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3908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对设置;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绕第一转轴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及第二导风板,安第二导风板绕第二转轴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其中,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均位于出风口的外侧,且,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等于出风口的最大开口距离。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设置于出风口的最外侧,这样能够增加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角度,使得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旋转角度范围最大,实现动态送风,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导风结构的空调内机。
【专利说明】
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背景技术】
[0002]目前,家用壁挂式空调内机的出风口常用的导风板结构为水平导风结构,其中,水平导风结构可为单导风板结构,也可以为双导风板结构。单导风板就是出风口只有一个导风板,只能通过改变导风板旋转角度改变出风方向,但是不能实现动态送风。双导风板结构可以满足动态送风的要求,但是,双导风板结构在制冷制热时存在较多影响舒适性的因素, 例如制冷时风向上吹房间降温快,制热时风向下吹时房间升温快,以及风量大小也会影响舒适性,不能满足用户舒适性的要求,影响用户使用。【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导风结构不能够满足送风舒适性的问题,提供一种保证送风舒适性的导风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导风结构的空调内机。
[0004]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种导风结构,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
[0007]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边缘位置;
[0008]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出风口的边缘位置,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相对设置;[〇〇〇9]第一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导风板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及[〇〇1〇]第二导风板,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导风板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
[0011]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出风口的最大开口距离;
[0012]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形成出风通道。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内侧;
[0014]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圆滑过渡。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关闭,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75° ;
[0016]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75°。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结构具有制冷工作位置,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
[0018]所述第二导风板平行于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0°?60°。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结构具有制冷工作位置,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
[0020]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60° ;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的夹角为0°?45°。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结构具有制热工作位置,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0022]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90° ;所述第二导风板垂直于水平方向。[〇〇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打开,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平行设置。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打开,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呈喇叭形设置。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导风表面为平面、弧面或者渐开线形。
[0026]还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包括贯流风叶、蜗舌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导风结构;
[0027]所述贯流风叶安装于所述导风结构的壳体中,所述蜗舌安装于所述贯流风叶与所述壳体之间,且,所述蜗舌与所述壳体的出风口处的内壁抵接。[〇〇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〇〇29]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等于出风口的最大开口距离,即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设置于出风口的最外侧,这样,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在分别绕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转动时,能够增加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角度,使得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的旋转角度范围最大,能够更加自如的对出风口输出的风进行导向,实现更加完美的动态送风,使得空调内机的送风能更符合人体感官,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要求,便于用户使用。同时,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安装于壳体的出风口的外侧,使得装配过程更加简单,便于拆卸与维修。【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内机在制冷时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内机在制冷时导风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0032]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内机在制热时导风结构的示意图;
[0033]其中:
[0034]100-导风结构;
[0035]110-壳体;
[0036]111-出风口;
[0037]120-第一转轴;
[0038]130-第二转轴;
[0039]14〇-第一导风板;
[0040]150-第二导风板;[0041 ]200-贯流风叶;
[0042]300-蜗舌。【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4]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100,导风结构100安装于空调内机中,导风结构100能够实现多角度送风,以适应空调内机的不同工作状态,如空调内机在制冷与制热时,其导风结构100送风的角度是不同的,这样能够实现更加完美的动态送风, 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要求,便于用户使用。
[0045]在本实用新型中,导风结构100包括壳体110、第一转轴120、第二转轴130、第一导风板140及第二导风板150。壳体110上开设有出风口 111,空调内机的出风从壳体110的出风口 111送出。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分别设置于壳体110上靠近出风口 111的边缘位置, 且,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相对设置。第一导风板140安装于第一转轴120上,第二导风板150安装于第二转轴130上,第一导风板140绕第一转轴120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 111,第二导风板150绕第二转轴130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 111。出风口 111关闭,空调内机停止工作;出风口 111打开,空调内机通过导风结构100实现制冷与制热的送风操作。
[0046]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能够遮挡或者远离出风口 111,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遮挡出风口 111,出风口 111关闭;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远离出风口 111,出风口 111开启,此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形成出风通道,第一导风板 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能够起到对空调内机的出风进行导向,使得空调内机的出风经出风口 111输出后沿着出风通道进行送风,出风方向如图1至图3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并且,第一导风板140能够绕第一转轴120转动,第二导风板150能够绕第二转轴130转动,这样能够改变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进而改变出风角度,实现多角度送风,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不同的送风角度,满足用户舒适度的要求。[〇〇47]其中,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均位于出风口 111的外侧,且,第一转轴120 与第二转轴130之间的距离等于出风口 111的最大开口距离。也就是说,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设置于出风口 111的最外侧,这样能够增加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使得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能够更加自如的对空调内机的出风进行导向。同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设置于出风口 111的最外侧,这样能够防止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转动时与壳体110发生干涉,防止壳体110限制第一导风板140 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使得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旋转角度范围最大, 能够更加完美的实现动态送风,进一步满足用户对舒适度的要求。
[0048]目前,家用壁挂式空调内机的出风口常用的导风板结构为水平导风结构,其中,水平导风结构可为单导风板结构,也可以为双导风板结构。单导风板就是出风口只有一个导风板,只能通过改变导风板旋转角度改变出风方向,但是不能实现动态送风。双导风板结构可以满足动态送风的要求,但是,双导风板结构在制冷制热时存在较多影响舒适性的因素, 例如制冷时风向上吹房间降温快,制热时风向下吹时房间升温快,以及风量大小也会影响舒适性,不能满足用户舒适性的要求,影响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100的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之间的距离等于出风口 111的最大开口距离,即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设置于出风口 111的最外侧,这样,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在分别绕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转动时,能够增加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 使得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旋转角度范围最大,能够更加自如的对出风口 111 输出的风进行导向,实现更加完美的动态送风,使得空调内机的送风能更符合人体感官,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要求,便于用户使用。同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通过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安装于壳体110的出风口 111的外侧,使得装配过程更加简单,便于拆卸与维修。
[0049]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遮挡出风口 111时,第一导风板140位于第二导风板150的内侧;且,第二导风板150的外表面与壳体110的外表面圆滑过渡。也就是说,出风口 111关闭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重叠设置,并遮挡住出风口 111,这样,空调内机在关机停止运行时,能够防止灰尘进入空调内机中。同时,第二导风板150的外表面与壳体110的外表面圆滑过渡,也就是说,第二导风板150的表面与壳体 110的表面是相平齐的,第二出风板在闭合时其表面不是凹陷于壳体110设置的,这样,出风口 111在打开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分别绕各自的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 130转动,壳体110在出风口 111处的内壁不会限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使得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的范围更大,进而实现更加完美的动态送风。
[0050]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14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75° ;第二导风板15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75°。也就是说,在出风口 111关闭时,第一导风板140及第二导风板 150与水平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 111闭合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管能够遮挡出风口 111,并且,第二导风板15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30°。当然,也可以第一导风板140位于第二导风板150的外侧。
[0051]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导风结构100具有制冷工作位置,第二导风板150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之间的夹角为0°?60°。当然,第二导风板15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还可以为0°?60° ;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之间的夹角为0°?45°。也就是说,空调内机在制冷时,导风结构100具有制冷工作位置,此时,导风结构1 〇〇的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或者导风结构1 〇〇的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倾斜向上,这样能够提高出风量,进而提高舒适性。[〇〇52]空调内机在制冷时,导风结构100的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水平或者倾斜向上的, 这是因为:冷空气的密度要大于常温空气的密度,导风结构100通过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送出冷空气后,冷空气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上方慢慢的流向下方,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凉爽的感觉,同时,还能够保证室内温度能够均匀分布,避免因冷空气下降使得室内温度难以均匀下降,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便于用户使用。
[0053]并且,第二导风板150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之间的夹角为0°?60°,即第一导风板140可以平行于第二导风板150,也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向上倾斜。也就是说,当第一导风板140平行于第二导风板150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沿水平方向的;当第一导风板140沿着水平方向向上倾斜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向上的。当第二导风板15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60° ;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之间的夹角为0°?45°,即导风结构100的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倾斜向上的。通过限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位置来限制空调内机在制冷模式时的出风方向,进而保证空调内机的制冷性能能够满足用户对舒适度的要求,使得空调内机的导风结构100的送风能够更符合人体感官的需要。[〇〇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空调内机在制冷时,第二导风板150绕第二转轴130 从出风口 111在关闭状态的位置逆时针旋转48°到水平位置,第一导风板140绕第一转轴120 从出风口 111在关闭状态的位置顺时针旋转125°转动到水平位置,此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空调内机中的冷空气通过出风通道沿着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向上方吹出,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于常温空气密度,所以冷空气会从上方慢慢流向下方,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凉爽的感觉,使得空调内机的送风更符合人体感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0055]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导风结构100具有制热工作位置,第一导风板 14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90° ;第二导风板150垂直于水平方向。也就是说,空调内机在制热时,导风结构100具有制热工作位置,此时,导风结构100的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倾斜向下的。这是因为:热空气的密度是小于常温空气的,热空气会慢慢上升,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舒适的感觉,同时,还能够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避免因热空气上升而使室内温度难以均匀升高,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便于用户使用。空调内机在制热时,倾斜向下的出风通道能够使得出风落地效果好,提高舒适性。
[0056]并且,第二导风板150垂直于水平方向,即第二导风板150是竖直向下的,第一导风板14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90°。也就是说,第一导风板140沿着水平面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板14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90°,进而保证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通过限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位置来限制空调内机在制热模式时的出风方向,进而保证空调内机的制热性能能够满足用户对舒适度的要求,使得空调内机的导风结构100的送风能够更符合人体感官的需要。[〇〇57]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向下的,此时,第二导风板150并不一定是竖直方向的,也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但是,第二导风板 150是位于下方的,并且,第一导风板140也是位于下方的,这样能够保证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向下的。
[0058]参见图1至图3,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出风口 111打开,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平行设置。当然,出风口 111打开,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也可以呈喇叭形设置。也就是说,空调内机在制热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可以是平行设置的,也可以是呈喇叭形设置,以保证导风结构100的出风性能。当然,空调内机在制冷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可以是平行设置的,也可以呈喇叭形设置。
[005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空调内机在制热时,第二导风板150绕第二转轴130从出风口 111在关闭状态的位置逆时针旋转128°至竖直位置,第一导风板140绕第一转轴120从出风口 111在关闭状态的位置顺时针旋转52°到斜下方位置,此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斜向下设置,空调内机中的热空气通过出风通道沿着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 向下送出,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于常温空气密度,所以热空气会慢慢上升,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得空调内机的送风更符合人体感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
[0060]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导风表面为平面或弧面,通过不同形状的刀锋表面能够得到不同形状的出风通道,以保证导风结构100的导风性能。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尺寸可以调整至适当的范围, 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导风作用即可,同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形式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0061]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在送风时的角度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即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设置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为了保证舒适度的要求,当空调内机制冷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或者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可以在满足上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当空调内机制热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第一导风板140 与第二导风板150的转动角度可以在满足上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
[0062]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100的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位于出风口 111的最外端,且,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位于壳体110的最外端,并通过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安装于壳体110上,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旋转角度的范围更大。空调内机在制冷与制热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分别运动至相应位置,并且,制冷与制热时,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是不同的,这样能够时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形成可变轨出风通道,实现更加舒适的送风效果,更加完美的实现动态送风, 以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要求。[〇〇6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内机,包括贯流风叶200、蜗舌30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风结构100;贯流风叶200安装于导风结构100的壳体110中,蜗舌300安装于贯流风叶 200与壳体110之间,且,蜗舌300与壳体110的出风口 111处的内壁抵接。空调内机还包括驱动结构,驱动结构分别连接导风结构100的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同步运动,进而使得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同步运动,起到导风的作用。并且,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通过驱动装置实现制冷与制热时的平行设置或者呈喇叭形设置。
[0064]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内机通过导风结构100的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实现动态送风,通过空调内机的自身结构以及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的位置形成可变轨的出风通道,提高了制冷舒适性能以及制热舒适性能,使得空调内机的送风更符合人体感官,满足用户对舒适性的要求。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内机的导风结构100的第一导风板140与第二导风板150通过第一转轴120与第二转轴130安装于导风结构100的壳体110上, 能够方便装配与拆卸。
[00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所述壳体(110)上开设有出风口(111);第一转轴(120),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上,且,所述第一转轴(120)位于所述壳体(110) 上靠近所述出风口( 111)的边缘位置;第二转轴(130),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上,所述第二转轴(130)位于所述壳体(110)上 靠近所述出风口(111)的边缘位置,且,所述第一转轴(120)与所述第二转轴(130)相对设 置;第一导风板(140),安装于所述第一转轴(120)上,所述第一导风板(140)绕所述第一转 轴(120)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111);及第二导风板(150),安装于所述第二转轴(130)上,所述第二导风板(150)绕所述第二转 轴(130)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111);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50)均位于所述出风口(111)的外侧, 且,所述第一转轴(120)与所述第二转轴(130)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出风口(111)的最大开 口距离;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50)打开所述出风口(111),所述第一导风 板(140)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50)形成出风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 风板(150)遮挡所述出风口(111)时,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150)的内 侧;且,所述第二导风板(150)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110)的外表面圆滑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11)关闭,所述第一导风 板(14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75° ;所述第二导风板(15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7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100)具有制冷工作位 置,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二导风板(150)平行于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风板 (150)之间的夹角为0°?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100)具有制冷工作位 置,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上倾斜;所述第二导风板(15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0°?60°;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 二导风板(150)之间的夹角为0°?4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100)具有制热工作位 置,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90°;所述第二导风板(150)垂直于水 平方向。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11)打开,所 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50)平行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11)打开,所 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风板(150)呈喇叭形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140)与所述第二导 风板(150)的导风表面为平面、弧面或者渐开线形。10.—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贯流风叶(200)、蜗舌(300)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 一项所述的导风结构(100);所述贯流风叶(200)安装于所述导风结构(100)的壳体(110)中,所述蜗舌(300)安装于 所述贯流风叶(200)与所述壳体(110)之间,且,所述蜗舌(300)与所述壳体(110)的出风口 (111)处的内壁抵接。
【文档编号】F24F13/20GK205579920SQ201620320890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何娜, 黄煜鹏, 陈君, 刘慧 , 周文伟, 杨义红, 宁延强, 陈超伟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