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390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热泵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泵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其能够提高散热的回收效率,并提高热泵循环的效率。热泵装置具备压缩机(101)、水制冷剂换热器(102)、膨胀阀(103)、蒸发器(104)、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在连接蒸发器(104)与压缩机(101)的吸入配管(10)的中途设置的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与压缩机(101)的侧面相对配置。
【专利说明】
热泵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栗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将低温的水向温水加热的热栗式的供热水装置中,出于将水加热为高温的目的,需要制冷剂温度高,因此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成为高温。由此,存在以下课题:大量的热从压缩机向设置有压缩机的机械室散出,该热成为废热而被丢弃到制品外部。
[0003]对此,提出有以下技术:在现有的供热水装置中,通过将向机械室散出的来自压缩机的废热回收到流向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从而降低压缩机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提高热栗循环的性能系数(COP)(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3-130496号公报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将流入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流通的吸入配管配置在高温空气易于滞留的压缩机的上部或者机械室内部的任意部位。但是,在将吸入配管配置在压缩机的上部的情况下,吸入配管远离导热面积大的压缩机的侧面区域,因此压缩机的散热容易传递到吸入配管以外的低温部件。另外,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特征在于将吸入配管配置在机械室的任意部位,但是没有明示配置在哪个部分的情况下回收热量实现最大化。如上所述,现有技术在对可回收吸热量的吸热效率方面具有改善余地。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栗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其能够提高散热的回收效率,并提尚热栗循环的效率。
[0010]本发明的热栗装置具备:至少具有压缩装置、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膨胀装置、蒸发装置而成的制冷剂设备类;使制冷剂以上述压缩装置、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上述膨胀装置、上述蒸发装置的顺序循环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在连接上述蒸发装置与上述压缩装置的上述制冷剂流路的中途设置的废热回收换热器,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与上述压缩装置、上述膨胀装置、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以及上述制冷剂流路的任一个的沿长度方向的面相对配置。
[0011]发明效果
[0012]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热栗装置以及供热水装置,其能够提高散热的回收效率,并提尚热栗循环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表示具备第I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的供热水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0014]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内部的配置图。
[0015]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0016]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废热回收换热器的示意图。
[0017]图5是作为比较例的热栗单元的内部结构图。
[0018]图6是表示本发明和比较例各自效果的热收支分析结果。
[0019]图7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效果的T-S线图。
[0020]图8是表示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的供热水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0021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的T-S线图。
[0022]图10是第3实施方式中热栗单元内部的配置图。
[0023]图11是第3实施方式中废热回收换热器的示意图。
[0024]图12是第4实施方式中热栗单元内部的配置图。
[0025]图中:
[0026]1A、1B—受热配管,Ia—管部(流路),2—散热片组,2a—板状的散热片,3A、3B—流路分支部(分支部),3a—纵管,3a I—制冷剂流入部,4A、4B—流路合流部(合流部),4a—纵管,4al—制冷剂流出部,10—吸入配管,11 一排出配管,12—膨胀阀入口配管,13—膨胀阀出口配管,20—机械室,21、21A—机械室罩,22—隔板,23—外板,24—外板盖,25—电气元件收纳箱,26—高温部件空间(高温空间),27—风路空间,30—压缩机马达部,31—防音侧面罩(覆盖压缩装置的材料),32—防音上表面罩(覆盖压缩装置的材料),40A、40B、40C、40D—热栗单元(热栗装置),41 一蓄热水单元,100A、100B—热栗循环,101 —压缩机(压缩装置),1la—侧面(沿长度方向的面),102—水制冷剂换热器(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103-膨胀阀(膨胀装置),104—蒸发器(蒸发装置),105—内部换热器(内部换热装置),110—制冷剂配管(制冷剂流路),106A、106B—废热回收换热器,107—轴流风扇,200—水侧循环,201—蓄热水容器,202—煮沸用循环栗,203—热水出口,204—自来水管,205—旁通流路,206—循环流路,210A、210B—供热水装置,301—散热片组(现有技术),302—受热配管(现有技术),306—废热回收换热器(现有技术),307—水制冷剂换热器(现有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而且,为了便于说明,对各附图中通用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正面背面上下左右的方向以各图的记载为准。
[0028](第丨实施方式)
[0029]图1是表示具备第I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的供热水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0030]如图1所示,供热水装置210A具备热栗单元40A(热栗装置)和蓄热水单元41而构成,其中,热栗单元40A(热栗装置)搭载在从冷水向温水煮沸时等工作的热栗循环100A,蓄热水单元41搭载在煮沸运转时等工作的水侧循环200以及在供热水时工作的供热水用流路组。
[0031]热栗循环100A具备压缩机101(压缩装置)、水制冷剂换热器102(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膨胀阀103(膨胀装置)、蒸发器104(蒸发装置)等制冷剂设备类,并且具备使制冷剂以压缩机101、水制冷剂换热器102、膨胀阀103、蒸发器104的顺序循环的制冷剂配管110(制冷剂流路)而构成。
[0032]制冷剂配管110具备连接蒸发器104与压缩机101的吸入配管10、连接压缩机101与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排出配管11、连接水制冷剂换热器102与膨胀阀103的膨胀阀入口配管12、以及连接膨胀阀103与蒸发器104的膨胀阀出口配管13而构成。
[0033]水侧循环200具备蓄热水容器201、煮沸用循环栗202、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等水侧设备类,并且具备将它们连接成环状的循环流路206而构成。
[0034]蓄热水单元41的供热水用流路组具备将自来水管204、蓄热水容器201、热水出口203串联的流路和将自来水管204、热水出口 203的入口直接连结的旁通流路205而构成。
[003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栗循环100A中封入作为⑶2(二氧化碳)制冷剂的R744,在水侦_环200充满水,但是制冷剂不限于R744,能够根据目的选择R410A、R32等各种制冷剂。顺便说一下,通过使用CO2制冷剂,在超临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热栗循环的效率。
[00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积蓄在蓄热水容器201内的水利用水制冷剂换热器102加热并从热水出口203供热水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这种供热水装置,也可适用于以下供热水装置:将积蓄在蓄热水容器201内的载热体(流体、液体)利用液体-制冷剂换热器加热,经由其他的换热器(水-载热体换热器),利用加热后的载热体加热自来水从而从热水出口 203供热水。
[0037]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内部的配置图。而且,图2表示从上表面看到的热栗单元40A的配置。
[0038]如图2所示,热栗单元40A被隔板22划分为机械室20和风路空间27。从压缩机101至膨胀阀103(参照图1)的制冷剂配管110(制冷剂流路)、压缩机101、膨胀阀103、水制冷剂换热器102都配置在机械室(一个划分空间)内。
[0039]在风路空间27配置有蒸发器104和轴流风扇107。蒸发器104构成为L字型,位于后面和左侧面。轴流风扇107位于背面侧的蒸发器104的前方。
[0040]机械室20是由隔板22和外板23(包括侧板和底板)和外板盖24(参照图3)围成的空间。另外,在机械室20的内部,配置构成热栗循环100A的各种要素部件(制冷剂设备类),在图2中记载了作为代表的压缩机101、水制冷剂换热器102、吸入配管10、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此处,出于抑制振动音向外部传递的目的,压缩机101由防音侧面罩31及防音上表面罩32的材料覆盖。
[0041]吸入配管10在经由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后与压缩机101连接。而且,在机械室20中还配置有膨胀阀103、各种配管,但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进行了省略。
[0042]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0043]如图3所示,热栗单元40A具有由外板23和外板盖24封闭的机械室20,在该机械室20的上部配置有电气元件收纳箱25,该电气元件收纳箱25中保管有热栗单元40A的驱动所需的电气电路。
[0044]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具有由受热配管IA构成的导热部,该受热配管IA由并排的多条(例如8条)流路构成。该受热配管IA位于覆盖压缩机101的侧面的防音侧面罩31的侧面。另外,受热配管IA的一部分配置在设于压缩机101内的压缩机马达部30的侧面区域。
[0045]受热配管IA具有流路分支部(头部)3A和流路合流部(头部)4A。I根吸入配管1通过流路分支部3A分支为并排的8根管部la,8根管部Ia通过流路合流部4A合流为一。流路分支部3A及流路合流部4A具有在垂直方向(压缩机10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纵管3a、4a。
[0046]另外,流路分支部3A的制冷剂流入部3al位于流路分支部3A(纵管3a)的垂直方向的上端。流路合流部4A的制冷剂流出部4al位于流路合流部4A(纵管4a)的垂直方向的下端。由此,能够防止与制冷剂一同流动的润滑油积蓄在管部Ia而妨碍制冷剂的流动。
[0047]另外,受热配管IA从制冷剂的入口侧(流路分支部3A)朝向出口侧(流路合流部4A)以流路朝下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Ga。由此,在受热配管IA(管部Ia)的表面结露而附着有冷凝水时,该冷凝水由于重力(自重)的影响沿管部Ia流动,从而能够除去冷凝水。
[0048]压缩机101例如具有圆筒形状的腔室,在内部具备压缩部(未图示)以及压缩机马达部30。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与压缩机101的侧面1la(沿长度方向的面)相对配置。而且,压缩机101的压缩方式不做特别限定,只要是具备沿长度方向的面,并能够利用从该面散出的热对在吸入配管1内通过的制冷剂加热即可。
[0049]水制冷剂换热器102例如呈圆柱形状,在外侧构成有供制冷剂流通的螺旋状的流路,在其内侧构成有供蓄热水容器201(图1参照)内的水流通的螺旋状的流路。另外,水制冷剂换热器102通过并排配置多根(参照图2)而构成。而且,图3所示水制冷剂换热器102是一个例子,只要能够在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就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适用板式等其他方式的液体-制冷剂换热器。
[0050]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中废热回收换热器的示意图。
[0051]如图4所示,吸入配管10具备经由流路分支部3A而8根并排的剖面为圆形的管部Ia(管状流路),构成为各管部Ia在防音侧面罩31的圆周上通过大致半周后、在流路合流部4A再次合流。此处,各管部Ia是具有与防音侧面罩31的周面的曲率大致相同曲率的弯曲构造,由此防音侧面罩31与各管部Ia贴紧。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使管部Ia的剖面为半圆状,使与防音侧面罩31表面的接触面积大于剖面圆形的管部Ia的情况。
[0052]接着,主要参照图1说明第I实施方式中系统的动作。
[0053]制冷剂(CO2)在由压缩机101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后,通过水制冷剂换热器102向从蓄热水容器201的下部利用煮沸用循环栗202送来的冷水传递热,将其加热为温水,从而失去自身的热。然后,制冷剂在膨胀阀103中通过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气液二相流后,通过蒸发器104从利用轴流风扇107送来的空气接受热而蒸发。最后,从蒸发器104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从机械室20(压缩机101)回收热后,再次流入压缩机1I。而且,在水制冷剂换热器1 2中,水和制冷剂在相对的方向流通,被加热后的热水返回蓄热水容器201的上部。
[0054]供热水装置210A中,在供热水时,从蓄热水容器201的上部供给的热水和从自来水管204通过旁通流路205供给的自来水利用混合阀(省略图示)混合之后,从热水出口 203排出热水。
[0055]接着说明热栗单元40A内的动作。在驱动热栗循环100A的情况下,轴流风扇107旋转,从而外部空气从蒸发器104向轴流风扇107流入,在风路空间27中产生空气的流动。此处,机械室20和风路空间27由于被隔板22分隔,因此空气基本不流入机械室20。
[0056]在机械室20中,压缩机101为了将制冷剂压缩至高温、高压,压缩机101的外壁温度上升到大约90°C,未向制冷剂传递完的热成为废热,并向机械室20散热。由此,防音侧面罩31成为大约40°C,机械室20成为大约30 °C左右。相对于此,流入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之前的吸入配管10的制冷剂温度为大约3°C,因此相对于机械室20为大约27°C的温度差,相对于防音侧面罩31为大约37 °C的温度差。
[0057]从吸入配管10向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流入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分支部3A向8根并排管部Ia流入,与机械室20的空气及防音侧面罩31进行换热。此处,由于受热配管IA分支为多根,因此能够在将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抑制为低的同时得到热。另外,制冷剂从流路分支部3A的上方流入,在受热配管IA的管部Ia中流下后,从流路合流部4A的下方流出(参照图3及图4),因此不会在特定的流路(特定的管部Ia)内产生压缩机101用的润滑油的滞留、堵塞,能够得到稳定的吸热效果。
[0058]另外,受热配管1A(各管部Ia)由于与防音侧面罩31接触,因此在保持压缩机101的防音性的同时,回收从压缩机101散出的热。并且,受热配管IA的一部分配置在压缩机101中达到与排出制冷剂同等温度的压缩机马达部30的侧面区域(参照图3),因此能够有效回收压缩机马达部30的废热,能够通过降低压缩机101的马达温度实现马达效率的提高。
[0059]经由上述的经过,在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中,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从大约3°C上升到大约10°C后,再次向压缩机101流入。
[0060]但是,在机械室20中原本存在的空气、从机械室20与外板23的间隙流入的少量空气的湿度高的情况下,在吸入配管10及受热配管IA的表面发生水分的冷凝。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由于受热配管IA的管部Ia配置成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角度0a,因此冷凝的水分在管部Ia的外表面传递并朝向斜下方流动,然后在各管部Ia的下端沿着流路合流部4A的外表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落下。这样,通过受热配管IA具备倾斜的管部la,冷凝的水分易于落下。由此,能够在受热配管IA的表面不停地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反复冷凝),因此,再加上此时发生的冷凝热带来的吸入制冷剂的加热效果,相比管部Ia在水平方向配置的情况,能够提尚热回收量。
[0061]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参照作为比较例(现有技术)的具备废热回收换热器306的热栗单元(参照图5)进行说明。图5是作为比较例的热栗单元的内部结构图。此外,关于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0062]如图5所示,作为比较例的废热回收换热器306配置在压缩机101的上部,是受热配管302贯通散热片组301的结构。而且,比较例中的水制冷剂换热器307不在机械室20中,而是置于风路空间27下部的构造。
[0063]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各自的效果的热收支分析结果。
[0064]在图6中,“无导热部”是不存在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306的情况,“条件I”表示具备废热回收换热器306的情况(现有技术的情况)的机械室的热收支计算结果。“条件2”、“条件3”及“条件4”对应于本实施方式,表示机械室20的热收支计算结果。“条件2”是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1(106A)相对于覆盖压缩机101的防音侧面罩31的侧面在侧方分离的情况。“条件3”对应于第I实施方式,是使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与覆盖压缩机101的防音侧面罩31的侧面接触的情况。“条件4”是使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2(106A)与压缩机101的侧面1la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在图6的计算结果中,将同一管径、同一配管长度的圆管作为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306。
[0065]首先,在没有导热部、即不存在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的情况下,可知机械室20的热虽然有大约20%被供给吸入制冷剂(参照图6(a)),但是剩余的大约80%向外部空气、其他要素部件传递(参照图6(b)、(c))。换言之,意味着吸热效率为大约20%。
[0066]接着,在以现有技术为代表的在机械室20的上部配置废热回收换热器306的情况(条件I)下,相比“无导热部”的情况,虽然吸入制冷剂接受的热量比增加,但是吸热效率停留在30 %左右。
[0067]相对于上述的“无导热部”及“条件I”,在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与压缩机101的侧面相对配置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与防音侧面罩31的侧面分离配置的情况(条件2),与防音侧面罩31接触配置的情况(条件3),还有与压缩机101直接接触配置的情况(条件4),越接近压缩机101,吸入制冷剂接受的热量比越增加。各自的吸热效率为大约60%、大约70%、大约80%,是现有技术(条件I)的2倍以上,可知吸热效率提高。
[0068]图7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效果的T-S线图。图7表示分别针对现有技术(参照图5、图6的条件I)和本实施方式(图6的条件3)的热栗循环100A的循环线图。图7的横轴是制冷剂的比焓,纵轴是制冷剂温度。另外,图中的A是蒸发器104的出口,B是压缩机101的入口,C是压缩机101的出口,D是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出口(膨胀阀103的入口)4是蒸发器104的入口(膨胀阀103的出口),图中的“〇”表示现有技术,“籲”表示本实施方式。
[0069]如图7所示,通过搭载本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40A,相比现有技术(图6的条件I),从蒸发器104的出口到达压缩机101的入口的温度上升幅度从Δ Tl增加到Δ T2。由此,用于通过水制冷剂换热器102得到相同加热能力的压缩机101的制冷剂排出条件发生变化,相比现有技术,压缩机101的排出温度增加ΔΤ3,但是压缩机101的排出压力下降ΔΡ。其结果是,压缩前后的差压缩小,由于压缩动力的降低,热栗循环100A的COP提高。
[007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使受热配管IA与压缩机101的防音侧面罩31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计算结果所示那样,即使是使受热配管IA与压缩机101直接接触的情况(图6的条件4)、受热配管IA相对于防音侧面罩31分离配置的情况(图6的条件2),相比现有技术也能得到COP提高的效果。
[0071](第2实施方式)
[0072]接着,参照图8及图9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40B。图8是表示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的供热水装置的系统结构图,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的T-S线图。而且,在图8中,对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其他实施方式也相同)。
[0073]如图8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210B具备热栗单元40B(热栗装置)和蓄热水单元41而构成,该热栗单元40B(热栗装置)相对于第I实施方式添加了使膨胀阀入口配管12与吸入配管10接触的内部换热器105(内部换热装置),该蓄热水单元41搭载在煮沸运转时等工作的水侧循环200及在供热水时工作的供热水用流路组。
[0074]图9是对第I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循环图,横轴表示制冷剂的比焓,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另外,图中的“Al”表示蒸发器104的出口,“A2”表示内部换热器105的出口,“B”表示压缩机101的入口,“C”表示压缩机101的出口,“D1”表示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出口,“D2”表示膨胀阀103的入口,“E”表示蒸发器104的入口,图中的“〇”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结果,“ ?”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结果。
[0075]如图9所示,在第I实施方式的热栗循环100A中,通过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使制冷剂温度上升A T2后,流向压缩机101。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热栗循环100B中,使蒸发器104的出口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105中通过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出口制冷剂加热ΔΤ4后,进一步通过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上升Δ T5。
[0076]通常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出口制冷剂的温度低于机械室20、压缩机101的温度。由此,关于比热源温度高的机械室20、压缩机101的废热,用于加热通过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出口制冷剂加热后的制冷剂,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01的吸入温度有效上升,结果上能够提高压缩机101的排出压力降低效果。也就是,通过使吸入配管10的制冷剂先通过内部换热器105加热,然后通过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加热,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01的吸入温度有效上升。
[0077](第3实施方式)
[0078]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40C(热栗装置)。图10是第3实施方式中热栗单元内部的配置图,图11是第3实施方式中废热回收换热器的示意图。
[0079]如图10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40C(热栗装置)是以下结构:以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替代第I实施方式的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在从压缩机101直至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的上部追加了机械室罩21 (覆盖部件)。
[0080]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与压缩机101的侧面1la(沿长度方向的面)相对配置。机械室罩21覆盖机械室20内的、压缩机101、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水制冷剂换热器102、以及从压缩机101至膨胀阀103的制冷剂配管110的上部。而且,位于压缩机101和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的上部的机械室罩21的上表面21a配置在接近压缩机101的上部及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的上部的位置。
[0081]如图11所示,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具备散热片组2和贯通该散热片组2的受热配管IB而构成,该散热片组2由铝、铜等金属制的板状散热片在厚度方向并排多片而构成。另外,与第I实施方式一样,受热配管IB具备流路分支部3B和流路合流部4B,通过流路分支部3B分支为14根管部Ia后,14根管部Ia通过流路合流部4B而合流,并与压缩机101连接。
[0082]另外,流路分支部3B的制冷剂流入部3al位于流路分支部3B(纵管3a)的垂直方向的上端。流路合流部4B的制冷剂流出部4al位于流路合流部4B(纵管4a)的垂直方向的下端。由此,能够防止与制冷剂一同流动的润滑油积蓄在管部Ia而妨碍制冷剂的流动。
[0083]在第3实施方式中,相比第2实施方式,由压缩机101得到的热虽然少,但是由于设有散热片组2(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扩大了机械室20的空气与吸入配管10的导热面积,因此与导热率低的机械室20的空气的换热效率提高,能够从由压缩机101以外的部件散出的废热有效得到热。另外,通过由机械室罩21覆盖从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至压缩机101的上部,抑制来自压缩机101的废热向机械室20的上部上升,因此即便不使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与压缩机101或者防音侧面罩31直接接触,也能得到来自压缩机101的废热。
[0084]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散热片组2和贯通该散热片组2的受热配管IB构成,因此能够形成与蒸发器104同样的结构,因此易于制造。
[0085]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主要着眼于来自机械室20空气的受热的结构,因此使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与压缩机101或者防音侧面罩31为非接触,但是即使在使它们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吸入制冷剂的加热效果。
[0086](第4实施方式)
[0087]接着,参照图12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热栗单元40D(热栗装置)。图12是第4实施方式中热栗单元内部的配置图。
[0088]如图12所示,第4实施方式相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高温的要素部件集中在机械室罩21A内的高温部件空间26(高温空间)。具体地,压缩机101、排出配管11、水制冷剂换热器102、膨胀阀入口配管12、内部换热器105、膨胀阀103、吸入配管10以及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配置在由机械室罩21A密闭的高温部件空间26。
[0089]机械室罩21A具备将高温部件空间26的上部密闭的顶罩21b。由此,划分出高温部件空间26和配置电气元件收纳箱25的上部空间。
[0090]这样,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使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充分大的情况下,由于高温部件空间26的所有要素相对于吸入制冷剂为高温,因此废热回收换热器106B所得的热量实现最大化。由此,吸热效率进一步提尚,结果能够进一步提尚C0P。而且,在第4实施方式中,所有的高温要素部件集中在了高温部件空间26,但是也不一定需要将所有要素集中,而是可以任意选择。
[0091]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能够向吸入制冷剂回收相比现有技术(参照图5)更多的机械室20的热,因此吸热效率提高,结果能够提高C0P。
[0092]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更。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两种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106B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换热器的形状,能够根据目的选择各种形状,例如构成为由散热片覆盖压缩机101。
[0093]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的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中,以在压缩机101(防音侧面罩31)的周围以半周状设置受热配管I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不设置分支部、合流部,而是由I根受热配管在与压缩机101的侧面相对的位置从上部朝向下部以螺旋状配置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设置分支部和合流部,并以螺旋状配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组合两个图4所记载的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并在与压缩机101(防音侧面罩31)的侧面相对的整周进行设置的结构。
[0094]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与压缩机101的侧面相对位置配置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与水制冷剂换热器102的侧面102a(沿长度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的面)相对地配置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106B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在与膨胀阀103的沿长度方向的面相对的一侧配置废热回收换热器106A、106B的结构。
【主权项】
1.一种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至少具有压缩装置、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膨胀装置、蒸发装置而成的制冷剂设备类;使制冷剂以上述压缩装置、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上述膨胀装置、上述蒸发装置的顺序循环的制冷剂流路;以及 在连接上述蒸发装置与上述压缩装置的上述制冷剂流路的中途设置的废热回收换热器,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与上述压缩装置、上述膨胀装置、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以及上述制冷剂流路的任一个的沿长度方向的面相对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沿长度方向的面是上述压缩装置的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与覆盖上述压缩装置的材料的表面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与上述压缩装置的侧面直接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由管状流路构成, 上述管状流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上述压缩装置至上述膨胀装置的上述制冷剂流路、上述压缩装置、上述膨胀装置、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在一个划分空间内, 通过在上述制冷剂流路、上述压缩装置、上述膨胀装置、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的上部设置覆盖部件而形成高温空间,将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配置于上述高温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将上述高温空间的上部密闭。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具备供制冷剂流通的管状流路和排列多个板状散热片而成的散热片组,构成为上述管状流路贯通上述散热片组。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具备使制冷剂分流的分支部和使制冷剂合流的合流部, 上述分支部与上述合流部之间由多个并排流路构成。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在垂直方向上端具备供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部,在垂直方向下端具备供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流出部。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内部换热装置,该内部换热装置在上述液体-制冷剂换热装置与上述蒸发装置之间的上述制冷剂流路、和上述蒸发装置与上述废热回收换热器之间的上述制冷剂流路之间进行换热。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中所述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为二氧化碳。13.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12任一项中所述的热栗装置;以及积蓄由上述热栗装置加热的液体的蓄热水容器。
【文档编号】F25B29/00GK106052121SQ201610223672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2日 公开号201610223672.8, CN 106052121 A, CN 106052121A, CN 201610223672, CN-A-106052121, CN106052121 A, CN106052121A, CN201610223672, CN201610223672.8
【发明人】渡部道治, 小松智弘, 米田广, 北村哲也, 坂本浩一
【申请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