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67719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为解决现有塔式空气净化器中风道结构不合理而带来诸多关于气流的机体内外循环效率低下,震动和噪音大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包括过滤筒、位于过滤筒端部的出风口,出风口和过滤筒端部之间设有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轮,离心风轮和出风口之间的中心区域设有导风罩,导风罩靠近离心风轮一端与离心风轮的后端之间设有不大于30毫米的间隙。导风罩和离心风轮之间留有一定尺寸的间隙可平衡导风罩周侧的气压差,提高机体运行的稳定性,降低了震动和噪音。同时,离心风轮和出风口之间的中心区域设有导风罩,限制了风道内气流横向窜动的范围,进而提高了乱流区内气团的有序性,降低了震动和噪音。
【专利说明】
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属于空气净化器技术领域。
[0002]
【背景技术】
[000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们将面对越来越严酷的环境挑战。近年来一直持续的雾霾天气让很多人非常困扰,同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据统计,人们平均每天有80%以上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所以,室内空气的质量至关重要。近来,空气净化器已逐渐走向生活必需品的行列,其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细菌、过敏原等,可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
[0004]空气净化器在室内运行时,气流循环包括机体内循环和机体外循环。目前市场上兴起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往往在噪音和出风量等方面会有缺陷,尤其是离心风轮处由于涉及气流的变向,往往会带来较大的震动,进而造成噪音大,同时,由于震动、噪音消耗了大量能量,进一步造成出风量的降低。其中,机体内循环中由于风道结构不合理,往往造成风腔内形成乱流,混乱的气流不仅冲击机体内的部件,形成震动和噪音,而且相互对流,增大了电机的负载,降低了出风量。另一方面,不畅的机体内循环不仅带来了出风量的降低,而且使得整机出风口处气流流速下降,造成循环气流仅在房间的下层空气中流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得净化后的空气扩散至整个房间,影响了机体外循环的效率。
[0005]另外,公开号为CN20380324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上下双风腔结构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具体的,其风腔在分流件的作用下被分为位于分流件下侧的第一风腔部位和位于分流件周侧的第二风腔部位。气流自风轮甩出后向四周流动,碰撞在风腔的侧壁后在回弹力的作用下,一部分气流保持螺旋向上运动,另一部分气流则向内反弹进入第二风腔部位,漂泊在风轮的上方,形成了乱流,冲击分流件及风轮,增大了震动和噪音。同时,该结构也造成风腔高度的增大,一方面增大了整机的高度,另一方面拉长了气流的机体内循环路径的长度,进而提高了风阻,增大了电机的负载。

【发明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塔式空气净化器风道结构不合理而带来诸多关于气流的机体内外循环效率低下,震动和噪音大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包括过滤筒、过滤筒安装腔、位于过滤筒安装腔侧部周向的进风口和位于过滤筒端部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和过滤筒端部之间为风腔,所述风腔内设有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中心处的气流入口朝向过滤筒方向,所述离心风轮和出风口之间的中心区域设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和风腔的侧壁之间形成风道,所述出风口呈环状布置于空气净化器的端面且与风道连通,所述导风罩靠近离心风轮一端与离心风轮的后端之间设有不大于30毫米的间隙。
[0007]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罩包括第一导风段,所述第一导风段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逐渐收缩。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出风口一端的径向尺寸不小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段的高度为40毫米至90毫米,所述第一导风段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至70°。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罩还包括位于第一导风段与离心风轮之间的第二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段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张或者保持不变。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离心风轮一端的径向尺寸不小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
[0012]进一步的,所述离心风轮的气流出口处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I,所述导风罩靠近离心风轮一端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2,所述导风罩靠近出风口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3,其中,SI ^ S2,且S3 < S2。
[0013]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所在的空气净化器端面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4,其中,
0.1 彡 S3/S4 彡 0.6ο
[0014]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罩与风腔的侧壁间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导风罩与风腔侧壁的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切风方向与离心风轮的旋转方向一致。
[0015]进一步的,所述支架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导风罩与风腔侧壁的连接筋,所述连接筋内设有将位于风腔侧壁的传感器与位于导风罩内部的控制板进行电连接的导线。
[0016]本发明中,自离心风轮流出的气流最初呈螺旋上升状,离心风轮的气流出口处至其上方一定区域形成了气流的螺旋上升区,但气流在风腔侧壁和风道内其它部件的碰撞冲击,以及气流与之发生摩擦等作用下,使得出风口下方一定区域的气流方向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形成乱流区,乱流区的气团在螺旋上升区的气团的推动下,自出风口流出。离心风轮和出风口之间的中心区域设有导风罩,限制了风道内气流横向窜动的范围,进而提高了乱流区内气团的有序性,降低了震动和噪音。同时,导风罩和离心风轮之间留有一定尺寸的间隙可平衡导风罩周侧的气压差,提高机体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由于导风罩的第一导风段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逐渐收缩,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乱流区内气团的有序性,降低震动和噪音,另一方面,增大了自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有利于在房间内形成更大范围的气流循环,提高机体外循环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风腔附近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导风罩和格栅装配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格栅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导风罩和格栅一体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导风罩和负离子发生器装配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导风罩装配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实施例二风腔附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塔式空气净化器实施例三风腔附近的剖视图。
[00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图2所示,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包括过滤筒11、过滤筒安装腔12、位于过滤筒安装腔12侧部周向的进风口 13和位于过滤筒11端部的出风口 2,出风口 2和过滤筒11端部之间为风腔3。风腔3内设有电机41和离心风轮42,离心风轮42在电机41的驱动下,其中心处的气体向外围甩出,在其中心处形成了负压区,位于其前端的气体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向其前端中心处的气流入口内运动。其中,离心风轮42的气流入口朝向过滤筒11方向,且连通了过滤筒安装腔12与风腔3,离心风轮42前端的气体向离心风轮内补充,进而在过滤筒11中心处形成负压区,过滤筒11内外两侧的气压差使得机器外的气体依次通过进风口 13和过滤筒11,源源不断的补充到离心风轮42前端的负压区,提高了过滤筒有效使用的过滤面积,使其过滤材料得到全面、均匀的利用。
[0020]离心风轮42和出风口 2之间的中心区域设有导风罩5,导风罩5和风腔3的侧壁之间形成风道,出风口 2呈环状布置于空气净化器的端面且与风道连通。其中,风腔的侧壁可以是整机外壳的内侧壁,也可以是风腔内设置的筒状部件的内侧壁。气流自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向外围甩出后,流经风道,后自出风口 2流出空气净化器,结合上述气流流经进风口 13后自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流出的一系列过程,进而完成气流在整个空气净化器内的循环。
[0021]较优的,导风罩5靠近离心风轮42 —端与离心风轮42的后端之间设有不大于30毫米的间隙。如风腔的水平截面采用了方形、三角形等非圆形状,或者装配偏差、制造误差等,使得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至风腔3侧壁的距离并不均匀,而实际上离心风轮42本身向四周的出风也难以保证是均匀的,以上因素都会造成导风罩5四周的气压不平衡,影响出风量同时给整机的运行带来震动和噪音,而上述间隙则有助于平衡上述气压差,使得气压较高处的气体能通过该间隙补充至气压较低处,降低震动和噪音。进一步的,还可在离心风轮的后端上设置通孔,直接贯通该间隙与离心风轮前端的区域,使得少量部分自过滤筒11向离心风轮42方向运动的气流在运动惯性下直接通过该通孔进入该间隙内,从而进入离心风轮42后端的风腔内,而无需通过离心风轮42的叶片区域,以提高机体内气流流动的效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离心风轮42本身运动的不稳定及偏差,不小于5毫米的间隙,可降低撞击导风罩5的风险。而该间隙的距离非越大越好,当间隙距离大于30毫米时,气流自离心风轮42甩出后向四周流动,碰撞在风腔3侧壁后在回弹力的作用下,一部分气流保持螺旋向上运动,另一部分气流则向内反弹进入该间隙内,漂泊在离心风轮42的上方,形成了乱流,冲击导风罩5及离心风轮42,增大了震动和噪音。另外,该间隙内形成的乱流将破坏上述导风罩5周侧气压较高处的气体通过该间隙补充至气压较低处的运动过程。因此,导风罩靠近离心风轮一端与离心风轮的后端之间不大于30毫米的间隙将有利于气团稳定的漂泊于该间隙中,避免形成乱流,以达到上述技术效果。同时,该间隙增大也将造成风腔3高度的增大,一方面增大了整机的高度,另一方面拉长了气流机体内循环路径的长度,进而提高了风阻,增大了电机的负载。其次,如在电机41固定于导风罩5的情况下,无论是置于导风罩内还是悬吊于导风罩下方,将增大电机的出轴长度或者电机后端固定部件的长度,进而将增大离心风轮与固定处的距离,影响离心风轮运行的稳定性。
[0022]导风罩5包括第一导风段51,第一导风段51靠近出风口 2 —端的径向尺寸不小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即第一导风段51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42向出风口 2方向逐渐收缩。自离心风轮42流出的气流最初呈螺旋上升状,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处至其上方一定区域形成了气流的螺旋上升区,但气流在风腔侧壁和风道内其它部件的碰撞冲击,以及气流与之发生摩擦等作用下,使得出风口 2下方一定区域的气流方向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形成乱流区,乱流区的气团在螺旋上升区的气团的推动下,自出风口 2流出。此时,由于第一导风段51限制了风道内气流横向窜动的范围,进而提高了乱流区内气团的有序性。进一步的,由于第一导风段51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42向出风口 2方向逐渐收缩,提高了出风口 2附近的气流流速,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乱流区内气团的有序性,降低震动和噪音,另一方面,增大了自出风口 2吹出的气流流速,有利于在房间内形成更大范围的气流循环,提高机体外循环的效率。另外,风道靠近离心风轮42 —端的径向的径向距离较大,增大了自风腔侧壁反弹的部分气流冲击到导风罩5靠近离心风轮42一端的距离,有利于该部分气流得到缓冲,避免直接冲击导风罩而产生较大震动。由于第一导风段51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42向出风口 2方向逐渐收缩,气流在第一导风段51所在的风道靠近出风口 2附近形成了较高的气压,气压的不平衡也愈发凸显,导风罩5靠近离心风轮42 —端与离心风轮42的后端之间设置的间隙可有效平衡上述气压差,避免由于出风口 2附近过大的气压差带来过大的震动和噪音。需要指出的是,还可以采用风腔侧壁向中心收缩的方式,形成第一导风段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逐渐收缩的风道结构。较优的,第一导风段51的高度为40毫米至90毫米。当第一导风段51的高度小于40毫米时,部分自风腔侧壁反弹的气流横向流动过程中未碰撞第一导风段51前将直接自出风口 2流出,造成第一导风段51过短而不能对乱流区的气团起到较好的整理作用,同时聚风加速的效果也不理想。当第一导风段51的高度大于70毫米时,一方面增大了整机的高度,另一方面拉长了气流机体内循环路径的长度,进而提高了风阻,增大了电机的负载。第一导风段51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至7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段51的侧壁为倾斜的平面或者弧面,上述夹角是指对第一导风段51的侧壁的纵截面的上下两端进行连线,该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当该夹角小于45°时,由于第一导风段51的侧壁倾斜角度过大,将造成冲击至第一导风段51的侧壁的气流反弹后产生了向离心风轮42方向的动量,与整体气流方向相背,影响循环效率,另外,倾斜角度过大造成气团在该段风道产生了急剧的聚风加速效应,不仅增大了风阻,而且影响整机的稳定性,造成震动和噪音;当该夹角大于70°时,聚风加速效应将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导风罩5的整体高度为H1,出风口 2至离心风轮42的前端的竖直高度差为H2,其中,0.3 ( H1/H2 ( 0.7。当H1/H2 < 0.3时,在导风罩5和离心风轮42之间间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离心风轮42的纵向尺寸较大,即其气流出口的尺寸较大,相应的,其出风量较高,相对的,该参数设定下的风道较短,将影响导风罩5对乱流的引导整理效果及聚风加速效应;当H1/H2 > 0.7时,在导风罩5和离心风轮42之间间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离心风轮42的纵向尺寸较小,即其气流出口的尺寸较小,相应的,其出风量较低,而相对的,该参数设定下的风道较长,在低出风量的机器内设置过长的风道无疑将影响机体内循环的效率。
[0023]本实施例中,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处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I,导风罩5靠近离心风轮一端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2,导风罩5靠近出风口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3,其中,SI < S2,且S3 < S2。风道自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至出风口 2之间依次形成了逐渐变大后又逐渐变小的形状。其中,SI ( S2,该段风道呈扩张状,降低了离心风轮42的气流出口处的风阻,使得离心风轮出风更顺畅,同时,由于水平截面面积较大,该段风道气流的平均流速较低,有利于上述导风罩5周侧气压较高处的气体通过导风罩5与离心风轮42之间的间隙补充至气压较低处的运动过程;S3 < S2,该段风道呈收缩状,产生气流的聚风加速效应,提高了出风口 2处的气流速度,使得气流形成更大范围的机体外循环。进一步的,出风口 2所在的空气净化器端面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4,其中,
0.1 ( S3/S4 ( 0.6。在塔式空气净化器中,出风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空气净化器端面的水平截面面积与风道的截面积直接相关,而风道的截面积对出风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空气净化器端面的水平截面面积越大,在电机转速一定,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则出风量越大,为了避免风腔3内形成较大的气压而产生震动及噪音,则要求导风罩5靠近出风口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越大。另一方面,导风罩5靠近出风口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也并非越大越好,如出风口 2过大,S3/S4 > 0.6,将造成出风口 2处的流速降低,而影响机体外循环的效率。上述参数范围将在出风量、机体外循环效率、震动和噪音等多个指标间取得较优的平衡与配置。另外,如出风口 2过大,面板组件6的面积将相应的减小,不仅影响了外壳的上表面美观性,还不便于用户操作。
[0024]本实施例中,空气净化器的端面的中心区域设有面板组件6,面板组件6内设有操作电路板,出风口 2位于面板组件的外周,导风罩5靠近出风口 2 —端与面板组件6靠近风腔3 —端抵靠。导风罩5内设有控制板,由于导风罩5内部有限的空间,控制板根据实际尺寸可以水平或者竖直或者倾斜放置。上述电控元器件置于导风罩内,避免气流直接冲击电控元器件。控制板与操作电路板电连接,用户在面板组件6上操作,指令通过操作电路板传递至控制板,同时结合传感器传递回来的数据,综合运算后采用较优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将传感器传递回来的数据反馈至面板组件内的显示模块,让用户了解室内的空气状况,进而实现人机交互。
[0025]如图3-图5所示,出风口处设有格栅21,格栅21内侧延伸有安装支架22,安装支架22与导风罩5靠近出风口一端通过螺钉或者卡接的方式安装固定,同时,安装支架22的另一侧与面板组件安装固定。其中,格栅21设有格栅孔211,相邻的格栅孔之间为实体部分,格栅21的实体部分设有向下延伸的导风板212,较优的,导风板212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5毫米至15毫米,提高了对气流的引导整理效果,当然,导风板212的高度并非越大越好,其高度大于15毫米时风道内的风阻将明显增大,影响出风量。值得一提的是,面板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不遮挡格栅21的格栅孔。其中,面板组件包括向风腔方向翻折的侧壁,面板组件上端的径向尺寸不大于面板组件下端的径向尺寸,即面板组件的侧壁呈竖直延伸或者上端相对下端向内收缩,避免自格栅孔吹出的气流冲击在侧壁上形成震动和噪音,结合通过导风罩形成的逐渐收缩的风道所产生的聚风加速效应,更好的形成了机体外循环。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谓面板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不遮挡格栅的格栅孔,还有如下实施方式:面板组件不设置侧壁,其上表面的边沿,即操作面板的边沿,与格栅的内侧直接抵靠或者连接;或者,面板组件上端的径向尺寸向外围增大,需要注意的是,面板组件向下的投影不与格栅重合即可。作为格栅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格栅21a与导风罩5a —体成型,自格栅21a或者导风罩5a延伸出安装部23a,用以固定上方的面板组件。
[0026]如图7所示,导风罩5内固定有负离子发生器7,其侧壁设有通孔53,负离子发生器的端子71穿过通孔53伸入风道内3毫米至7毫米。一方面,在风道中能够很好的释放负离子,另一方面,避免对气流形成风阻。
[0027]如图8所示,导风罩5与风腔的侧壁31间设有支架54,支架54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导风罩5与风腔侧壁的导风片541,用以支撑导风罩5,较优的,导风片541的切风方向与离心风轮的旋转方向一致,即导风片541倾斜设置,避免导风片541对螺旋上升的气流形成较大风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气流的有序性。进一步的,支架54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导风罩5与风腔侧壁的连接筋542,连接筋542呈U型槽状,连接筋542的槽内设有将位于风腔侧壁的传感器与位于导风罩5内部的控制板进行电连接的导线。进一步的,连接筋542朝向离心风轮一侧设有一个筋位,该筋位高度上应该不小于10_,有利于对气流形成引导,当气流从筋位向上流动时,U型槽两侧的圆弧可以使风的流动更加顺畅,有效降低风阻,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风量。另外,支架54整体将处于该段风道内的气团分成了多个区域,降低了其相互冲击对流的强度,提高了气流的有序性,降低了震动和噪音。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出模,导风罩5为分体式结构,其下半部分呈碗状,通过支架固定,上半部分通过螺钉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在下半部分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导风罩也可采用一体式结构,在其侧壁上设置与支架安装固定的结构,或者,支架与导风罩一体成型,支架的另一端设置于风腔侧壁安装固定的结构。
[0028]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9所示,导风罩5b还包括位于第一导风段51b与离心风轮42b之间的第二导风段52b,第二导风段52b靠近离心风轮42b —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第二导风段52b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42b向出风口 2b方向逐渐扩张。第二导风段52b所在的风道呈扩张状,降低了离心风轮42b的气流出口处的风阻,使得离心风轮出风更顺畅,同时,由于水平截面面积较大,该段风道气流的平均流速较低,有利于上述导风罩5b周侧气压较高处的气体通过导风罩5b与离心风轮42b之间的间隙补充至气压较低处的运动过程。另外,自风腔侧壁反弹的气流向导风罩5b流动,该部分气流的横向动量在冲击到第二导风段52b时,由于第二导风段52b下大上小的结构,将反弹折向向上流动,与整体的气流方向一致,避免形成乱流,提高机体内循环的效率。较优的,第二导风段52b靠近离心风轮42b —端的径向尺寸与离心风轮42b的径向尺寸一致,使得该处形成平滑的过渡,避免急剧的尺寸变化带来噪音。进一步的,第二导风段52b靠近第一导风段51b —端与离心风轮42b的后端的边沿之间的竖直高度差为20毫米至80毫米。当该高度差小于20毫米时,由于第二导风段52b过短,自风腔侧壁反弹的气流大部分将冲击到第一导风段51b上,难以提高机体内循环的效率。当该高度差大于80毫米时,不仅,无法进一步提高机体内循环效率,而且,由于第二导风段52b过长,在导风罩5b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将造成第一导风段51b过短,影响聚风加速效应,或者,如第一导风段51b高度不变,将拉长了风腔3b的整体高度,反而降低了机体内循环的效率。
[0029]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10所示,导风罩5c还包括位于第一导风段51c与离心风轮42c之间的第二导风段52c,第二导风段52c靠近离心风轮42c —端的径向尺寸等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第二导风段52c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保持不变,即第二导风段52c呈筒状,其两端的径向尺寸保持不变。较优的,离心风轮42c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导风段52c,形成风道先缩窄后逐渐扩张的形态。本实施例中,电机41c设于导风罩5c内,具体的说是位于第二导风段52c内,电机41c的电机轴伸出导风罩5c并与离心风轮52c连接。值得一提的是,离心风轮42c的后端的中心区域向其气流入口一侧凸起,中心区域的外围向出风口 2c —侧后倾,进而在其后端形成凹腔。第二导风段52c可部分伸入离心风轮42c的凹腔内,其中,第二导风段52c靠近出风口 2c —端应当高于离心风轮42c的后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段51c靠近出风口 2c—侧设置一段竖直段,有利于竖直导风。
[0030]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主权项】
1.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包括过滤筒、过滤筒安装腔、位于过滤筒安装腔侧部周向的进风口和位于过滤筒端部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和过滤筒端部之间为风腔,所述风腔内设有电机和由电机驱动的离心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中心处的气流入口朝向过滤筒方向,所述离心风轮和出风口之间的中心区域设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和风腔的侧壁之间形成风道,所述出风口呈环状布置于空气净化器的端面且与风道连通,所述导风罩靠近离心风轮一端与离心风轮的后端之间设有不大于30毫米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包括第一导风段,所述第一导风段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逐渐收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出风口一端的径向尺寸不小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段的高度为40毫米至90毫米,所述第一导风段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至70°。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还包括位于第一导风段与离心风轮之间的第二导风段,所述第二导风段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自离心风轮向出风口方向逐渐扩张或者保持不变。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离心风轮一端的径向尺寸不小于另一端的径向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的气流出口处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I,所述导风罩靠近离心风轮一端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2,所述导风罩靠近出风口所在的风道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3,其中,SI ( S2,且S3< S2o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所在的空气净化器端面的水平截面面积为S4,其中,0.1 < S3/S4 < 0.6。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与风腔的侧壁间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导风罩与风腔侧壁的导风片,所述导风片的切风方向与离心风轮的旋转方向一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塔式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导风罩与风腔侧壁的连接筋,所述连接筋内设有将位于风腔侧壁的传感器与位于导风罩内部的控制板进行电连接的导线。
【文档编号】F24F1/02GK105928079SQ201510899520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9日
【发明人】王旭宁, 于晓峰, 唐拥华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