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及其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3767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及其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出风口和导风板组件,其中,该导风板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出风口处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在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转动至水平位置。本申请中在制冷时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上室内降温更快,在制热时导风板组件转至第二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下室内升温更快。由于出风完全向导风板组件导向的方向流动,增大了预设方向的出风量,从而提高了室内机的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室内机的空调。
【专利说明】
一种空调及其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室内机,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上述室内机的空调。
【背景技术】
[0002]家用壁挂式空调的室内机出风口常采用的导风板的结构为水平导风板。具体包括单导风板和双导风板的两种布置方式,对于单导风板就是出风口只有一个导风板,这种导风板通过导风板旋转角度的改变而改变出风方向,而不能实现动态送风。双导风板由于两个导风板可同时运动相互配合可实现动态送风。
[0003]但是,由于双导风板中的两个导风板分别位于出风口处的上侧和出风口处的下侧,这使得从出风口排出的气体由于上侧的导风板的阻碍而导致向上吹出的气体较少同时有大量的气体通过出风口的下侧排出,同理由于下内壁的导风板的阻碍而导致向下吹出的气体较少同时有大量的气体通过出风口的下侧排出。实际中,在制冷和制热两种状态时,送风的位置对室内温度变化的快慢有较大影响。例如:制冷时风向上吹房间降温更快,而制热时风向下吹房间升温更快。综上可知,由于导风板的阻碍现有的室内机的工作效率差,即制冷和制热效率均差。
[0004]因此,如何提高室内机的工作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提高室内机的工作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室内机的空调。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出风口和导风板组件,其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所述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所述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所述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
[0008]所述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转动至水平位置。
[0009]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的上侧或下侧,并且导风板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转轴与所述出风口的侧边边缘有间隙。
[0010]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的室内机底壳上。
[0011]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导风板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导风板,且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相互搭接遮挡所述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形成向上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导风板一端抵接所述出风口的上侧遮挡所述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形成向下导风的通道。
[0012]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的室内机壳体上。
[0013]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导风板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导风板,且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相互搭接遮挡所述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形成向下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导风板一端抵接所述出风口的下侧遮挡所述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形成向上导风的通道。
[0014]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有所述导风板的转轴均在所述出风口内,并且在水平方向并排布置。
[0015]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有所述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均转动至水平位置。
[0016]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
[0017]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室内机底壳转动连接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中间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0018]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室内机底壳转动连接的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端部连接。
[0019]优选地,上述的室内机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长度。
[0020]—种空调,包括室内机,其中,所述室内机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0021]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出风口和导风板组件,其中,该导风板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出风口处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在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转动至水平位置。本申请中在制冷时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中向下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上室内降温更快,在制热时导风板组件转至第二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下室内升温更快。由于出风完全向导风板组件导向的方向流动,增大了预设方向的出风量,从而提尚了室内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时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热时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最顺位置时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室内机,提高室内机的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室内机的空调。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出风口3和导风板组件,其中,该导风板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出风口 3处,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在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转动至水平位置。本申请中在制冷时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上室内降温更快,在制热时导风板组件转至第二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下室内升温更快。由于出风完全向导风板组件导向的方向流动,增大了预设方向的出风量,从而提尚了室内机的工作效率。
[0029]具体实施例中,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出风口3的中心轴线的上侧或下侧,(本申请中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的上侧为出风口 3的上表面到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出风口 3的中心轴线的下侧为出风口的下表面到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为垂直于出风口横截面并且过中心的线,本申请中出风口横截面为矩形框,中心轴线为垂直于矩形框且过中心的线)并且保证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转轴不位于出风口的侧边边缘,即不贴合在出风口边缘而堵死出风口。本申请中通过将导风板组件设置出风口 3的一侧,而不是位于两侧,这样可在制冷时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上室内降温更快,在制热时导风板组件转至第二预设位置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使出风尽量全部向下室内升温更快。由于导风板组件位于出风口 3的一侦U,并且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遮挡部分出风口 3,使得出风完全向导风板组件导向的方向流动,增大了预设方向的出风量,从而提高了室内机的工作效率。
[0030]本申请中将导风板组件的转轴设置在出风口3的下侧的室内机底壳4上,即导风板组件位于出风口 3的下侧。由于现有的室内机工作时,通过贯流风叶5的转动对气体进行处理后排到出风通道,并通过扫风叶片6的处理通过出风口3排到室内,在贯流风叶5到出风口的路径内即出风通道为弯曲的,具体地,出风通道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径小于下表面的曲率半径,使得下表面的尺寸大于上表面的尺寸,因此,出风口 3的下侧的安装空间大于上侧。由于出风口 3的下侧为底壳4,因此将导风板组件安装在底壳4上。实际中,可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地,转轴的两侧均可转动的架设在底壳4上。此处只是提供了一种导风板组件的安装位置,在实际中,还可将导风板组件安装在出风口3的上侧,这样设置后也需要保证导风板组件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出风口 3的部分进行遮挡的特征。
[0031]为了实现导风板组件的上下导风,将导风板组件的转轴的轴线设置为平行于室内机的贯流风叶5的轴线,这种布置方向的设置与现有的布置方式相同,均为了保证导风板的转动垂直于出风的流向所在的平面,便于对出风口 3的方向进行调节。在实际中可完全平行可能不太容易实现,只要保证两者大致平行即可。
[0032]优选的实施例中,导风板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导风板,且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相互搭接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并与出风口 3的上侧形成向上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导风板一端抵接出风口 3的上侧遮挡出风口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并与出风口 3的下侧形成向下导风的通道。
[0033]本申请的核心在于通过导风板组件的转动遮挡出风口3的部分位置,以尽量使出气完全向设定的方向排出。具体地,本申请中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这些导风板相互搭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导风板,并遮挡住出风口 3的下部分,气体尽量从出风口 3的上部排出。对于导风板的尺寸本申请并没有做具体限定,在实际中也可将其中一个导风板的尺寸设置为足够大,以遮挡出风口3的下出风的部分,其他导风板则隐藏在上述尺寸较大的导风板的一侧。在第二预设位置时,由于导风板组件均靠近出风口 3的下侧,因此,需要至少有一个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一端能够与出风口 3的上侧抵接,以实现对出风口 3的上部分进行遮挡,而由于另一端靠近出风口 3下侧,使得该导风板相对竖在出风口 3的上侧,此时,需要打开出风口3的下侧的导风板,以使遮挡住出风口 3的上侧的导风板与出风口 3的下侧形成向下的导风的通道。
[0034]结合上面的设置方式,在实际中也可将导风板组件的转轴设置在出风口3的上侧的室内机壳体上,样设置后也需要保证导风板组件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出风口 3的部分进行遮挡的特征。
[0035]优选的实施例中,导风板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导风板,且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相互搭接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并与出风口 3的下侧形成向下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导风板一端抵接出风口 3的下侧遮挡出风口 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并与出风口3的上侧形成向上导风的通道。具体地,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由于导风板组件均靠近出风口 3的上侧,因此,需要至少有一个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一端能够与出风口 3的下侧抵接,以实现对出风口 3的下部分进行遮挡,而由于另一端靠近出风口 3上侧,使得该导风板相对竖在出风口 3的下侧,此时,需要打开出风口 3的上侧的导风板,以使遮挡住出风口 3的下侧的导风板与出风口 3的上侧形成向上的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这些导风板相互搭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导风板,并遮挡住出风口3的上部分,气体尽量从出风口 3的下部排出。
[0036]在实际中还可将导风组件设置为仅一个导风板的形式,对于这种仅有一个导风板的方案,需要导风板的转轴设置在出风口 3的上侧与下侧之间,优选地,可将导风板的转轴设置在出风口 3的中心轴线上,并保证该导风板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与出风口 3的下侧相抵,实现对出风口 3的下出风部分的遮挡,而当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能够与出风口 3的上侧相抵,实现对出风口上出风部分的遮挡。对于一个导风板的方案,对于导风板的尺寸和转动角度以及导风板的转轴到上侧的距离以及到转轴到下侧的距离均有要求,此外,单导风板不能实现动态送风,因此,其效果不如多个导风板的效果好。
[0037]本申请中将所有的导风板均设置在出风口3内,并且保证转轴在水平方向布置。(本申请中公开的水平方向为如图1所示视图方向中的水平方向)。导风板的转轴由出风口 3的下侧向出风口 3的上侧的方向在水平的分方向上并排布置,或者由出风口 3的上侧向出风口 3的下侧的方向在水平分方向并排布置。这种设置方式可保证位于中间部分的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出风口 3的下侧的打开,并且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将出风口 3分割为若干通道,形成若干喇叭口风口,增大风量。对于导风板的个数以及导风板之间的距离本申请并不做具体限定,只需要保证在导风板转动过程中能够遮挡出风口的下侧同时保证出风口上侦挦通,遮挡出风口的上侧同时保证出风口下侧导通即可。
[0038]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将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设置为均转至水平位置,通过所有导风板的搭接,使得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形成一个大的导风板,能够遮挡出风口 3的下侧。当所有导风板继续转动时,相邻的导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通道。本申请中将第一预设位置设置为水平位置,但是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设置位置,只要能满足核心的设置方式均在保护范围内。
[0039]如图1-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将导风板组件设置为包括第一导风板I和第二导风板2。其中,第一导风板I通过第一转轴11与室内机底壳4转动连接,为了保证第一导风板I转动过程中能够与第二导风板2之间形成出风口 3,本申请中将第一转轴11设置在第一导风板I的中间部分,同时,第一转轴11位于出风口 3的中心轴线上;第二导风板2通过第二转轴21可转动的安装在室内机底壳4上,并且本申请中第二转轴21与第二导风板2的一端连接。
[0040]结合上面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制冷时,第二导风板2绕着第二转轴21顺时针旋转约75°到水平位置,第一导风板I绕着第一转轴11逆时针旋转约75°到水平位置,此时第一导风板I和第二导风板2紧紧相接,在水平方向形成一个大的导风板,而此时通过第二导风板2与室内机底壳4的相接完全封闭了出风口 3的下侧,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制冷出风口,冷风吹过来只能从出风口 3上侧出去,大大增加了出风口 3风速,进而增加了送风距离,同时降低了噪音。此时,冷风沿着第一导风板I吹向房间上方,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于常温空气密度,所以冷空气会从上方慢慢流向下方,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凉爽的感觉。
[0041]如图2所示,制热时第一导风板I逆时针旋转120°,第二导风板2不动,此时第一导风板I和出风口 3上侧相抵,封闭了出风口 3上侧,也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制热出风口,热风沿着第一导风板I的引导方向,吹向房间下方,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于常温空气密度,所以热空气会慢慢上升,使得风落地效果好,提高了舒适性,制热效果更理想舒适,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验者的舒适性。这两个出风口形成可变轨出风口。
[0042]如图3所示,最顺位置时(即第一导风板对导风阻力最小时),第一导风板I逆时针旋转90°,第二导风板2不动,形成了两个喇叭口风口,增大了风量。
[0043]上述公开的角度只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仅限于上述公开的角度,在第一导风板I和第二导风板2转动过程中只需要能够上述要求即可,并且第一导风板I和第二导风板2的转动方向也可相同也可相反。
[0044]由于第一导风板I位于出风口3的轴线上,而且需要与出风口3的上侧相抵,因此,本申请中将第一导风板I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导风板2的长度。第二导风板2的长度在保证水平时能够与第一导风板I搭接时尽可能短,以降低第二导风板2对出风口 3下侧的阻碍。对于第一导风板I的长度和第二导风板2的长度需要根据两者的安装位置以及出风口 3的大小进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045]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其中,该室内机为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室内机,因此,具有该室内机的空调也具有上述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46]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4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出风口(3)和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出风口(3)处,所述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所述出风口(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所述导风板组件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能够遮挡所述出风口(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 所述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转动至水平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中心轴线的上侧或下侧,并且导风板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转轴与所述出风口(3)的侧边边缘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下侧的室内机底壳(4)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导风板,且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相互搭接遮挡所述出风口(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3)的上侧形成向上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导风板一端抵接所述出风口(3)的上侧遮挡所述出风口(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3)的下侧形成向下导风的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的转轴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上侧的室内机壳体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导风板,且所有导风板在第一预设位置时相互搭接遮挡所述出风口(3)中向上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3)的下侧形成向下导风的通道;在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导风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导风板一端抵接所述出风口(3)的下侧遮挡所述出风口(3)中向下出风的部分并与所述出风口(3)的上侧形成向上导风的通道。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导风板的转轴均在所述出风口(3)内,并且在水平方向并排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 通过第一转轴(11)与所述室内机底壳(4)转动连接的第一导风板(I),所述第一转轴(11)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导风板(I)的中间与所述第一转轴(11)连接; 通过第二转轴(21)与所述室内机底壳(4)转动连接的第二导风板(2),所述第二转轴(21)与所述第二导风板(2)的端部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I)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导风板(2)的长度。10.—种空调,包括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文档编号】F24F13/10GK205579769SQ201620394330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3日
【发明人】孟智, 何娜, 黄煜鹏, 陈君, 宁延强, 刘慧 , 周文伟, 杨义红, 陈超伟, 梁涛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