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47287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导热鳍片、使用导热鳍片的热交换器、以及通过使用导热鳍片来进行 热交换而构成冷冻循环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热栗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中,鳍片管型热交换器得到广泛使用。鳍片管型 热交换器采用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上安装导热鳍片,以使导热面积变大的结构。
[0003] 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鳍片管型热交换器100的结构的图。该热 交换器100具备堆叠的多个导热鳍片120以及贯穿导热鳍片120的导热管110。
[0004] 并且,导热鳍片120具备以相对于板状的基座部121竖立的状态设置的管状(剖 面形状固定)的卡圈部123。从卡圈部123的根底及前端开始,根底部122及外倾部124弯 曲并朝向卡圈部123的径向外侧扩大。
[0005] 导热鳍片120的间距(各基座部121间的间隔)通过下述方式规定,即:相邻的导 热鳍片120中的其中一个导热鳍片120的外倾部124与另一个导热鳍片120的根底部122 附近的基座部121相接。
[0006] 并且,为了使上述导热管110紧贴各导热鳍片120,通常要进行导热管110的扩管。 具体而言,向层叠的导热鳍片120的卡圈部123内插入外径比卡圈部123的内径小的导热 管110。然后,进行导热管110的扩管,从而使导热管110与各导热鳍片120紧贴。
[0007] 此外,在扩管时,导热管110会沿管轴方向收缩。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导热鳍片 120中,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导热鳍片120的变形,设置有台阶部125,提高了导热鳍片120 的强度。
[0008] 该导热鳍片120中,根底部122和外倾部124弯曲并扩大,因此会在相邻的导热鳍 片120的卡圈部123之间形成相对较大的间隙130。
[0009] 若存在此种间隙130,则导热管110与卡圈部123的接触面积变小,热难以从导热 管110传向导热鳍片120。为了解决该问题,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向间隙130中填充硅酮树 脂等填充剂以提高导热性的技术。
[0010] 现有技术文献
[0011] 专利文献
[0012]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119792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1693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5] 但是,若向上述间隙130内填充填充剂,则在热交换器100废弃时,存在难以将材 料分类的问题。具体而言,作为产生的废料,除了金属性的导热管110及导热鳍片120以外, 还有异种材料即填充剂。由此导致再生性恶化,环境负荷增大。
[0016] 本发明用于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增加导热管与导热鳍片的 接触面积而不会使再生性恶化、而且能够高效地进行排热的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 循环装置。
[0017] 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8] 本发明的导热鳍片采用下述结构,即,导热鳍片,用于热交换器,包括:板状的基座 部;管状的卡圈部,以相对于基座部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具有连结卡圈部的根底与基 座部的倾斜面;以及外倾部,从卡圈部的前端朝向卡圈部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 用于热交换器的其他导热鳍片相组合时,与其他导热鳍片的倾斜面形成面接触,其中,后退 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根底相连结,连结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 角的状态,卡圈部的根底到达超过与基座部的处于外倾部侧的相反一侧的面抵接的基准面 的位置。
[0019]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采用下述结构,即,热交换器,包括堆叠而成的多个导热鳍片; 以及贯穿多个导热鳍片的导热管,各导热鳍片包括:板状的基座部;管状的卡圈部,以相对 于基座部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具有连结卡圈部的根底与基座部的倾斜面;以及外倾 部,从卡圈部的前端朝向卡圈部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其他导热鳍片相组合时, 与其他导热鳍片的后退部的倾斜面形成面接触,其中,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根底相 连结,连结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卡圈部的根底到达 超过与基座部的跟外倾部侧为相反侧的面抵接的基准面的位置。
[0020]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采用下述结构,即,冷冻循环装置,以制冷剂在压缩机、冷 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中循环的方式构成冷冻循环,冷凝器与蒸发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上 述热交换器。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加导热管与导热鳍片的接触面积而不会使再生性恶化,而且 能够高效地进行排热。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0024] 图2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放大立体剖视图。
[0025] 图3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
[0026] 图4是说明导热鳍片的各部的尺寸的图。
[0027] 图5是表示导热鳍片间的空气流动的数值分析结果的图。
[0028] 图6是表示风速为0的区域的产生与槽的深度D、槽的宽度AD/2之间的关系的 图。
[0029] 图7是表示外倾部的倾斜角度比后退部的倾斜角度小的导热鳍片的一例的图。
[0030]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一例的放大立体剖视图。
[0031] 图9是对导热鳍片的各部的尺寸进行说明的图。
[0032] 图10是表示使用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0033] 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以往的鳍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方 式限定。
[0035] (实施方式1)
[0036]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该热交换器1具备:堆 叠的多个矩形板状的导热鳍片3、配置在导热鳍片3两侧的一对侧板20、呈串状贯穿导热鳍 片3及侧板20的多个U字状的导热管2。这样的热交换器1被称作鳍片管型。
[0037] 各导热管2的形状例如为圆筒状。并且,各导热管2的直线部以规定的间隔沿各 导热鳍片3的长度方向排列。另外,上述直线部的两端从侧板20突出。并且,各导热管2 的直线部中,相邻的直线部的端部通过弯管21连结。例如,作为导热管2,能够使用带内面 槽的铜管。
[0038] 图2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的放大立体剖视图。图2所示的矩形板状的导热鳍 片3例如是对较薄的铝板压制而成形。具体而言,各导热鳍片3具备:沿导热管2的周围展 开的基座部4、以及以相对于基座部4竖立的状态设置的管状的卡圈部5。
[0039] 而且,各导热鳍片3具备外倾部6及后退部7。外倾部6从卡圈部5的前端朝向卡 圈部5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后退部7具有连结卡圈部5的根部与基座部4的倾斜 面。
[0040] 并且,外倾部6在与其他导热鳍片3相组合时,与其他导热鳍片3的倾斜面形成面 接触。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从与后退部7连结的卡圈部5的根部朝向与外倾部6连结的 卡圈部5的端部的方向设为上方向,将与此相反的方向设为下方向。
[0041] 在组装热交换器1时,以卡圈部5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将各导热鳍片3层叠,并向 卡圈部5的内侧插入外径比卡圈部5的内径小的导热管2。然后,通过对该导热管2扩管, 从而使导热管2的外周面紧贴卡圈部5的内周面。
[0042] 由此,在流经导热管2内的流体与流经导热鳍片3间的流体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 流经导热管2内的流体,例如是在热栗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R410A制冷剂。另外,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