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08031阅读:8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换热器在化工、能源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换热器的常用形式有管壳式、板翅式、板式以及一次表面等形式,传统的民用换热器体积重量相对较大、紧凑度较低、且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急需研制一种轻质、高效、高紧凑度的换热器来满足各类工作场合对于高性能换热器的性能需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以解决或至少减轻技术背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处的问题。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包含两个导流结构和换热芯体,其中,所述导流结构包含多个待冷却介质流道及多个冷却介质流道,所述导流结构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还包含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相连,其中,所述多个冷却介质流道的两端开口相对设置在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上,所述多个待冷却介质流道的一端开口设置在第三侧面上,另一端开口与所述多个冷却介质流道一端的开口设置在同一个侧面上,所述多个待冷却介质流道与多个冷却介质流道间隔交替布置;所述换热芯体设置有多个流道,且所述多个流道相邻布置,所述待冷却介质经过所述导流结构上的待冷却介质流道进入所述流道,所述冷却介质经过导流结构上的冷却介质流道进入流道,所述待冷却介质进入的流道与所述冷却介质进入的流道为相邻的流道;所述两个导流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的两端,一端用于将待冷却介质及冷却介质引入换热芯体,另一端用于将换热芯体内的介质排出。
[0005]优选地,所述换热芯体垂直于所述流道的截面设置为蜂窝状。
[0006]优选地,单个所述流道的截面为正六边形。
[0007]优选地,单个所述流道的内表面设置有扰流结构。
[0008]优选地,所述扰流结构为在流道的内表面设置的高度不同的突起。
[0009]优选地,所述换热芯体中的多个流道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所述导流结构中的待冷却介质流道和多个冷却介质流道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所述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垂直,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换热芯体贴合。
[0011]优选地,所述一次表面换热器能够多个串联或并联使用。
[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所述导流结构及换热芯体上均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待冷却介质与冷却介质交替在多个介质流道中流动,增大了换热面积,换热性能好。在导流结构上待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与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在不同的侧面上,方便管道的布置。
[0014]换热芯体上的多个流道的截面设置为蜂窝结构,提高了换热芯体的强度。
[0015]换热芯体的流道内表面设置有扰流结构,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
[0016]所述换热芯体中的多个流道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所述导流结构中的待冷却介质流道和多个冷却介质流道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提高了换热芯体及导流结构的内部紧凑性,且在待冷却介质流道及冷却介质流道内易于实现扰流结构的设置。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次表面换热器的不意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一次表面换热器的导流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的一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芯体的截面示意图。
[0020]其中,1-导流结构,11-待冷却介质流道,12-冷却介质流道,13-第一侧面,14-第二侧面,15-第三侧面,2-换热芯体21-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包含两个导流结构I和换热芯体2,其中,所述导流结构I包含多个待冷却介质流道11及多个冷却介质流道12,所述导流结构I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3及第二侧面14,还包含第三侧面15,所述第三侧面15与第一侧面13及第二侧面14相连,其中,所述多个冷却介质流道12的两端开口相对设置在第一侧面13及第二侧面14上,所述多个待冷却介质流道11的一端开口设置在第三侧面15上,另一端开口与所述多个冷却介质流道12—端的开口设置在同一个侧面上,所述多个待冷却介质流道11与多个冷却介质流道12间隔交替布置;所述换热芯体2设置有多个流道21,且所述多个流道21相邻布置,所述待冷却介质经过所述导流结构I上的待冷却介质流道11进入所述流道21,所述冷却介质经过导流结构I上的冷却介质流道12进入流道21,所述待冷却介质进入的流道21与所述冷却介质进入的流道21为相邻的流道;所述两个导流结构I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芯体2的两端,一端用于将待冷却介质及冷却介质引入换热芯体2,另一端用于将换热芯体2内的介质排出。
[0024]所述导流结构I及换热芯体2上均设置有多个介质流道,待冷却介质与冷却介质交替在多个介质流道中流动,增大了换热面积,换热性能好。在导流结构I上待冷却介质流道11的入口与冷却介质流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