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72403阅读:818来源:国知局
气体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与空气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相关的技术,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压缩机用热交换器是利用分隔板将其低温室与高温室分隔、并使低温室与高温室交替层叠而成的。将层叠方向上的两端侧设为低温室,并且使低温室中的低温侧流体的流通方向与高温室中的高温侧流体的流通方向大致正交。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中记载有,该热交换器被用作螺旋压缩机的中间冷却器或后冷却器。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06876号公报
[0006]在此,对于以作为空气源而在工厂等使用的螺旋式为首的空气压缩机,因与压缩工序中的体积变化相关地产生的压力脉动而使得压缩机主体及其周边设备成为主要噪声源的情况较多。
[0007]在无油型的多级压缩机中,通过在多个压缩级之间配置中间冷却器来改善压缩效率。另外,大多情况下,在最终压缩级的下游侧,也为了降低压缩空气的温度而配置后冷却器。
[0008]当压缩空气在热交换器(中间冷却器或后冷却器)内被迅速冷却时,该压缩空气所含的水分液化而形成为水雾(微小的水滴),存在于压缩空气内。水雾成为在压缩机长期停止的情况下使压缩机的转子生锈的原因。因此,使冷却后的压缩空气向过滤器通过而从压缩空气中除去水雾。通常,通过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的下游侧集管部内设置过滤器(水雾过滤器)而从压缩空气中除去水雾。
[0009]然而,对于以往的过滤器,由于在空气通过该过滤器的内部时捕集水雾,因此存在过滤器成为空气阻力进而成为使压缩机的性能降低的原因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该气体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能够在热交换器的集管部除去压缩空气所含的水雾且降低该集管部的空气阻力,并且还有助于降低从压缩机释放出的噪声。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用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供压缩气体流动的热交换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部的上游侧的与所述热交换部连通的上游侧集管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部的下游侧的与所述热交换部连通的下游侧集管部;与除了所述上游侧集管部的与所述热交换部对置的壁面之外的、该上游侧集管部的壁面连接的气体导入管;以及与除了所述下游侧集管部的与所述热交换部对置的壁面之外的、该下游侧集管部的壁面连接的气体出口管。在所述上游侧集管部与所述下游侧集管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与所述热交换部对置的内壁面,安装有多孔质系的过滤器兼吸音材料。
[0013]发明效果
[0014]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能够在热交换器的集管部除去压缩空气所含的水雾并能够降低该集管部的空气阻力,并且还能够降低从压缩机释放出的噪声。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螺旋压缩机的框图。
[0016]图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侧剖视图。
[0017]图2B是图2A的I1-1I剖视图。
[0018]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图。
[0019]图4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侧剖视图。
[0020]图4B是图4A的IV-1V剖视图。
[0021]图5A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侧剖视图。
[0022]图5B是图5A的V-V剖视图。
[0023]图6A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侧剖视图。
[0024]图6B是图6A的V1-VI剖视图。
[0025]图6C是图6A的VI1-V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应用于螺旋压缩机(螺旋式的气体压缩机)的情况,但也能够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应用于往复式、涡轮式(离心式)的气体压缩机。
[0027](螺旋压缩机的结构)
[0028]如图1所示,螺旋压缩机100是从作为压缩对象的空气被导入的一侧起依次具备过滤器50、第一压缩级51(压缩第一工作台)、消音器52、热交换器53(中间冷却器)、第二压缩级54(压缩第二工作台)、消音器55、以及热交换器56(后冷却器)而成的二级型的气体压缩机。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应用于单级型的螺旋压缩机(气体压缩机)、具有三级以上的压缩级的螺旋压缩机(气体压缩机)。
[0029]过滤器50用于除去空气中含有的粉尘等。第一压缩级51是用于压缩空气的该螺旋压缩机100的主要部分,具备螺旋转子等(对于第二压缩级54也是相同的)。
[0030]热交换器53(中间冷却器)是用于降低在第一压缩级51被压缩而温度上升的压缩空气的温度的冷却器。热交换器56(后冷却器)是用于降低在第二压缩级54被压缩而温度上升的压缩空气的温度的冷却器。
[0031](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结构)
[0032]在图2A、2B中表示图1中所示的作为中间冷却器的热交换器53的构造。图2A是热交换器53的侧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I1-1I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作为后冷却器的热交换器56的构造也可以设为与图2A、图2B所示的热交换器53的构造相同的构造。此外,也可以将作为中间冷却器的热交换器53设为以往(公知)构造的热交换器,仅将作为后冷却器的热交换器56的构造设为图2A、图2B所示的热交换器53的构造。
[0033]如图2A、图2B所示,热交换器53例如是列管式的水冷式热交换器,是具备供压缩空气流动的热交换部1、设置在热交换部1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集管部2、以及设置在热交换部1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集管部3而成的圆筒形状的热交换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长方体形状的热交换器。
[0034]〈热交换部〉
[0035]热交换部1呈圆筒形状,在内部并列设置有多根笔直的热交换用管la。在热交换用管la的周围流动有冷却水(冷却介质)。在该热交换用管la内流动有作为冷却对象的压缩空气。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有多根热交换用管la的部分被称作管束部。多根热交换用管la相互平行地配置。用于供冷却水流入、流出的配管等未图示。
[0036]〈上游侧集管部〉
[0037]与热交换部1连通的上游侧集管部2呈圆筒形状,设置为从热交换部1向其上游侧延伸。
[0038]在上游侧集管部2的侧壁面2b(除了上游侧集管部2的与热交换部1对置的壁面之外的、该上游侧集管部2的壁面)连接有气体导入管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交换器53横置设置的状态(热交换器53的轴向水平)下的上游侧集管部2的上表面连接有气体导入管4。
[0039]另外,在上游侧集管部2的与热交换部1对置的内壁面2a,以紧贴状态安装有多孔质系的过滤器6(过滤器兼吸音材料(水雾过滤器兼吸音材料))。多孔质系的过滤器6也被称作除雾器,通过将例如金属制的纤维编织为网状而成,其密度比普通的多孔质系的过滤器高,使得该过滤器6具有吸音性。过滤器6的密度例如是600kg/m3,具有吸音性的过滤器6的密度的范围例如是200?800kg/m3。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具备没有处于200?800kg/m3的密度范围的密度的过滤器就完全不具有吸音性。“多孔质系”是指在内部具有微小空隙的构造。作为将不锈钢丝绵、不锈钢线等纤维、线状金属编织成网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