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湿取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2830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湿取暖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器,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保湿取暖器。
【背景技术】
[0002]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有多种,最常见的电取暖器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设备,也可叫做电采暖器。
[0003]冬季在室内使用取暖器虽然会让室内比较暖和,但是也让室内的水分被蒸发造成空气干燥,影响人的舒适度和健康。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具有加湿作用的保湿取暖器。
[0005]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保湿取暖器,包含一底座,在所述的底座上设有一旋转体,在所述的旋转体上设有一插接口,所述的插接口上插接一电热体,在所述的电热体的侧面设有一圈电热丝,在所述的电热体的顶部设有一储水槽,在所述的储水槽内设有一传热棒,所述的传热棒与所述的电热体一体成型。
[0006]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电热丝为防水绝缘电热丝。
[0007]作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电热体由陶瓷制成。
[0008]由于本发明的保湿取暖器在取暖器本体上设置了一个水槽,并用取暖器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槽内的水,让水蒸发到外界的空气中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样在取暖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加空气湿度,大大提高了人体舒适度也保证了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0009]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发明的保湿取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保湿取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为另一视角。
[00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加湿作用的保湿取暖器。
[0015]如图1、图2所示,一种保湿取暖器1,包含一底座2,在所述的底座2上设有一旋转体31,在所述的旋转体31上设有一插接口 32,所述的插接口 32上插接一电热体41,在所述的电热体41的侧面设有一圈电热丝42,在所述的电热体41的顶部设有一储水槽51,在所述的储水槽51内设有一传热棒52,所述的传热棒52与所述的电热体41 一体成型。
[0016]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电热丝42为防水绝缘电热丝。
[0017]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电热体41由陶瓷制成。
[0018]该发明的保湿取暖器在取暖器本体上设置了一个水槽,并用取暖器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槽内的水,让水蒸发到外界的空气中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样在取暖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加空气湿度,大大提高了人体舒适度也保证了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0019]以上仅仅以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设计思路,在系统允许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扩展为同时外接更多的功能模块,从而最大限度扩展其功能。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保湿取暖器(I),包含一底座(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底座(2)上设有一旋转体(31),在所述的旋转体(31)上设有一插接口( 32 ),所述的插接口( 32 )上插接一电热体(41),在所述的电热体(41)的侧面设有一圈电热丝(42 ),在所述的电热体(41)的顶部设有一储水槽(51 ),在所述的储水槽(51)内设有一传热棒(52),所述的传热棒(52)与所述的电热体(41) 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湿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丝(42)为防水绝缘电热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湿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体(41)由陶瓷制成。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湿取暖器,包含一底座,在所述的底座上设有一旋转体,在所述的旋转体上设有一插接口,所述的插接口上插接一电热体,在所述的电热体的侧面设有一圈电热丝,在所述的电热体的顶部设有一储水槽,在所述的储水槽内设有一传热棒,所述的传热棒与所述的电热体一体成型,所述的电热丝为防水绝缘电热丝,所述的电热体由陶瓷制成。由于本发明的保湿取暖器在取暖器本体上设置了一个水槽,并用取暖器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槽内的水,让水蒸发到外界的空气中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样在取暖的同时可以不断增加空气湿度,大大提高了人体舒适度也保证了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IPC分类】F24D13-02
【公开号】CN104748197
【申请号】CN201510049970
【发明人】周佩龙
【申请人】周佩龙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