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和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833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和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空调设备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还涉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等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冷凝过程中,提出了下面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在通过再冷却已冷凝制冷剂而提高制冷剂的放热,将温度下降到低于其冷凝温度若干度而获得再冷却制冷剂之后,将已再冷却的制冷剂引入减压装置和蒸发器中,以提高制冷性能。
在所提出的这种技术中,开发了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再冷却系统冷凝器),其中贮液箱连接到一体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和一个再冷却部分的热交换器上。
如图24中所示,在带有贮液箱的该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本体100包括一对集管101和101,以及多个彼此平行设置且相对端部与集管101和101相通的热交换管。这些热交换管由设置于集管101和101内部的隔壁102分成多个通路P1至P5。通路P1至P3构成一个冷凝部分110,通路P4和P5构成独立于该冷凝部分110的一个再冷却部分120。
在集管101和101的上下部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入口111和一个冷凝部分出口112,分别构成冷凝部分110。另一方面,分别在其中一个集管101的上下部形成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121和一个再冷却部分出口122。
沿其中一个集管101设置的贮液箱130具有分别与冷凝部分出口112和再冷却部分入口121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131和一个贮液箱出口132。
在这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通过冷凝部分入口111流入冷凝部分110中的气态制冷剂在穿过构成冷凝部分110的每个通路P1至P3的同时通过与大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进一步通过冷凝部分出口112和接收箱入口131将已冷凝的制冷剂引入贮液箱130中,并储存在其中。然后,只将液化的制冷剂通过贮液箱出口132和再冷却部分入口121导引到再冷却部分120。流入再冷却部分120中的液化制冷剂在穿过第四通路P4和第五通路P5的同时由大气再冷却,然后流出再冷却部分出口122。
如图25中所示,例如在这种贮液箱一体型热交换器中,贮液箱130通常通过一个接合元件如块凸缘140与热交换器本体100连接。也就是说,热交换器的凸缘140与连接到热交换器本体100其中一个集管101的冷凝部分出口112上的一个第一块151以及连接到再冷却部分入口上的第二块152一体设置。第一块151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141,其一端通向凸缘上表面,另一端与冷凝部分出口112相通。另一方面,第二块152设有一个出口流动通道142,其一端通向凸缘上表面,另一端与再冷却部分入口121相通。
另一方面,贮液箱130设有一个下端封闭元件136,该下端封闭元件136使贮液箱入口131和贮液箱出口132分别与贮液箱130内部相通。
贮液箱130的上部通过一个支架(未示出)或类似物由其中一个集管101支承,而贮液箱入口和出口131和132分别通过接管145和145与块凸缘140的入口流动通道141和出口流动通道142的端部相通。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将插入块凸缘140中的拧紧螺纹件(未示出)拧紧到下端封闭元件136上而将贮液箱130的下端封闭元件136固定到块凸缘140的上表面上。
在其中使用这种带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用于汽车空调器的制冷系统中,为了尽可能多地有效利用汽车本体中的有限空间,希望进一步减小整个系统的尺寸。此外,在用于汽车空调器的制冷循环中,希望增强负载波动性能(过载刚度),并抑制由于连续运转而导致的随时间的性能恶化(泄漏刚度(leakage toughness)恶化)。为实现这些目的,希望广泛地固定一个制冷剂稳定范围,即在制冷剂再冷却状态下相对于所密封制冷剂量的一个稳定范围。
但在上述带有贮液箱的常规热交换器中,由于贮液箱130的下端封闭元件136用螺纹件固定到块凸缘140上,要求下端封闭元件136的厚度能够用螺纹件将下端封闭元件136紧固到块凸缘140上。因此贮液箱的体积减小,这又导致制冷剂的再冷却状态的稳定范围变窄,制冷剂过量或者制冷剂量不足。因而难以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
另外,由于贮液箱130用螺纹件紧固到块凸缘140上,需要进行烦琐的螺纹拧紧操作,导致装配操作麻烦/困难。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解决上述常规技术中的问题,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并易于进行装配操作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和制冷系统。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从下面的优选实施例中明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
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
在这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由于通过用支架向下压贮液箱而将贮液箱紧固到接合元件上,可以不用螺纹件将贮液箱的下部确保地连接到接合元件上。另外,不需要增加贮液箱底部壁的下部壁厚度,因而可用螺纹件将下部壁紧固到接合元件上。除上述之外,能够减小尺寸和重量并增大箱体容积。另外,由于可以省略将贮液箱紧固到接合元件上的螺纹件拧紧操作,可以容易地完成贮液箱的装配操作。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优选地,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其中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沿其整个圆周均匀地向下压贮液箱,这样能够将贮液箱稳定地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将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平稳地将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化制冷剂,能够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支架包括一个支架主体和一个与上述支架主体分开的一侧围绕元件,其中上述围绕部分由设置于上述支架主体上并沿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半个周边设置的一侧围绕部分以及设置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上并沿上述箱主体的另一侧半个周边设置的另一侧围绕部分构成,其中上述接合部分由上述支架主体的一个端部构成。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确保地连接贮液箱。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一端设有一个垂直延伸的螺纹件插槽,其中在上述箱主体的整个周边由上述一侧围绕部分和上述另一侧围绕部分环绕的状态下将插入上述螺纹件插槽中的螺纹件拧紧到上述支架主体中,从而将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固定到上述支架主体上。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贮液箱的维修过程中贮液箱不可预料地跳出的所谓上窜(rocket)现象。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另一端以可垂直滑动的方式连接到上述支架主体上。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贮液箱在上述上窜现象时略微向上滑动,能够自动进行放气。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垂直延伸的轴向部分,其中上述支架主体设有一个轴向部分保持槽,该轴向部分保持槽以上述轴向部分可垂直滑动并可绕上述轴向部分旋转的方式容纳上述轴向部分。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用支架进行贮液箱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支架主体设有一个用于将上述螺纹件紧固在其中的螺纹件孔,其中上述螺纹件紧固在上述螺纹件孔中。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确保地进行贮液箱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一端设有一个第一螺纹件插孔和一个第二螺纹件插孔,其中分别插入上述第一螺纹件插孔和第二螺栓插孔中的一个第一螺栓和一个第二螺栓在上述箱主体的整个周边由上述一侧围绕部分和上述另一侧围绕部分环绕的状态下拧紧到上述支架主体中,从而将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固定到上述支架主体上。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地将贮液箱连接到热交换器上。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第二螺栓插孔是一个垂直延伸的狭槽。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确保地防止前述的上窜现象。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另一端以可垂直滑动的方式连接到上述支架主体上。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发生前述的上窜现象时能够自动进行放气。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支架主体设有用于将上述第一螺栓和上述第二螺栓紧固在其中的一个第一螺栓孔和一个第二螺栓孔,其中上述第二螺栓紧固在上述第二螺栓孔中。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确保地防止前述的上窜现象。
在本发明的第1(第一)方面中,优选地,上述第二螺栓是一合成树脂模制件,该模制件具有一个将插入上述第二螺栓孔中的轴向部分和一个设置于上述轴向部分的末端部分的周边上的防止拉出部分,上述防止拉出部分能够弹性收缩。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可靠地紧固第二螺栓。
在本发明的第2(第二)方面中,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上述热交换器本体从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流出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冷凝制冷剂;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
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贮液箱的下表面上设有一个向下突出的凸形台阶部分,而上述接合元件在上述接合元件的上表面设有一个凹形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上述凹形台阶部分中的状态下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2(第二)方面中,贮液箱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接合元件的入口和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定位可通过简单地将形成在贮液箱下端的用于入口和出口的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形成在接合元件上表面上的用于入口和出口的凹形台阶部分中而完成。因此,能够简单和正确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2(第二)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沿其整个圆周均匀地向下压贮液箱,这样能够将贮液箱稳定地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2(第二)方面中,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第2(第二)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在本发明的第2(第二)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制冷剂平稳地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化制冷剂,从而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该箱主体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表面上有一个挤压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下端上的入口和出口部分;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向上述一个集管的接合表面开口并与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及一个一端向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下表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入口,及一个形成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且上述贮液箱由上述支架向下压的状态下,将上述贮液箱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中,贮液箱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接合元件的入口和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定位可通过简单地将形成在贮液箱下端的用于入口和出口的凹形台阶部分装配到形成在接合元件上表面上的用于入口和出口的凹形台阶部分中而完成。因此,能够简单和正确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沿其整个圆周向下压贮液箱,这样能够稳定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平稳地将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化制冷剂,从而能够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优选地,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为圆形截面,其中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制成使其轴向中心与上述贮液箱的轴向中心重合。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即使贮液箱相对于接合元件在任一旋转方向旋转,也能够平稳地将贮液箱紧固到接合元件上。因而不必环绕其轴线在圆周方向进行定位操作,从而减小了装配操作者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第3(第三)方面中,优选地,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的周边上设有一个在侧部突出的防止拉出突起,其中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在其内部周边上设有一个突起引入凹口和一个突起配合狭槽,上述突起引入凹口的上端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中的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周边开口并沿其轴线向下延伸,上述突起配合狭槽的一端与上述突起引入凹口的下端相通并沿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内部周边在圆周方向延伸,其中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在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且上述防止拉出突起插入上述突起引入凹口中的状态下,上述贮液箱绕其一个轴向中心旋转,从而将上述贮液箱紧固到上述接合元件上,而上述防止拉出突起与上述突起配合狭槽配合。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确保地将贮液箱紧固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4(第四)方面中,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包括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和上述再冷却入口的区域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加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在该第4(第四)方面中,由于一部分入口流动通道向下延伸因而将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可将贮液箱安装在一个较低位置,这样又能够使用一个较长的贮液箱。因此能够保证足够的箱体容积。
另外,由于可使用较长的贮液箱,能够保证足够的箱体容积,同时减小其直径,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贮液箱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4(第四)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沿其整个圆周均匀地向下压贮液箱,这样能够将贮液箱稳定地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4(第四)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平稳地将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化制冷剂,从而能够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4(第四)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对应于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可靠地将贮液箱设置在一个较低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4(第四)方面中,优选地,设置于上述一个集管中上述冷凝部分与上述再冷却部分之间的上述隔壁设有一个构成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的开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的一侧部设置在上述一个集管中,从而位于上述隔壁的下表面下方,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入口侧端部向上述接合元件的上述一侧部的上表面开口,并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及其中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在低于上述隔壁的一个位置向上述一个集管内部开口。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接合元件的占用空间,从而使热交换器紧凑。
在本发明的第5(第五)方面中,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竖直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入口流动通道管,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5(第五)方面中,一部分用于将制冷剂引入贮液箱中的入口流动通道管向下延伸,入口流动通道管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一个较低位置。因此贮液箱的安装位置可以整体地设置在一个较低位置。因而可使用较长的贮液箱,这样又保证了足够的箱体容积。
另外,由于可使用较长的贮液箱,能够确保足够的箱体容积,同时减小其直径,这进一步增强了贮液箱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5(第五)方面中,优选地,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上述出口侧端部设置在对应于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高度位置。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将贮液箱安装在较低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在上述接合元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上述出口侧端部与上述贮液箱入口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储存制冷剂的液体滞留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穿过接合元件中入口流动通道流出的制冷剂储存制冷剂流速将减小的液体滞留部分中,能够高效平稳地消除气泡。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气态制冷剂引入贮液箱中,这样能够确保地只提取出稳定的液化制冷剂。
另外,由于改进的气泡消除,可进行液化制冷剂的稳定供应,并能够减小贮液箱的尺寸和重量。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沿其整个圆周均匀地向下压贮液箱,这样能够稳定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及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平稳地将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化制冷剂,从而能够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而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侧端部向上述出口侧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其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具有上述贮液箱入口,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具有上述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从而将上述贮液箱连接到上述接合元件上,及其中上述液体滞留部分由在上述贮液箱连接到上述接合元件上的状态下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面部与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之间的间隙构成。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贮液箱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接合元件的入口和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定位可以通过简单地将用于形成在贮液箱下端的入口和出口的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用于形成在接合元件上表面上的入口和出口的凹形台阶部分中而完成。因此能够简单和正确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6(第六)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的周边上沿其圆周方向以规则间距形成多个上述贮液箱入口。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以扩散方式将制冷剂从贮液箱下端周边均匀地引入箱体中。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涡流而导引的制冷剂流偏斜或产生气泡,从而增强防止气泡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
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的开口面积制成大于上述贮液箱出口的开口面积。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可以降低贮液箱入口中制冷剂的流入速度。因此可防止在制冷剂中产生气泡或气体,从而改进气泡消除效果,这样又能够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沿其整个圆周均匀地向下压贮液箱,从而能够稳定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优选地,其中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及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优选地,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平稳地将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化制冷剂,从而能够稳定地供应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第7(第七)方面中,优选地,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上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而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侧端部向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其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的周边上沿其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具有上述贮液箱入口,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具有上述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从而将上述贮液箱连接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以分散方式将制冷剂从贮液箱下端的周边均匀地引入箱体中。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涡流而导引的制冷剂流偏斜(bias)或产生气泡或气体,从而增强防止气泡效果。
另外,贮液箱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接合元件的入口和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的定位可以通过简单地将用于形成在贮液箱下端的入口和出口的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用于形成在接合元件上表面上的入口和出口的凹形台阶部分中而实现。因此能够简单和正确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本发明的第8(第八)方面涉及一种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冷凝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8(第八)方面的一种制冷系统中,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
由于第8(第八)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8(第八)方面中,本发明可以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在本发明的第8(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本发明的第9(第九)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2(第二)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9(第九)方面的一种制冷系统中,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
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贮液箱的下表面上设有一个向下突出的凸形台阶部分,而上述接合元件在上述接合元件的上表面设有一个凹形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上述凹形台阶部分中的状态下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中。
由于第9(第九)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2(第二)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9(第九)方面中,本发明可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在本发明的第9(第九)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本发明的第10(第十)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10(第十)方面中,优选地,在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的一种制冷系统中,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
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表面上有一个挤压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上的入口和出口部分;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向上述一个集管的接合表面开口并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及一个一端与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下表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部端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的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入口,及一个形成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和上述贮液箱由上述支架向下压的状态下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由于第10(第十)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3(第三)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10(第十)方面中,本发明可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
在本发明的第10(第十)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本发明的第11(第十一)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4(第四)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11(第十一)方面中,优选地,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竖直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包括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和上述再冷却入口的区域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和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由于第11(第十一)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4(第四)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本发明的第12(第十二)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5(第五)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12(第十二)方面中,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
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一个入口流动通道管,它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由于第12(第十二)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5(第五)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第13(第十三)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6(第六)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13(第十三)方面的一种制冷系统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在上述接合元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上述出口侧端部与上述贮液箱入口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储存制冷剂的液体滞留部分。
由于第13(第十三)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6(第六)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13(第十三)方面中,本发明可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在本发明的第13(第十三)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
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第14(第十四)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7(第七)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14(第十四)方面中,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该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该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该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
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的开口面积制成大于上述贮液箱出口的开口面积。
由于第14(第十四)方面涉及使用根据本发明第7(第七)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能够获得与前述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14(第十四)方面中,本发明可优选地应用于具有再冷却部分的所谓再冷却系统冷凝器中。
在本发明的第14(第十四)方面中,优选地,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从下面的优选实施例中明白。
附图简介

图1是一个前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部。
图2是一个放大前部横截面图,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块凸缘及其周围;图3是一个前部横截面图,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贮液箱从其上脱离的块凸缘及其周围;图4A是一个平面图,表示应用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上的贮液箱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和图4B是该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的底视图;图5是一个水平横截面图,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支架及其周围;图6是一个平面图,表示应用于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的支架主体;图7是一个平面图,表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的一侧围绕/包围元件;
图8A是一个前视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修正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部,图8B是一个前视图,表示在去除一侧围绕元件的状态下第一修正例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部;图9A是一个水平横截面图,表示应用于第一修正例的热交换器的支架,图9B是一个水平横截面图,表示处于拆卸状态的第一修正例的支架;图10是一个前视图,表示应用于第一修正例的支架的一侧围绕元件;图11是一个前视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二修正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部;图12A是一个水平横截面图,表示应用于第二修正例的热交换器的支架,图12B是一个水平横截面图,表示处于拆卸状态的第二修正例的支架;图13是一个前视图,表示应用于第二修正例的支架的一侧围绕元件;图14A是一个平面图,表示应用于第二修正例的支架的下部螺栓,和图14B是一个平面图,表示应用于第二修正例的支架的另一个下部螺栓;图15是一个前视横截面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块凸缘,贮液箱从其上拆下;图16是一个放大前视横截面图,表示第二实施例中贮液箱与块凸缘之间的连接部分;图17是一个底部视图,表示应用于第二实施例的贮液箱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图18是一个平面图,表示位于第二实施例的块凸缘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图19是一个前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部;图20是一个放大横截面图,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块凸缘及其周围;图21是一个横截面图,表示处于拆卸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块凸缘;图22是一个平面图,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块凸缘;
图23是一个前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修正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一侧部;图24是一个示意性前视图,表示位于带有贮液箱的常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动通道;图25是一个前视横截面图,表示在常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的块凸缘及其周围。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现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一个前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部,图2是一个放大局部剖开横截面图,表示该热交换器的块凸缘及其周围,图3是一个局部剖开横截面图,表示处于拆卸状态的块凸缘及其周围。
如这些附图中所示,该热交换器设有所谓的多流型热交换器本体10,一个贮液箱3,和一个构成用于连接贮液箱3至热交换器本体10的连接元件的块凸缘4。
热交换器本体10设有一对以一定距离设置的左右垂直集管11。在这对集管11之间设有多个作为热交换管的水平扁平管12,该多个水平扁平管12在垂直方向以一定间距彼此平行地设置,其相对端部与集管11相通。另外,在相邻扁平管12之间以及最外部扁平管12的外表面上设有一个波纹状散热/翅片13。在该最外部波纹状散热片13的外表面上设有一个带状侧板14。
一对隔壁16b和16b在热交换器本体10的集管11和11内部设置于同一高度,因而位于隔壁16b上方的扁平管12和位于隔壁16b下方的扁平管12分别构成一个冷凝部分1和一个独立于冷凝部分的再冷却部分2。
另外,每个集管11上还设有用于将构成冷凝部分1的扁平管12分成多个通路的隔壁16a,以及用于将构成再冷却部分2的扁平管12分成多个通路的隔壁16a。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本体10中,以与图24中所示传统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将冷凝部分1分成三个通路,即第一通路至第三通路,将再冷却部分2分成两个通路,即第四通路至第五通路。
热交换器本体10的其中一个集管11,或者左侧集管,在对应于冷凝部分1的下端部分的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1b,而另一集管(未示出),或者右侧集管,在其上端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入口(未示出)。另外,上述一个集管还分别在对应于再冷却部分2的上端的一个位置和对应于其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2a和一个再冷却部分出口2b。再冷却部分出口2b与一个出口管21的一端相连接。
通过一个冷凝部分入口(未示出)流入热交换器本体10中的气态制冷剂以Z字形方式穿过冷凝部分1,然后通过上述一个集管11的冷凝部分出口1b流出热交换器本体10。该气态制冷剂在穿过冷凝部分1的同时通过与大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
另外,通过再冷却部分入口2a流入再冷却部分2中的液态制冷剂以Z字形方式穿过,然后通过再冷却部分出口2b和出口管21流出再冷却部分2。该液态制冷剂在穿过再冷却部分2的同时通过与大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再冷却。
贮液箱3装有一个由细长管状元件制成的箱主体31,该箱主体31具有一个封闭的上端、一个开口的下端,和一个与箱主体31的下端开口连接从而关闭该开口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
在箱主体31的上部周边上设有一个通过形成凸缘(beading)工艺制成的向外突出的凸缘状挤压台阶部分31a(见图1)。
如图2至4中所示,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在其下侧具有一个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该凸形台阶部分35的水平截面为圆形,其轴向中心与贮液箱3的轴向中心重合。
另外,在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的下端中心还设有一个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该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的水平截面同样为圆形,其轴向中心与贮液箱3的轴向中心重合。
另外,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还设有四个分别与箱主体31相通的垂直延伸的贮液箱入口3a,这些贮液箱入口3a在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的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形成,从而环绕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另外,出口环形台阶部分36还设有一个沿其轴线垂直穿过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并与箱主体31相通的贮液箱出口3b。
现在构造成使四个贮液箱入口3a的总开口面积大于贮液箱出口3b的开口面积。
如图1至3中所示,在箱主体31中垂直设置有一个制冷剂吸入管30,其下端与贮液箱出口3b的内端连接。另外,箱主体31中填充有干燥剂5如分子筛以环绕制冷剂吸入管30的周边。因此每个贮液箱入口3a的内端在干燥剂5的下端开口,而制冷剂吸入管30的上端在干燥剂5的上方开口。
在该贮液箱3中,通过入口3a流入箱主体31中的制冷剂向上流过干燥剂5,从而去除制冷剂中含有的湿气。因此制冷剂被储存在箱主体31中。之后,只有液态制冷剂从制冷剂吸入管30的上端吸收,经过制冷剂吸入管30向下流出贮液箱出口3b。
如图2和3中所示,块凸缘4一体地设有一个环绕冷凝部分出口1b设置的第一块41、一个环绕再冷却部分入口2a设置的第二块42和一个设置在贮液箱3下端的第三块43。第一块41的侧表面(接合表面)与其中一个集管11的冷凝部分出口1b的周边接合,而第二块42的侧表面(接合表面)与其中一个集管11的再冷却部分入口2a的周边接合。
第三块43的上表面定位成低于冷凝部分出口1b,并对应于再冷却部分2的上部。在第三块43的上表面中形成一个水平截面为圆形并能够装配贮液箱3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另外,在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底面中形成一个水平截面为圆形并能够装配贮液箱3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
块凸缘4设有一个连接冷凝部分出口1b至贮液箱入口3a的入口流动通道4a,和一个连接贮液箱出口3b至再冷却部分入口2a的出口流动通道4b。
入口流动通道4a具有向第一块41的接合表面开口并与冷凝部分出口1b相通的一端,和向下延伸的中间部分,和向第三块43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内部周边下端开口的另一端。入口流动通道4a的另一端开口定位在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下端。该位置低于冷凝部分出口1b的位置,并对应于再冷却部分2的上部。
另一方面,出口流动通道4b的一端向第二块42的接合表面开口,并与再冷却部分入口2a相通,而其另一端向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的底面开口。
贮液箱3的入口和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5和36装配到该块凸缘4的入口和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5和46中。在入口和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5和36的外部周边上设有密封圈35a和36a如O形圈。密封圈36a在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和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之间实现气密,而密封圈35a在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与外界之间实现气密。
另外,在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底部还设有一个位于该底部表面与贮液箱入口3a的下端之间的间隙。该间隙构成了一个液体滞留部分40。
另一方面,用于将贮液箱3的上部连接到其中一个集管11上的支架6具有一个支架主体61和一个侧部围绕元件62。
如图5至7中所示,支架主体61设有一个围绕部分61a,该围绕部分61a的截面为半圆弧形,并能够装配到贮液箱3的箱主体31的半个周边上。在该围绕部分61a的一端,设有一个能够装配到热交换器本体10的其中一个集管11的外表面上的接合部分61b。另外,在接合部分61b的端部形成一个接合台阶部分61c。在接合部分61b的端面上形成一个螺纹件孔61d。另一方面,在围绕部分61a的另一端形成一个沿贮液箱3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保持槽61e。另外,在围绕部分61a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在侧部延伸的固定元件61f。在固定元件61f的末端部分形成一个连接孔61g。
通过在所述围绕部分61a设置于贮液箱3的箱主体31的凸缘状挤压台阶部分31a的上部从而盖住箱主体31的后半个周边的状态下,将接合部分61b铜焊到热交换器主体10的其中一个集管11的周边上,而将该支架主体61固定到其中一个集管11上。
另一方面,上述的一侧围绕元件62上设有一个对应于支架主体61的围绕部分61a的围绕部分62a,该围绕部分62a的截面为半圆形,并能够装配到箱主体31的其余半个圆周上。在该围绕部分62a的一端形成一个能够与支架主体61的配合台阶部分61c配合的配合突起62c,和一个对应于图1和5中所示的支架主体61的螺纹件孔62d的垂直延伸的细长螺纹件插槽62d。另一方面,在围绕元件62的另一端,形成一个能够旋转插入支架主体61的轴向保持槽61e中的垂直延伸的轴向部分62e。
围绕元件62的该轴向部分62e从其端部插入支架主体61的轴向保持槽61e中。从而将围绕元件62连接到支架主体61上,使围绕元件62可垂直滑动并可绕作为支点的轴向部分62e旋转。然后,通过绕作为支点的轴向部分62e旋转该一侧围绕元件62而将该一侧围绕元件62装配到箱主体31的前半个周边上。之后,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将螺纹件65插入螺纹件插槽62d中并将其拧紧在螺纹件插孔62d中而将一侧围绕元件62固定到支架主体61上。
如图1中所示,在如上所述连接到箱主体31的支架6中,围绕部分61a和62a与箱主体31的凸缘状挤压台阶部分31a的上表面配合,从而向下压箱主体31。
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与压缩机、减压装置和蒸发器一起用作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在该制冷循环中,由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冷凝部分入口(未图示)引入冷凝部分1中并从中穿过。制冷剂通过与大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然后通过冷凝部分出口1b流出冷凝部分1。
从冷凝部分出口1b引出的制冷剂通过块凸缘4的入口流动通道4a引入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中,在凹形台阶部分45的底部形成构成液体滞留部分40的液体滞流。所储存的液化制冷剂通过贮液箱入口3a引入箱主体31中,并穿过干燥剂5。在去除湿气之后,将制冷剂储存在箱主体31中。只有液化制冷剂从制冷剂吸入管30的上端吸入,并向下穿过制冷吸入管30。然后,制冷剂从贮液箱出口3b流出箱主体31。
从贮液箱出口3b流出的液化制冷剂穿过块凸缘4的出口流动通道4b,通过热交换器本体10的再冷却部分入口2a引入到再冷却部分2中。
引入到再冷却部分2中的液化制冷剂在穿过再冷却部分2的同时由大气再冷却。之后,制冷剂通过再冷却部分出口2b流出再冷却部分2,然后按顺序穿过减压装置、蒸发器和压缩机。以这种方式,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循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由于凸缘状挤压台阶部分31a形成在贮液箱3的上部周边上并由固定到其中一个集管11上的支架6向下压,贮液箱3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可以确保地与块凸缘4连接,而不必使用螺纹件。因此,不必增加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的厚度来紧固螺纹件。另外,能够减小尺寸和重量,同时增加箱体积。因此,可以提高制冷剂再冷却状态下的稳定性范围,并能够防止制冷剂密封量的过剩和不足。可以在优化条件下设定制冷剂的密封量,并可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
另外,还可以取消烦琐的螺纹件拧紧操作,这样可使贮液箱3的装配操作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架6的支架主体61设置成装配在贮液箱3的半个周边上,将装配到贮液箱3的其余半圆形周边部分上的一侧围绕元件62的另一端轴向部分62e可垂直滑动地连接到支架主体61上。然后,将螺纹件65插入形成在一侧围绕元件62的端部中的垂直伸长的螺纹件插槽62d中,并拧紧到支架主体61上。因此,能够防止出现在拆下贮液箱时由于制冷剂压力而使贮液箱3向上跳出的所谓上窜(rocket)现象。也就是说,由于制冷剂在高压下密封在贮液箱3中,通过松开螺纹件65而释放对贮液箱3的向下压导致制冷剂气体通过贮液箱入口和出口3a和3b强烈排出,这样又导致贮液箱3向上跳动。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螺纹件插槽62d形成垂直伸长形状,当一侧围绕元件62将与贮液箱3一起向上跳出时,贮液箱3略微向上抬起,直到螺纹件65与螺纹件插槽62d的下端配合。因此,可以防止贮液箱3的意外跳动。另外,由于当贮液箱略微抬起时贮液箱3与块凸缘4的连接被释放,因而贮液箱入口和出口3a和3b向外界开口,可以自动完成放气。因此可通过取出螺纹件65而拆卸贮液箱3,这样能够提高维修、检查等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贮液箱3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上的两个凸缘台阶部分35和36插入形成在块凸缘4的贮液箱连接部分中的两个凹形台阶部分45和46中。因此,通过简单地将凸形台阶部分35和36插入两个凹形台阶部分45和46中,可以更加容易和精确地将贮液箱3连接到块凸缘4上。
另外,由于构成为使凹形台阶部分35和36的轴向中心与贮液箱3的轴向中心重合,即使贮液箱3相对于块凸缘4环绕轴线在任一方向旋转,也能够没有困难地将贮液箱3连接到块凸缘4上。因此,通过环绕轴线在某一方向旋转而定位贮液箱3同样变得不必要,使装配操作更容易。
另外,由于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的该多个贮液箱入口3a在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形成,即使贮液箱3设置在任一旋转位置,制冷剂也能够以圆周分布方式穿过该多个贮液箱入口3a而引入箱主体31中。因此,液化制冷剂高效而稳定地引入箱主体31中,导致高效消除泡沫。因此能够确保地减小制冷剂量并稳定地供应液化制冷剂,这样又使制冷循环操作稳定,加强了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以及小型化。
另外,由于贮液箱入口3a的内端在干燥剂5的下端开口,且与贮液箱出口3b连接的制冷剂吸入管30的上端在干燥剂5上方开口,可防止通过贮液箱入口3b流入的制冷剂由于在穿过干燥剂5时的精馏(rectification)而出现偏差。结果,制冷剂均匀而缓慢地向上穿过干燥剂5,平稳地消除泡沫。因此,只有液化制冷剂能够确保地通过制冷剂吸入管30提取出。因而能够确保地进行液化制冷剂的稳定供应,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
图8至10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一修正例。如这些附图中所示,在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用于支承贮液箱3的支架6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
也就是说,支架主体61的接合部分61b设有两个螺栓孔,或者一个上螺栓孔63a和一个下螺栓孔63b。
另外,在一侧围绕元件62的端部,设有对应于上述支架主体61的螺栓孔63a和63b的螺栓插孔64a和64b。上螺栓插孔64a形成圆形,而下螺栓插孔64b形成垂直伸长的狭槽形。
围绕元件62的轴向部分62e从其端部插入支架主体61的轴向保持槽61e中。从而将围绕元件62连接到支架主体61上,使围绕元件62可垂直滑动并绕轴向部分62e作为支点旋转。然后,通过绕作为支点的轴向部分62e旋转该一侧围绕元件62,将一侧围绕元件62装配到箱主体31的前半周边上。之后,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将螺栓65a和65b插入穿过螺栓插孔64a和64b并将它们拧紧到螺栓插孔63a和63b中而将一侧围绕元件62固定到支架主体61上。
由于其它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的部分,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第一修正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由于一侧围绕元件62用两个螺栓65a和65b固定到支架主体61上,即使在维修或检查贮液箱3等时其中一个螺栓意外地掉出来,也能够确保地防止贮液箱3向上强烈跳出的所谓上窜现象。
另外,由于下部螺栓插孔64b形成伸长的狭槽状,通过在维修检查贮液箱时首先取出上部螺栓65a,当一侧围绕元件62与贮液箱3一起向上跳动时螺栓65b与螺栓插孔64b的下端配合。因此允许贮液箱3略微向上运动,这样可防止贮液箱3意外地跳动。另外,当贮液箱3略微向上跳动时,贮液箱3与块凸缘4之间的连接被释放,因而贮液箱入口和出口3a和3b向外界开口。因此进行放气,从而降低内部压力。这样,由于放气可以自动完成,通过随后取出螺栓65b,可以没有困难地取下贮液箱3,因而能够平稳和高效地对其维修和检查。
图11至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修正例,如这些附图中所示,形成于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贮液箱3的一侧围绕元件62中的上部螺栓插孔64a制成圆形,下部螺栓插孔64c制成在螺栓插孔64c的下端具有大螺栓头插入部分64d的垂直伸长狭槽形状。
对于将插入上部螺栓插孔64a中的螺栓65a,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使用一个通用的螺栓。相反,对于下端螺栓65c,如图14A中所示,使用在其末端能够减小直径的具有防止拉出部分65d的合成树脂螺栓。在用螺栓将一侧围绕元件62固定到支架主体61上之前,提前将下端螺栓65c插入支架主体61的下部螺栓孔63b中。也就是说,将螺栓65c插入下部螺栓孔63b中,同时使防止拉出部分65d弹性变形,从而减小直径。之后,使防止拉出部分65d弹性恢复到直径扩张状态。这样使防止拉出部分65d与螺栓孔63b的周边部分的后侧配合,将螺栓65c以防止拉出状态设置在螺栓孔63b中。
之后,将一侧围绕元件62的轴向部分62e插入支架主体61的轴向保持槽61e中。然后,绕作为支点的轴向部分62e旋转一侧围绕元件62,从而装配到箱主体31的前半周边上。与此同时,通过将要保持在支架主体61上的下部螺栓65c的头部插入一侧围绕元件62的下部螺栓插槽64c的螺栓头插入部分64d中,而将下端螺栓65c插入一侧围绕元件62的下部螺栓插槽64c中。
然后,将上部螺栓65a插入螺栓插孔64a中并拧紧在螺栓孔63a中,同时将下部螺栓65c拧紧在下部螺栓孔63b中,从而将一侧围绕元件62固定到支架主体61上。
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一修正例中相同。
在第二修正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以与第一修正例相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上窜现象,并能够平稳和高效地维修和检查贮液箱3。
另外,由于下部螺栓65c设置成不从支架主体61中拉出,能够更加确保地防止下部螺栓65c被拉出。因此可以更加确保地防止由于拉出螺栓而导致的上窜现象。
这里,在第二修正例中,下部螺栓65c的结构,特别是防止拉出部分65d的结构,并不限于一个特定结构,而是可以是各种结构,只要它能够以防止拉出状态设置在下部螺栓孔63b中。
例如,如图14B中所示,可使用能够在其端部弹性减小直径的设有防止拉出部分65d的螺栓65c。
不仅在第一和第二修正例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时,而且在它们应用于下面的实施例以及它们的修正例时,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图15至18是放大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块凸缘及其周围。
如这些附图中所示,在该热交换器中,在贮液箱3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32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36的两侧,设有一对侧向突出的防止拉出突起37和37。
另一方面,在块凸缘4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的内部圆周上,沿其圆周方向设有一个突出配合狭槽47b。另外,在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底面上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的圆周部分,设有对应于上述防止拉出突起37并沿其轴向方向延伸的突起引入凹口47a。突起引入凹口47a的上端向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底面开口,其下端与突起配合狭槽47b相通。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为了将贮液箱3连接到块凸缘4上,首先如图15中所示,将贮液箱3的凸形台阶部分35和36插入块凸缘4的凹形台阶部分45和46中,同时将防止拉出突起37插入突起引入凹口47a中,直到防止拉出突起37到达突起引入凹口47a的下端位置,即对应于突起配合狭槽47b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6中所示,通过绕其轴线略微旋转贮液箱3而将防止拉出突起37插入突起配合狭槽47b中。使防止拉出突起37与突起配合狭槽47b配合,从而防止块凸缘4向上从贮液箱3中拉出。
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相同或对应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例,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贮液箱3在防止贮液箱3被拉出的状态下连接到块凸缘4上,贮液箱3可以更加确保地与块凸缘4连接。
在第二实施例中,尽管通过旋转贮液箱3,形成于贮液箱3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上的防止拉出突起37与块凸缘4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的突起配合狭槽47b配合,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可通过使形成于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的周边上的外螺纹与形成于凹形台阶部分46的内部周边上的内螺纹配合,而将贮液箱连接到块凸缘上。
<第三实施例>
图19至2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
如这些附图中所示,与前述实施例相似,该热交换器设有一个多流型热交换器本体10,一个贮液箱3,和一个作为连接贮液箱3和热交换器本体10的接合元件的块凸缘4。
在该热交换器本体10中,在将热交换器本体10分开成冷凝部分1和再冷却部分2的隔壁16b的端部中形成一个开口1b,该开口1b构成了冷凝部分出口1b。其它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
另外,贮液箱3还设有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对于块凸缘4,在贮液箱3侧的块凸缘4的上表面上,设有一个水平截面为圆形且能够装配前述贮液箱3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35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另外,在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底面中,形成一个水平截面为圆形并能够装配贮液箱3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6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
另外,在块凸缘4的集管侧部分设有一个埋入部分44。
在该块凸缘4中,形成一个用于连通冷凝部分1和贮液箱3的入口流动通道4a,和一个用于连通贮液箱3和再冷却部分2的出口流动通道4b。
入口流动通道4a具有一个向埋入部分44的上表面开口的端部(入口侧端部),一个垂直向下延伸然后倾斜向上延伸的中间部分,以及向入口凹形台阶部分45的周边的内部下端开口的另一端(出口侧端部)。
出口流动通道4b具有一个向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6的底面开口的端部(入口侧端部),一个水平延伸的中间部分,以及向埋入部分44的侧面开口的另一端(出口侧端部)。
块凸缘4的该埋入部分44从集管的侧向插入集管11中,并埋入其中,从而位于隔壁16b下面,形成在埋入部分44两侧的凸缘元件44a气密地紧固到集管11上。在这种状态下,埋入部分44的上表面气密地紧固到隔壁16b的冷凝部分出口1b的圆周上,向埋入部分44的上表面开口的入口流动通道4a的入口侧端部与冷凝部分出口1b相通。另外,向埋入部分44的侧面开口的出口流动通道4b的出口侧端部在对应于再冷却部分2的位置与集管的内部空间相通,该出口流动通道4b的出口侧端部构成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2a。
本实施例中,入口流动通道4a的出口侧端部位于对应于再冷却部分2的上部而低于冷凝部分出口1b的高度上。
如图20和21中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该块凸缘4的入口和出口凹形台阶部分45和46装配到贮液箱3的入口和出口凸形台阶部分35和36中,贮液箱3的上部用与前述相同的支架6固定到其中一个集管11上。
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的部件,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中,可获得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块凸缘4的一部分(埋入部分44)以埋入状态设置在集管11中,可以忽略埋入部分44占用的空间,因而可实现小型化。
另外,通过在埋入状态下将一部分块凸缘4设置集管11中,将连接到块凸缘4上的贮液箱3可接近其中一个集管11。因此可以进一步使整个热交换器小型化。
尽管用于连通冷凝部分出口1b和贮液箱入口3a的入口流动通道4a形成在块凸缘4中,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如图23中所示,构成整个入口流动通道的一部分的管道70可以外部连接。也就是说,入口流动通道管道70的入口侧端部与热交换器本体10的冷凝部分出口1b相连,而其出口侧端部与块凸缘4相连。然后,流出冷凝部分出口1b的制冷剂通过入口流动通道管道70引入块凸缘4中的入口流动通道中,然后引入贮液箱3中。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3中所示,通过将入口流动通道管道70的出口侧端部(块凸缘侧端部)设置在低于入口侧端部(集管侧端部)的一个位置,可将整个贮液箱设置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因此,由于这种结构产生的前述效果,可以更加确保地例如减小尺寸和重量,并提高性能等。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尽管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与箱主体分开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可应用于与箱主体一体成形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上。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所谓的再冷却系统冷凝器,即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在热交换器本体中形成一个再冷却部分。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再冷却部分不是形成在热交换器本体中。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位于箱主体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是通过在其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隆起部分形成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例如可在箱主体的周边上形成一个凹形槽(挤压台阶部分),可将一个支架装配到该槽中。
另外,尽管该挤压台阶部分形成在箱主体的周边上从而在其圆周方向连续延伸,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用一个或多个突起部分构成挤压台阶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中,入口和出口形成元件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热交换器上。
另外,显然,热交换器本体中的通路数量或者每个通路的热交换管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贮液箱的下端可以确保地与接合元件连接,不需要增大贮液箱底壁的下壁厚度来通过螺栓将下壁紧固到接合元件上。因而能够减小尺寸和重量并增大箱体容积。因此,可以加大制冷剂在再冷却状态下的稳定性范围,并能够防止制冷剂密封量的过剩和不足。因此可以优化制冷剂的量,使制冷性能稳定。另外,由于可以省略用于将贮液箱紧固到接合元件上的螺栓拧紧操作,可以容易地进行贮液箱的装配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除根据第一方面的效果之外,可通过简单地将用于形成在贮液箱下端的入口和出口的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用于形成在接合元件上表面上的入口和出口的凹形台阶部分中,而正确和简单地将贮液箱与接合元件连接。因此能够简单而正确地将贮液箱连接到接合元件上。
根据本发明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除了根据第一方面的效果之外,贮液箱的安装位置可整体设置在一个较低位置。因而可使用较长的贮液箱,这样又保证了足够的箱体容积。因此可以扩大制冷剂在再冷却状态下的稳定性范围,能够防止制冷剂密封量的过剩和不足,并能够优化稳定制冷剂的密封量。因此,可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另外,由于可将较长的箱体用作贮液箱,能够较小直径的箱体,同时保证足够的箱体容积。另外,可以减小尺寸和重量,这样又能够减小整个制冷系统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除了根据第一方面的效果之外,由于通过入口流动通道流出的制冷剂储存在液体滞留部分,制冷剂流速将下降,然后通过贮液箱入口引入箱体中,可以平稳和高效地消除泡沫。因此,能够确保地仅提取出稳定的液化制冷剂,可以稳定地操作制冷循环。因而能够确保地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另外,由于改进了泡沫消除而能够稳定地供应液化制冷剂,贮液箱在尺寸和重量上可以减小。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除了根据第一方面的效果之外,由于制冷剂以减小的流速通过大直径的贮液箱入口引入贮液箱中,能够平稳和高效地消除制冷剂的泡沫。因此在贮液箱中,只有稳定的液化制冷剂能够确保地提取出。因此能够稳定地操作制冷循环,并能够更加确信地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另外,由于改进了泡沫消除性能而能够稳定地供应液化制冷剂,能够减小尺寸和重量,这样又能够减小整个制冷系统的尺寸和重量。
由于本发明的第八(第8)至第十四(第14)方面规定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第一(第1)至第七(第7)方面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本申请要求分别在2001年3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1-57829、2001-57831、2001-57849和2001-57852以及分别在2001年7月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302646、60/302657、60/302690和60/302708的优先权,它们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结合作为参考。
这里使用的术语和短语用作描述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术语,且在使用这些术语和短语时,不会排除任何所示和所描述的特征的等同物或其部分,但已经认识到,在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修改。
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及制冷系统可以适当地用于例如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包括一个支架主体和一个与上述支架主体分开的一侧围绕元件,其中上述围绕部分由设置于上述支架主体上并沿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半个周边设置的一侧围绕部分以及设置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上并沿上述箱主体的另一侧半个周边设置的另一侧围绕部分构成,其中上述接合部分由上述支架主体的一个端部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一端设有一个垂直延伸的螺纹件插槽,其中在上述箱主体的整个周边由上述一侧围绕部分和上述另一侧围绕部分环绕的状态下将插入上述螺纹件插槽中的螺纹件拧紧到上述支架主体中,从而将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固定到上述支架主体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另一端以可垂直滑动的方式连接到上述支架主体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另一端设有一个垂直延伸的轴向部分,其中上述支架主体设有一个轴向部分保持槽,所述轴向部分保持槽以上述轴向部分可垂直滑动并可绕上述轴向部分旋转的方式容纳上述轴向部分。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的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主体设有一个用于将上述螺纹件紧固在其中的螺纹件孔,其中上述螺纹件紧固在上述螺纹件孔中。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一端设有一个第一螺纹件插孔和一个第二螺纹件插孔,其中分别插入上述第一螺纹件插孔和第二螺纹件插孔中的一个第一螺纹件和一个第二螺纹件在上述箱主体的整个周边由上述一侧围绕部分和上述另一侧围绕部分环绕的状态下拧紧到上述支架主体中,从而将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固定到上述支架主体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螺纹件插孔是一个垂直延伸的狭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侧围绕元件在其另一端以可垂直滑动的方式连接到上述支架主体上。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主体设有用于将上述第一螺纹件和上述第二螺纹件紧固在其中的一个第一螺纹件孔和一个第二螺纹件孔,其中上述第二螺纹件紧固在上述第二螺纹件孔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螺纹件是一个合成树脂模制件,所述模制件具有一个将插入上述第二螺纹件孔中的轴向部分和一个设置于上述轴向部分的端部的周边上的防止拉出部分,上述防止拉出部分能够弹性收缩。
15.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上述热交换器本体从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流出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冷凝制冷剂;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贮液箱的下表面上设有一个向下突出的凸形台阶部分,而上述接合元件在上述接合元件的上表面设有一个凹形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上述凹形台阶部分中的状态下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18.如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19.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所述箱主体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表面上有一个挤压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下端上的入口和出口部分;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向上述一个集管的接合表面开口并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连通,另一端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及一个一端与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下表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部端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入口,及一个形成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且上述贮液箱由上述支架向下压的状态下,将上述贮液箱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22.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23.如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为圆形截面,其中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制成使其轴向中心与上述贮液箱的轴向中心重合。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的周边上设有一个在侧部突出的防止拉出突起,其中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在其内部周边上设有一个突起引入凹口和一个突起配合狭槽,上述突起引入凹口的上端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中的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周边开口并沿其轴线向下延伸,上述突起配合狭槽的一端与上述突起引入凹口的下端相通并沿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内部周边在圆周方向延伸,其中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在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且上述防止拉出突起被插入上述突起引入凹口中的状态下,上述贮液箱绕其一个轴向中心旋转,从而将上述贮液箱紧固到上述接合元件上,而上述防止拉出突起与上述突起配合狭槽配合。
25.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包括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和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的区域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28.如权利要求25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对应于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5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设置于上述一个集管中上述冷凝部分与上述再冷却部分之间的上述隔壁设有一个构成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的开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的一侧部设置在上述一个集管中,从而位于上述隔壁的下表面下方,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入口侧端部向上述接合元件的上述一侧部的上表面开口,并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及其中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在低于上述隔壁的一个位置向上述一个集管内部开口。
30.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入口流动通道管,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管的上述出口侧端部设置在对应于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高度位置。
32.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在上述接合元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上述出口侧端部与上述贮液箱入口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储存制冷剂的液体滞留部分。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及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35如权利要求32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36.如权利要求32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而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侧端部向上述出口侧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其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具有上述贮液箱入口,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具有上述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从而将上述贮液箱连接到上述接合元件上,及其中上述液体滞留部分由在上述贮液箱连接到上述接合元件上的状态下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面部与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之间的间隙构成。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的周边上沿其圆周方向以规则间距形成多个上述贮液箱入口。
38.一种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及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的开口面积制成大于上述贮液箱出口的开口面积。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挤压台阶部分由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隆起部分构成,上述隆起部分在上述箱主体的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40.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及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41.如权利要求38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在上述箱主体中的下部设有干燥剂,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底面上,及其中设置于上述箱主体中的制冷剂流入管的下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而其上端在上述干燥剂上方开口。
42.如权利要求38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上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而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入口侧端部向上述出口侧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其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端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的周边上沿其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距具有上述贮液箱入口,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具有上述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从而将上述贮液箱连接到上述接合元件上。
43.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45.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及一个一端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贮液箱的下表面上设有一个向下突出的凸形台阶部分,而上述接合元件在上述接合元件的上表面设有一个凹形台阶部分,及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凸形台阶部分装配到上述凹形台阶部分中的状态下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中。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47.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表面上有一个挤压台阶部分,和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上的入口和出口部分;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入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的底面中的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端向上述一个集管的接合表面开口并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另一端向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及一个一端与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开口的出口流动通道,其中上述入口和出口部分设有一个形成在其下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的下部端面上的向下突出的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一个形成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的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入口,及一个形成在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中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贮液箱出口,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在上述入口凸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凸形台阶部分分别装配到上述入口凹形台阶部分和上述出口凹形台阶部分中的状态下装配到上述接合元件上,上述贮液箱由上述支架向下压。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另一端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49.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包括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和上述再冷却入口的区域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50.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设置在上述集管中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一个上部冷凝部分和一个下部再冷却部分的隔壁,其中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的下端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冷凝部分出口,用于从上述冷凝部分流出制冷剂,在对应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再冷却部分的一个位置设有一个再冷却部分入口,用于将制冷剂引入上述再冷却部分中;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冷凝部分出口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和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一部分向下延伸,从而将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设置在低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位置的一个位置。
51.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在上述接合元件中上述入口流动通道的上述出口侧端部与上述贮液箱入口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储存制冷剂的液体滞留部分。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和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53.一种制冷系统,其中由一个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对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已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穿过一个减压装置而减压,已减压的制冷剂由一个蒸发器蒸发,然后返回上述压缩机,上述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包括一个热交换器本体,包括一对集管,多个彼此平行地设置于上述一对集管之间的热交换管,上述热交换管的相对端与上述集管相通,以及一个由上述热交换管构成的冷凝部分,其中由上述冷凝部分冷凝的制冷剂流出其中一个上述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一个沿上述一个集管设置的细贮液箱,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箱主体,分别形成在上述箱主体下端并分别与上述箱主体内部相通的一个贮液箱入口和一个贮液箱出口;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冷凝部分出口及其周围接合的接合元件,上述接合元件具有一个上表面,上述贮液箱的下端装配到所述上表面上;及一个用于将上述贮液箱支承到上述一个集管上的支架;其中上述接合元件设有一个入口流动通道,所述入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冷凝部分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和一个与一个贮液箱入口相通的出口侧端部,及一个出口流动通道,所述出口流动通道具有一个与上述贮液箱出口相通的入口侧端部,其中上述贮液箱具有一个形成在上述箱主体的周边上的挤压台阶部分,其中上述支架设有一个与上述一个集管的上述周边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一个围绕上述箱主体的上述周边并与上述挤压台阶部分配合而向下压上述贮液箱的围绕部分,其中上述贮液箱入口的开口面积制成大于上述贮液箱出口的开口面积。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上述一对集管的内部被分开,从而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分成上述冷凝部分和用于再冷却液化制冷剂的一个再冷却部分,其中上述一个集管设有一个与上述再冷却部分相通的再冷却部分入口,和其中上述接合元件中的上述出口流动通道的出口侧端部与上述再冷却部分入口相通。
全文摘要
带有贮液箱的热交换器,具有一个多流型热交换本体(10)、一贮液箱(3)、一个块凸缘(4),该块凸缘(4)具有一个与热交换器本体(10)的冷凝部分出口的周边连接的侧面和一个其上连接贮液箱(3)下端的上端,及一个用于将贮液箱(3)的上部支承到热交换器本体(10)上的支架(6)。在贮液箱(3)的箱主体(31)的上部周边上形成一个凸缘状挤压台阶部分(31a)。支架(6)具有一个待固定到其中一个集管(11)的周边表面上的接合部分(61b),以及环绕箱主体(31)的周边并与挤压台阶部分(31a)的上侧配合而向下压贮液箱(3)的围绕部分(61a)和(62a)。通过这种热交换器,可获得稳定的制冷性能,并可容易地执行装配操作。
文档编号F25B40/02GK1494649SQ0280586
公开日2004年5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2日
发明者濑野善彦, 鸭志田理, 理 申请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