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1809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管。
【背景技术】
[0002]换热管作为一种常用的换热装置,用于两介质之间热量的交换,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厂锅炉高温段空气预热器、大型工业锅炉、化工反应加热炉、闭式冷却塔等电力、冶金、化工、食品、制冷等领域的换热设备中。目前,常用的换热管为光管式换热管和翅片式换热管。光管式换热管的内外介质与换热管换热面积小,换热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可在光管式换热管的表面通过增加翅片,从而达到扩大管外介质与换热管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但是当管外介质为流体,容易使杂质沉积于翅片处,如果管外流体需要循环时,还会增加风机或泵的能耗。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不易堵塞且减少能耗的换热管。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5]一种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凹坑。
[0006]所述凹坑所占管体的表面积之和与凹坑所在段的管体表面积之比为0.2-0.8。
[0007]所述凹坑在换热管表面沿螺线均匀分布。沿螺线均匀分布的相邻两凹坑的间距为3-10mmo
[0008]所述的凹坑深度为l-10mm。
[0009]所述的凹坑是球面。所述的球面的半径为l_5mm。
[0010]所述换热管的材料为碳素钢管、不锈钢管、铝管或者铜管。
[0011]还包括换热管的内表面设置的若干凸起。
[0012]所述凸起与所述的外表的凹坑--对应。
[001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换热效率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管的外表面分布有凹坑,使相同长度的换热管换热面积较光管增加40-50% ;同时还能使管外的流体介质形成蜗旋,以达到强化对流传热,故能大大缩短热交换时间短,成倍地提高热交换效率;管外流体介质形成的蜗旋,能冲刷管外壁,使管壁不易沉积杂质,避免了杂质对热交换效率的影响。
[0015]2、杂质不易沉积,减少堵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管的管外流体介质形成的蜗旋,能冲刷管外壁,使外壁不易沉积杂质。
[0016]3、降低管外流体介质流动阻力,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管的额外阻力与光管式换热管相当,阻力较翅片式换热管低,如果管外流体需要循环时,还会增加风机或泵的能耗。
[0017]4、相对翅片式换热管,不易损坏。翅片式换热管的翅片在管外流体介质的作用下容易损坏,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管没有突起的翅片,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0018]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9]图2-图1A-A剖面示意图。
[0020]图3-本实用新型蜗旋强化传热性能图。
[0021]图4-本实用新型阻力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所述换热管I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凹坑2,凹坑增大了管外流体介质与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当换热管内、外两种流体介质沿换热管轴向相向运动时,凹坑使管外的流体介质形成若干蜗旋,强化对流传热,传热效果较传统换热管有明显提升,对比数据如图3所示。同时,管外流体介质形成的蜗旋,能冲刷管外壁,使管壁不易沉积杂质,避免了杂质对热交换效率的影响。
[0024]同时,本实用新型外表面阻力小,有利于换热管外流体介质流动,本实用新型阻力特性对比数据如4所示。
[002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凹坑所占管体的表面积之和与凹坑所在段的管体表面积之比为0.2-0.8,该比值反映了凹坑在管体表面设置的稀疏程度。
[002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的凹坑在换热管表面沿螺线分布,这样有利于使换热管外表面的蜗旋分布趋于合理。
[002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沿螺线均匀分布的相邻两凹坑的间距为3-10mm,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管外表面的蜗旋分布的合理性,同时也便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制造。
[002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凹坑深度为l-10mm。
[002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的凹坑是球面。
[003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球面的半径为l_5mm。
[003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换热管的材料为各类碳素钢管(含无缝管和焊接管)、各类不锈钢管(含无缝管和焊接管)、各类铝管、各种铜管,该材料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
[003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换热管的内表面还设置有若干凸起3,可以进一步的增大换热管内的介质与换热管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003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的凸起与所述的外表的凹坑一一对应,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制造。
[0034]本实用新型在加工制造时,可以将两端加工成光管或内螺纹管或外螺纹管,以方便安装。同时凹坑大小和间距不会因为管体大小而改变。
[003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I)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凹坑(2),该凹坑(2)所占管体的表面积之和与凹坑所在段的管体表面积之比为0.2-0.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2)在换热管(I)表面沿螺线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沿螺线均匀分布的相邻两凹坑(2)的间距为 3-10mmo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坑(2)深度为l-1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坑(2)是球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面的半径为l_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I)的材料为碳素钢管、不锈钢管、铝管或者铜管。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管(I)的内表面设置的若干凸起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与所述的外表的凹坑(2)——对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分布有凹坑,使相同长度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较光管增加40-50%;同时还能使管外的流体介质形成蜗旋,以达到强化对流传热,故能大大缩短热交换时间短,成倍地提高热交换效率;管外流体介质形成的蜗旋,能冲刷管外壁,使管壁不易沉积杂质,避免了杂质对热交换效率的影响。
【IPC分类】F28F1/42
【公开号】CN204694139
【申请号】CN201520238558
【发明人】陈卫华
【申请人】陈卫华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