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冷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86727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致冷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致冷单元
[0001]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53166,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2月15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180009461.X,名称为“致冷单元”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适用于例如大规模建筑物等的空调装置、热栗供热水装置等的致冷单元。
【背景技术】
[0003]公开有一种热交换单元即所谓的致冷单元。上述致冷单元(热交换单元)由热交换室、机械室、配置在热交换室内的空气热交换器、将空气送风至上述空气热交换器的送风机及收容在上述机械室的制冷循环构成部件构成(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7 - 163017号公报)。
[0004]上述空气热交换器配置成正面观察时彼此呈大致V字形相对。上述机械室形成为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倒V字形,其中收纳有压缩机、四通阀、使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进行水与制冷剂间的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等,将上述构件通过制冷剂管连通,以构成上述空气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
[0005]此外,在致冷单元中,不仅需要将水导入水热交换器的水循环栗和水配管,还需要控制箱,该控制箱收容有电子元器件等,该电子元器件接受来自遥控器(远距离操作盘)的控制信号及来自各种的传感器等的检测信号,并将控制信号送至上述电动部件,但并没有与这些相关的记载。

【发明内容】

[0006]但是,在压缩机、送风机、水循环栗等电动部件出现故障时,需要对收容在上述控制箱中的控制用电子元器件及控制基板等进行维修。因此,控制箱在致冷单元中的位置设定在维修作业方面是极为重要的。
[0007]若进一步说明,这种致冷单元设置在大规模建筑物的例如屋顶或另外设置的专用场地上。此处还设置有给排水设备及供电设备等,在设置在屋顶上的情况下,还设置有电梯驱动装置等。而且,在配置上受到各设备相对于大规模建筑物自身的设计结构的规模等条件的诸多限制。
[0008]例如,在上述文献的图1所示的单纯的一列结构的致冷单元中,若沿着其长边方向的一侧部具有空间间隔的话,则不会对控制箱的位置设定造成任何问题。但是,通常很多情况是在前方侧或背面侧的端部,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通路或空间间隔。
[0009]此外,如上述文献的图5所示,有时也将多台致冷单元的各侧面并排设置,而排列为多列。在这种结构下,即便沿着两侧列的致冷单元的外表面侧存在空间间隔,在正中列的制冷单元的两侧面也没有通路,而使对控制箱的维修作业变得极为不便。
[0010]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致冷单元,该致冷单元将收容有用于接受各种信号以对电动部件进行控制的电子元器件等的控制箱设置在最佳位置上,能实现对控制箱的维修作业的简化,并能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0011]为了满足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致冷单元包括:筐体,该筐体在上部载置有具有空气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并在内部形成有机械室;多个独立的制冷循环单元,这些制冷循环单元收容在上述筐体内的机械室中,并由除空气热交换器之外的制冷循环设备构成;以及控制箱,该控制箱包括一台水循环栗及控制用电子元器件,从筐体的里侧朝正面前方侧依次配置有水循环栗、第一制冷循环单元、第二制冷循环单元、控制箱。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致冷单元的立体图。
[0013]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取下覆盖机械室的侧面面板的状态下的致冷单元的侧视图。
[0014]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机械室内部的立体图,是对第一排水盘至第四排水盘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0015]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模块单体的立体图。
[0016]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模块单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排水盘的立体图。
[0018]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水循环栗和水配管周围的立体图。
[0019]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致冷单元的制冷循环结构图。
[0020]图9是对设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筐体的下部框的空气吸入口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1]图10是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吸入口的气流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3]图1是完成组装的致冷单元Y的立体图,图2是取下后述机械室2的侧面面板2a后的状态下的致冷单元Y的侧视图。
[0024]上述致冷单元Y生成冷水或温水,例如使用所得到的冷水对空气进行冷却来发挥对室内(屋内)的制冷作用,或者使用所得到的温水对空气进行加热来发挥对室内(屋内)的制热作用。除了空调装置之外,其还能用作热栗供热水装置。
[0025]在此,俯视观察时,上述致冷单元Y呈由互相平行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形成的矩形。此外,沿着一个短边方向形成有可供操作员通行的通路T,操作者沿另一方向通行则会处于不便的状态。
[0026]另外,如图9所示,在并排设置有多个致冷单元Y的情况下,操作者可沿着形成在致冷单元Y彼此间的间隔的长边方向通行。此外,也可以形成空间间隔,以代替通路T。
[0027]将沿图1的通路T的短边方向端面(在图2中为右侧侧面)设定为“正面N”,将里侧端面(左侧侧面)设定为“背面H”,并将与长边方向平行的端面(前方侧正面)设定为“侧面E”。这种致冷单元Y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下半部分由筐体F构成,在该筐体F上设置有热交换部1,在筐体F内部形成有机械室2。
[0028]上述热交换部I由多个(在此为四组)热交换器模块M和相同数量的送风机S构成。在一组热交换器模块M中,一对(两个)空气热交换器3、3彼此相对配置,在上述空气热交换器3、3的上端部彼此之间配置有送风机S。
[0029]在各个热交换器模块M的上端部设有顶板4,在上述顶板4的与热交换器模块M彼此间相对的位置上安装有上述送风机S。若进一步说明的话,从顶板4朝上方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吹出口 5,风扇罩6覆盖该吹出口 5的突出端面。
[0030]构成上述热交换器模块M的空气热交换器3、3彼此以上端部即靠顶板4 一侧较宽、下端部即靠机械室2 —侧较窄的方式欲靠近地相对,正面观察以呈大致V字形的方式彼此倾斜。
[0031]设置上述热交换部I的筐体F由上部框Fa、下部框Fb及将上述上部框Fa与下部框Fb连接的竖框Fe构成。另外,在上部框Fa上设有横条Fd(参照图3)。在此,在上述筐体F的沿长边方向的侧面E上安装有三块侧板2a,在沿短边方向的正面N和背面H上安装有端板2b,将由它们围成的空间内部称为上述机械室2。
[0032]上部框Fa和下部框Fb分别被组装成俯视呈横向较长的矩形。各自的长边方向尺寸形成为相同尺寸,但关于短边方向尺寸,正面N和背面H均形成为上部框Fa的短边方向尺寸较短,下部框Fb的短边方向尺寸比上部框Fa的短边方向尺寸长。
[0033]S卩,上部框Fa的短边方向尺寸与构成热交换部I的热交换器模块M的短边方向尺寸相对应而较短。因此,将上述上部框Fa与下部框Fb连接的竖框Fe以从上部朝向下部进深方向尺寸依次扩大的方式倾斜设置,筐体F自身形成为主视(后视)呈大致倒V字形。
[0034]这样,设置在筐体F上的热交换部I主视以从上端朝向下方依次缩小的方式倾斜而呈大致V字形,筐体F呈从上端朝向下方依次扩大的大致倒V字形,因此,作为致冷单元Y的主视图,形成为中央部分被束起的大致鼓状。
[0035]特别是如图2所示,在形成于筐体F内的机械室2中,从背面H至正面N依次配置有功率可变型的水循环栗13、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和控制箱8。
[0036]换言之,在最靠近正面N的位置上配置有控制箱8,在最靠近背面H的位置上配置有水循环栗13,在上述控制箱8与水循环栗13之间配置有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和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
[0037]通过这样,在机械室2内收容有控制箱8、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水循环栗13及制冷剂配管和回水配管,但上述所有的构成部件收纳在构成筐体F的侧板2a与端板2b之间的内部。S卩,在图1所示的完成状态下的致冷单元Y中,没有从筐体F露出的构件。
[0038]接着,对收容在机械室2中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0039]图3是机械室2内部的立体图,并且是对第一排水盘7a至第三排水盘7c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0040]在构成筐体F的上部框Fa上设置有四块第一排水盘7a。虽未特别图示,但在各第一排水盘7a上分别连接有排水软管,以将排泄水引导至第二排水盘7b。
[0041]设有两块上述第二排水盘7b。在一方的排水盘7b上承载有上述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在另一方的排水盘7b上承载有上述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因此,第二排水盘7b在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