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8635阅读:943来源:国知局
轴流柜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轴流柜机,该轴流柜机包括壳体、导风壳、出风组件以及换热组件;壳体形成有上腔室、下腔室、贯穿上腔室的上风道及贯穿下腔室的下风道,出风组件安装于上腔室内,换热组件安装于下腔室内;导风壳包括集流部和导流部;集流部和导流部均呈筒状设置,且集流部的直径大于导流部的直径;集流部与导流部连通以形成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集流部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导流部的直径,使得气体在集流部和导流部的交界处集中,使得送风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风机的转速,而风机转速与噪音之间呈六次方的关系,即集流部的设置可以降低风机的转速,从而大幅降低噪音。
【专利说明】
轴流柜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流柜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轴流柜机噪 音较大,影响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流柜机,旨在降低轴流柜机的噪音。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轴流柜机,该轴流柜机包括壳体、导风壳、出 风组件以及换热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上腔室、下腔室、贯穿所述上腔室的上风道及贯穿所 述下腔室的下风道,所述出风组件安装于所述上腔室内,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下腔室 内;
[0005] 所述导风壳包括集流部和导流部;所述集流部和所述导流部均呈筒状设置,且所 述集流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流部的直径;
[0006] 所述集流部与所述导流部连通以形成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上风道和 所述下风道。
[0007]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与所述前壳连接的后壳,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开设 在所述前壳对应所述出风组件的出风框的位置,所述下风道的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后壳对应 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位置。
[0008] 优选地,所述出风框和所述后壳围成所述上风道,所述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的背风 面与所述前壳形成下风道。
[0009] 优选地,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支撑杆和导风叶,所述出风框包括支撑板,所 述支撑板对应轴流柜机的出风口开设有过风口,所述支撑杆安装在所述过风口的一侧;所 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板的高度方向相同;所述导风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 和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后壳的内壁面转动连接;
[0010] 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留有间隙以供所述轴流柜机的滑动门穿过。
[0011] 优选地,所述上风道内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从所述后壳的壁面朝所述出风 口延伸,以引导所述上风道内的气流至所述出风口。
[0012] 优选地,所述导风壳靠近所述出风框的一端设置有密封折边;所述出风框的底部 设置有引导所述轴流柜机的滑动门运动的导轨板;所述密封折边与所述导轨板贴合以密封 所述轴流柜机导风壳与所述出风框之间的间隙。
[0013] 优选地,所述轴流柜机还包括集流器,所述集流部和所述导流部的交界处设置有 轴流柜机动叶,所述导流部内设置有轴流柜机静叶,用于驱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的风叶驱 动电机设置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和所述轴流柜机静叶之间;
[0014] 所述集流器对应所述风叶电机设置于所述导流风道的正上方以使气体集流至所 述风叶电机的上方。
[0015] 优选地,所述轴流柜机还包括集流咀,所述集流咀对应所述风叶电机安装在所述 导流风道内;所述集流咀设置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背离所述风叶电机的一侧,以使气流避 开所述轴流柜机动叶的轮毂。
[0016] 优选地,所述轴流柜机静叶包括第一轮毂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周边的多片第一 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包括导流扩压部和二次导流部,所述导流扩压部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 所述轴流柜机静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二次导流部从所述导流扩压部靠近所述出风 侧的边缘朝所述出风侧延伸;所述二次导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轮毂的轴线方向平 行。
[0017] 优选地,所述轴流柜机动叶包括第二轮毂和设置所述第二轮毂周边的多片第二叶 片;
[0018] 所述的第二叶片包括引导部和泄流部,所述引导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 外侧与所述泄流部连接;所述泄流部的第一压力面朝远离所述引导部的第二压力面的方向 偏移,所述第一压力面与所述第二压力面呈优角设置。
[0019]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集流部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导流部的直径,使得气体在集流部和 导流部的交界处集中,在风压一定的情况下,风道内的流速加快,使得送风距离一定的情况 下,可以降低风机的转速,而风机转速与噪音之间呈六次方的关系,即集流部的设置可以降 低风机的转速,从而大幅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0023]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的出风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的静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9]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的动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 ] 附图标号说明:
[0032]
[0034]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6]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 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7]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 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 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 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 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8]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轴流柜机。
[0039] 参照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 新型轴流柜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 轴流柜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的出风组件一实施例的结 构示意图。
[004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轴流柜机包括导风组件以及壳体100,所述导风组件安 装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壳体100形成有上腔室120、下腔室130、贯穿所述上腔室120的上 风道及贯穿所述下腔室130的下风道。所述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上腔室120和所述下腔室 130之间,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动叶500、静叶600以及导风壳200。导风壳200具有连通所述上 风道和所述下风道的导流风道280,所述静叶600安装于所述导流风道280内靠近所述上风 道的一端,所述动叶500安装于所述导流风道280内靠近所述下风道的一端。室外的风经过 进风口 140与换热器300换热后进入下风道,在动叶500的驱动和静叶600的导风作用下,进 入上风道,在出风组件400的作用下从出风口 110吹至用户指定的区域。所述换热组件安装 于所述下腔室内。所述导风壳200包括集流部210和导流部220,所述集流部210和所述导流 部220均呈筒状设置,且所述集流部210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流部220的直径。所述集流部210 与所述导流部220连通以形成导流风道280,所述导流风道280连通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 道。
[0041] 导风壳200的集流部210呈圆柱状壳体100设置,导流部220同样呈圆柱状壳体100 设置,集流部210和导流部220同轴线,且集流部210的孔径大于导流部220的孔径。安装部 230呈筋条设置,安装部230沿集流部210和导流部220的轴线方向设置在集流部210和导流 部220的外侧壁上。安装部230上开设有若干的安装孔,安装部230通过螺钉和安装孔固定在 轴流柜机的壳体100内。当然,安装部230还可以,为卡扣等结构。气流从下风道进入导流风 道280,沿导流风道280往上移动,从导流风道280的出风口进入上风道,再经过导风组件排 出空调柜机。空气进风口进入下风道,并在下风道内与换热器300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设 置于导流风道内动叶500和静叶600的作用下穿过导流风道,并进入上风道。经过上风道的 空气在出风框的作用下从出风口被输送至用户指定的区域。
[0042]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集流部21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导流部220的直径,使得气体在 集流部210和导流部220的交界处集中,在风压一定的情况下,风道内的流速加快,使得送风 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风机的转速,而风机转速与噪音之间呈六次方的关系,即集流 部210的设置可以降低风机的转速,从而大幅降低噪音。
[0043]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所述壳体100包括前壳160和与所述前壳160连接的后壳 150,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 110开设在所述前壳160对应所述出风组件400的出风框的位置, 所述下风道的进风口 140开设在所述后壳150对应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位置。所述出风框和所 述后壳150围成所述上风道,所述换热组件的换热器300的背风面与所述前壳160形成下风 道。本实施例中,通过换热器300与后壳150围成下风道,有利于提高下风道内,气体与换热 器300的换热率。通过将出风框和后壳150围成的空间作为上风道,使得从导流风道280流出 的空气可以直接的从出风框流出,避免气流在上风道内过多的流动,减少了气流与上风道 内壁直接的摩擦与碰撞,从而节约了风能,降低了噪音,增加了出风量。
[0044] 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支撑杆48和导风叶470,所述出风 框包括支撑板420,所述支撑板420对应轴流柜机的出风口 110开设有过风口 421,所述支撑 杆480安装在所述过风口 421的一侧。所述支撑杆48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板420的高度方 向相同。所述导风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480和所述支撑板420朝向所述后壳150的内 壁面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480与所述支撑板420之间留有间隙以供所述轴流柜机的滑动门 穿过。
[0045]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20呈弧形设置,其弧度与轴流柜机壳体100的弧度相 同。支撑板420设置在轴流柜机的壳体100内,过风口 421开设在支撑板420的板面上,过风口 421的形状与开设在前壳160上的出风口 110的形状相同,且过风口421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 出风口 110的尺寸,以保证出风口 110的出风面积。支撑杆480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板420的长 度方向相同,并且支撑杆480与支撑板420的内壁面固定连接。支撑杆480与支撑板420连接 的方式有很多,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均可。转柱471和支撑板420、支撑杆480转动连接的 方式有很多。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420的内壁面上和所述支撑杆480上,对应所述导风叶 470均开设有转孔430,所述导风叶470两端的转柱471分别安装于所述转孔430内。即支持杆 背离支撑板420的一侧设置有供导风叶470的转柱471插入的转孔430。支撑板420的与支撑 杆480相对一侧的内壁面上开设有供导风叶470的转柱471插入的转孔430。支撑板420上的 转孔430和支撑杆480上的转孔430-一对应。导风部472的长度方向与过风口 421的宽度方 向平行。
[0046]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风叶470的两转柱471分别与支撑板420和支撑杆480转动连 接,使得导风叶470的安装和拆卸更加简便,使得导风叶470的摆动可引导经过过风口 421的 气流,以使换热后的气流可以送达至用户指定的区域,以满足用户对轴流柜机导风的需求。 [0047] 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述上风道内设置有导风板800,所述导风板800从所述后壳 150的壁面朝所述出风口 110延伸,以引导所述上风道内的气流至所述出风口 110。
[0048]本实施例中,导风板800呈弧形板设置,导风板800的迎风面为凹弧面,从导风壳 200流出的空气在导风板800的导流作用下,沿导风板800的板面向出风口 110流出。在动叶 500和静叶600的作用下,下风道的气流朝竖直向上的方向流动,在遇到到导风板800作用 时,导风板的凹弧面改变气流的方向,将气流引导出风口。通过导流板的设置,使得气流直 接从出风口流出,避免气流在上风道内做过多的流动,节约了风能,减少了气流与上风道内 壁之间的摩擦和碰撞。
[0049] 进一步地,参图3,所述导风壳靠近所述出风框的一端设置有密封折边250。所述出 风框的底部设置有引导所述轴流柜机的滑动门运动的导轨板410。所述密封折边与所述导 轨板贴合以密封所述轴流柜机导风壳与所述出风框之间的间隙。
[005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该轴流柜机的导风壳200包括集流部210、安装部230以及导 流部220。所述集流部210和所述导流部220均呈筒状设置,且所述集流部210的直径大于所 述导流部220的直径。所述集流部210与所述导流部220连通以形成导流风道280,所述导流 风道280的进风口 140形成于所述集流部210远离所述导流部220的一端,所述导流风道280 的出风口 110形成于所述导流部220远离所述集流部210的一端。所述安装部230设置在所述 集流部210和/或导流部220的外侧壁上,以用于将该导风壳200安装于轴流柜机上。出风框 的底部具有与密封折边250对应设置的导轨板410,密封折边250与导轨板410的板面贴合。 导轨板410与密封折边250的形状相同,均呈环形设置,环形的中间为风道。在一些实施例 中,密封折边250和导轨板410可以通过螺钉、卡扣或粘胶等方式固定连接。通过密封折边 250的设置,使得轴流柜机的导风壳200的上端与出风框的连接密封效果更好,避免漏风。
[0051] 进一步地,参照图6至图10,图6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的静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轴流柜机的动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52] 所述轴流柜机还包括集流器700。所述集流部210和所述导流部220的交界处设置 有轴流柜机动叶500,所述导流部内设置有轴流柜机静叶600,用于驱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 的风叶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和所述轴流柜机静叶之间。所述集流器710对应 所述风叶电机550设置于所述导流风道280的正上方以使气体集流至所述风叶电机的上方。 [0053]所述轴流柜机静叶600包括第一轮毂61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轮毂610周边的多片第 一叶片620;所述第一叶片620包括导流扩压部621和二次导流部622,所述导流扩压部621与 所述第一轮毂610连接;所述轴流柜机静叶600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二次导流部622从 所述导流扩压部621靠近所述出风侧的边缘朝所述出风侧延伸;所述二次导流部622的延伸 方向与所述第一轮毂610的轴线方向平行。第一轮毂610呈环形设置,若干第一叶片620均匀 设置在第一轮毂610的外侧壁上。导流扩压部621为弧形板,导流扩压部621与第一轮毂610 外侧壁面的交线与第一轮毂610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该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二次导流部 622设置在导流扩压部621的上沿,即导流扩压部621远离轴流柜机的动叶的一侧。二次导流 部622沿导流扩压部621的宽带方向延伸,即从第一轮毂610的外侧壁超远离第一轮毂610的 方向延伸。当风从轴流柜机的静叶的进风侧一端吹入时,气流沿着导流扩压部621的板面朝 轴流柜机出风侧的方向流动,当气流流动至二次导流部622时,气流沿着二次导流部622的 板面流动,即沿着第一轮毂610的轴线方向流动。所述二次导流部622的长度与所述导流扩 压部621的长度相等。通过将二次导流部622的长度和导流扩压部621的长度设置为相同,使 得经导流部引导后的气流均可被二次导流部622引导,以使气流从静叶600流出后的方向均 与第一轮毂610的轴线平行,且使得气流均匀的进入上风道,从而避免部分气流扰乱竖直气 流的现象出现,有利于降低噪音提高风速。当静叶600的第一叶片620数量为奇数时,第一叶 片620和第一轮毂610围成奇数个独立的通风空间,若干个奇数通风空间同时导正风的出 风。
[0054]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静叶600安装于所述轴流柜机导风壳内,所述轴流柜机的静叶 600的第一叶片620远离轮毂的一端为第一叶片620外缘,所述第一叶片620外缘与所述轴流 柜机导风壳的内侧壁连接。静叶600在导风过程中相对于导风壳静止不动,导风壳的内壁限 制气流的运动范围,并将气流引导至静叶600上。通过静叶600的气流先经过导流扩压部621 的引导是气流趋于平行于导风壳的轴线方向,通过二次导流部622导正之后,气流的流向与 导风壳的轴线方向平行。
[0055] 所述集流器710包括第一集流部711和与所述第一集流部711连接的连接部712。所 述第一轮毂610朝向所述上风道的一侧形成有安装腔,所述集流器710安装位设置在所述安 装腔的侧壁上,所述连接部712与所述集流器710安装位卡扣连接。具体地,导流部呈半球体 或者半椭球体设置,连接部712设在导流部直径较大的一端。导流部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安装 腔的内壁连接,直径较小的一端设置在上风道内,且导流部的轴线与导流部的轴线重合,导 流部的轴线与上风道的长度方向平行。安装腔靠近上风道一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卡位,连 接部712上设置有卡扣,卡扣和扣位配合固定。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712与第 二轮毂510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螺纹连接、粘合连接等。特别的,所述第一集流部711具有半 球面,所述第一集流部711的半球面背离所述轴流柜机静叶600设置,所述第一集流部711覆 盖所述第一轮毂61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部和连接部可以一体设置。
[0056]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集流器设置为连接部和集流部,使得集流器与第一轮毂得以 稳定的连接,第一集流部覆盖第一轮毂,使得集流器的集流面积覆盖风叶电机阻挡气流的 面积,从而保证进入上风道的气流均匀。
[0057]进一步地,所述轴流柜机还包括集流咀,所述集流咀对应所述风叶电机安装在所 述导流风道内。所述集流咀设置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背离所述风叶电机的一侧,以使气流 避开所述轴流柜机动叶的轮毂。
[0058]所述轴流柜机的安装于所述导流风道内的轴流柜机动叶,包括第二轮毂510和设 置所述第二轮毂510周围的多个第二叶片520。所述第二叶片520包括引导部521和泄流部 522,所述引导部521的内侧与所述第二轮毂510连接,外侧与所述泄流部522连接。所述泄流 部522的第一压力面524朝远离所述引导部521的第二压力面523的方向偏移,所述第一压力 面524与所述第二压力面523呈优角设置。
[005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520呈弧形板设置,导流扩压部621凹陷的一面为第 二压力面523,泄流部522凹陷的一面为第一压力面524,第一压力面524与第二压力面523均 位于第二叶片520的迎风侧。泄流部522上与第一压力面524相对的面526,与第二压力面523 相对的面525呈夹角设置。泄流部522的长度与导流扩压部621的宽度相同,即从导流扩压部 621流出的气流均经过泄流部522泄压。从而,使得所有经过导流部的气流形成涡流的位置 得到推移,甚至消除涡流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泄流部522的泄流效率。所述第一压力面524和 所述第二压力面523之间的夹角在180°-200°之间,本实施例中以190°为例。第一压力面524 和第二压力面523均为曲面,且两曲面弯曲的曲率相同。当气流从导流扩压部621的第二压 力面523流出后,可以顺利的过渡至泄流部522的第一压力面524。避免了第二压力面523上 的气流与周边的气体产生过多的冲击而产紊流,减少了风能的损耗,在降低风躁的同时也 有利于提高风速。本实施例中,通过泄流部522的设置,使得使第二叶片520外缘产生振动的 涡流推迟、直至不产生,由于减少甚至消除涡流所带来的振动,从而使得噪音得到有效的降 低。
[0060]所述集流咀750包括第二集流部751、连接臂以及固定部752。所述第二集流部751 包括半球面和底部,所述第二集流部751的半球面背离所述第二轮毂510设置。所述底部覆 盖所述第二轮毂510,以使气流从相邻所述第二叶片520之间的间隙穿过所述轴流柜机动叶 500。半球面的轴线与第二轮毂510的轴线重合,与风叶电机的转轴平行。并且,第二集流部 751的底部投影至第二轮毂510上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轮毂510对应风叶电机的面积。 以使下风道的气流避开第二轮毂510,从第二叶片520之间的间隙中通过,避免了气流与第 二轮毂510之间的摩擦和碰撞。有利于降低噪音并提高风速。
[0061]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部75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752连接。所 述导流风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集流咀750安装位,所述固定部752与所述集流咀750安装位 连接。固定部752呈圆环设置,连接臂的一端与固定部752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半球面的底 部连接,多根连接臂将第二集流部751固定在固定部752的中间。导风壳的内壁上,形成有用 于安装固定部752的环形凹槽,固定部752卡设于该凹槽内。
[0062]本实施例中,通过集流咀750的设置,使得下风道的气流在进入导流风道时,不与 第二轮毂510发生碰撞和摩擦,减少了第二轮毂510的振动,从而降低了动叶500转动所产生 的噪音,同时,减少了风能的损耗,有利于提高风量。
[00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 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导风壳、出风组件以及换热组件;所述壳体形 成有上腔室、下腔室、贯穿所述上腔室的上风道及贯穿所述下腔室的下风道,所述出风组件 安装于所述上腔室内,所述换热组件安装于所述下腔室内; 所述导风壳包括集流部和导流部;所述集流部和所述导流部均呈筒状设置,且所述集 流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流部的直径; 所述集流部与所述导流部连通以形成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上风道和所述 下风道。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与所述前壳连接的 后壳,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前壳对应所述出风组件的出风框的位置,所述下风 道的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后壳对应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位置。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和所述后壳围成所述上风 道,所述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的背风面与所述前壳形成下风道。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支撑杆和导 风叶,所述出风框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对应轴流柜机的出风口开设有过风口,所述支撑 杆安装在所述过风口的一侧;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板的高度方向相同;所述 导风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和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后壳的内壁面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留有间隙以供所述轴流柜机的滑动门穿过。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道内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 板从所述后壳的壁面朝所述出风口延伸,以引导所述上风道内的气流至所述出风口。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壳靠近所述出风框的一端设置 有密封折边;所述出风框的底部设置有引导所述轴流柜机的滑动门运动的导轨板;所述密 封折边与所述导轨板贴合以密封所述轴流柜机导风壳与所述出风框之间的间隙。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柜机还包括集流器,所述集流 部和所述导流部的交界处设置有轴流柜机动叶,所述导流部内设置有轴流柜机静叶,用于 驱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的风叶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和所述轴流柜机静叶之 间; 所述集流器对应所述风叶电机设置于所述导流风道的正上方以使气体集流至所述风 叶电机的上方。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柜机还包括集流咀,所述集流 咀对应所述风叶电机安装在所述导流风道内;所述集流咀设置在所述轴流柜机动叶背离所 述风叶电机的一侧,以使气流避开所述轴流柜机动叶的轮毂。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柜机静叶包括第一轮毂和设置 在所述第一轮毂周边的多片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包括导流扩压部和二次导流部,所述 导流扩压部与所述第一轮毂连接;所述轴流柜机静叶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二次导流 部从所述导流扩压部靠近所述出风侧的边缘朝所述出风侧延伸;所述二次导流部的延伸方 向与所述第一轮毂的轴线方向平行。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流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柜机动叶包括第二轮毂和设 置所述第二轮毂周边的多片第二叶片; 所述的第二叶片包括引导部和泄流部,所述引导部的内侧与所述第二轮毂连接,外侧 与所述泄流部连接;所述泄流部的第一压力面朝远离所述引导部的第二压力面的方向偏 移,所述第一压力面与所述第二压力面呈优角设置。
【文档编号】F24F13/24GK205481331SQ20162002385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
【发明人】钟志尧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