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81251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组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汽轮机组的高中压汽缸是具有冲动式调节级和反动式压力级的混合型式,两个低压缸是双流、反动式的。机组的热力系统采用单元制方式,共设有八段抽汽分别供给三台高压加热器、一台除氧器和四台低压加热器。
[0003]其中凝汽器作为汽轮机最重要的辅机,启动时需要建立一定真空,正常运行时由真空栗连续不断的排出凝汽器内不凝结气体,维持标准真空值。目前的真空系统设有三台50%容量的水环式真空栗,型号为纳西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BW43530MK4,正常运行时二台运行一台备用。3台真空栗相互并联,将凝汽器中的不凝结气体吸入汽水分离器,冷水器负责给汽水分离器和真空栗提供冷却用水,而自身通过循环水系统进行冷却。当三台真空栗并栗运行,凝汽器干拉真空达23.5KPa压力时所用时间不大于30分钟,真空栗为单级水环式旋转栗。
[0004]真空栗工作水温度标准值为15°C,变化范围为0°C至65°C。根据实验统计,汽轮机组在气密性良好的情况下(0.26KPa/min),真空栗工作水温从40°C下降到10°C,真空栗的真空度上升6KPa,汽轮机组的真空度上升1.2KPa。而冷却用水的流量直接影响真空栗工作水的水温。
[0005]真空系统冷却水直接取自循环水栗出口管道,理循环水栗出口理论压力值为
0.12MPa。经过管道损耗,冷却水进口压力在0.03MPa至0.04MPa。冷却水母管设计流量为10mVh,水温随季节变化波动。
[0006]由于未设置开式水栗,所有辅机以及闭式水换热器的冷却水都是由循环水栗提供,导致目前循环水栗扬程运行偏高,为了充分挖掘循环水栗节能潜力,拟将循环水栗运行扬程降低3m,从而导致真空栗冷却水无法保证流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有利于增加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并降低循环水栗电耗。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9]—种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包括有进水总管、回水总管、增压栗机构、多个凝汽器和多个真空栗冷却器;该增压栗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均连接进水总管,该多个凝汽器的输出端均连接回水总管,该多个真空栗冷却器的输入端均连接增压栗机构的输出端,该多个真空栗冷却器的输出端连接回水总管。
[0010]优选的,所述增压栗机构包括有主路和旁路,主路与旁路并联,主路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门、第一逆止门、增压栗、滤网和第二手动门,该旁路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三手动门、第二逆止门和第四手动门。
[0011]优选的,所述增压栗机构包括有主路和旁路,主路与旁路并联,主路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门、滤网、增压栗和第二手动门,该旁路上设置有电动门。
[0012]优选的,所述滤网为斜插式滤网。
[0013]优选的,所述增压栗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均通过自动滤水器连接进水总管,该自动滤水器的输入端连接进水总管,自动滤水器的输出端连接增压栗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
[0014]优选的,所述凝汽器为两个,该真空栗冷却器为三个。
[00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16]通过增设增压栗机构,有利于增加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并降低循环水栗电耗,并确保了各冷却器的流量和压力,同时间接优化了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从而降低凝汽器真空度,提升机组运行效率,该措施经过充分的实践论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借鉴意义,可在同类型火电机组中广泛应用。
[00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增压栗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增压栗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识说明:
[0022]10、进水总管20、回水总管
[0023]30、增压栗机构31、主路
[0024]32、旁路33、第一手动门
[0025]34、第一逆止门35、增压栗
[0026]36、滤网37、第二手动门
[0027]38、第三手动门39、第二逆止门
[0028]301、第四手动门302、主路
[0029]303、旁路304、第一手动门
[0030]305、滤网306、增压栗
[0031]307、第二手动门308、电动门
[0032]40、凝汽器50、真空栗冷却器
[0033]61、自动滤水器62、电动蝶阀
[0034]63、旁路64、电动蝶阀
[0035]65、排水管66、电动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6]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进水总管10、回水总管20、增压栗机构30、多个凝汽器40和多个真空栗冷却器50。
[0037]该增压栗机构30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40的输入端均连接进水总管10,该多个凝汽器40的输出端均连接回水总管20,该多个真空栗冷却器50的输入端均连接增压栗机构30的输出端,该多个真空栗冷却器50的输出端连接回水总管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凝汽器40为两个,该真空栗冷却器50为三个。
[0038]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所述增压栗机构30包括有主路31和旁路32,主路31与旁路32并联,主路31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门33、第一逆止门34、增压栗35、滤网36和第二手动门37,该旁路32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三手动门38、第二逆止门39和第四手动门3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网36为斜插式滤网,该增压栗35采用DCS控制方式,增压栗35采用可靠性强的卧式双吸单级中开式离心栗,增压栗35通流部件采用双相不锈钢材质,保证运行中不受海水腐蚀,增压栗35出口管道设计有压力变送器。
[0039]如图3所示,该增压栗机构30亦可为另一种结构,其包括有主路302和旁路303,主路302与旁路303并联,主路302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门304、滤网305、增压栗306和第二手动门307,该旁路303上设置有电动门308。
[0040]以及,所述增压栗机构30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40的输入端均通过自动滤水器61连接进水总管10,该自动滤水器61的输入端连接进水总管10,自动滤水器61的输出端连接增压栗机构30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40的输入端。并且,自动滤水器6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置有电动蝶阀62,自动滤水器61还设置有旁路63,该旁路63上设置有电动蝶阀64,以及,自动滤水器61通过排水管65连接回水总管20,排水管65上设置有电动蝶阀66。
[004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通过增设增压栗机构,有利于增加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并降低循环水栗电耗,并确保了各冷却器的流量和压力,同时间接优化了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从而降低凝汽器真空度,提升机组运行效率,该措施经过充分的实践论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借鉴意义,可在同类型火电机组中广泛应用。
[0042]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进水总管、回水总管、增压栗机构、多个凝汽器和多个真空栗冷却器;该增压栗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均连接进水总管,该多个凝汽器的输出端均连接回水总管,该多个真空栗冷却器的输入端均连接增压栗机构的输出端,该多个真空栗冷却器的输出端连接回水总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栗机构包括有主路和旁路,主路与旁路并联,主路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门、第一逆止门、增压栗、滤网和第二手动门,该旁路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三手动门、第二逆止门和第四手动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栗机构包括有主路和旁路,主路与旁路并联,主路上由其输入端向输出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手动门、滤网、增压栗和第二手动门,该旁路上设置有电动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为斜插式滤网。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栗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均通过自动滤水器连接进水总管,该自动滤水器的输入端连接进水总管,自动滤水器的输出端连接增压栗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为两个,该真空栗冷却器为三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压型循环水系统结构,包括有进水总管、回水总管、增压泵机构、多个凝汽器和多个真空泵冷却器;该增压泵机构的输入端和多个凝汽器的输入端均连接进水总管,该多个凝汽器的输出端均连接回水总管,该多个真空泵冷却器的输入端均连接增压泵机构的输出端,该多个真空泵冷却器的输出端连接回水总管。通过增设增压泵机构,有利于增加凝汽器冷却水流量并降低循环水泵电耗,并确保了各冷却器的流量和压力,同时间接优化了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从而降低凝汽器真空度,提升机组运行效率,该措施经过充分的实践论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借鉴意义,可在同类型火电机组中广泛应用。
【IPC分类】F28B9/00
【公开号】CN205192275
【申请号】CN201520995017
【发明人】叶元杰, 陈仲武, 郑国强, 隋巍
【申请人】福建华电可门发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