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0997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安全及创新形态之流体加热器。
有关电气性之流体加热器,一般皆以电热金属为发热单元,经包覆绝缘后直接内置于液体,使发生之热量直接交换于液体中,或以外围贴置方式将所发生之热量,经由容置液体之壳体导入热量于液体中的间接性加热,唯该等之方式由于结构形态使该流经之液体,必需囤积或以累进方式,以暂态停留在某一固定容置空间受热,于是受该空间限制,使机体之体积硕大,且经该空间对流出之受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在对流不均的情况下,会造成温度不平均,更该昔用之发热单元是采用电热金属,如一般之电热水器,该电热金属之本身温度一般约发生有500℃以上之高温,而会对该绝缘体如云母材质者产生一定程度破坏,或因用粉末堆积来绝缘易造成电热金属与其外壳相接触,而形成漏电危险。另外电热金属无自我控温能力,当其周围无液体(如液体被蒸发干等情况)带走其热量时,其本体的温度会无限制地急剧上升而烧毁其本体及其周围的物体,易引发火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制便利、以便清洗组卸操作、可随意套接,以利夹置发热单元,以安全包封方式,具有自我控温的内热式流体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产品是由一金属质热交换本体,内部夹置发热单元所构成,其中该本体内纵向通设有多道之液流管路,在各管路中间位置,通设有供给陶瓷电阻经绝缘包封之发热单元放置其中之闸槽,前后二端由可选择不同流向之端盖盖封,并导通管路进出者。该发热单元所发生热量,经由本体吸收后,有效地对流经液流管路的流体加热,又藉置于该热交换本体之二端的端盖作端部止封及液流导向之选定,而利便液流于本体内为串流方式,或并联通流之设计,使液体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流经本体而有效地吸收热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五。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六。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之七。
图号说明本体——1 闸槽——2 发热单元——3管路——11 螺槽——12 变形部——21电线——31 绝缘层——32压接面——22、23垫圈——40 前端盖——41后端盖——42管路——11 进水口——431 出水口——432导槽——410、411导槽——421、422 线孔——44管路——111、112、113对体——131、132管体——110嵌槽——151、152 半圆槽——141、142
套接管——51 套接孔——52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由一供流体穿流之金属质热交换本体1(如
图1所示),内部与液流相同方向开设有闸槽2,该闸槽2是供一以陶瓷电阻(PTCR)发热之发热单元3容置,其中该热交换本体1基本上为长条状,内部纵向开设有二道以上之液流管路11,角端开设有供组合锁接之螺槽12,在相邻管路11平分位置所开设之闸槽2相对本体1之侧面连接处,设有闸槽变形部21。
包封之发热单元3,主体上以片状之PTC陶瓷电阻发热片,经电线31(或电极端子,图中未画出)导通电源而发生电热作为热源,整体外表由一电性绝缘层32包封,并使电线31导通向外,而该发热单元3整体外形体积为较该闸槽2内容置空间为小;籍由上述结构,得将该发热单元3整体纳入于本体1设之闸槽2内部,经均匀加压本体1上下二方位之力量,副迫闸槽2所设变形部21受力而变形,以致形成闸槽2之上下二压接面22、23紧密地贴压住发热单元3之上下二面,形成有效夹置发热单元3之形态。
而后,予本体1之前后二端,各别接合上前端盖41及后端盖42,前端盖设有与本体所设管路11互对之进液口431及出液口432,供一回流转向导引之导槽411,后端盖42同相对管路11端口,及依液流导向方向,而设有导通之导槽421、422,及穿绕电线31之线孔44,则利用二端盖41、42盖封作用,而盖封闸槽2之前后端口及该本体1之端部,另该二端盖41、42与本体1盖合面可设有止泄作用之热圈40,又利用各分别所设之导槽存在,提供当流体由进液口431进入后,经由第一管路111流通,直到后端盖42所设一以导槽421时,藉由该导引作用,使液流回转进入第二管路112,该第二管路回流之液体再流至前端盖所设导槽411,并被转折导引而流向第三管路113,又流体经由第三管路113向后回流至后端盖42所设二次导槽422,并受导引作用而导通向第四管路114,然后从出液口432流出已加热之流体,由于上述液流回绕穿流作用,可有效吸收夹置于其间之发热单元3所发出之热量,有效减低该热量对外消散之损耗,并使流体得到较无阻力之穿流,且可提供机体细长化应用,提供现代产业以对器材轻薄短小之要求,或减少应用空间之浪费,且该发热单元3为PTC陶瓷电阻之材料,藉其本身为恒温特性,及无明火性质,在使用上极具安全及简便效果,又其本身工作温度可维持在约200℃之低温,对周边材料不具破坏性,及整体是被绝缘包封,并被完整夹置于闸槽内间接导热,具有相当安全阻隔效果者。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目的为该端盖41、42所设各导槽,除了提供如上述回流状态外,更可依照不同导通方式,改变其回流线路,当然上述的方式必需在有多道液流管路的应用下,可达更多种液流形态的改变。
本创作又再次目的为该本体1可依照端盖41(如图8所示)的改变,而做多支并排方式应用,如将该端盖41加设有多个导槽而伸长了端盖长度,且各导槽之间可供多支吸热本体并排组接后得以导通,于是可获得并排方式之应用者(如增加功率)。
本实用新型又再进一目的为该回流之管路11,(如图2、3所示)可藉由一整体之导热金属管体110,回绕成一波形态之后,置于热交换本体1合体内,由交换本体1将热量传递给波形管。本体1之形态为对开状而分上、下二互对体131、132,对合面之间,各设有供管体110容置之一半圆槽141、142,及供发热单元3容置之嵌槽151、152,藉该管路为一单体性管体弯制成形,使其液体流动阻力减低到可于低水压场合应用,而该二互对体131、132之间对合,可采螺丝或胶合等方式对合,及在管体110外表与半圆槽141、142,相对界面,另可填布导热性质类似之胶剂,藉以填充可能产生之间隙,而有效导热。
上述的该液流管路,也可采用与原液流管路尺寸相近的管体制成“U”形状后,直管部分51直接紧密地塞入原液流管路中(如图4所示),各管口可用“U”型湾头相联接(如焊接等),以形成密封之管路,作为被加热液体之通路者,藉以减少密封垫片老化所带来的问题,其中直管外壁与本体原液流管路内壁紧密配合,便于热量传递。直管比本体稍长,便于两端用“U”型湾头与之直接相联接,其也是本创作目的之一。
本实用新型又再次目的为该热交换本体1(如图5所示)在本体1所设管路11朝外端口,可设有公母形态之套接管51及套接孔52,则可提供以多段本体方式串接,使整体形成细长状,提供所需场合搭配设计应用。
本实用新型又再次一目的为该本体1(如图6、7所示),于各管路11之端口,可藉由“U”形状之导管6导通,如图6及图7之连接方法,藉以可依工程实际需求而改变液流回路,并减化零件形态或藉而可选酏相关之管路应用,而得到并联或串联之形态,提供不同液压匹配应用者,而其导接之方式,可相同于前述套接管之套接方式,或其他可固定之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上,其应用范围除对一般水液外,更可提供恒温要求严格之场合应用,而依工程需求,尚可在该热交换本体外表,包覆有隔热层,避免热量可能之损耗,及在该置入发热单元之闸槽端口,可采胶封实施,提供整体可依实施现场可能需要浸渍之应用。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一热交换本体,于内部直接夹封的陶瓷电阻发热单元,并设有可选择流体回流之管路,藉以获得安全及多样化有效加热。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它由一金属质热交换本体,内部夹置发热单元所构成,其中该本体内纵向通设有多道之液流管路,在各管路中间位置,通设有供给陶瓷电阻经绝缘包封之发热单元放置其中之闸槽,前后二端由可选择不同流向之端盖盖封,并导通管路进出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所设闸槽二侧相对本体侧面缘部位,设有变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所设原液流管路中,塞入相近截面尺寸的直管,直管外壁于本体原液流管路内壁紧密配合,直管比本体稍长,便于两端用“U”型湾头与之直接联接,各直管通过“U”湾头联接成完整密封之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完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下在于该本体可设为二互对体相对对合,以包覆一单体状波形回绕之管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二端相对管路端口,可藉由“U”形导管导通液流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设有供螺丝锁接之螺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处在于端盖可增加导槽导通数量,而供多数本体并排组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以内热之方式,对流经其内部之流体作直接性加热之安全包封之内热式流体加热器。它是由一内部设有多道液流管路之热交换本体,邻近管路夹设有经绝缘包封之PTC陶瓷电阻发热单元,外端由可选择改变液体流向之盖板等盖封,或在液流管路中紧密地塞入直管,直管端口用“U”型弯头联通、密封,利用该内置之发热单元,使其所发热量有效完全地被液体吸收,及该盖板或“U”形弯头可为选择多种流向,藉以获得多种方式之应用。
文档编号F24H1/16GK2408391SQ9924084
公开日2000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9日
发明者吴世俊, 邓九京, 詹益增 申请人:吴世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