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669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所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容纳腔;上分料板和下分料板,上分料板和下分料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容纳腔内,换热腔的壁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出口,上腔室的壁上设有进料口,上腔室或下腔室的壁上设有出料口;和设在换热腔内的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的上端与多个上通孔相连且下端与多个下通孔相连;以及加压浸出釜,加压浸出釜的浸出矿浆出口与进料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浸出矿浆进行冷却,具有冷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出料稳定、容易控制、振动小等优点。
【专利说明】
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进行加压浸出时,浸出矿浆温度较高,需要进行冷却。现有的用于冷却浸出矿浆的板式换热器存在出料不稳定、控制困难、振动大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在进行加压浸出时,浸出矿浆需要冷却。目前,都是利用板式换热器对浸出矿浆进行冷却。由于板式换热器的厚度较薄,容易变形损坏,且容易结晶,不耐高温(温度需要250摄氏度以下)、不耐高压(压力需要2.5Mpa以下)且抗磨蚀能力较弱,因此板式换热器容易发生堵塞,导致板式换热器出料不稳定、控制困难。而且,板式换热器易渗漏,处理量小,拆卸不方便,易堵塞,只能处理干净的介质。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出料稳定、冷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容易控制的优点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纳腔;上分料板和下分料板,所述上分料板上设有多个上通孔,所述下分料板上设有多个下通孔,所述上分料板和所述下分料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以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上腔室、下腔室以及位于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之间的换热腔,其中所述换热腔的壁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上腔室的壁上设有进料口,所述上腔室或所述下腔室的壁上设有出料口 ;和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设在所述换热腔内,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所述上通孔相连,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所述下通孔相连;以及加压浸出釜,所述加压浸出釜的浸出矿浆出口与所述进料口连通。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浸出矿浆进行冷却,可以具有冷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出料稳定、容易控制的优点,可以有效地、顺利地进行加压浸出反应。
[000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8]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上腔室内以便将所述上腔室分隔为彼此隔绝的进料腔和出料腔,所述进料腔的壁上设有所述进料口,所述出料口设在所述出料腔的壁上。
[0009]所述上分料板和所述下分料板中的每一个水平地设置,所述换热器竖直地设置,所述换热管竖直地设置。
[0010]所述冷却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的上方,所述冷却介质进口邻近所述上分料板,所述冷却介质出口邻近所述下分料板。
[0011]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换热腔内,其中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0012]所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进一步包括:冷却水贮槽,所述冷却水贮槽的进口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和用于检测所述冷却水贮槽内的冷却水的酸度的酸度检测器,所述酸度检测器设在所述冷却水贮槽内。
[0013]所述换热器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器串联或并联。
[0014]所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进一步包括:冷却介质总管;多个冷却介质支管,多个所述冷却介质支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介质总管相连,多个所述冷却介质支管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冷却介质进口对应地相连;和多个第一开关阀,多个所述第一开关阀一一对应地设在多个所述冷却介质支管上。
[0015]所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进一步包括:浸出矿浆总管,所述浸出矿浆总管与所述加压浸出釜的浸出矿浆出口相连;至少一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一个的出料口相连且另一端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另一个的进料口相连;多个浸出矿浆支管,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浸出矿浆总管相连,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第一个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换热器中的第一个的所述进料口相连,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最后一个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换热器中的最后一个的所述出料口相连,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的其余部分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一一对应地相连,其中所述浸出矿浆总管的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二开关阀,每个所述连接管的位于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三开关阀,每个所述连接管的位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四开关阀。
[0016]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第一个上设有第五开关阀,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最后一个上设有第六开关阀。
[0017]所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进一步包括冷却介质进管和至少一个冷却介质输送管,所述冷却介质进管与第一个所述换热器的冷却介质进口相连,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一个的冷却介质出口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另一个的冷却介质进口通过所述冷却介质输送管相连。
[0018]所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进一步包括换热器支架,所述换热器支架包括:承重支架,所述换热器支承在所述承重支架上;安装支架,所述换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和操作检修平台,所述操作检修平台邻近所述换热器且与所述换热器的上部相对。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包括换热器10和加压浸出釜30。换热器10可以是立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卧式换热器。下面以换热器10为立式换热器为例进行描述。
[0024]如图1所示,换热器10包括壳体101、上分料板102a、下分料板103a和多个换热管104。
[0025]壳体101内具有容纳腔1018。上分料板102a上设有多个上通孔,下分料板103a上设有多个下通孔。上分料板102a和下分料板103a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容纳腔1018内以便将容纳腔1018分隔为上腔室1011a、下腔室1012a以及位于上腔室1lla和下腔室1012a之间的换热腔1013。
[0026]其中,换热腔1013的壁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 1014和冷却介质出口 1015,上腔室1lla的壁上设有进料口 1016,上腔室1lla或下腔室1012a的壁上设有出料口 1017。
[0027]多个换热管104设在换热腔1013内,多个换热管104的上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该上通孔相连,多个换热管104的下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该下通孔相连。也就是说,换热管104的数量、该上通孔的数量和该下通孔的数量相等,一个换热管104的上端与一个该上通孔相连,一个换热管104的下端与一个该下通孔相连。换言之,多个换热管104的上端与上分料板102a相连,多个换热管104的下端与下分料板103a相连,多个换热管104—一对应地与多个该上通孔连通,多个换热管104—一对应地与多个该下通孔连通。
[0028]加压浸出釜30的浸出矿浆出口与进料口 1016连通。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
[0029]由于离开加压浸出釜30的浸出矿浆具有非常高的酸度、压力、粘度和浓度,因此现有的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无法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具体地,现有的换热器存在出料不稳定、使用寿命短的缺陷。
[0030]具体而言,离开加压浸出釜30的浸出矿浆中硫酸的含量为100g/L_400g/L,该浸出矿浆的压力在0.3MPa-5.0MPa的范围内,该浸出矿浆的浓度在I % _40 %的范围内。优选地,该浸出矿浆中硫酸的含量为150g/L-300g/L,该浸出矿浆的压力在1.5MPa-4.5MPa的范围内,该浸出矿浆的浓度在1 % -30 %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地,该浸出矿浆中硫酸的含量为200g/L-250g/L,该浸出矿浆的压力在2.6MPa_3.5MPa的范围内,该浸出矿浆的浓度在20 %-25%的范围内。
[003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换热器10通过使该浸出矿浆在多个换热管104内流动,从而不仅可以防止高粘度的该进釜前液发生堵塞,以便稳定地出料,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容易地对换热管104进行清洗、疏通。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壳体101、上分料板102a、下分料板103a和多个换热管104均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耐高温性能和抗磨蚀性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对高压力的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
[0032]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换热器10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
[00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通过设置用于冷却该进釜前液的换热器1,从而不仅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而且可以避免因将冷却介质输入到加压浸出釜30内而破坏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水平衡。
[0034]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可以具有冷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出料稳定、容易控制、振动小等优点。
[0035]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10进一步包括隔板105,隔板105设在上腔室101 Ia内以便将上腔室101 Ia分隔为彼此隔绝的进料腔10111和出料腔10112。进料腔10111的壁上设有进料口 1016,出料口 1017设在出料腔10112的壁上。
[0036]高温的浸出矿浆由进料口 1016进入到进料腔10111内,进而通过上分料板102a上的与进料腔10111相对的该上通孔进入到多个换热管104中的一部分内,并在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一部分内与冷却介质进行换热。
[0037]然后,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一部分内的浸出矿浆通过下分料板103a上的该下通孔进入到下腔室1012a内,进而通过下分料板103a上的该下通孔进入到多个换热管104中的其余部分内,并在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其余部分内与冷却介质进行再次换热。
[0038]最后,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其余部分内的浸出矿浆通过上分料板102a上的与出料腔10112相对的该上通孔进入到出料腔10112内,进而通过出料口 1017离开换热器10。
[0039]通过在上腔室1lla内设置隔板105,从而可以极大地延长高温的浸出矿浆在换热器10内的行程,从而可以更好地冷却高温的浸出矿浆,即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器10的冷却效果。
[0040]有利地,隔板105可以是多个。而且,下腔室1012a内也可以设多一个或多个隔板105。通过增加隔板105的个数,从而可以极大地延长高温的浸出矿浆在第二换热器10内的行程,从而可以更好地冷却高温的浸出矿浆,即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二换热器10的冷却效果。[0041 ] 如图1所示,有利地,上分料板102a和下分料板103a可以水平地设置,隔板105可以竖直地设置。
[0042]换热器10可以竖直地设置,换热管104竖直地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该浸出矿浆在换热器10内堵塞,从而可以使换热器10和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出料更加稳定。
[0043]换热管104可以由2507双相不锈钢制成。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0的耐腐蚀性,从而可以使换热器10用于冷却酸度更高的浸出矿浆。
[0044]如图1所示,冷却介质进口 1014位于冷却介质出口 1015的上方。冷却介质出口 1015邻近下分料板103a,冷却介质进口 1014邻近上分料板102a。也就是说,冷却介质进口 1014邻近换热腔1013的顶部,冷却介质出口 1015邻近换热腔1013的底部。由此可以使换热器10的结构更加合理。
[00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10进一步包括多个折流板1019,多个折流板1019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换热腔1013内。其中,相邻两个折流板1019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折流板1019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0046]通过设置多个折流板1019,从而不仅可以提高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而且可以迫使冷却介质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多个换热管104,以便增强冷却介质的湍流程度,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该浸出矿浆进行冷却。
[0047]而且,通过设置多个折流板1019,可以使该冷却介质和该浸出矿浆同时实现顺流换热和错流换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以便更加有效地对该浸出矿浆进行冷却。
[0048]如图3所示,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进一步包括冷却水贮槽40和用于检测冷却水贮槽40内的冷却水的酸度的酸度检测器(图中未示出)。冷却水贮槽40的进口与冷却介质出口 1015连通,该酸度检测器(例如pH电极)设在冷却水贮槽40内。由此可以通过利用该酸度检测器检测冷却水贮槽40内的冷却水的酸度,来检测换热器10是否发生泄露。如果换热器10发生泄露,一部分高酸度的浸出矿浆可以通过冷却介质出口 1015进入到冷却水贮槽40内并与冷却水混合,从而提高冷却水的酸度,即改变该酸度检测器的检测值。
[0049]下面以换热器10为卧式换热器为例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换热器10包括壳体101、左分料板102b、右分料板103b和多个换热管104。壳体101内具有容纳腔1018。
[0050]左分料板102b上设有多个左通孔,右分料板103b上设有多个右通孔。左分料板102b和右分料板103b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容纳腔1018内以便将容纳腔1018分隔为左腔室1011b、右腔室2012b以及位于左腔室1llb和右腔室1012b之间的换热腔1013。其中,换热腔1013的壁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 1014和冷却介质出口 1015,左腔室1llb的壁上设有进料口 1016,左腔室1llb或右腔室1012b的壁上设有出料口 1017。
[0051 ]多个换热管104设在换热腔1013内,多个换热管104的左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该左通孔相连,多个换热管104的右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该右通孔相连。其中,左右方向如图2中的箭头B所示。
[0052]由于离开加压浸出釜30的浸出矿浆具有非常高的酸度、压力、粘度和浓度,因此现有的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无法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具体地,现有的换热器存在出料不稳定、使用寿命短的缺陷。
[005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换热器10通过使该浸出矿浆在多个换热管104内流动,从而不仅可以防止高粘度的该进釜前液发生堵塞,以便稳定地出料,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容易地对换热管104进行清洗、疏通。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换热器1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壳体11、左分料板102b、右分料板103b和多个换热管104均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对高压力的该进爸前液进行冷却。
[0054]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换热器10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
[005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通过设置用于冷却该进釜前液的换热器1,从而不仅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而且可以避免因将冷却介质输入到加压浸出釜30内而破坏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水平衡。
[0056]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可以有效地、长时间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可以具有冷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出料稳定、容易控制、振动小等优点。
[0057]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10进一步包括隔板105,隔板105设在左腔室101 Ib内以便将左腔室101 Ib分隔为彼此隔绝的进料腔10111和出料腔10112,进料腔10111的壁上设有进料口 1016,出料口 1017设在出料腔10112的壁上。
[0058]高温的浸出矿浆由进料口 1016进入到进料腔10111内,进而通过左分料板102b上的与进料腔10111相对的该左通孔进入到多个换热管104中的一部分内,并在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一部分内与冷却介质进行换热。
[0059 ]然后,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一部分内的浸出矿浆通过下右分料板1 3b上的该右通孔进入到右腔室1012b内,进而通过右分料板103b上的该右通孔进入到多个换热管104中的其余部分内,并在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其余部分内与冷却介质进行再次换热。
[0060]最后,多个换热管104中的该其余部分内的浸出矿浆通过左分料板102b上的与出料腔10112相对的该左通孔进入到出料腔10112内,进而通过出料口 1017离开换热器10。
[0061]通过在左腔室1llb内设置隔板105,从而可以极大地延长高温的浸出矿浆在换热器10内的行程,从而可以更好地冷却高温的浸出矿浆,即可以有效地提高换热器10的冷却效果。
[0062]有利地,隔板105可以是多个。而且,右腔室1012b内也可以设多一个或多个隔板105。通过增加隔板105的个数,从而可以极大地延长高温的浸出矿浆在第二换热器10内的行程,从而可以更好地冷却高温的浸出矿浆,即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二换热器10的冷却效果。
[0063]有利地,如图2所不,左分料板102b和右分料板103b中的每一个竖直地设置,隔板105水平地设置。换热器10水平地设置,换热管104水平地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防止该进釜前液在换热器10内堵塞,从而可以使换热器10和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出料更加稳定。
[0064]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却介质进口1014位于冷却介质出口1015的右侧。由此冷却介质从右向左流动,该浸出矿浆从左向右流动,从而可以使该浸出矿浆和该冷却介质错流换热。由于该浸出矿浆和该冷却介质错流换热,因此该浸出矿浆和该冷却介质的温差较小,由此可以防止换热管104被腐蚀,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0的使用寿命。
[0065]有利地,冷却介质进口1014邻近右分料板103b,冷却介质出口 1015邻近左分料板102b。也就是说,冷却介质进口 1014邻近换热腔1013的右端部,冷却介质出口 1015邻近换热腔1013的左端部。由此可以使换热器10的结构更加合理。
[0066]如图2所示,换热器10进一步包括多个折流板1019,多个折流板1019沿左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换热腔1013内。其中,相邻两个折流板1019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折流板1019在壳体101的横截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0067]通过设置多个折流板1019,从而不仅可以提高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而且可以迫使冷却介质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多个换热管104,以便增强冷却介质的湍流程度,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该进釜前液进行冷却。
[0068]而且,通过设置多个折流板1019,可以使该冷却介质和该浸出矿浆同时实现逆流换热和错流换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以便更加有效地对该浸出矿浆进行冷却。
[0069]如图3所示,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进一步包括冷却水贮槽40和用于检测冷却水贮槽40内的冷却水的酸度的酸度检测器(图中未示出)。冷却水贮槽40的进口与冷却介质出口 1015连通,该酸度检测器(例如pH电极)设在冷却水贮槽40内。由此可以通过利用该酸度检测器检测冷却水贮槽40内的冷却水的酸度,来检测换热器10是否发生泄露。如果换热器10发生泄露,一部分高酸度的浸出矿浆可以通过冷却介质出口 1015进入到冷却水贮槽40内并与冷却水混合,从而提高冷却水的酸度,即改变该酸度检测器的检测值。
[0070]换热器10可以是多个,多个换热器10可以串联或并联。下面以多个换热器10串联为例进行说明。
[0071]如图3所示,多个换热器10串联,相邻两个换热器10中的位于上游的一个的出料口1017与相邻两个换热器10中的位于下游的一个的进料口 1016相连。也就是说,高温的浸出矿浆依次通过多个换热器10。由此可以更好地冷却高温的进釜前液,提高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冷却效率。
[0072]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进一步包括冷却介质总管1061、多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和多个第一开关阀1071。多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的一端与冷却介质总管1061相连,多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的另一端与多个换热器10的冷却介质进口 1014 对应地相连。多个第一开关阀1071 对应地设在多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上。
[0073]也就是说,冷却介质支管1062的数量、第一开关阀1071的数量和换热器10的数量可以相等,且一个第一开关阀1071可以设在一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上,一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的另一端与一个换热器10的冷却介质进口 1014相连。换言之,多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并联,冷却介质大体同时地进入到多个换热器10内。由此可以提高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冷却效果。
[0074]而且,由于每个冷却介质支管1062上均设有第一开关阀1071,因此当某个换热器10出现故障时,只需要关闭相应的第一开关阀1071,就可以避免冷却介质进入到该出现故障的换热器10内。由此可以使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更加便于控制。
[0075]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进一步包括浸出矿浆总管1063、至少一个连接管1064和多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
[0076]浸出矿浆总管1063与加压浸出釜30的浸出矿浆出口相连。连接管1064的一端与相邻两个换热器10中的一个的出料口 1017相连,连接管1064的另一端与相邻两个换热器10中的另一个的进料口 1016相连。也就是说,浸出矿浆通过连接管1064从一个换热器10进入到下一个换热器10内。
[0077]多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的一端与浸出矿浆总管1063相连,多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中的第一个的另一端与多个换热器10中的第一个的进料口 1016相连,多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中的最后一个的另一端与多个换热器10中的最后一个的出料口 1017相连,多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的其余部分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连接管1064——对应地相连。
[0078]其中,浸出矿浆总管1063的位于相邻两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二开关阀1072。也就是说,第二开关阀1072设在浸出矿浆总管1063上,且第二开关阀1072位于浸出矿浆总管1063与相邻两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的连接处之间。
[0079]每个连接管1064的位于出料口1017与浸出矿浆支管1065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三开关阀1073,每个连接管1064的位于进料口 1016与浸出矿浆支管1065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四开关阀1074。换言之,第三开关阀1073和第四开关阀1074设在连接管1064上,第三开关阀1073位于连接管1064和出料口 1017的连接处与连接管1064和浸出矿浆支管1065的连接处之间,第四开关阀1074位于连接管1064和进料口 1016的连接处与连接管1064和浸出矿浆支管1065的连接处之间。
[0080]下面参考图3描述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控制过程。图3示出了四个换热器10,由左向右依次为第一个换热器10a、第二个换热器10b、第三个换热器1c和第四个换热器10d,以及第一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a、第二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b、第三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c和第四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d。
[0081]当四个换热器10没有出现故障时,第二开关阀1072关闭,第三开关阀1073打开,第四开关阀1074打开。
[0082]当第一个换热器1a出现故障时,可以打开位于第一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a和第二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b之间的第二开关阀1072,并关闭用于连接第一个换热器1a与第二个换热器1b的连接管1064上的第三开关阀1073。由此高温的浸出矿浆不再进入到第一个换热器1a,而是直接进入到第二个换热器1b内。
[0083]当第二个换热器1b出现故障时,可以打开位于第二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b和第三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c之间的第二开关阀1072,并关闭用于连接第一个换热器1a与第二个换热器1b的连接管1064上的第四开关阀1074。由此离开第一个换热器1a的浸出矿浆不再进入到第二个换热器1b内,而是依次通过第三开关阀1073、第二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b、位于第二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b和第三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c之间的第二开关阀1072以及第三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c进入到第三个换热器1c内。
[0084]当其它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10出现故障时,控制过程与上述的控制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详细地描述。因此,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更加便于控制。
[0085]如图3所示,有利地,多个浸出矿浆支管1065中的第一个上设有第五开关阀1075,多个浸出矿楽支管1065中的最后一个上设有第六开关阀1076。
[0086]当换热器10没有出现故障时,打开第五开关阀1075和第六开关阀1076。当第一个换热器1a出现故障时,关闭第五开关阀1075,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浸出矿浆进入到第一个换热器1a内。当最后一个换热器1d出现故障时,关闭第六开关阀1076,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浸出矿浆进入到最后一个换热器1d内。因此,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更加便于控制。
[0087]此外,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可以进一步包括冷却介质进管(图中未示出)和至少一个冷却介质输送管(图中未不出)。该冷却介质进管与换热器1a的冷却介质进口1014相连,相邻两个换热器10中的一个的冷却介质出口 1015与相邻两个换热器10中的另一个的冷却介质进口 1014通过该冷却介质输送管相连。由此可以充分地利用该冷却介质的冷量。
[008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进一步包括换热器支架(图中未示出),该换热器支架包括承重支架、安装支架和操作检修平台。换热器10支承在该承重支架上,换热器10固定在该安装支架上,该操作检修平台邻近换热器10且与换热器10的上部相对。由此可以使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I的结构更加合理。
[008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90]此外,术语“第一”、m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9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9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特征。第一特征在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特征。
[009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9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纳腔; 上分料板和下分料板,所述上分料板上设有多个上通孔,所述下分料板上设有多个下通孔,所述上分料板和所述下分料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以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上腔室、下腔室以及位于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之间的换热腔,其中所述换热腔的壁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上腔室的壁上设有进料口,所述上腔室或所述下腔室的壁上设有出料口;和 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设在所述换热腔内,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所述上通孔相连,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所述下通孔相连;以及加压浸出釜,所述加压浸出釜的浸出矿浆出口与所述进料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上腔室内以便将所述上腔室分隔为彼此隔绝的进料腔和出料腔,所述进料腔的壁上设有所述进料口,所述出料口设在所述出料腔的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料板和所述下分料板中的每一个水平地设置,所述换热器竖直地设置,所述换热管竖直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进口位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的上方,所述冷却介质进口邻近所述上分料板,所述冷却介质出口邻近所述下分料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包括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换热腔内,其中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冷却水贮槽,所述冷却水贮槽的进口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和 用于检测所述冷却水贮槽内的冷却水的酸度的酸度检测器,所述酸度检测器设在所述冷却水贮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器串联或并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冷却介质总管; 多个冷却介质支管,多个所述冷却介质支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介质总管相连,多个所述冷却介质支管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冷却介质进口--对应地相连;和 多个第一开关阀,多个所述第一开关阀 对应地设在多个所述冷却介质支管上。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浸出矿浆总管,所述浸出矿浆总管与所述加压浸出釜的浸出矿浆出口相连; 至少一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一个的出料口相连且另一端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另一个的进料口相连; 多个浸出矿浆支管,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浸出矿浆总管相连,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第一个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换热器中的第一个的所述进料口相连,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最后一个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换热器中的最后一个的所述出料口相连,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的其余部分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一一对应地相连, 其中所述浸出矿浆总管的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二开关阀,每个所述连接管的位于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三开关阀,每个所述连接管的位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之间的部分上设有第四开关阀。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第一个上设有第五开关阀,多个所述浸出矿浆支管中的最后一个上设有第六开关阀。11.根据权利要求7、9或10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冷却介质进管和至少一个冷却介质输送管,所述冷却介质进管与第一个所述换热器的冷却介质进口相连,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一个的冷却介质出口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的另一个的冷却介质进口通过所述冷却介质输送管相连。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湿法浸出物料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换热器支架,所述换热器支架包括: 承重支架,所述换热器支承在所述承重支架上; 安装支架,所述换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和 操作检修平台,所述操作检修平台邻近所述换热器且与所述换热器的上部相对。
【文档编号】F28F9/24GK205448777SQ20162011180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2月3日
【发明人】殷书岩, 黄云东, 武军, 张晓涛, 李衍林, 赵鹏飞, 秦鸣晓, 李少龙
【申请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