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540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可燃性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的冷冻循环装置中的部件更换方法。本发明涉及例如在安装已填充有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而构成了冷冻循环后、在现场(设置场所)更换冷冻循环装置的构成部件时的部件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空气调节装置中存在如下的空气调节装置:使制冷剂从室外机循环到中继机并使水等热介质从中继机循环到室内机,从而一边使水等热介质循环到室内机,一边降低热介质的输送动力(例如,专利文献I)。在以往的楼房用多联空调等冷冻循环装置中,有时例如利用燃烧器等来加热制冷剂配管、设备的配管部分等,利用钎焊材料来固定(连接)(进行钎焊)。在这样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的部件破损而不得不进行更换时,通过使用不燃性的制冷剂而将制冷剂回收到回收箱之后,立即用燃烧器等来加热制冷剂配管等、熔融钎焊材料而拆卸,从而能够进行更换。另外,还存在限定了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的部件更换时不着火的作业顺序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010/049998号公报(第3页,图1等)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16885号公报(第7页,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楼房用多联空调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制冷剂在室外机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另外,使水等热介质在中继单元和室内机之间循环。并且,构成为使制冷剂和水等热介质在中继单元进行热交换。因此,虽然防止制冷剂向室内空间的泄漏,但却并未对构成部件的更换时的安全性有特别的规定。例如在利用与以往的部件更换方法同样的方法来更换构成部件时,若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达到比可燃性界限更浓的浓度,则可能会因为燃烧器的火而导致可燃性制冷剂着火等,从而存在安全性方面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示出了构成部件的更换作业顺序,并且,稍稍记载了用于防止着火等的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浓度和压力。但是,却并未对由冷冻循环内的配管的制冷剂的温度所导致的浓度差异有任何的记载,并且,对于所记载的数值,也没有明确记载其计算根据。因此,不能说是通用的更换方法,而且,存在没有定义减压到设定压力为止的时间的课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获得安全的冷冻循环装置,以在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更换构成部件时防止由燃烧器的火等所导致的可燃性制冷剂着火等。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是对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进行更换的方法,该冷冻循环装置利用配管连接用于压缩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能够作为利用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起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进行制冷剂的压力调整的节流装置以及能够作为利用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该冷冻循环装置具有通过开闭对至少收容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中的制冷剂的流入流出进行控制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该方法具有如下步骤:将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并将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来进行运转的运转步骤;泵排空步骤,关闭第一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而停止制冷剂从室外机的流出,使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位于室外机以外的减压区间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机而加以回收,进行减压直到减压区间中的压力成为设定压力或者直到到达设定时间;关闭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的流路关闭步骤;以及通过加热而从制冷剂循环回路拆卸部件来进行更换的部件更换步骤。在室外机的区间中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构成部件发生故障时,能够将残留在制冷剂配管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的量抑制得低,能够不产生着火等地安全地将部件从冷冻循环装置拆卸来更换。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在更换用于构成室外机以外的区间中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的部件时,对制冷剂循环回路内进行减压,例如在制冷剂的浓度为不足可燃界限浓度后,利用燃烧器等进行加热来拆卸并更换部件,所以,能防止制冷剂着火等地安全地进行拆卸等。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系统构成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系统回路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时的系统回路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顺序的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对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利用具有如下设备等的装置,能够使各室内机自由选择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作为运转模式,上述设备构成使具有可燃性的热源侧制冷剂(以下称为制冷剂)、水等作为制冷剂的热介质分别循环的回路(制冷剂循环回路(冷冻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零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不同。另外,利用脚标区分等的多个同种设备等,在没有必要特别区分、特定的情况下,有时省略脚标来记载。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一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和位于室外机I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转换机3。热介质转换机3利用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制冷剂和相对于制冷剂成为负荷(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I和热介质转换机3由导通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转换机3和室内机2由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在室外机I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热介质转换机3被传递到室内机2。室外机I通常配置在楼房等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经由热介质转换机3,将冷能或热能供给到室内机2。室内机2配置在能将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供给到建筑物9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的位置,将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供给到作 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热介质转换机3与室外机I及室内机2是分开的箱体,能够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及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另外,室外机I及室内机2分别用制冷剂配管4和配管5连接,将被从室外机I供给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室内机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用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室外机I和热介质转换机3,用两根配管5连接热介质转换机3和各室内机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用两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连接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转换机3),从而施工变得容易。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热介质转换机3设置在建筑物9内部但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即天花板里面等的空间(下面简称为空间8)内的状态。空间8并非密闭的空间,而是构成为可通过设置于建筑物的通气口 14而与室外空间6通气。建筑物的通气口 14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构成为在制冷剂泄漏到空间8的情况下可通过自然对流或者强制对流来与室外空间6通气以防止空间8的制冷剂的浓度过度上升即可。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室内机2是天花板盒型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天花板埋入型、天花板吊下型等任意种类,只要能将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直接或用管道等吹出到室内空间7即可。在图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使用可燃性的制冷剂。作为可燃性制冷剂,例如使用由化学式为C3H2F4所表示的四氟丙烯(由CF3CF =CH2所表示的HF01234yf、由CF3CH = CHF所表示的HF01234ze等)、由化学式CH2F2所表示的二氟甲烷(R32 )。另外,也可以采用包括它们在内的混合制冷剂,当采用混合制冷剂时,例如,相对于制冷剂量的比例被设定为HF01234yf为80%、R32为20%等。另外,也可以采用R290 (丙烷)等强燃性的制冷剂。因此,只要是居住空间以外的、与屋外多少进行通气的空间,则可以将热介质转换机3设置在任意位置,例如天花板里面以外。例如,热介质转换机3也可以在有电梯等的共用空间被设置在与屋外通风的空间等。在图1中例示了室外机I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I也可以设置在带有换气口的机械室等的被包围的空间内;只要是能相对于室外空间6通气的位置,就可以设置。而且,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转换机3的连接台数不限于图1所图示的台数,可以相应于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来决定台数。
另外,为了防止在制冷剂从热介质转换机3泄漏的情况下制冷剂泄漏到室内空间7,优选构成为使得设置热介质转换机3的空间8与室内7之间不通气。但是,在空间8与室内7之间,即使存在例如配管通过的孔等小的通气口,只要将空间8与室内7之间的通气口的通气阻力设置得比空间8与室外空间6之间的通气口的通气阻力大,就能够将泄漏的制冷剂排出屋外,因此,没有问题。另外,如图1所示,连接室外机I和热介质转换机3的制冷剂配管4通过屋外空间6,或者通过管轴20。管轴是用于使配管通过的管道,用金属等包围其周围,所以,即使在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4泄漏的情况下,也不会向周围扩散。而且,管轴被设置在居住空间以外的非空调对象空间、或者屋外,所以,从制冷剂配管4泄漏的制冷剂从管轴通过非空调对象空间8或者直接被排出屋外,从而不会泄漏到室内。另外,热介质转换机3也可以设置在管轴内。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之一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下面称为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回路构成之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基于图2来说明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详细构成。如图2所示,室外机I和热介质转换机3,经由热介质转换机3所具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热介质转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用配管5连接。关于制冷剂配管4,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室外机I]在室外机I中,用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地搭载有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储液器19。另外,在室外机I中,设有第I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单向阀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和单向阀13d。通过设置第I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单向阀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和单向阀13d,不管室内机2要求什么样的运转,都可以使得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的制冷剂的流动朝向一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制冷剂,并且将该制冷剂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可由例如容量可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作为第一热交换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在制冷运转时起到冷凝器(或散热器)的作用。此时,在从送风机(未图示)供给来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将该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储液器19设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用于储存剩余的制冷剂。单向阀13a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热介质转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容许制冷剂只朝规定方向(从室外机I朝热介质转换机3的方向)流动。单向阀13b设置于第I连接配管4a,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向热介质转换机3。单向阀13c设置于第2连接配管4b,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转换机3返回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单向阀13d设置于热介质转换机3与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容许制冷剂只朝规定方向(从热介质转换机3朝室外机I的方向)流动。第I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I内将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单向阀1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单向阀13a与热介质转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第2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I内将单向阀13d与热介质转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单向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另外,在图3中,例示了设置有第I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单向阀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和单向阀13d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没必要一定设置它们。另外,在室外机I的制冷剂流入流出口侧,设置通过开闭来控制室外机I中的制冷剂的流入流出的流路关闭装置29a、29b。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起到冷凝器的作用时配置于制冷剂流出口侧的配管上的流路关闭装置作为第一流路关闭装置即流路关闭装置29a(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无关地,成为制冷剂流出口侧)。另一方面,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起到冷凝器的作用时配置于制冷剂流入口侧的配管上的流路关闭装置作为第二流路关闭装置即流路关闭装置29b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无关地,成为制冷剂流入口侧)。在此,流路关闭装置29a、29b是手动式的阀的情况居多,但也可以是通电时为开的电磁式的开闭阀。[室内机2]在室内机2分别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借助配管5,与热介质转换机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进行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生成用于供给室内空间7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在该图2中,例示了四台室内机2与热介质转换机3连接的情况,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表示为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另外,与室内机2a 室内机2d相应地,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也是从纸面下侧起表示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另外,与图1同样地,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四台。[热介质转换机3]在热介质转换机3中搭载有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两个节流装置16、两个开闭装置17、两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两个泵21、四个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四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 (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作为负荷侧热交换器,起到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的作用,进行热交换,将存储由室外机I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的制冷剂传递给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冷却。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加热。在此,设置了两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但也可以设置一台,也可以设置三台以上。两个节流装置16 (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减压阀、膨胀阀的作用,使制冷剂减压并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两个节流装置16可以由可控制为开度可变的装置、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两个开闭装置17 (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由二通阀等构成,用于开闭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a设置于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b设置于连接制冷剂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配管。两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 (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由四通阀等构成,对应于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两个泵21 (泵21a、泵21b)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相应地配置,使导通配管5的热介质循环。泵21a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泵21b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
5。两个泵21可以由例如容量可控制的泵等构成。四个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 (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 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由三通阀等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有对应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的个数(这里是四个)。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其三通中的一方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通中的一方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通中的一方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连接。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表示为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四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 (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 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由三通阀等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有对应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的个数(这里是四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其三通中的一方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通中的一方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通中的一方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表示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四个热介质流 量调整装置25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由可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控制流向配管5的流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有对应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的个数(这里是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其两通中的一方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另一方与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表示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另外,在热介质转换机3,设有各种检测装置(两个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四个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四个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和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36)。由这些检测装置检测的信号(温度信息、压力信息)被送到统一控制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动作的控制装置40,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等的控制。两个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 (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a、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b)是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出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a设置于泵21a入口侧的配管5。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b设置于泵21b入口侧的配管5。四个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 (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a 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d)设在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是检测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设有对应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的个数(这里是四个)。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依次表示为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a、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b、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c、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d。四个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 (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a 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是检测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a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b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制冷剂节流装置16a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c设在热介质间热 交换器15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制冷剂节流装置16b之间。与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的设置位置同样地,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压力传感器)36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制冷剂节流装置16b之间,检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节流装置16b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另外,控制装置40由微机等构成,根据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和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从而控制冷冻循环装置的运转。在此,控制装置40可以设置于各单元,也可以设置于热介质转换机3等。热介质导通的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的配管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的配管构成。配管5与热介质转换机3所连接的室内机2的台数对应地分支(这里,被分支成配管5a 配管5d)。配管5由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来决定是使来自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还是使来自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中,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节流装置16和储液器19,构成了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用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了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26并列地连接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形成为多系统。
因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室外机I和热介质转换机3,经由设置于热介质转换机3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热介质转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由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进行热交换。下面,说明冷冻循环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该冷冻循环装置100,按照来自于各室内机2的指示,可用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因此,冷冻循环装置100,可以用全部的室内机2进行相同的运转,也可以用各室内机2进行不同的运转。冷冻循环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包括:驱动着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驱动着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负荷较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和制热负荷较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面,对于各种运转模式,说明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的流动。[全制冷运转模式]图3是表示冷冻循环装置100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循环回路图。在该图3中,以只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另外,下图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流过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在室外机1,切换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得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热介质转换机3,驱动泵21a和泵2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 调整装置25b开放,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全闭,这样,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另外,开放流路关闭装置29a、29b (以下同样)。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 —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和流路关闭装置29a,从室外机I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高压液体制冷剂,经过了开闭装置17a后分支,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两相制冷剂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边将热介质冷却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和流路关闭装置29b再流入室外机I。流入到室外机I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经由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液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冷却的热介质在泵21a和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流出泵21a和泵21b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这时,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控制成满足空调负荷所需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然后,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室内空气吸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然后,通过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泵21a和泵21b吸入。由于不必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 (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所以,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将流路关闭,使热介质不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 (在以下的运转模式中也同样)。[全制热运转模式]图4是表示冷冻循环装置100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循环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只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在图4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在室外机1,切换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得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就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在热介质转换机3,驱动泵21a和泵2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开放,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全闭,这样,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导通第I连接配管4a,通过单向阀13b和流路关闭装置29a,从室外机I流出。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
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分支后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分别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齐U,一边向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该两相制冷剂,通过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和流路关闭装置2%,再次流入室外机I。流入到室外机I的制冷剂,导通第2连接配管4b,通过单向阀13c,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到热源侧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液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加热的热介质在泵21a和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流出泵21a和泵21b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这时,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控制成满足空调负荷所需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然后,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然后,通过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和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泵21a和泵21b吸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图5是表示冷冻循环装置100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循环回路图。在该图5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能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室外机1,切换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得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热介质转换机3,驱动泵21a和泵2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开放,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全闭,这样,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以及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然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成为两相制冷剂。两相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a和流路关闭装置29a,从室外机I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两相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两相制冷剂,一边向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低压两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两相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由此一边将热介质冷却一边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和流路关闭装置2%,再次流入室外机I。流入到室外机I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d,经由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液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加热的热介质在泵21b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冷却的热介质在泵21a的作用下在配管5内流动。被泵21a和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这时,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满足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所必需的流量。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另夕卜,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b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和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泵21b吸入。另外,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再次被泵21a吸入。在此期间,在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下,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不混合地被分别导入具有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制热主体运转 模式]图6是表示冷冻循环装置100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循环回路图。在该图6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热能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室外机1,切换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得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就流入热介质转换机3。在热介质转换机3,驱动泵21a和泵2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开放,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全闭,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导通第I连接配管4a,通过单向阀13b和流路关闭装置29a,从室外机I流出。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转换机
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该低压两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两相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将热介质冷却。该低压两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转换机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和流路关闭装置2%,再次流入到室外机
1流入到室外机I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13c,流入起蒸发器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12。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储液器19,再次被压缩机10吸入。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流动相同。[制冷剂配管4]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具备几种运转模式。在这些运转模式下,制冷剂在连接室外机I和热介质转换机3的配管4中流动。[配管5]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执行的几种运转模式中,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在连接热介质转换机3和室内机2的配管5中流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构成部件的更换方法]空气调节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100通常进行上述那样的动作。在此,考虑到如下情况:例如由于现场的施工失误等而导致水分、灰尘等进入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以及由于经年劣化、设计设想之外的动作等而导致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尤其是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部件(构成部件)破损,从而不得不进行更换。在部件中,例如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那样的、通过用燃烧器等加热钎焊材料以固定制冷剂配管4和部件的钎焊等方法来连接的部件。在此,也可以是如下方法:利用不采用燃烧器而是用电来提高表面温度以加热钎焊材料的方法,来熔化钎焊材料以固定制冷剂配管4和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 由钎焊以外的加热来提高表面温度以固定配管和部件的方法。以往,在由于故障等而更换例如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部件中、设置于室外机I以外的部件时,首先,使制冷剂循环回路A进行制冷运转。然后,关闭位于室外机I的制冷剂流出口侧的流路关闭装置29a,进行泵排空运转。在根据经验运转了适当时间后,关闭位于室外机I的制冷剂流入口侧的流路关闭装置29b,使压缩机停止。之后,通过利用燃烧器烘烤等行为,对连接制冷剂配管和部件的钎焊材料进行加热而使之熔化,将部件从制冷剂配管4拆卸,更换成新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内部,填充着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可燃性制冷剂)。可燃性制冷剂有着火等的可能性。可燃性制冷剂是否着火等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制冷剂浓度有关。制冷剂浓度越低,着火等的可能性就越低,若低于界限,则不会发生着火等。在此,将可燃性制冷剂不着火等的界限浓度(kg/m3)称为“LFL”(Lower Flammability Limit,燃烧下限)。例如,R32 的“LFL”为 0.306 (kg/m3),HF01234yf(四氟丙烯)的 “LFL” 为 0.289 (kg/m3), R290 (丙烷)的 “LFL” 为 0.038 (kg/m3)。另外,可燃性的各制冷剂具有自燃温度(Auto Ignition Temperature),具有当制冷剂浓度超过“ LFL”、在制冷剂环境中存在超过自燃温度的温度的物体时着火等的性质。例如,R32 为 648 ( 0C), HF01234yf (四氟丙烯)为 405 (°C), R290 (丙烷)为 470 ( 0C)0 因此,在以往那样的部件更换方法中,制冷剂配管4内的制冷剂浓度并非为不足“LFL”,所以,如果就这样利用燃烧器加热后拆卸部件,则外部的空气与配管内的制冷剂混合,从而成为空气中存在“ LFL”以上的浓度的制冷剂的状态,从而形成存在自燃温度以上的温度的配管、火焰等的状态,有制冷剂着火等的可能性,是危险的。因此,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100中,需要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的制冷剂的浓度为不足“LFL”、然后用燃烧器等加热制冷剂配管4以更换部件那样的新的部件更换方法。下面对该方法进行说明。
考虑到例如在泵排空运转中,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制冷剂配管4等的室外机I以外的制冷剂配管4、部件的内部的制冷剂回收到室外机I并减压。此时,在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将从流路关闭装置29a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并到达流路关闭装置29b为止的区间(制冷剂的路径。以下称为减压区间)的制冷剂配管
4、部件内的合计内容积设为V (m3)0另外,若将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的制冷剂的平均密度设为P (kg/m3),则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的制冷剂的重量ml (kg)通过(I)式求出。ml = VX P …(I)制冷剂的密度P (kg/m3)表示每单位体积的制冷剂的重量。另一方面,LFL (kg/m3)也是由每单位体积的制冷剂的重量所表示的制冷剂的浓度,都是相同的单位。即,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的制冷剂浓度为LFL (kg/m3)时的体积V Cm3)下的制冷剂的重量m (kg)用(2)式求出。m = VXLFL …(2)另外,在设制冷剂的分子量为M(g/mol)、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的制冷剂浓度为LFL(kg/m3)时的制冷剂的摩尔数为n (mol)时,(3)式成立。n = CmX 1000) /M...(3)另一方面,在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中,在设气体的压力为P (Pa)、气体的体积为V(m3)、气体的摩尔数为n (mol)、气体常数为R (PaXL/ (KXmol))、温度为T (K)时,(4)式所示的气体的状态方 程式成立。在此,气体常数R为8.31447X IO3 (PaXL/ (KXmoD)0PXV = nXRXT...(4)将(2)式和(3)式代入(4)式,则成为(5)式,若将其变形,则成为(6)式。PXV = [{(VXLFL) X1000}/M] XRXT...(5)P = (LFLXRX1000/M) XT...(6)如上所述,若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低于(6)式所表示的压力P,则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制冷剂浓度成为不足“ LFL ”,所以,不会出现制冷剂着火等。接着,对几个制冷剂计算(6 )式。在R32作为制冷剂时,化学式为CH2F2,“LFL”为0.306 (kg/m3),分子量M为52 (g/mol)。若将这些值代入(6)式,则成为(7)式。P = 48.93XT...(7)因此,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通过钎焊等进行部件更换时,若将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减压到不足(7)式所表示的压力P,则即使外部空气与残留在配管内的制冷剂混合,制冷剂浓度也不会超过“LFL”,所以,可以不发生制冷剂着火等地安全地更换部件。在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00停止运转后,成为与周围的空气相同的温度(室温),将该温度设为25°C (298.15 (K))。若将该温度作为冷冻循环装置100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T代入(7)式,则压力P成为14587.8 (Pa)。因此,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时,在利用钎焊等进行部件更换时,作为更具体的压力,将例如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减压到不足14587.8 (Pa),则可以不发生制冷剂着火等地安全地更换部件。在此,在楼房用多联空调中,在运转中,大多在位于压缩机10高压侧的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为约50°C、位于压缩机10的低压侧的蒸发器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为约0°C的状态下运转。因此,若考虑在例如冷冻循环装置100停止运转之后立即更换部件,则在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减压时,将0°C作为冷冻循环装置100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T代入(7)式而获得的压力为13364.6 (Pa),只要减压到不足13364.6 (Pa),则能够更安全地更换部件。在此,在将R32和可燃性比R32更弱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中,如后所述,可以根据各制冷剂成分的“LFL”来决定设定压力,若减压到上述那样的压力,则可以进
一步提闻安全性。接着,假设使用HF01234yf (四氟丙烯)作为制冷剂。在HF01234yf (四氟丙烯)中,化学式为CF3CF = CH2,“LFL”为0.289 (kg/m3),分子量M为114 (g/mol)。若将这些值代入(6)式,则成为(8)式。P = 21.08XT...(8)因此,在使用HF01234yf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通过钎焊等进行部件更换时,若使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不足(7)式所表示的压力,则可以不发生制冷剂着火等地安全地更换部件。另外,若将T = 298.15 (K) (25 (°C ))代入(8)式,则压力 P 成为 6284.4 (Pa)。在通过钎焊等进行部件更换时,作为更具体的压力,将例如制冷剂循环回路A(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减压到不足6284.4 (Pa),则出于与之前同样的理由,能够安全地进行钎焊等,从而能够安全地更换部件。另外,考虑在冷冻循环装置100停止运转之后立即更换部件,在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减压时,将T = 273.15 (K) (O (°C))代入
(8)式而获得的压力为5757.5 (Pa),只要减压到不足5757.5 (Pa),则能够更安全地更换部件。

另外,在将HF01234yf (四氟丙烯)和可燃性比HF01234yf (四氟丙烯)更弱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中,如后所述,可以根据各制冷剂成分的“LFL”来决定设定压力,若减压到上述那样的压力,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接着,假设使用R290 (丙烷)作为制冷剂。在R290 (丙烷)中,化学式为C3H8,“LFL”% 0.038 (kg/m3),分子量M为44.1 (g/mol)。若将这些值代入(6)式,则成为(9)式。P = 7.17XT...(9)因此,在使用R290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在通过钎焊等进行部件更换时,若将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减压到不足(9)式所表示的压力,则可以不发生制冷剂着火等地安全地更换部件。另外,在(9)式中,若代入T = 298.15 (K) (25 (°C )),则压力 P 成为 2136.1 (Pa)。在通过钎焊等进行部件更换时,作为更具体的压力,将例如制冷剂循环回路A(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压力减压到不足2136.1 (Pa),则出于与之前同样的理由,能够安全地进行钎焊等,从而能够安全地更换部件。另外,考虑在冷冻循环装置100停止运转之后立即更换部件,在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减压时,将T = 273.15 (K) (O (°C))代入
(9)式而获得的压力为1957.0(Pa),只要减压到不足1957.0 (Pa),则能够更安全地更换部件。另外,虽然对使用R290 (丙烷)作为制冷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R290 (丙烷)和可燃性比R290 (丙烷)更弱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中,如后所述,可以根据各制冷剂成分的“LFL”来决定设定压力,若减压到上述那样的压力,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接着,在使用多种可燃性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基于各制冷剂成分的“LFL”、根据比率(比例)来决定设定压力是更加正确的。例如在两种制冷剂的情况下,将第一制冷剂成分和第二制冷剂成分的分子量分别设为Ml (g/mol)、M2 (g/mol)。另外,设气体常数为R (PaXL/KXmol),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 (K)。在将第一制冷剂成分和第二的制冷剂成分的可燃性下限分别设为LFLl (kg/m3)、LFL2 (kg/m3)的情况下,压力P (Pa)能够用(10)式求出。在此,虽然并未特别限定,但对于各成分的比率来说,例如制冷剂全体作为100来决定各比率(以下同样)。若能够使冷冻循环装置100内的压力比用(10)式计算的压力P低,则不会产生配管内的制冷剂着火等。P = {(LFL1X第一制冷剂成分的比率+ LFL2X第二制冷剂成分的比率)XRX 1000/(MIX第一制冷剂成分的比率+M2X第二制冷剂成分的比率)} XT...(10)例如,在使用包括HF01234yf和R32的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对于冷冻循环装置100内的压力,可以将不足用(11)式求出的压力P的压力设为设定压力。P = (48.93XR32 的比率 + 21.08XHF01234yf 的比率)XT...(11)另外,若将T = 298.15 (K) (25 (°C ))代入(11)式,则成为(12)式,对于冷冻循环装置100内的压力,将不足(12) 式求出的压力P的压力设为设定压力。P = 14587.8XR32 的比率 + 6284.4XHF01234yf 的比率...(12)例如,在R32 为 20% (= 0.2)、HF01234yf 为 80 % (= 0.8)的情况下,将不足7945.08 (Pa)设为设定压力即可。另外,若将T = 273.15 (K) (O (°C ))代入(11)式,则成为(13)式,对于冷冻循环装置100内的压力,将不足(13)式求出的压力P的压力设为设定压力,从而能够更安全地更换部件。P = 13364.6XR32 的比率 + 5757.5XHF01234yf 的比率…(13)接下来,将对用于由压缩机10将减压区间减压到不足设定压力的设定时间进行说明。在用压缩机10减压的情况下,设压缩机10的冲程容积为Vc (CC)、泵排空运转中的压缩机10的频率为f (Hz)0使减压区间的制冷剂移动到室外机I内而进行减压时的压缩机10的排气速度S (m3/min),用(14)式求出。减压区间的制冷剂配管4、部件内的合计内容积,如上所述,为V (m3)oS = VcXfX60X 10'..(14)在此,在短暂的时间At (min)期间被排气的气体的容积利用SX Δ t (m3)来求出。若将该气体的压力设为P (Pa),则气体的量(压力X容积)成为SXPX At。另一方面,若将在At期间减少的压力设为-AP(Pa),则从容器排出的气体的量用-VX Λ P求出。由于这两者相等,从而得到(15)式。VX ΔΡ = -SXPX At- (15)设时刻O (S)的气体的压力为Pl (Pa),将(14)式代入(15)式,再解(15)式的微分方程,则得到(16)式。P = PlXexp {- (VcXf X60X IO-6) Xt/V}...(16)
展开(16)式,将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内的最终压力(规定的压力)设为P2 (Pa),则减压所需要的时间t (min)能够用(17)式求出。t = {V/ (VcXfX60X ΙΟ—6)} Xloge (P1/P2)= (V/ (VcXfX60X10-6)} X2.303X 1g10 (P1/P2)...(17)减压区间的合计内容积V可以通过用冷冻循环内的制冷剂重量(kg)除以制冷剂的平均密度P (kg/m3)来求出。例如,简单地来说,若将制冷剂的平均密度作为液体密度和气体密度的平均密度而设为500 (kg/m3)、将冷冻循环内的制冷剂重量设为10 (kg),则减压区间的合计内容积V求出为0.02 (m3)。另外,设压缩机10的冲程容积Vc为50 (cc),泵排空运转中的压缩机10的频率f为50(Hz)。此时,压缩机10使减压区间的制冷剂移动到室外机I的排气速度S为0.15 (m3/min),减压区间的初期压力Pl为从制冷运转切换到泵排空运转时的低压侧压力。例如,若考虑混合多个制冷剂而获得相当于R410A的压力,则成为约 800000 (Pa) (800 (kPa))。关于最终压力P2,如之前求出的那样,在制冷剂为R32时是13364.6 (Pa),在制冷剂为HF01234yf时是5757.5 (Pa),在制冷剂为丙烷时是1957.0 (Pa)。若将这些值代入(17)式,则在制冷剂为R32时成为32秒,在制冷剂为HF01234yf时成为39秒,在制冷剂为丙烷时成为47秒。若对冷 冻循环装置100进行该时间以上的减压动作,则能够使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减压区间内的制冷剂密度为不足“LFL”,从而能够安全地更换部件。而且,若减压到与制冷剂温度0°C对应的压力,则能够更安全地更换。因此,若知道减压区间的制冷剂重量(kg)、以及从压缩机10的冲程容积Vc (cc)和泵排空运转中的压缩机10的频率(Hz)求出的排气速度(m3/min),则可以预测到设定压力为止的减压时间。因此,不必一边利用压力计等测定压力一边减压,可以将预测的减压时间作为设定时间地将冷冻循环装置100 (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减压区间内减压到安全的压力。这样,若设定制冷剂的种类或者基于制冷剂的种类的减压目标压力P2、减压区间的合计内容积V以及从压缩机10的冲程容积Vc (cc)和泵排空运转中的压缩机10的频率(Hz)求出的排气速度(m3/min),则可以计算设定时间。通过在设定时间关闭流路关闭装置29a、驱动压缩机10而对减压区间内减压,能够成为不足减压目标压力,所以,不必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上设置压力检测装置就能够安全地更换部件。在此,对于冷冻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 (制冷剂配管4等)的合计内容积V,可以通过实际测量等来获得。另外,也可以根据冷冻循环装置100的机器种类名称或者机器种类容量、延长配管长度等那样的能够推测内容积的值来算出、推测。另外,也可以预先计算这些值和设定时间的关系而记载(制作)线图(图表等)、表等,在现场,根据该线图等来决定该空气调节装置的设定时间。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的更换顺序的流程图。根据图2和图7,对部件的更换处理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开始更换处理(ST1)。首先,将流路关闭装置29a、29b全都打开,以上述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运转(ST2)。然后,关闭流路关闭装置29a (保持流路关闭装置29b打开),进行减压区间的压力的减压(ST3 )。
然后,若减压区间内的压力成为不足设定压力、或者经过了设定时间(ST4),则关闭流路关闭装置2%,并停止压缩机10 (ST5)。此时,减压区间的制冷剂密度成为不足“LFL”。之后,用燃烧器等烘烤冷冻循环装置100 (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部件的钎焊连接部,将部件从配管拆卸(ST6),之后,利用钎焊将更换用的新部件安装于配管(ST7),从而结束处理(ST8)。在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同时产生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时,将与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到与加热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的流路上;将与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到与冷却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的流路上,这样,在各室内机2,可自由地进行制热运转、制冷运转。另外,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只要能切换流路即可,可以是三通阀等的切换三向流路的装置、将两个开闭阀等的进行双向流路开闭的阀通过组合等而成的装置等。另外,还可以使用步进马达驱动式混合阀等的使三向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将两个电子式膨胀阀等的使双向流路的流量变化的阀通过组合等而成的装置等,作为第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这时,还可以防止流路突然开闭引起的水锤。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是二通阀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还可以作为具有三向流路的控制阀而与旁通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旁通管一起设置。另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可以使用步进马达驱动式来控制流过流路的流量,还可以是二通阀、将三通阀·的一端封闭的装置。另外,也可以使用开闭阀等的进行双向流路开闭的装置作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通过反复打开/关闭操作,控制平均的流量。另外,示出了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是四通阀,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双向流路切换阀、三向流路切换阀,以同样的方式使制冷剂流过。对于冷冻循环装置100,说明了可以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各设置一个,将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并排地与它们连接,只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中的一个的构造,也具有同样效果。另外,只连接一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一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时也同样可以成立,这是不言而喻的,进而,作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即使设置了多个进行相同动作的装置自然也没有问题。另外,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内置于热介质转换机3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内置于室内机2内,也可以与热介质转换机3和室内机2分开地构成。作为热介质,例如可以使用载冷剂(防冻液)、水、载冷剂和水的混合液、水和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通过室内机2泄漏到室内空间7内,由于使用安全性高的热介质,因此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另外,通常,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 26d安装送风机并利用送风来促进冷凝或蒸发的情况居多,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 26d,也可以采用利用辐射的板式加热器那样的热交换器;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也可以采用利用水、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热交换器,只要是能够散热或吸热的构造,不限种类,都可以采用。另外,在此,以有四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a 26d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连接几个都可以。另外,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这两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将热介质冷却或/和加热的构造,则可设置几个。另外,泵21a、泵21b并不限定于各设有一个,也可以将多个小容量的泵并排设置。另外,在室外机I的制冷剂流入流出口侧,设置手动阀等可开闭流路的流路关闭装置29a、29b。将设置于制冷剂流出口侧的配管上的一方作为流路关闭装置29a。另一方面,将设置于制冷剂流入口侧的配管上的一方作为流路关闭装置2%。在此,流路关闭装置29a、29b为手动式的阀的情况居多,但也可以是在通电时为开的电磁式的开闭阀。作为冷冻循环装置100,不限于在此说明的方式的装置,在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的直膨式的冷冻循环装置中,也同样成立,起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可以是楼房用的多联空调,也可以是柜式空调,还可以是室内空调,只要是冷冻装置、冷藏装置等使制冷剂在内部循环的冷冻循环装置,可以是任意类型。另外,在流路关闭装置29a、29b是电磁式的开闭阀等的可自动开闭的阀的情况下,在设定了设定压力、设定时间之后,控制装置40进行流路关闭装置29a、29b等的控制,到拆卸上述的部件之前为止自动进行冷冻循环装置100所进行的动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的部件更换方法,在更换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部件时进行全制冷运转,此时关闭流路关闭装置29a,一边通过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减压区间内的压力、压缩 机I的驱动(运转时间)等进行控制一边将制冷剂回收到室外机I中,在对减压区间内减压而使得残留在减压区间内的可燃性制冷剂的浓度下降到不足可燃界限浓度之后,使用燃烧器等来进行拆卸,所以,能够不会产生着火等地、安全地将部件从冷冻循环装置拆卸、更换。在决定设定时间时,由于基于循环的制冷剂、减压区间的合计内容积、压缩机10的冲程容积、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来决定设定时间,所以,能够与压缩机10的能力相应地设定用于将减压区间中的制冷剂回收到室外机I的适当时间。此时,将参数和设定时间的关系预先制成线图等,从而能够在例如现场得到适合于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定时间。另外,通过根据各制冷剂的“LFL”、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温度等算出设定压力,从而能够得到适合于冷冻循环装置100的设定压力。符号说明I热源机(室外机);2、2a、2b、2c、2d室内机;3、3a、3b热介质转换机;4、4a、4b制冷剂配管、5、5a、5b、5c、5d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I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四通阀);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b、13c、13d单向阀;14通气口 ;15a、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a、16b、16c节流装置;17a、17b开闭装置;18a、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储液器;20管轴;21a、21b泵(热介质送出装置);22a、22b、22c、22d第
I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b、23c、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a、25b、25c、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a、26b、26c、26d利用侧热交换器;29a、29b流路关闭装置;31a、31b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4、34a、34b、34c、34d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5、35a、35b、35c、35d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6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40控制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 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是对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进行更换的方法,该冷冻循环装置利用配管连接用于压缩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能够作为利用热交换使上述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起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进行制冷剂的压力调整的节流装置以及能够作为利用热交换使上述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该冷冻循环装置具有通过开闭而对至少收容上述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中的上述制冷剂的流入流出进行控制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将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并将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来进行运转的运转步骤; 泵排空步骤,关闭上 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而停止制冷剂从上述室外机的流出,使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位于上述室外机以外的减压区间的制冷剂流入上述室外机而加以回收,进行减压直到上述减压区间中的压力成为设定压力或者直到到达设定时间; 关闭上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的流路关闭步骤;以及 通过加热而从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拆卸上述部件来进行更换的部件更换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制冷剂的种类或者基于上述制冷剂的种类的压力、通过测定或者推测而得到的上述减压区间的合计内容积、上述压缩机的冲程容积以及上述泵排空步骤中的上述压缩机的驱动频率,来决定上述设定时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将上述制冷剂的种类或者基于上述制冷剂的种类的压力、通过测定或者推测而得到的上述减压区间的合计内容积、上述压缩机的冲程容积以及上述泵排空步骤中的上述压缩机的驱动频率与上述设定时间之间的关系制成线图,来决定上述设定时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制冷剂的分子量为M (g/mol)、气体常数为R (PaXL/KXmol)、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 (K)、制冷剂的可燃性下限为LFL (kg/m3)的情况下,将不足由LFLX 1000XRXT/M (Pa)所表示的值的压力作为上述设定压力。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是R32、或者将R32和可燃性比R32更弱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在设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 (K)的情况下,将不足由48.93XT (Pa)所表示的值的压力作为上述设定压力。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设定压力为不足13364.6 (Pa)。
7.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是HF01234yf、或者HF01234yf和可燃性比HF01234yf更弱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齐U,在设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 (K)的情况下,将不足由21.08XT(Pa)所表示的值的压力作为上述设定压力。
8.如权利要求1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设定压力为不足5757.5 (Pa)。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是R290、或者R290和可燃性比R290更弱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在设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 (K)的情况下,将不足由7.17XT (Pa)所表示的值的压力作为上述设定压力。
10.如权利要求1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设定压力为不足1957.0 (Pa)。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是至少包括第一制冷剂成分和第二制冷剂成分这两种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在设第一制冷剂成分和第二制冷剂成分的分子量分别为Ml (g/mol)和M2(g/mol)、气体常数为R (PaXL/KXmol)、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K)、第一制冷剂成分和第二制冷剂成分的可燃性下限分别为LFLl (kg/m3)和LFL2 (kg/m3)的情况下,将不足由(LFL1X第一制冷剂成分的比率+ LFL2X第二制冷剂成分的比率)X1000XRXT/ (MIX第一制冷剂成分的比率+ M2X第二制冷剂成分的比率)(Pa)所表示的值的压力作为上述设定压力。
12.如权利要求1至3、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剂是包括HF01234yf和R32的混合制冷剂,在设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的代表温度为T (K)的情况下,将不足由(48.93XR32的比率+ 21.08XHF01234yf的比率)XT (Pa)所表示的值的压力作为上述设定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至3、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设定压力为不足由13364.6XR32的比率+ 5757.5XHF01234yf的比率(Pa)所表示的值。
14.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利用配管连接用于压缩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能够作为利用热交换使上述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起作用的第一热交换器、进行制冷剂的压力调整的节流装置以及能够作为利用热交换使上述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热交换器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该冷 冻循环装置具有: 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通过开闭而对至少收容上述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中的上述制冷剂的流入流出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使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且使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来进行运转,关闭上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进行减压直到上述减压区间的压力成为设定压力或者直到到达设定时间,使上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关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中更换构成部件时燃烧器的火等不会使可燃性制冷剂着火等的安全的冷冻循环装置。冷冻循环装置(100)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10)、热源侧热交换器(12)、节流装置(16)、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并具有控制用于收容压缩机(10)、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室外机(1)的制冷剂的流入流出的第一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29a、29b),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具有如下步骤泵排空步骤,在运转中关闭第一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29a),使位于室外机(1)以外的减压区间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机(1)而加以回收,进行减压直到减压区间中的压力成为设定压力为止或者直到到达设定时间为止;流路关闭步骤,关闭第二制冷剂流路关闭装置(29b);以及部件更换步骤,通过加热将部件从制冷剂循环回路拆卸而进行更换。
文档编号F25B45/00GK103229008SQ20108007025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日
发明者山下浩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