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出雾罩以及应用所述出雾罩的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8918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新型出雾罩以及应用所述出雾罩的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出雾罩以及应用所述出雾罩的电风扇,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侧向供雾口;在所述外壳体内还轴向设置有呈筒状的内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形成有中央通道,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布置有隔离通道,所述中央通道、隔离通道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在所述内层壳体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侧向供雾口的内口,所述内口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这样,让雾化汽不易在所述出雾罩中出现积聚或凝结,即使积聚也容易被二次雾化,大大提高了所述出雾罩本身的出雾效率。
【专利说明】
新型出雾罩以及应用所述出雾罩的电风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风扇用的出雾罩以及包含所述出雾罩的加湿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雾化发生器、安全罩体、设置在所述安全罩体内的旋转扇叶,所述安全罩体呈网格状,所述出雾罩定位在所述安全罩体上,所述雾化发生器通过导雾管道连通所述出雾罩。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加湿风扇类产品,一般都在风扇的网罩上设置出雾罩。如2005年7月12日申请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520061234.3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雾化冷却风扇的聚水盘结构,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由底盘和斜伸向外上方的前挡板连接而成,所述底盘最低点开设有一引水槽,槽底设有水管接头,所述壳体边缘设有安装固定耳,所述壳体外罩于雾化冷却风扇的雾化盘并固定于风扇前网上。该实用新型的聚水盘主要是将未雾化的凝结水在聚水盘的前挡板内表面形成水珠,并顺前挡板流向引水槽、排至回流管,避免了在聚水盘的外表面凝聚成水珠。该结构的聚水盘或出雾罩,主要功能在接收未被雾化的水。在使用中发现,由于底盘和斜伸向外上方的前挡板的存在,导致所述底盘存在集聚雾化汽的回旋盲区,易让雾化汽在所述出雾罩中出现积聚或凝结,严重影响雾化的出雾率。
[0003]2010年4月29日,本
【申请人】提出了申请号为201010162815.1,名称为“一种加湿风扇的出雾罩”的产品,包括底盘和接在所述底盘一端的出雾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盘的正面位置并位于所述出雾口的前方设置挡雾片;所述挡雾片呈瓦片状的弧形,所述底盘的外周边具有向所述底盘的正面卷起的卷起边,所述卷起边的高度高于所述挡雾片的高度。虽然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可以再次调节所述雾化水汽的雾珠大小,即在雾化水汽在被吹出之前将雾化水汽的雾珠适当变大,延长被蒸发的时间,从而使室内的加湿效果和降温效果更佳。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可以使本发明的结构能广泛地应用在加湿风扇类产品中。以再次调节所述雾化水汽的雾珠大小,即在雾化水汽在被吹出之前将雾化水汽的雾珠适当变大,延长被蒸发的时间,从而使室内的加湿效果和降温效果更佳。但所述底盘仍然存在集聚雾化汽的回旋盲区,易让雾化汽在所述出雾罩中出现积聚或凝结,影响雾化的出雾率。

【发明内容】

[0004]—般雾化风扇的雾化发生器都是设置在风扇的底部位置,而扇叶一般设置在比较高的位置,为此从所述雾化器出来的雾化汽到达扇叶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比较艰难,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本身就会有大量的雾化汽二次凝结,导致雾化汽不断地被折损,严重影响了雾化效率。而当雾化汽非常艰难地到达扇叶位置的出雾罩时,如果再次出现大量的雾化汽二次凝结,显然是一件非常不合算的事情。为此如何减少雾化汽的二次凝结提高在扇叶位置的出雾罩本身的出雾效率,是本发明主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其次减少雾汽在出雾罩内、夕卜表面上二次凝结成水滴,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出雾罩内、外表面上凝结成的水滴非常容易滴落到地面上从而污染地面。
[0005]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侧向供雾口;在所述外壳体内还轴向设置有呈筒状的内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形成有中央通道,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布置有隔离通道,所述中央通道、隔离通道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在所述内层壳体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侧向供雾口的内口,所述内口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0006]其中,所述侧向供雾口是供外部雾化汽进入的通道口,它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侧部。为了方便衔接雾化发生器提供雾化汽的导雾管道,最好进一步的方案是,还包括连接到所述外壳体上的外部引雾管,所述引雾管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所述引雾管尾端连接从所述雾化发生器上引出的导雾管道。所述引雾管实际上也就连通所述内口的管接头。当所述出雾罩安装到风扇上时,如果保证所述侧向供雾口处于最低点位置,不仅能够通过所述导雾管道、所述引雾管、所述侧向供雾口和所述内口向所述出雾罩内供应雾化汽,而且也能回收在所述外壳体内凝结的水滴,让凝结的水滴重新回到雾化发生器,不会向外滴落。
[0007]其中,由于所述内口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为此雾化汽能够通过所述侧向供雾口、所述内口进入到所述内层壳体内的所述中央通道内。所述内口可以直接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也可以通过过渡管段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0008]其中,所述中央通道、隔离通道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是指所述中央通道、隔离通道的前、后端口都不是封闭而是外部气流可以流通过的结构。为此,当所述中央通道中存在流通的气流时,所述中央通道中的气流就能带着雾化汽流出所述出雾罩,这样即使所述内层壳体的内侧壁体上出现了凝结的小水滴,也能在所述中央通道中高速集中流动的气流的带动下重新二次雾化,从而不仅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内侧壁体上不易二次凝结,而且大大提高了雾化成雾率。
[0009]其次,由于所述隔离通道的前、后端口也呈敞口状,为此外部的气流也能进入到所述隔离通道并从后端口(本发明是将气流的出气口定义为后端口,将气流的进气口定义为前端口)排出。由于从扇叶的中央区域往周边区域的径向方向的风速梯度是不断变大的,为此如果将所述出雾罩安装在所述安全网罩的中央区域时,所述外壳体外围区域的风速大于从所述中央通道及所述隔离通道中排出气流的风速,所述外壳体内侧气压大于外侧气压,此时从所述隔离通道排出的气流就会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口向外侧方向飘逸,而飘逸的气流不仅隔离在从所述中央通道中流出的雾化汽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而且飘逸的气流也能再次二次雾化可能凝结在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的凝结水。这样通过从所述隔离通道排出的气流大大减少了凝结在所述外壳体的外侧面特别是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的凝结水,进而也就基本不会出现所述外壳体外表面的凝结水滴落到地面的问题。进一步的改进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矮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口端面。其中,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矮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口端面,是指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没有超出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口端面所界定的平面范围,这样当从所述中央通道中排出的雾化汽绕过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而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部位出现极少量的凝结水时,这些凝结水即使成滴也只能滴落到所述外壳体内而不会溢出。
[00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对比其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0011]1.首先能够利用所述中央通道形成能够集聚气流的通道,利用集聚的气流直接对雾化汽予以吹散带出所述出雾罩,所述出雾罩本身不存在集聚雾化汽的回旋盲区,从而让雾化汽不易在所述出雾罩中出现积聚或凝结,即使积聚也容易被二次雾化,大大提高了所述出雾罩本身的出雾效率(成雾率)。
[0012]2.由于设置了所述隔离通道,从所述隔离通道出来的气流填补了所述中央通道的后端口与所述外壳体外围之间的部分气压差,大大减少了从所述中央通道中排出的雾化汽向所述外壳体外围方向的偏转量,让从所述中央通道中排出的雾化汽更多地向后方直接排出。
[0013]3.由于设置了所述隔离通道,从所述隔离通道中流出的气流向外偏移,隔离在从所述中央通道中排出的雾化汽与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特别是在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之间,即使少量雾化汽在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特别是在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口端面部位、后端部位出现二次凝结积聚也容易被二次雾化,能够很好地避免凝结水从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滴落到地面的问题。
[0014]为此,上述方案不仅大大提高了所述出雾罩本身的出雾效率,而且也能大大减少二次凝结问题和滴漏问题。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外壳体的前端口设置具有过风窗口的前壁,所述内层壳体连接到所述前壁上,所述前壁上的中央过风窗口连通所述中央通道,所述前壁上的周边过风窗口连通所述隔离通道。其中所述内层壳体可以与所述前壁一体化成型,也可以分别成型组装连接。
[001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形成所述中央过风窗口的中央前壁包括多个叶片并且所述叶片以旋涡状倾斜布置。也即所述中央前壁主要由一片一片的叶片构成,叶片之间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不等的过风间隙,所述旋涡状布置,是指所述叶片的走向呈螺旋状或呈放射型的弧形布置。所述倾斜布置,是指让所述叶片的至少部分壁体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当外部气流流入到所述中央通道中时,能够改变气流的流向和角度。为此通过旋涡状倾斜布置所述叶片,能够将外部轴向流入到所述中央通道中的气流变成倾斜旋转气流,从而不仅能够更好地混合雾化汽也能直接带出雾化汽,而且也能够更加容易再次雾化凝结水。
[001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相对于中间区域逐渐收窄,在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还设置隔离罩,所述内口通过过渡管段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所述隔离罩避让所述过渡管段,并且所述隔离罩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隔离通道。
[0018]其中,所述中间区域,是指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部位和后端部位之间的区域。根据该方案,由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相对于中间区域逐渐收窄,为此至少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的外形形状呈葫芦型或鼓型,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呈束口状,这样所述外壳体实际上呈后端部直径小而中间区域的直径大的美观外形,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所述外壳体的横截面在轴向方向上并不完全相同而是逐渐缩小,从而具有气流缓冲区,导致所流入所述内侧空间的气流速度变缓。由于在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还设置隔离罩,实际上也就让所述隔离通道形成在所述隔离罩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规避所述外壳体内可能存在的缓冲区,能够让所述隔离通道的横截面在轴向方向上基本相同,从而让所述隔离通道中的气流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稳定气流速度。所述隔离罩可以与所述前壁或所述外壳体一体化成型,也可以是一个完全分立的部件,在装配时直接放置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即可,所述隔离罩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空间也无需特别密封处理,让所述隔离罩的前端顶靠所述前壁,后端顶靠在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即可。
[0019]其中,所述隔离罩避让所述过渡管段,是指所述隔离罩并未完全360°环绕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外周而是至少绕开所述过渡管段,或者是所述隔离罩仅仅是半封闭型的壳体,在所述过渡管段位置或在所述过渡管段位置所在的轴向方向上所述隔离罩是断开的开口结构。
[002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内口的内侧上方设置有弧形导流罩,所述弧形导流罩衔接到所述内口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矮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其中,所述弧形导流罩衔接到所述内口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实际上也就是让所述弧形导流罩仅具有朝向后端方向的敞口,这样所述中央通道中的气流从前端口往后端口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仅仅是沿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外表面流动,不会直接吹佛所述内口而形成气流倒灌现象进而影响雾化汽的溢出,相反能够在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内、外表面之间形成气压差,有利于雾化汽从所述弧形导流罩的敞口处溢出。也由于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矮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为此即使在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出现部分凝结水,也可以直接流入到所述内层壳体内而不会溢出到所述外壳体之外。
[002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弧形导流罩上设置有过风小孔。这样能借助于让位于所述弧形导流罩下侧雾化汽直接从所述过风小孔中穿出到所述中央通道中。
[002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内口的后端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凹陷的导流凹槽,所述导流凹槽通向所述内口。这样能够借助于所述导流凹槽收集从所述内层壳体内侧的后端部位所积聚的凝结水,并将这些积聚的凝结水送入到所述内口中,防止这些凝结水从所述内层壳体中飞出洒落到地面。
[002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外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引雾管包括前引雾管和后引雾管,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所述前引雾管与后引雾管分别前后扣合,所述前壁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上。这样可以便于制造所述出雾罩。
[002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电风扇还包括有雾化发生器、安全罩体、设置在所述安全罩体内的旋转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出雾罩的前端部定位在所述安全罩体出风侧的中央区域,所述新型出雾罩的所述侧向供雾口位于所述外壳体的最低端,所述雾化发生器通过导雾管道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002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安全罩体出风侧的中央区域呈空腔状,所述新型出雾罩的前端部延伸到呈空腔状的所述中央区域中。这样不仅便于定位所述新型出雾罩而且也能让所述安全罩体内的气流直接进入到所述新型出雾罩内。
[0026]本文出现了后端口、后端口端面和后端部位三个概念,其中所述后端口,是指后面的出口;所述后端口端面,是指形成于壳体厚度方向的端面;而所述后端部位,是相对于中间区域而言靠后的并位于所述后端口附近的壳体区域。
[0027]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可以使本发明的结构能广泛地应用在出雾罩及其所应用的加湿风扇类产品中。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的加湿风扇的总装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从前端45°方向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从后端45°方向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2]图5是应用本发明的所述出雾罩的剖面图;
[0033]图6是图5中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产品作出具体说明,这种说明是示例的。
[0035]如图1所示,一种设置有新型出雾罩3的加湿风扇100,包括风扇头I,所述风扇头I又包括有呈网格状的安全罩体11,所述安全罩体11内设置有的旋转扇叶,所述新型出雾罩3通过螺丝紧固到螺丝孔380中从而安装在所述安全罩体11出风侧的中央位置。所述安全罩体11出风侧的中央区域呈空腔状,所述新型出雾罩3的前端部延伸到呈空腔状的所述中央区域中。这样不仅便于定位所述新型出雾罩3而且也能让所述安全罩体11内的气流直接进入到所述新型出雾罩3内。
[0036]所述风扇头I通过立柱2安装在底座4上。所述新型出雾罩3的引雾管32连通导雾管道5,所述导雾管道5将雾化发生器41中的雾化汽输送到所述新型出雾罩3,同时所述新型出雾罩3上的凝结水珠又可以沿所述导雾管道5回流到所述雾化发生器41中。这样旋转扇叶所吹出的风可以携带从所述新型出雾罩3扩散的雾化水汽到室内空气中去。
[0037]如图2到图5所示,所述新型出雾罩3由塑料制造,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31,所述外壳体31上设置有侧向供雾口 313,在所述外壳体31内还轴向设置有呈筒状的内层壳体33,所述内层壳体33形成有中央通道330,所述内层壳体33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布置有隔离通道360,所述中央通道330、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在所述内层壳体33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的内口 331,所述内口 331通过过渡管段37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313。
[0038]其中,所述侧向供雾口313是供外部雾化汽进入的通道口,它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1的侧壁部。为了方便衔接雾化发生器提供雾化汽的导雾管道5,在所述外壳体31上设置外部弓丨雾管32,所述引雾管32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所述引雾管32尾端连接所述导雾管道5。当所述新型出雾罩3安装到风扇100上时,让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所述内口 331处于最低点位置,为此所述导雾管道5中的雾化汽能够通过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所述过渡管段37、所述内口 331进入到所述内层壳体33内。而且也能回收在所述外壳体31、内层壳体33内凝结的水滴,让凝结的水滴重新回到雾化发生器41,不会向外滴落。
[0039]其中,所述中央通道330、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是指所述中央通道330、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都不是封闭而是外部气流可以流通过的结构。为此,当所述中央通道330中存在流通的气流时,所述中央通道330中的气流就能带着从所述侧向供雾口 313中溢出的雾化汽流出所述出雾罩100,这样即使所述内层壳体33的内侧壁体上出现了凝结的小水滴,也能被所述中央通道330中高速集中流动的气流带动下重新二次雾化,从而不仅在所述内层壳体33的内侧壁体上不易二次凝结,而且大大提高了雾化成雾率。
[0040]其次,由于所述隔离通道360的前、后端口也呈敞口状,为此外部的气流也能进入到所述隔离通道360并从后端口排出(图5所示的左边为出气口,定义为后端口,右边是气流的进气口,定义为前端口)。由于从扇叶的中央区域往周边区域方向的风速梯度是不断变大的,为此,所述新型出雾罩3安装在所述安全网罩11的中央区域时,所述外壳体31外围区域的风速大于从所述隔离通道360中排出气流的风速,所述外壳体31内侧的气压大于外侧气压,此时从所述隔离通道360排出的气流就会从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口向外侧方向飘逸,而飘逸的气流不仅隔离在从所述中央通道330中流出的雾化汽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而且飘逸的气流也能再次二次雾化可能凝结在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310特别是后端口端面314的凝结水。这样通过从所述隔离通道360排出的气流大大减少了凝结在所述外壳体31的外侧面特别是所述外壳体31后端口端面314部位及所述后端部310的凝结水,进而也就基本不会出现所述外壳体31外表面的凝结水滴落到地面的问题。
[0041]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矮于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口端面314,即,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没有超出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口端面314所界定的平面范围,这样当从所述中央通道330中排出的雾化汽绕过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而在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部位出现极少量的凝结水时,这些凝结水即使成滴也只能滴落到所述外壳体31内而不会溢出。
[004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2到图6所示,在所述外壳体31的前端口设置具有过风窗口的前壁35,所述内层壳体33前端定位在所述前壁35上,所述前壁35上的中央过风窗口连通所述中央通道330,所述前壁35上的周边过风窗口连通所述隔离通道360。其中所述内层壳体33可以与所述前壁35—体化成型,也可以分别成型。
[004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如图6所示,形成所述中央过风窗口的中央前壁及形成所述周边过风窗口的周边前壁(即整个所述前壁35)包括多个叶片并且所述叶片以旋涡状倾斜布置。也即所述前壁35主要由一片一片的叶片构成,叶片之间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不等的过风间隙,所述旋涡状布置,是指所述叶片的走向呈螺旋状或者说呈放射型的弧形布置。所述倾斜布置,是指让所述叶片的至少部分壁体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当外部气流流入到所述中央通道330中时,能够改变气流的流向和角度。为此通过旋涡状倾斜布置所述叶片,能够将外部轴向流入到所述中央通道330中的气流变成旋转气流,从而不仅能够更好地混合雾化汽也能直接带出雾化汽,而且也能够更加容易再次雾化凝结水。其中,由于所述隔离通道360内的通气量不大而且也无需在所述隔离通道360内混合雾化汽,是否旋转也不会实质性影响补风效果,为此形成所述周边过风窗口的周边前壁部分也可以不采用所述扇叶状的叶片而仅仅只是普通的过风孔即可。
[004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如图3到图6所示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位310相对于中间区域逐渐收窄,在所述内层壳体33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还设置隔离罩36,所述隔离罩36避让所述过渡管段37,并且所述隔离罩36与所述内层壳体33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隔离通道360。其中,所述中间区域,是指位于所述外壳体31的前端部位和后端部位之间大致位于中部的区域。根据该方案,由于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位310相对于中间区域逐渐收窄,为此至少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位310的外形形状呈葫芦型或鼓型,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位310呈束口状,这样所述外壳体31实际上呈后端部直径小而中间区域的直径大的美观外形,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所述外壳体31的横截面在轴向方向上并不完全相同而是逐渐缩小,所述外壳体31的中间区域所对应的内侧空间成为所流入气流的缓冲区,导致所流入所述内侧空间中的气流速度变缓。由于在所述内层壳体33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还设置隔离罩36,实际上也就让所述隔离通道360形成在所述隔离罩36与所述内层壳体33之间,隔出了多余的空间370,规避所述外壳体31内所可能存在的缓冲区,让所述隔离通道360的横截面在轴向方向上基本相同,从而让所述隔离通道360中的气流速度基本保持不变。所述隔离罩36与所述外壳体31—体化成型.当然所述隔离罩36也可以是一个完全分立的部件,在装配时直接放置在所述外壳体31与所述内层壳体33之间即可,所述隔离罩36与所述外壳体31之间的空间也无需特别密封处理,让所述隔离罩36的前端顶靠所述前壁35,后端顶靠在所述外壳体31的后端部位即可。
[0045]其中,所述隔离罩36避让所述过渡管段37,是指所述隔离罩36并未完全360°环绕在所述内层壳体33的外周而是至少绕开所述过渡管段37,所述隔离罩36仅仅是半封闭型的壳体,在所述过渡管段37位置所述隔离罩36是断开的结构。
[004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如图3到图6所示,在所述内口331的内侧上方设置有弧形导流罩34,所述弧形导流罩34衔接到所述内口 331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所述弧形导流罩34的后端沿341矮于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其中,所述弧形导流罩34衔接到所述内口 331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实际上也就是让所述弧形导流罩34仅具有朝向后端方向的敞口 340,这样所述中央通道330中的气流从前端口往后端口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仅仅是沿所述弧形导流罩34的外表面流动,不会直接吹佛所述内口331而形成气流倒灌现象进而影响雾化汽的溢出,相反能够在所述弧形导流罩34的内、外表面之间形成气压差,有利于雾化汽从所述弧形导流罩34的敞口340处溢出。也由于所述弧形导流罩34的后端沿341矮于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为此即使在所述弧形导流罩34的后端沿341出现部分凝结水,也可以直接流入到所述内层壳体33内而不会溢出到所述外壳体31之外。
[004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弧形导流罩34上设置有过风小孔【图中未画出】。这样能让位于所述弧形导流罩34下侧雾化汽直接从所述过风小孔中穿出到所述中央通道330中。
[004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如图3、图5所示,在所述内口331的后端与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口端面332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凹陷的导流凹槽38,所述导流槽38通向所述内口 331。这样能够借助于所述导流凹槽38收集从所述内层壳体33的后端部位内侧所积聚的凝结水,并将这些积聚的凝结水送入到所述内口331中,防止这些凝结水从所述内层壳体33中飞出洒落到地面。
[004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外壳体31包括前壳体311和后壳体312,所述引雾管31包括前引雾管321和后引雾管322,所述前壳体311与后壳体312、所述前引雾管321与后引雾管322分别前后扣合,所述前壁5设置在所述前壳体311上。这样可以便于制造所述出雾罩100。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侧向供雾口 ;在所述外壳体内还轴向设置有呈筒状的内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形成有中央通道,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布置有隔离通道,所述中央通道、隔离通道的前、后端口都呈敞口状;在所述内层壳体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侧向供雾口的内口,所述内口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体的前端口设置具有过风窗口的前壁,所述内层壳体连接到所述前壁上,所述前壁上的中央过风窗口连通所述中央通道,所述前壁上的周边过风窗口连通所述隔离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中央过风窗口的中央前壁包括多个叶片并且所述叶片以旋涡状倾斜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矮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口端面。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部位相对于中间区域逐渐收窄,在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还设置隔离罩,所述内口通过过渡管段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所述隔离罩避让所述过渡管段,并且所述隔离罩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隔离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口的内侧上方设置有弧形导流罩,所述弧形导流罩衔接到所述内口周边的前、左、右三个方向的壁体上;所述弧形导流罩的后端沿矮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流罩上设置有过风小孔。8.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新型出雾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口的后端与所述内层壳体的后端口端面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凹陷的导流凹槽,所述导流凹槽通向所述内口。9.应用权利要求1到8任一所述新型出雾罩的电风扇,所述电风扇还包括有雾化发生器、安全罩体、设置在所述安全罩体内的旋转扇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出雾罩的前端部定位在所述安全罩体出风侧的中央区域,所述新型出雾罩的所述侧向供雾口位于所述外壳体的最低端,所述雾化发生器通过导雾管道连通所述侧向供雾口。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罩体出风侧的中央区域呈空腔状,所述新型出雾罩的前端部延伸到呈空腔状的所述中央区域中。
【文档编号】F24F13/22GK205481621SQ20152105918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8日
【发明人】冯泽基
【申请人】佛山市机灵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