梯形,风室的后端设置隔板(43),风室下设置两个落灰口(40),落灰口(40)上配置可移动的挡灰板(39),风室前端的进风口(4)设置由拉杆(36)带动的调风板(37)。
图1的实施例设置有六组共12个风室,它们分两排均布于炉排中间,固定在炉排的支撑(6)上,每个风室风量的供给通过锅炉两下侧的的主风箱(35)中的调风装置来完成。图3、4的每个风室设两个落灰口(40),挡灰板(39)通过拉灰杆(38)可以在灰板定位轨道(41)中横向移动,保证漏灰(渣)随时从风室排入下炉排,再进入前落灰箱。每个风室风量的调节通过操作拉杆(36),带动的调风板(37)在调风板定位(42)中移动,达到线性调节风量。在风量需要大的燃烧段,将相应风室的调风板开度增大,在风量需要小的燃烧段,将相应风室的调风板开度减小。避免了风量的相对不足和串风,达到合理有效配风。配风自主风箱(35)从上向下进入进风口(4),再进入风室(3),在风室内形成等压状态。这种进风流向有利于清灰,防止形成积灰死角。
本锅炉的水循环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其本体水循环系统采用主体为强制循环,局部为自然循环的复合循环方式。强制循环和自然循环部分均为左右对称设置,在锅炉的全部运行过程中水的两种循环同时进行。
其自然循环部分包括锅筒(20),左、右侧下集水箱后端的两个隔离水箱(46),左右对称设置的、联通锅筒(20)与隔离水箱(46)的若干上升管(25)和下降管(25’)。图5的自然循环部分的上升管(25)每侧设置8~14根。
其水循环系统的流程描述如下。自然循环流程
强制循环流程分下述三个回路。
后侧回路水源→水泵→进水管→后集箱→后拱管→过度集箱
左侧回路
右侧回路同左回路,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其采用了主体为强制循环和局部为自然循环的复合循环方式,“S”形烟气通道,能形成“α”形烟气流的炉膛,以及多组密闭式风室组成的布风装置等技术措施,结构设计合理,烟气流程长,燃烧充分,运行平稳,热效率高达84.62%(含预热器回收热),出力大,达148%,炉体保温好,表面温度低,散热损失小,排尘浓度大大降低。
其典型实施例产品(FXL 4.2-0.8/95/70-WIII)经阳泉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测试,其主要性能见表一。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包括底座、链条炉排(7)、布风装置、炉膛(9)、炉膛上方的烟室、锅筒(20)、空气预热器(26)及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风装置含若干组密闭式风室(3),每组配置两个风室(3),并列设置于链条炉排(7)中间所述的锅筒(20)中设置若干根烟火管(19);所述的烟室分中烟室(10)和上烟室(17),中烟室(10)、上烟室(17)及所述锅筒(20)中的若干根烟火管(19)构成“S”形烟气通道;所述的水循环系统主体为强制循环部分,局部为自然循环部分,自然循环部分设置于炉体的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风装置含4~8组密闭式风室(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室(3)截面呈倒梯形,风室的后端设置隔离板(43),风室下设置两个落灰口(40),落灰口(40)上配置可移动的挡灰板(39),风室前端的进风口(4)设置由拉杆(36)带动的调风板(3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水循环系统的自然循环部分包括锅筒(20),左、右侧下集水箱后端的两个隔离水箱(46),左右对称设置的、联通锅筒(20)与隔离水箱(46)的若干上升管(25)和下降管(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循环部分的上升管(25)每侧设置8~14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筒(20)中设置80~140根烟火管(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炉排(7)的长度和宽度比现有的锅炉分别增加25~45%、8~15%,炉膛(9)上方的后拱(8)截面呈略向下弯曲的折线形,前拱(13)的截面呈折线形,在后拱(8)、前拱(13)、炉排(7)和喉口(14)的交汇处烟气流呈“α”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循环链条无烟煤锅炉,包括:底座、链条炉排、布风装置、炉膛、烟室、锅筒、空气预热器及水循环系统,其采用了主体为强制循环和局部为自然循环的复合循环方式,“S”形烟气通道,能形成“α”形烟气流的炉膛,以及多组密闭式风室组成的布风装置等技术措施,结构设计合理,燃烧充分,运行平稳,热效率高达84.62%,出力大,达148%,炉体保温好,表面温度低,散热损失小,排尘浓度大大降低。
文档编号F24H1/22GK2373743SQ9920339
公开日2000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9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9日
发明者史润喜, 李毛俊, 武文杰, 李俊芳, 刘建东, 岳鉷, 田彩英, 张赛恒 申请人:阳泉市热力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