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热泵热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04660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热泵热水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热栗热水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生活用热水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热栗热水器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能源利用产品之一,空气能热栗热水器以空气、水、太阳能等为低温热源,空气能热栗以电能为动力从低温侧吸取热量来加热生活用水,克服了传统的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油、气热水器)能耗大、费用高、污染严重等缺点;也不会像太阳能热水器的一样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
[0003]热栗热水器根据加热形式不同,分为直热式和循环式,直热式就说冷水通过换热器,一次加热就输出设定温度的热水,循环式就是固定容积的水多次经过换热器,逐步将水温从低温加热至设定水温。直热式的特点在于,经过换热器的水流量比较小,水阻较小,进出换热器的水温差较大,循环式的特点在于,经过换热器的水流量比较大,水阻较大,进出换热器的水温差较小。相对于循环式加热而言,直热式加热具有冷凝工况稳定,综合能效高,水温稳定,舒适性好的优势。
[0004]现有的直热式热栗热水器为了满足水箱恒温的要求,一般都有循环加热功能,此时换热器必须同时满足两种加热模式的水流量和水阻要求,不利于热栗系统的稳定工作,也直接导致直热式加热时换热时间短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热栗热水器解决现有的换热器无法适应直热式加热的水流水阻要求而导致的热栗系统不稳定,直热式加热时换热时间短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机壳、换热管及扰流组件,所述机壳内部设有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换热腔,所述换热管和所述扰流组件设于所述换热腔中,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设有供换热管穿过的安装孔,所述螺旋叶片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且沿所述进水口朝向所述出水口的水流方向呈螺旋延伸,而且所述螺旋叶片具有沿着水流方向排布的至少两层叶片,相邻的两层叶片与所述换热腔的内壁围设构成沿所述水流方向延伸的螺旋流道。
[0007]优选地,所述扰流组件包括两片相互螺旋缠绕的螺旋叶片。
[0008]优选地,所述扰流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螺旋叶片的周缘和所述换热腔的内壁之间的密封件。
[0009]优选地,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换热管的外侧壁之间密封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螺旋叶片第一层叶片处设置导流壁,以引导水流进入所述流道。
[0011]优选地,所述机壳还包括与换热腔隔离设置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相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腔设于所述换热腔的一端,所述第二集流腔设于所述换热腔的另一端。
[0013]优选地,所述机壳和所述换热腔呈上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集流腔设于所述换热腔下方,所述第二集流腔设于所述换热腔上方,所述换热管数量为数根,竖直设于所述换热腔中,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顶部,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底部。
[0014]优选地,所述机壳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体、密封盖于筒体的顶部的上端盖和密封盖于筒体的底部的下端盖,所述上端盖设有介质出口,所述下端盖设有介质入口,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筒体密封连接的下管板,所述筒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筒体密封连接的上管板,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上管板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下端与下管板密封连接,所述下管板与所述下端盖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集流腔,所述筒体与所述上管板、所述下管板共同形成所述换热腔,所述上管板与所述上端盖共同形成所述第二集流腔。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热栗热水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0016]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至少一片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与所述换热腔内壁围设形成螺旋流道;能够引导进入换热腔的水沿扰流组件中的螺旋流道流动,增加水在换热腔里的流程,从而增加了水和换热管接触的时间,进而提升换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热栗热水器使用上述换热器,热栗系统工作时的稳定性好,换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主视图;
[0018]图2为图1中所示换热器的俯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所示换热器的机壳沿A-A’切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所示换热器中所述扰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参照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机壳20、换热管40及扰流组件60,所述机壳20内部设有具有进水口 222和出水口 224的换热腔22,所述换热管40和所述扰流组件60设于所述换热腔22中,所述扰流组件包括螺旋叶片62,所述螺旋叶片62设有供换热管穿过40的安装孔64,所述螺旋叶片62位于所述进水口 222和所述出水口 224之间,且沿所述进水口 222朝向所述出水口 224的水流方向呈螺旋延伸,而且所述螺旋叶片具有沿着水流方向排布的至少两层叶片622,相邻的两层叶片622与所述换热腔22的内壁围设构成沿所述水流方向延伸的螺旋流道。
[0024]所述螺旋叶片62呈螺旋状,以叶片绕轴线360°为一层,将所述螺旋叶片62分成数层。所述数层叶片622沿水流方向排布设置,所述扰流组件60设有一片螺旋叶片62时,同一螺旋叶片62相邻的两层叶片622与所述换热腔22内壁围设形成流道,整个螺旋叶片62与所述换热腔22形成一条螺旋流道。当所述扰流组件60包括两片以上螺旋叶片62时,所述螺旋叶片62相互螺旋缠绕,不同螺旋叶片62的相邻的两层叶片622与所述换热腔22内壁围设形成流道,此时形成至少两条螺旋流道。
[0025]所述扰流组件60引导进入换热腔22的水沿螺旋流道流动,增加水在换热腔22里的流程,从而增加了水和换热管40接触的时间,进而提高换热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扰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扰流组件60包括一片螺旋叶片62,可以在换热腔22中形成一组螺旋流道,结构简单也充分的利用了换热腔22的空间。
[0026]所述螺旋叶片62由金属材料冷乳制得,为了避免水从换热腔22的内壁与螺旋叶片62之间的间隙流出流道,优选所述扰流组件60还包括设于所述螺旋叶片62和换热腔22的内壁之间的密封件66,所述密封件66可以是密封橡胶,具体的,该密封橡胶粘贴在螺旋叶片62的外侧壁上,密封橡胶向外伸出的部分的宽度就是螺旋叶片62和换热腔22的内壁间隙宽度,该密封橡胶起到的作用是阻止水由间隙向下流动,保证水是螺旋状沿着螺旋叶片62流动。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水从所述安装孔64的内侧与所述换热管40之间的间隙流出流道,优选所述安装孔64与所述换热管40过盈配合,还可以在所述安装孔64与所述换热管40的外侧壁之间涂覆密封胶水。
[0027]请参阅图4,所述螺旋叶片62第一层叶片622处设置导流壁624以减小阻力并引导水流进入所述螺旋流道。
[0028]进一步的,所述机壳20还包括与换热腔22隔离设置的第一集流腔24和第二集流腔26,所述换热管4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腔24和第二集流腔26相连通。介质从第一集流腔24流入换热管40,与换热腔22中的水进行热交换,然后流入第二集流腔26。介质还通过第一集流腔24和第二集流腔26与外部管路相连接。
[0029]所述第一集流腔24用于容纳高温介质并输送高温介质到换热管40中,所述换热腔22用于为水和换热管40提供换热场所,所述第二集流腔26用于容纳由换热管40传送的放热后的低温介质。所述第一集流腔24、换热腔22、第二集流腔26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很多种,所述第一集流腔24设于所述换热腔22 —端,所述第二集流腔26设于所述换热腔22另一端;所述换热管40为直管,所述换热管40贯穿所述换热腔22。此时所述换热管40无需弯折,设置方式简单,容易实现。
[003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优选所述机壳20和所述换热腔22呈上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集流腔24设于所述换热腔22下方,所述第二集流腔26设于所述换热腔22上方。此时,所述换热管40数量为数根,竖直设于所述换热腔22中,所述进水口222设于所述换热腔22的顶部,所述出水口 224设于所述换热腔22的底部。
[0031]所述第一集流腔24、换热腔22、第二集流腔26的设置方式也有很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壳20包括筒体21、密封盖于筒体21的顶部的上端盖23和密封盖于筒体21的底部的下端盖25,所述上端盖23设有介质出口 232,所述下端盖25设有介质入口 252,所述筒体21的底部设有与筒体21密封连接的下管板27,所述筒体21的顶部设有与筒体21密封连接的上管板29,所述换热管40的上端与上管板29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40下端与下管板27密封连接,此时,所述下管板27与下端盖25共同形成第一集流腔24,所述筒体21与所述上管板29、下管板27共同形成换热腔22,所述上管板29与上端盖23共同形成第二集流腔26。
[0032]介质从介质入口 252进入第一集流腔24后传送到所述换热管40,向上流动到第二集流腔26中再从介质出口 232流出,介质在换热管40中从下往上温度逐渐降低,水从上方的进水口 222进入换热腔22,向下流动到出水口 224输出,水在换热腔22中从上往下温度逐渐升高,水和介质均是上部温度较低下部温度较高,有利于两者的热交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