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送风结构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16577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送风结构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送风结构以及设置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空调器出风口都是整体式的风道系统,制冷、制热共用同一个风道系统,出风口上端一般为水平结构,当风吹出出风口时只能从水平方向吹出,虽然能够通过导风叶片导流,但导风调节能力有限。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冷风由于密度大,会下沉,在制热模式下,热风由于密度小,会上浮,水平吹出的气流会导致整个空间内温度场不均,人体舒适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地实现对出风方向进行调整的空调器送风结构以及设置有这种送风结构的空调器。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送风结构,包括出风口和沿所述空调器的纵向设置的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在所述风道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上端气流通道;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内设置有气流流向调整装置,用于对从所述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流向进行调整。
[0005]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两个气流通道,分别为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位于空调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空调器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之间设置有通道挡板。
[0006]优选地,所述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为整流结构,所述整流结构包括整流板;所述整流板具有两个位置,分别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所述整流板封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的一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汇合后从所述出风口吹出;在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的相应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直接向上吹,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吹来的气流将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吹来的气流吹向高处,然后一起以向上的方向上从所述出风口吹出。
[0007]优选地,在所述整流板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所述整流板相对于该转动支撑结构能够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0008]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整流板的径向内端或者径向外端。
[0009]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整流板的径向内端,并位于所述通道挡板的上方,从而在所述转动支撑结构的下方和通道挡板的上方之间形成汇流通道。
[0010]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位置,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通过所述汇流通道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汇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转动到其下端与所述通道挡板的上端相对的位置,从而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的相应部分,并关闭所述汇流通道,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能够直接向上吹。
[0011 ]优选地,所述通道挡板的上端设置为两侧高、中间低的弧形;和/或,所述整流板设置为扇形或者月牙形,扇形或者月牙形的小圆弧边位于靠近空调器纵向中心线的位置,扇形或者月牙形的大圆弧边位于靠近空调器径向外侧的位置。
[0012]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和顶盖组件,在所述空调器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顶盖组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空调器本体和顶盖组件之间;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形成在所述顶盖组件和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0013]优选地,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为筒状,其后侧位于所述顶盖组件的外壁处,其前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内侧。
[0014]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可升降,所述格栅能够和所述顶盖组件一起升降。
[0015]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固定在所述格栅的下端上。
[0016]优选地,所述整流板位于第一位置时,在径向方向上,所述整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度。
[0017]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和顶盖组件,在所述空调器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顶盖组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为分层结构,所述分层结构在径向上位于所述顶盖组件的外壁和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0018]优选地,所述分层结构包括分层板,在所述分层板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所述分层板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撑结构可以转动。
[0019]优选地,所述分层板具有两个位置,处于分层的第一位置和处于挡流的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分层板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出风口在竖向上的上下缘之间的位置,将位于前侧的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分隔成上下两个分层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分层板转动到不形成所述分层通道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能够直接向上吹。
[0020]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通道挡板的上方。
[0021]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和用于驱动所述顶盖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升降驱动结机构和前后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盖的上升下降运动;所述前后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盖的前后移动。
[0022]优选地,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能够随所述顶盖一起运动;所述格栅为筒状;当所述顶盖位于升起的位置时,在所述格栅的前侧外壁和所述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开口;当所述顶盖升起并向前移动后,所述格栅的前侧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内侧。
[0023]优选地,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的上侧;所述导流板在径向上的纵向截面包括第一弧线段和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弧线段位于所述第一弧线段的径向内侧。
[0024]优选地,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斜率为负值,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斜率为正值。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送风结构。
[0026]本申请中,通过在上端气流通道内设置能够调整气流流动方向的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例如包括整流板的整流结构、包括分层板的分层结构,通过调整所述整流板和分层板在空调器处于不同工作模式时处于不同的位置来调整经过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的流向,亦即通过调整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流向,从而在空调器处于加热模式时,使得热气能够以向下的方向吹向室内空间中较低的位置,或者能够直接吹向人体;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得冷气能够以向上的方向吹向室内空间中较高的位置,避免冷气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空调的应用舒适度;还能利用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能够快速调整室内温度,同时利于在室内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
【附图说明】
[002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28]图1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整流板处于第一位置);
[0029]图2为本申请中的顶盖组件和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一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整流板处于第二位置);
[0031 ]图4为本申请中的格栅和整流结构的结合结构之一示意图(图4中示出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示出的上下方向相反);
[0032]图5为本申请中的格栅和整流结构的结合结构之二示意图(图5中示出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示出的上下方向相反);
[0033]图6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二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整流板处于第二位置,为了清楚起见,图6中的格栅部分被去掉了);
[0034]图7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三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分层板处于第一位置,为了清楚起见,图7中的格栅没有示出);
[0035]图8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三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分层板处于第二位置,为了清楚起见,图8中的格栅没有示出);
[0036]图9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导流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结构之四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顶盖处于降下位置,出风口关闭);
[0038]图11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结构之四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顶盖处于升起状态,出风口打开;图中箭头方向为顶盖移动方向);
[0039]图12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结构之四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顶盖处于升起并向前移动后的状态,出风口打开;图中箭头方向为顶盖移动方向)。
[0040]上述各图中,没有特殊说明的,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0042]说明:本申请中,将上下方向定义为:从空调器本体I的底部向顶盖组件2延伸的方向为上方,与其相反的方向为下方;并且,将图1中进风口 14所在的一侧定义为后侧,与进风口 14相对的一侧定义为前侧。
[0043]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I和顶盖组件2,在所述空调器本体I的上端设置有开口 11,所述顶盖组件2设置在所述开口 11处,优选地,在所述空调器本体内靠近开口 11的位置设置有装饰圈10。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2能够在竖向上上升下降,当所述顶盖组件2上升时,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I之间形成有出风口3;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2也可以是固定的,固定的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I之间形成有出风口3 ο优选地,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出风口 3之间设置有格栅31。
[0044]如图1-2所示,所述格栅31大体为筒状,其后侧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的外壁处,其前侧设置在出风口3的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