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有间隔换热器的热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75690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安装有间隔换热器的热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气流管道、气体/液体换热器和设置在该气流管道中的分气阀,该阀能够在旁通位置和换热位置之间移动。该气流管道包括分叉分支点,在该分叉分支点处,气流管道分成旁通分支管道和换热分支管道。旁通分支管道绕过该换热器,并且换热分支管道包括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从上游管道部到换热器的气体入口开口中的气流方向沿远离总体气流方向的方向偏离,从而允许换热器与排气管道间隔开。
【专利说明】安装有间隔换热器的热回收装置
相关文件的交叉引用
[0001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2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916,336号的优先权和权益,通过引用的方式将该申请的内容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用于从热流中去除热量的装置,所述装置诸如是用于从机动车辆进气和排气系统中去除热量的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3]在诸多应用中需要从气流中去除热量。例如,在机动车辆中,可能需要从进气和/或排气流中去除热量。例如,进气(或增压空气)需要在某些应用中、例如在涡轮增压发动机或超增压发动机中需要进行冷却。在包含有排气再循环(EGR)或排气热回收(EGHR)系统的车辆中,要从排气流中去除热量。从进气流或排气流中去除的热量通常传送到位于换热器内的液体冷却剂中。
[0004]在排气热回收系统中,例如,来自车辆排气的热量经由液体冷却剂或油传送到其它车辆部件,以在车辆启动时对空气和车辆流体进行更快地加热,由此降低燃料消耗。由排气所加热的空气可以用以快速地加热客厢,并且用于窗户除霜,降低在寒冷天气中启动期间对长空转时间的需要。从排气中提取的、用以加热诸如发动机油和传动流体等车辆流体的热量使这些流体粘性减弱并且提高了启动期间的燃料节约。在初始启动期间之后,不再需要从排气中回收热量。由此,EGHR系统通常包括旁路,以在车辆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后最小化从排气到液体冷却剂的热量传递。这有助于最小化冷却系统上的负载,并且最小化液体冷却剂沸腾或热降解的风险。
[0005]EGHR系统由此包含气一液换热器,该换热器用于从车辆排气提取热量,并且将该热量传送到液体冷却剂,液体冷却剂典型地是水/乙二醇发动机冷却剂,但是也可以直接将热量传递到油。EGHR系统还包括分气阀,该分气阀用于在车辆启动期间将排气流的至少一部分导引通过换热器,并且用于在不再需要来自排气的热量时绕过该换热器。该换热器和该阀需要连接到排气系统管路。还提供有致动器以控制该阀的运行。该阀可以由电控螺线管、蜡马达、发动机真空或双金属或形状记忆合金(SMA)致动器操作。
[0006]为了节省空间并且降低成本和车辆重量,该阀和换热器可以一体形成为单个单元,其在本文中称为EGHR装置。然而,在多个一体式EGHR装置中,无论该装置处于换热模式还是处于旁通模式,该换热器都由排气加热。这可能是由于穿过该阀的排气泄漏和/或热传导。这增加了传送到冷却剂的热量,增大了在冷却系统上的负载,并且具有累积的冷却剂热降解的风险和诱导的热应力,这可能会对换热器造成损害。
[0007]已开发了EGHR装置以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一些。例如,共同转让的、于2013年3月I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771,608号和于2012年8月30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3/599,339号(在2013年3月14日作为1^2013/006158441公布)具有大体上1'形和1]形的构造。该构造具有沿气流方向更短的模块长度,这可以允许它定位在发动机室中,更靠近热排气源。而且,该T形构造还允许换热器与排气管道间隔开,从而在该装置处于旁通模式中时减少从排气到冷却剂传送的热量。然而,该设计需要排气管道和换热器之间的独立阀体或流动通道,其中有固体凸缘接口位于换热器和阀体或流动通道之间。该结构限制影响了EGHR装置在不同工作气体温度下膨胀的能力,并且特别地,影响了其处于明显不同温度下的在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之间的换热器本体的柔性。这可以导致换热器的高热应力,以及靠近凸缘接口的换热器板失效。
[0008]由此,需要用于机动车辆进气和排气系统的简单且有效的热回收装置,所述装置最小化所使用的部件的空间、重量和数量,易于一体形成到现有排气系统管路中,并且也最小化热应力以及在旁通模式中传递到冷却剂的不需要的热量。

【发明内容】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回收装置,该热回收装置包括:气流管道,其具有入口和出口,其中通过气流管道的总体气流方向限定在所述气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之间;气体/液体换热器,其具有气体入口开口和气体出口开口;分气阀,其设置在气流管道中,其中该阀能够在旁通位置和换热位置之间移动。气流管道包括分叉分支点,在该分叉分支点处,气流管道分成旁通分支管道和换热分支管道。旁通分支管道绕过该换热器,并且换热分支管道包括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上游管道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端在所述分叉分支点处与所述气流管道流动连通,该第二端与换热器的气体入口开口流动连通。下游管道部具有与换热器的气体出口开口流动连通的第一端。进入换热器的气体入口开口的气流方向沿远离经过该气流管道的总体气流方向的方向偏离。
[0010]根据一个方面,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汇合分支点,在该汇合分支点处,旁通分支管道和换热分支管道汇合,该汇合分支点位于气流管道的出口的上游。下游管道部可以具有在汇合分支点处与气流管道流动连通的第二端。
[0011]根据另一方面,第一平面穿过气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第一分支点和旁通分支管道。第二平面可以穿过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其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穿过热回收装置的部分彼此间隔开。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可以在所述第二平面中在相应的气体入口开口和气体出口开口处固定到换热器。
[0012]根据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远离第一平面并朝向第二平面弯曲。
[0013]根据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未彼此连接,或者未连接到气流管道的其它部分。
[0014]根据又一方面,在换热器的气体入口开口处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气流通道的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
[0015]根据又一方面,在换热器的气体出口开口处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气流通道的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
[0016]根据又一方面,在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处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气流通道的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
[0017]根据又一方面,换热器由板堆构造成,这些板限定基本平行于经过气流通道的总体气流方向延伸的、交替的气体流动通道和液体流动通道。
[0018]根据又一方面,换热器还包括与气体入口开口连通的气体入口歧管和与气体出口开口连通的气体出口歧管,并且其中经过气体入口歧管和气体出口歧管中每个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气流通道的总体气流方向成一角度。
[0019]根据又一方面,分气阀位于分叉分支点。当分气阀处于旁通位置时,到达换热分支管道的气流可以基本完全被堵塞;而当分气阀处于换热位置时,到达旁通分支管道的气流可以基本完全被堵塞。
[0020]根据又一方面,换热器还包括底板,气体入口开口和气体出口开口设置在底板中,并且其中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固定到底板。该底板可以至少在靠近气体入口开口和气体出口开口附近的区域中被加强或加厚。
[0021]根据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总体气流方向彼此对齐。
[0022]根据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基本垂直于总体气流方向的方向彼此对齐。
【附图说明】
[0023]现将参照附图仅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0024]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的俯视立体图;
[0025]图2是图1的热回收装置的从其入口端观察得到的端视图;
[0026]图3是图1的热回收装置的俯视图,其中分气阀处于旁通模式,并且该气流管道是经由图2的第一平面PLl截取得到的;
[0027]图4是图1的热回收装置的俯视图,其中分气阀处于换热模式,并且该气流管道是经由图2的第一平面PLl截取得到的;
[0028]图5是示出了图1的热回收装置的气流管道的隔离的俯视立体图;
[0029]图6是图1的装置的立体图,其示出了该装置的另一侧。
[0030]图7是图1的沿线7-7’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0031]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的仰视立体图;
[0032]图9是图8所示热回收装置的俯视立体图;
[0033]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的俯视图,其部分以剖视图示出;以及
[0034]图11是示出了图10的热回收装置的气流管道的俯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现在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10。该热回收装置10可以用作机动车辆排放系统中的EGHR装置,并且因此有时在本文中称为EGHR装置10。
[0036]该装置10包括分气阀12、气体/液体换热器14和气流管道16。气流管道16具有入口18和出口20。在装置10是EGHR装置的情况下,该装置10会被安装在机动车辆的排气管道中,位于排放歧管的下游和尾管的上游。由于它较紧凑的尺寸,该装置10可以位于车辆的发动机室中,靠近排放歧管。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上游”和“下游”是这样的术语,即,它们用以描述装置10的各元件相对于流过该装置10的气体的流动路径的位置。
[0037]通过装置10的气流的总体方向限定在入口18和出口 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气流的总体方向平行于图1的箭头A和B,箭头A和B分别与在入口 18和出口 20处的气流方向相同。
[0038]换热器14可以与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3/599,399号所描述的换热器相似或相同,该美国专利申请是在2012年8月30日提交的、名称为“排气热回收装置”的发明,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纳入本文。
[0039]换热器14包括换热器芯22,该换热器芯22包括芯板24的堆,芯板24的堆限定以交替顺序布置的多个气流通道26和多个液体流动通道28。气流通道26和液体流动通道28可以平行于通过气体管道20的气流。流过气流通道26的气体可以是热的车辆排气,并且流过液体流动通道28的液体可以是诸如水/乙二醇等液体冷却剂,该冷却剂还可以循环通过该车辆的冷却系统的其它部件。芯板24可以包括不锈钢或其它耐热材料,并且可以通过与合适的熔填金属进行钎焊而接合。
[0040]多个歧管延伸穿过该芯22,并且可以基本垂直于通过管道20的气流方向。换热器14包括四个此类歧管,S卩:与气流通道26流动连通的气体入口歧管30和气体出口歧管32;以及与液体流动通道28流动连通的液体入口歧管34和液体出口歧管36。液体歧管34、36与一对液体配件6、8流动连通。
[0041 ] 换热器芯22具有底板38,该底板38设置有气体入口开口 40和气体出口开口 42。各开口40、42延伸通过底板38并且分别与气体入口歧管30和气体出口歧管32连通。换热器14不同于美国专利申请第13/599,399号所描述的,因为它不包括用于安装到阀体的凸缘的较厚安装板。将连续的安装板附连到底板38可能会限制气体入口开口 40和气体出口开口 42之间的换热器14的柔性,并且导致换热器中的高热应力。
[0042]除了图7的剖视图外,其它视图均未详细示出换热器14的结构。将会理解的是,该换热器可以是如图7所示是“自封闭的”,即它不包括外壳体。然而,这不是重要的,并且换热器14可以包括外壳体,该外壳体包围限定气体和/或液体流动通道的多个管或板。
[0043]在其入口18和出口 20之间,气流管道16分成旁通分支管道46和换热分支管道48。在该实施例中,该旁通分支管道46沿整个气流方向延伸。该旁通分支管道46限定旁通气流路径,在不需要从气体回收热量的情形下、例如当车辆达到其正常工作温度时,气体可以沿旁通气流路径流过,而不经过换热器14。
[0044]气流管道16在分叉分支点50处分成分支管道46、48,该分叉分支点50定位于换热器14上游处。在该实施例中,分气阀12位于该分叉分支点50处,以根据分气阀12的位置选择性地阻止气流通过分支管道46、48中的一者。
[0045]分支管道46、48可以在汇合分支点52处在换热器14的下游汇合,该汇合分支点52位于气流管道16的出口 20的上游。
[0046]该换热分支管道48包括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上游管道部50具有第一端58和第二端60,该第一端58在分叉分支点50处与气流管道16流动连通,以接收来自入口 18的气体,该第二端60与换热器14的气体入口开口 40流动连通。
[0047]下游管道部56具有第一端62和第二端64,该第一端62与换热器14的气体出口开口42流动连通,该第二端64可以在汇合分支点52处与气流管道16流动连通。
[0048]可以从附图中看到的是,在换热器14的气体入口开口 40和气体出口开口 42处的气流方向不同于经过气流管道16的总体气流方向。在此方面,随着气体朝向换热器14流过换热分支管道48,该气流方向偏离于总体气流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当气流进入上游管道部54的第一端58时,该气流方向基本上与总体气流方向相同。该上游管道部54沿其长度弯曲大约90度,以在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换热器的气体入口开口 40处引起该气流相对于总体气流方向经历方向上大约90度的改变。
[0049]而且,可以从图7看到的是,换热器14中的气流方向是基本U形的,沿与总体气流方向成大约90度的相对的方向流过气体出口和入口歧管30、32,并且可以沿基本平行于总体气流方向的方向流过气流通道26。通过换热器14的该U形流动路径为装置10提供了沿气流方向的较短模块长度,如在上文提到的T形EGHR装置中的长度。
[0050]在换热器的气体出口开口42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处,该气流方向仍旧相对于总体气流方向成大约90度的角度。下游管道部56沿其长度弯曲大约90度,以引起气流经历方向上大约90的改变,使得当气流到达下游管道部56的第二端64时该气流基本平行于总体气流方向。
[0051 ]由此,可以看到的是,上游和下游管道部分54、56形成弯曲过渡,以改变进入和退出换热器14的气流的方向。这允许使用具有U形流动路径的紧凑换热器,但也提供其它优点。可以从附图中看出,并且特别地从图3至图5中看出,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彼此未有任何连接,并且也未与气流管道16的其它部分进行任何连接。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仅在它们相应的相对端58、64处连接到气流管道16的其余部分。由于上、下游管道部54、56的端部60、62未与气流管道16的其余部分连接,并且由于管道部54、56自身是弯曲的,所以它们能够朝向彼此或远离彼此挠曲(S卩,基本沿总体气流方向)较小的量,由此缓解潜在的热应力,所述热应力可能由换热器14的沿板24的长度的热膨胀和收缩引起。
[0052]可以从附图中看到的是,除了换热分支管道48的汇合部之外,气流管道16基本位于单一平面中。在此方面,入口 18、出口 20、旁通分支管道46、分叉分支点50和汇合分支点52都是基本共面的,使得第一平面PLl (图2)可以穿过这些部件中的一些或全部。
[0053]另一方面,换热分支管道48的分叉部、并且特别是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远离该第一平面弯曲,并且朝向第二平面PL2(图2)延伸,该第二平面穿过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和/或管道部54和56固定到换热器14的点。
[0054]虽然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不需要平行于彼此,但是穿过装置10的各部分的、各平面的部分彼此隔开。该间隔可以例如在图2中看到,并且导致换热器14与气流管道16的各部分间隔开,除了换热分支管道48之外。由此,当装置10处于旁通模式时,换热器14与经过旁通分支管道46的热气流隔开,从而减少了在装置10处于旁通模式时从排气到冷却剂传递的热量。
[0055]分气阀12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在气流管道16中的可移动阀件82。阀件82包括绕枢转轴线P枢转的挡板,该枢转轴线P以与经过管道16的气流方向成90度的角度延伸通过流动通道。阀件82可以安装在杆84上,并且在杆84上在换热位置(图4)和旁通位置(图3)之间转动。
[0056]在各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阀件82安装在汇合分支点50处,这使得阀件82能够堵塞旁通分支管道46或换热分支管道48的入口。虽然该布置在旁通模式时为将换热器14与热气流隔离提供了最大益处,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该阀件82可以安装在气流管道中的其它地方。例如,类似构造的阀件82可以安装在汇合分支点52处,以交替地堵塞旁通分支管道46和换热分支管道48的出口。可替换地,阀件82可以是安装在旁通分支管道中的蝶形阀件,以交替地打开和堵塞通过旁通分支管道46的旁通气流。作为另一个可替换的实例,阀件82可以是安装在换热分支管道48中的蝶形阀件,以交替地打开和堵塞通过换热分支管道48的旁通气流。
[0057]阀件82绕轴线P的枢转可以由任意合适的装置控制,所述装置包括电磁铁或者由发动机真空驱动的致动器,或者其它合适的致动器或控制系统。阀件82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以在换热位置和旁通位置时密封气流管道16的内表面,并且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气流通道16的形状。为了最大化在旁通模式时换热器14的隔热,该阀件82应当在旁通位置时基本上完全地阻止气体流到换热分支管道48。还希望密封管道16的内表面,使得当处于换热位置时,它会基本完全地阻止气体流动到旁通分支管道48,但是这不是关键的。
[0058]附图中示出了衬套或“支承座”88,阀杆84的一端延伸到该衬套88中,并且该衬套88可以容纳阀支承件(未示出)。典型地,阀杆的一端会接收在衬套88中,衬套88可以位于流动通道16中,而阀杆84的另一端典型地穿过通道壁并且延伸穿过安装在通道壁内部或外部的衬套或支承座88。而且,阀杆84的穿透端会典型地附连到阀致动机构86,如图5示意性示出的。
[0059]在装置10的工作中,当阀件82处于图4所示的换热位置时,旁通分支管道46至少部分地由阀件82堵塞,同时换热分支管道48的入口基本完全敞开,从而允许气流通过换热器
14。来自入口 18的气流在分叉分支点50处进入换热分支回路48,并且进入上游管道部54的第一端58。然后气体流过上游管道部54到达其第二端60,然后通过气体入口开口 40进入换热器14。在换热器14中,气体流入气体入口歧管30,从该气体入口歧管30,气体进入气流通道26以将热量传送到流过液体流动通道28的液体冷却剂。气体然后从气流通道26流出,并且进入气体出口歧管32,从该气体出口歧管32,气体经由气体出口开口 42退出换热器14。从换热器14的气体出口开口42,气体进入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并且流到其位于汇合分支点52处的第二端64,气体从该汇合分支点52流向出口 20。
[0060]当阀12处于图3的旁通位置时,来自入口18的气流在分叉分支点50处进入旁通分支回路46。然后气体流过旁通分支回路46到达汇合分支点52,气体从该汇合分支点52流向出口 20。
[0061]换热分支回路48的管道部54、56可以藉由各种装置固定到该换热器14,所述装置中的一种在图7的剖视图中示出。如图所示,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可以分别在它们的端部附近设置有脊部66和68,以充当止挡部来防止经由底板48过度插入换热器14。各端部60、62也可以通过型锻来延展,以实现气体入口开口40和气体出口开口 42中的紧密配合,然后进行钎焊。将会理解的是,存在其它布置以用于将管道部54、56安装到换热器14。还会理解的是,底板38可以至少在环绕气体入口开口40和气体出口开口42的区域中加强和/或加厚,以提供底板38和管道部54、56之间的牢固连结。
[0062]在装置10中,换热分支回路48的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沿总体气流方向彼此对齐。而且,换热分支回路48至少在图3和图4的平面图中平行于旁通分支回路46。然而,各部件相对于彼此的定向至少部分地根据包装要求而进行改变。因此,各部件的定向可以不同于装置10的各部件定向,如以下参照图8和图10所讨论的。
[0063]图8和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100。图8和图9的热回收装置100在其各部件定向上不同于热回收装置10。装置100的所有元件也包含在装置10中,并且已在上文进行描述,没有必要对这些元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热回收装置10和100共同具有的元件在图8和图9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
[0064]在图8和图9的热回收装置100中,换热分支回路48的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沿一方向彼此对齐,该方向与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并且与经过旁通分支回路46的气流方向成约90度。另外,经过气流通道26的气流方向定向成与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将会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没有必要将换热器14定向成与总体气流方向成90度。例如,换热器14可以相对于总体气流方向进行倾斜地定向。
[0065]可以看到的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该装置100缩短了在换热分支回路48中的下游管道部56的长度,从而有效地消除了下游管道部56的平行于旁通分支回路46延伸的部分,因为两个分支回路46、48靠近该汇合分支点52。由此,该装置100可以更紧凑、更轻并且使用比上述装置10更少的材料。然而,将会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热回收装置的总体构造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它们所安装在的车辆中的空间限制。
[0066]图1O和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110。图10中的热回收装置110的视图类似于图3的视图,由第一水平面截取,阀12处于旁通位置,并且用点划线示出了换热器14的轮廓。图11独立示出了热回收装置110的气流管道16。热回收装置110与热回收装置10和100在部件定向上不同。装置110的所有元件也包含在装置10和100中,并且已在上文进行描述,没有必要对这些元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热回收装置10和110共同具有的元件在图1O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
[0067]图10和图11的热回收装置110实现了与上述热回收装置100类似的有益效果,它基本消除了下游管道部56的平行于旁通分支回路46延伸的部分。在热回收装置110中,在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处的正方形开口相对于彼此对齐(如由图11的虚线所示的),但是相对于总体气流方向和经过旁通分支回路46的气流方向(在图10中,绕垂直于纸平面的轴线)略微转动。该略微转动最小化了下游管道部56的长度,同时保持正方形开口的对齐,以简化换热器14到管道部54和56的连接。由此,换热器14以及其气流通道26相对于总体气流方向和经由旁通支路管道46的气流方向成角度。
[0068]虽然本发明已结合某些优选实施例来进行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包括可能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主权项】
1.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 气流管道,具有入口和出口,其中经过所述气流管道的总体气流方向限定在所述气流管道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 气体/液体换热器,具有气体入口开口和气体出口开口; 分气阀,设置在所述气流管道中,其中所述阀能够在旁通位置和换热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气流管道包括分叉分支点,在所述分叉分支点处,所述气流管道分成旁通分支管道和换热分支管道; 其中,所述旁通分支管道绕过所述换热器,并且所述换热分支管道包括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 其中,所述上游管道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在所述分叉分支点处与所述气流管道流动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气体入口开口流动连通; 其中,所述下游管道部具有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气体出口开口流动连通的第一端;并且 其中,进入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气体入口开口的气流方向沿远离经过所述气流管道的所述总体气流方向的方向偏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汇合分支点,在所述汇合分支点处,所述旁通分支管道和所述换热分支管道汇合,所述汇合分支点位于所述气流管道的出口的上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管道部具有在所述汇合分支点处与所述气流管道流动连通的第二端。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平面穿过所述气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分支点和所述旁通分支管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平面可以穿过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穿过所述热回收装置的部分彼此间隔开。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二平面中在相应的所述气体入口开口和所述气体出口开口处固定到所述换热器。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和所述下游管道部远离所述第一平面并朝向所述第二平面弯曲。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未彼此连接,或者未连接到所述气流管道的其它部分。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气体入口开口处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所述气流通道的所述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气体出口开口处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所述气流通道的所述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处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所述气流通道的所述总体气流方向成约90度的角度。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由板堆构造成,这些板限定基本平行于经过所述气流通道的所述总体气流方向延伸的、交替的气体流动通道和液体流动通道。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气体入口开口连通的气体入口歧管和与所述气体出口开口连通的气体出口歧管,并且其中经过所述气体入口歧管和所述气体出口歧管中每个的气流方向与经过所述气流通道的所述总体气流方向成一角度。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阀位于所述分叉分支点处。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分气阀处于所述旁通位置时,到达所述换热分支管道的气流基本完全被堵塞;并且 当所述分气阀处于所述换热位置时,到达所述旁通分支管道的气流基本完全被堵塞。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底板,所述气体入口开口和所述气体出口开口设置在所述底板中,并且其中,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底板。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至少在靠近所述气体入口开口和所述气体出口开口附近的区域中被加强或加厚。18.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所述总体气流方向彼此对齐。19.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基本垂直于所述总体气流方向的方向彼此对齐。
【文档编号】F28F9/02GK105829826SQ201480068233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5日
【发明人】I·E·格吉斯, B·E·切多
【申请人】达纳加拿大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