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用制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0302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装箱用制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用制冷机,特别涉及一种外壳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存在集装箱用制冷机,以便冷却用于海上运送的集 装箱内。
在专利文献1中,有人公开过这种集装箱用制冷机。该集装箱 用制冷机设置在一端开着的集装箱主体的开口部。在集装箱用制冷 机的外壳下部形成有与集装箱主体的箱外联通的箱外恻收纳空间。 在该箱外恻收纳空间内收纳有压缩机、冷凝器及箱外风扇等等。 另一方面,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形成有与集装箱主体的箱内联通 的箱内侧收纳空间。此外,在外壳的背面以竖立的方式设置有使集 装箱主体的箱内和箱内侧收纳空间隔开的隔板。隔板与分别设置在 外壳的两侧端部的恻部支柱(side stay)(支柱部件)连结并被支 撑。此外,在所述外壳的使箱外一侧和箱内一侧隔开的外壳主体与 隔板之间形成有空气通风流路。在所述箱内侧收纳空间内设置有箱 内风扇和蒸发器。
在运转所述集装箱用制冷机时,由箱内风扇将箱内空气吸入到 箱内恻收纳空间内。该空气在流过蒸发器时被冷却。冷却后的空气 流出通风流路,重新送到集装箱的箱内。如上所述,在集装箱用制 冷机中, 一边在通风流路内冷却箱内空气, 一边使箱内空气循环, 由此对箱内的储藏物进行冷藏或冷冻。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24990号公报。 发明内容一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 在对这种集装箱从侧面施加挤压荷载(racking load)时,在
外壳主体内产生有向箱内方向施加的应力。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该 应力,外壳主体会被损坏。如图8所示,在现有集装箱用制冷机中, 侧部框架a安装在外壳主体c的背面上部的两侧端部,侧部支柱b 从该侧部框架a的背面安装到外壳主体c的背面下部。因此,因为 侧部支柱b的强度很大,所以即使对集装箱施加挤压荷载,外壳主 体c也不会被损坏,然而,该结构是强度相对所述挤压荷载过大的 结构。此外,因为所述侧部支柱b也有下述问题,g卩因为侧部支 柱b从侧部框架a的背面安装到外壳主体c的背面下部,所以制造 时的侧部支柱b的部件成本比较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 减低支柱的部件成本,并实现相对挤压荷载具有充分的强度的、外 壳的支撑结构。
_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 在本发明中,在集装箱用制冷机的外壳的支撑结构中,使支柱 50从下方一侧支撑侧部框架40。 具体而言,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集装箱用制冷机作为对象, 巨卩安装在集装箱主体la上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在使箱内一侧和 箱外一侧隔开的外壳主体11的下部形成有向箱内一恻鼓起的鼓起 部12。而且,在所述外壳主体11中的鼓起部12背面的两侧恻部 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50。加上,在所述外壳主体ll中的 背面上部的两恻侧部安装有侧部框架40,该侧部框架40位于比鼓 起部12还靠上方的位置上并且从外壳主体11延伸到支柱50的上 端。再加上,所述侧部框架40和支柱50互相连结。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将支柱50安装在外壳主体11中的 背面下部上。支柱50与安装在外壳主体11的上部两侧的侧部框架 40接触。在该状态下,使支柱50和侧部框架40互相连结。因此, 容许外壳主体11根据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力量变形。 这样,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就减低。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侧部框架
4 0的前端下部和支柱5 0的上端部由固定部件固定,使得该侧部框 架40和该支柱50互相连结。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支柱50与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 接触。在该状态下,用固定部件将支柱50的上端部和侧部框架40 的前端下部固定起来。因此,确实地容许外壳主体11根据向箱内 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力量变形。其结果是,对外壳主体ll施 加的应力减低。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支柱50 的上端面形成为水平的固定面53,在所述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 形成有水平的固定面43,以便支柱50的固定面53与该固定面43 接触。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形成在支柱50的上端面上且水平 的固定面53和形成在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且水平的固定面43 接触。支柱50通过所述固定面43、 53从下方一侧支撑侧部框架 40。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固定部件 由螺栓构成,该螺栓将所述恻部框架40和支柱50固定成该侧部框 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柱50的固定面53互相接触的状态。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使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 柱50的固定面53互相接触的状态下,用螺栓将侧部框架40的固 定面43固定在支柱50的固定面53上。这样,支柱50在从下方一 侧支撑侧部框架40的状态下固定恻部框架40和支柱50。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螺栓的数 量为一个。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侧部框架40和支柱50由一个 螺栓固定起来,所以在绕螺栓的轴心的旋转方向上有自由度。因为 确保该自由度,所以容许外壳主体ll进行变形,防止支柱50被损坏。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二到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
5明中,在所述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与支柱50的固定面53之间
设置有密封部件64。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柱
50的固定面53接触的部位配置密封部件64。这样,就能够塞住产
生在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柱50的固定面53之间的缝隙。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空气和水从外壳内部漏出。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密封部件
64为弹性体。
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所述密封部件64具有弹性, 所以在支柱50的长边方向上,也就是说例如在第六方面的发明的 螺栓的轴向上有自由度。因为确保该自由度,所以确实地容许外壳 主体11进行变形。 一发明的效果一 根据所述本发明,在外壳主体11的背面下部的两侧端部安装有 已分割的支柱50。该已分割的支柱50从下方 一侧支撑并固定侧部 框架40。也就是说,在施加挤压荷载的情况下,外壳主体ll根据 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力量向箱内方向变形。这样,就 能够减低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其结果是,外壳 主体11能够相对挤压荷载具备充分的强度。另一方面,因为本发 明所涉及的支柱50设计为分割现有支柱而成的形态,所以能够设 支柱在长边方向上的尺寸为很短的值。其结果是,能够减低支柱50 的部件成本。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恻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和支 柱50的上端部固定起来,所以在施加挤压荷载的情况下,外壳主 体11根据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力量向箱内方向确实地 变形。这样,就能够减低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在支柱50的上端面上形成有水平 的固定面53。此外,在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形成有水平的固定 面43。因此,能够在安装支柱50时安装成支柱50的上端面的固 定面53和恻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的固定面43接触的状态。这样,支柱50就能够从下方一侧支撑侧部框架40。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柱50 的固定面53的接触部位由螺栓固定。因此,能够将支柱50和侧部 框架40固定成支柱50从下方一侧支撑侧部框架40的状态。 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侧部框架40和支柱50由一个 螺栓固定,所以能够在绕螺栓的轴心的旋转方向上确保自由度。其 结果是,容许所述外壳主体11变形,能够防止所述支柱50被损坏。 根据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在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与支柱 50的固定面53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64。因此,能够防止缝隙产生 在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柱50的固定面53接触的部位。其 结果是,能够防止空气和水从外壳10的内部漏出。
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密封部件64具有弹性, 所以能够在支柱50的长边方向上,也就是说例如在第六方面的发 明的螺栓的轴向上确保自由度。因为确保该自由度,所以确实地容 许外壳主体11变形。


[图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和集 装箱主体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从外侧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装箱用制
冷机而得到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结构的安装图。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部件的安装 情况的安装图。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部件的概略图。图6 (a)是显示现有技术所涉及的蒸发器框架和侧部支 柱连接的状况的概略图;图6(b)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 的蒸发器框架和侧部支柱连接的状况的概略图。图7是从集装箱的箱内一侧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装箱用制冷机而得到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从集装箱的箱内一侧看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集装箱
用制冷机而得到的概略立体图。一符号说明一
la集装箱主体
11外壳主体
12鼓起部
40蒸发器框架
43固定凸缘
50侧部支柱
53固定片
64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用制冷机1对用于海
上运送等的集装箱内进行冷却。所述集装箱用制冷机1包括具有压
缩机17、冷凝器13及蒸发器32的制冷剂回路,构成制冷循环。
所述集装箱用制冷机1的外壳10包括使集装箱外部即箱外
一侧和集装箱内部即箱内一侧隔开的外壳主体11、和设置在外壳
IO的背面上(箱内一侧)的隔板48等等。
所述外壳主体ll形成为铝制箱内外壳lla和由FRP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纤维增强塑胶)形成的箱外外壳lib的双层
结构。在所述箱内外壳lla与箱外外壳lib之间形成有由发泡剂形
成的隔热层llc。 而且,在所述外壳主体11的下部形成有向箱内一侧鼓起的鼓起部12。所述鼓起部12的内部构成为箱外收纳空间Sl,在所述外壳10的背面上部形成有位于比鼓起部12还靠上方的位置上的箱内收纳空间S2。 在所述箱外收纳空间SI内收纳有压缩机17、冷凝器13及箱外风扇14,并收纳有电气装置箱15。在箱内收纳空间S2内安装有蒸发器32和箱内风扇31。
此外,在所述外壳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检查窗18,并设置有换气装置19。 如图3所示,在所述外壳主体11的鼓起部12背面的两侧侧部设置有侧部支柱50,在该外壳主体ll的背面(箱内一侧)上部的两侧侧部设置有作为恻部框架的蒸发器框架40。 所述恻部支柱50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形成为具有从外壳主体11的下端延伸到是鼓起部12的上端且所述蒸发器框架40的下端的位置上的长度。也就是说,所述恻部支柱50构成为比现有技术中的长度短,以分割的方式被构成。 具体而言,在所述侧部支柱50中,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板54的前后两恻折弯而形成有安装片51、 52。这些安装片51、 52
形成为水平方向上的剖面呈日语片假名"〕"字形,在这些安装片51、 52的上端形成有固定片53。在所述安装片51、 52中形成有多个螺栓孔51a、 52a。 一个安装片51通过螺栓安装在鼓起部12的背面上,而隔板48通过螺栓安装在另一个安装片52上。
在所述固定片53中形成有螺栓孔53a,所述固定片53形成为水平的形态,以封闭侧部支柱50的上端面。该固定片53的上表面
形成为水平的固定面。 另一方面,所述蒸发器框架40形成箱内收纳空间S2,从外壳主体11的背面向箱内一恻延伸。所述蒸发器框架40由铝制金属板部件形成,在主体框架47的周围构成有向内侧折弯而形成的上部凸缘45、下部凸缘44、前部凸缘41、后部凸缘42及固定凸缘43。 所述主体框架47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从外壳主体11的背面到恻部支柱50的背面为止的距离 一 致。所述主体框架47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从外壳主体11的上端部到鼓起部12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一致。
在所述前部凸缘41和后部凸缘42中形成有多个螺栓孔41a、42a,前部凸缘41通过螺栓安装在外壳主体11的背面上,隔板48通过螺栓安装在后部凸缘42上。
所述主体框架47的下端及下部凸缘44形成为沿鼓起部12的
上表面延伸,向下方倾斜着向箱内一侧即后边延伸。
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凸缘43形成在主体框架47的下端且箱
内一侧即后端部的位置上。在所述固定凸缘43中形成有螺栓孔43a,该固定凸缘43的下表面对应于侧部支柱50的固定片53构成水平的固定面。所述固定凸缘43由螺栓与侧部支柱50的固定片53固定为一体。
也就是说,所述蒸发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和侧部支柱50的上
端部由固定部件即一个螺栓固定起来,使得所述蒸发器框架40和侧部支柱50连结。 在所述蒸发器框架40的固定凸缘43与侧部支柱50的固定片53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64。如图5所示,该密封部件64形成为与形成在固定凸缘43上的固定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密封部件64由弹性体构成,防止空气和水从箱内外壳lla的内部漏出。 补充说明一下,如图6 (a)所示,若分割侧部支柱50,缝隙就形成在箱内一侧的安装片52上。箱内收纳空间S2内的空气和水会从该缝隙漏出。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 (b)所示,使位于箱内一恻的安装片52的上端向上方延伸来塞住缝隙。这样来防止空气和水从箱内外壳lla的内部漏出。 此外,如图7所示,所述位于左侧和右侧的蒸发器框架40相互之间由连结部件46连结起来,在所述外壳主体11的鼓起部12的背面上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副支柱56。位于中央的副支柱56的上端通过辅助部件55与连结部件46连结。 所述隔板48形成为一张板状,安装在侧部支柱50、蒸发器框架40及副支柱56上,来覆盖外壳主体11的后边。所述外壳主体11的鼓起部12的上方由蒸发器框架40及隔板48划分为所述箱内收纳空间S2,并且鼓起部12与隔板48之间构成为空气通路S3。该空气通路S3的上端与箱内收纳空间S2连通,而该空气通路S3的下端与箱内连通。 —运转动作一在开始运转集装箱用制冷机1时,通过启动压缩机17、箱外风
扇14及箱内风扇31来开始运转。在集装箱用制冷机1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7的喷出制冷剂送向冷凝器13。在冷凝器13内,制冷剂与由箱外风扇14送来的箱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结果是,制冷剂向箱外空气放热而冷凝。
在冷凝器13内冷凝后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减压后送向蒸发器32。在蒸发器32内,制冷剂与由箱内风扇31送来的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结果是,制冷剂从箱内空气吸热而蒸发,箱内空气被冷却。 接着,说明对集装箱施加了挤压荷载的情况下的动作情况。
在从集装箱用制冷机1的外侧的侧面方向施加挤压荷载的情况下,在集装箱用制冷机1中产生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在现有技术中,侧部支柱从蒸发器框架的背面安装到外壳主体的背面下部,具备对付所述应力的强度。因此,外壳主体不会被损坏。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分割侧部支柱50进行安装,所以外壳主体ll根据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ll施加的力量向箱内方向变形。这样,就能够减低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 —实施方式的效果一
根据所述本实施方式,在外壳主体11的背面下部的两侧端部安装有已分割的恻部支柱50。该已分割的恻部支柱50从下方 一恻支撑蒸发器框架40,并由螺栓固定。因此,在对集装箱施加挤压荷载的情况下,外壳主体11根据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力量向箱内方向变形。这样,就能够减低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其结果是,外壳主体11能够相对挤压荷载具备充分的强度。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部支柱50与现有恻部支柱相比已被分割,因而能够设长边方向上的尺寸为很短的值。其结果是,能够减低侧部支柱50的部件成本。
此外,因为所述蒸发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和恻部支柱50的上端部固定起来,所以在施加挤压荷载的情况下,外壳主体11根据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力量而向箱内方向确实地变形。这样,就能够减低向箱内方向对外壳主体11施加的应力。 此外,在所述支柱50的上端面上形成有水平的固定面53。此夕卜,在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形成有水平的固定面43。因此,在安装支柱50时,能够安装成支柱50的上端面的固定面53和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的固定面43接触的状态。这样,支柱50就能够从下方一恻支撑恻部框架40。 此外,所述蒸发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侧部支柱50的固定面53的接触部位由螺栓固定。因此,能够将所述侧部支柱50和蒸发器框架40固定成所述恻部支柱50从下方一侧支撑蒸发器框架40的状态。 此外,在所述蒸发器框架40的固定凸缘43与侧部支柱50的固定片53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64。这样,就能够塞住产生在侧部支柱50的固定面与蒸发器框架40的固定面接触的部位的缝隙。其结果是,防止空气和水从箱内外壳lla的内部漏出。 此外,因为所述密封部件64具有弹性,所以能够在侧部支柱50的长边方向(螺栓的轴向)上确保自由度。因为确保该自由度,所以确实地容许外壳主体11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设为下述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用于集装箱用制冷机1的外壳10的支撑结构。不过,也能够将本发明用于其他机组等的支撑结构。
补充说明一下,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较佳之例,没有对本发明、采用本发明的对象及其用途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一产业实用性一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集装箱用制冷机的外壳支撑结构是有用的。
1权利要求
1.一种集装箱用制冷机,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a)上,其特征在于在使箱内一侧和箱外一侧隔开的外壳主体(11)的下部形成有向箱内一侧鼓起的鼓起部(12),在所述外壳主体(11)中的鼓起部(12)背面的两侧侧部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50),在所述外壳主体(11)中的背面上部的两侧侧部安装有侧部框架(40),该侧部框架(40)位于比鼓起部(12)还靠上方的位置上并且从外壳主体(11)延伸到支柱(50)的上端,所述侧部框架(40)和支柱(50)互相连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和支柱(50)的上端部由固定部件固定,使得该恻部框架(40)和该支柱(50)互相连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50)的上端面形成为水平的固定面(53), 在所述侧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形成有水平的固定面(43),以便支柱(50)的固定面(53)与该固定面(43)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由螺栓构成,该螺栓将所述恻部框架(40)和支柱(50)固 定成该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和支柱(50)的固定面(53)互相接触的状态。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的数量为一个。
6. 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部框架(40)的固定面(43)与支柱(50)的固定面(53)之间设置 有密封部件(64)。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64)为弹性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装箱用制冷机。安装在集装箱主体(1a)上的集装箱用制冷机包括使箱内一侧和箱外一侧隔开的外壳主体(11)。在外壳主体(11)的下部形成有向箱内一侧鼓起的鼓起部(12),在鼓起部(12)背面的两侧侧部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部支柱(50)。另一方面,在外壳主体(11)中的背面上部的两侧侧部安装有位于比鼓起部(12)还靠上方的位置上且从外壳主体(11)延伸到侧部支柱(50)的上端的蒸发器框架(40)。蒸发器框架(40)的前端下部和侧部支柱(50)的上端部由螺栓固定起来。
文档编号F25D23/06GK101688741SQ20088002329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7日
发明者池宫完, 鹈尾崇之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