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6017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射器,特别是一种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满液式冷水机组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排口相接的冷凝器、与冷凝器相接的蒸发器等,该制冷系统的回油方式基本上是重力回油和直接回油两种。[0003]a)、重力回油[0004]重力回油是安装时将蒸发器位置提高,再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从蒸发器适当位置引出来,借助高度差使富油制冷剂向下流入一热交换器,与来自冷凝器的高温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蒸发,使之成为气态再进入压缩机。这种回油方式也称为热虹吸式回油。[0005]重力回油系统,在蒸发器内取油的位置将会影响其回油的成功与否,实际运转中的液位能否与其匹配更是决定回油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液位的控制(即制冷剂流量的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增加液位浮球阀,成本要高出很多,系统也较复杂。再者,从蒸发器的回油量(液态制冷剂与冷冻油的混合液)也要控制,否则进入换热器的混合液体过多将降低机组的制冷能力,也会因制冷剂无法完全蒸发而吸入压缩机引起液压缩。由于高度差是重力回油系统的回油动力,因此对于现场场地、房间条件有局限的情况下,实现重力系统回油就显得有些困难了。[0006]b)、直接回油[0007]直接回油,没有驱动力,只是使制冷剂与冷冻油的泡沫直接通过一些处理后吸入压缩机内。这种回油,一旦泡沫过多将造成液压缩,这种泡沫并非随意的泡沫,此时的控制至关重要。对于满液式机组,若采用直接回油法则不太合适用,因为采用高压侧液位控制只关注冷凝器的液位而忽略了蒸发器的液位,但直接回油法的效果却取决于蒸发器的液位, 即使高压侧液位正常,低压侧仍有可能液位过低,此时回油就有困难,但为了实现回油,满液式机组直接回油须采用增加节流孔板方式,且要在节流孔板之外再加一套监控系统,以增加直接回油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满液机组直接回油系统复杂,成本相对较高。发明内容[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对部件的安装位置没有严格要求、利用系统自身的高压流体作为动力、回油效果好、成本低的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0009]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包括外壳,在外壳的一侧设有流体喷嘴,另一侧设有流体温合扩散体;所述的流体喷嘴位于外壳内侧的一端有喷射孔,喷射孔为锥孔, 自内向端头方向孔径逐渐变大;所述的流体混合扩散体的内孔自内端头向外依次由吸入锥孔、流体混合孔、锥形扩散孔组成;在外壳的侧面接有二次流体进入管。[0010]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其中所述的喷射孔小端直径Dl为I. O I. 4毫米,孔长L2为9 12毫米,锥角为5° 7° ;所述的流体混合孔(7)为圆柱孔且直径D3为3 7毫米,孔长L4与直径D3的比值为3. 5 5 ;喷射孔的端头距流体混合孔入口的距离L3与流体混合孔的直径D3的比值为I. 5 2. 5。[001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安装时引射器的入口与系统高压部分即压缩机排气侧相接,引射器出口与压缩机的介质入口相接,引射器的二次流体进入管与蒸发器的回油口相接。系统运行时利用引射器回油,其动力源是引射器所引诱的压力差而导致的抽吸作用,因此蒸发器的位置就不必再提高,克服了重力回油的缺点。自压缩机排气侧引出高压制冷剂进入引射器,由于引射器的内部孔型构造,此时即可将富含冷冻油和液态制冷剂的混合液体从蒸发器的适当位置抽吸出来,再混合进入压缩机或吸气管。使用引射器提高了系统回油可靠性,使冷水机组在各种工况下回油率达到100%,不会发生因回油问题而造成的机组故障;降低冷水机组用于回油的能耗,并降低对满液式机组油分效率的要求, 从而降低排气通过油分的压力损失,使冷水机组的能效比提高10%。


[0012]图I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2是引射器在系统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I所示2为外壳,在外壳2的一侧设有流体喷嘴1,流体喷嘴I与外壳2之间为螺纹连接并加装密封圈以防泄漏。外壳2的另一侧设有流体混合扩散体6,流体混合扩散体6与外壳2之间为螺纹连接并加装密封圈以防泄漏。[0015]流体喷嘴I位于外壳2内侧的一端有喷射孔4,喷射孔4为锥孔,锥度方向是自内向端头方向孔径逐渐变大,在喷射孔4与喷嘴I内腔之间有一段喷嘴内锥孔3用于流体在流体喷嘴I内的过渡。喷射孔4小端直径Dl为I毫米或I. I毫米或I. 2毫米或I. 3毫米或I. 4毫米,即在I. O I. 4毫米之间均可,孔长L2为9毫米或10毫米或11毫米或12毫米,即在9 12毫米之间均可,锥角为5°或6°或7°,即在5° 7°之间均可。[0016]流体混合扩散体6的内孔自内端头向外依次由吸入锥孔5、流体混合孔7、锥形扩散孔8组成。流体混合孔7为圆柱孔且直径D3为3毫米或4毫米或5毫米或6毫米或7 晕米,即在3 7晕米之间均可。孔长L4与直径D3的比值为3. 5或4或5,即在3. 5 5 之间均可。[0017]喷射孔4的端头距流体混合孔7入口的距离L3与流体混合孔7的直径D3的比值为I. 5或2或2. 5,即在I. 5 2. 5之间均可。[0018]混合扩散体6上位于喷射孔4的端头和流体混合孔7入口之间加工有吸入锥孔 5。[0019]在外壳2的侧面接有二次流体进入管9。二次流体进入管9的内端管口处与喷射孔4的端口、吸入锥孔5、流体混合孔7的入口相连通。[0020]上述各尺寸参数对于不同容量、不同制冷剂、不同工况的冷水机组有不同的最优值以保证引射器在变工况和部分负荷下也能有较高的引射效率。[0021]如图2所示安装时引射器12的入口与系统高压部分即压缩机13排气侧或冷凝器14出口相接,引射器12出口与压缩机13的介质入口相接,引射器12的二次流体进入管 9与蒸发器15的回油口相接。系统运行时利用引射器12回油,其动力源是引射器12所引诱的压力差而导致的抽吸作用,因此蒸发器15的位置就不必再提高,克服了重力回油的缺点。自压缩机13排气侧引出高压制冷剂进入引射器12,由于引射器12的内部孔型构造,此时即可将富含冷冻油和液态制冷剂的混合液体从蒸发器15的适当位置抽吸出来,再混合进入压缩机13或吸气管。使用引射器12提高了系统回油可靠性,使冷水机组在各种工况下回油率达到100%,不会发生因回油问题而造成的机组故障;降低冷水机组用于回油的能耗,并降低对满液式机组油分效率的要求,从而降低排气通过油分的压力损失,使冷水机组的能效比提1 10%。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2),在外壳(2)的一侧设有流体喷嘴(I),另一侧设有流体混合扩散体(6 ); 所述的流体喷嘴(I)位于外壳(2)内侧的一端有喷射孔(4),喷射孔(4)为锥孔,自内向端头方向孔径逐渐变大; 所述的流体混合扩散体(6)的内孔自内端头向外依次由吸入锥孔(5)、流体混合孔(7)、锥形扩散孔(8)组成; 在外壳(2)的侧面接有二次流体进入管(9)。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射孔(4)小端直径Dl为I. O I. 4毫米,孔长L2为9 12毫米,锥角为5° 7° ;所述的流体混合孔(7)为圆柱孔且直径D3为3 7毫米,孔长L4与直径D3的比值为3. 5 5 ;喷射孔(4)的端头距流体混合孔(7)入口的距离L3与流体混合孔(7)的直径D3的比值为I. 5 2. 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冷水机组的引射器,包括外壳,在外壳的一侧设有流体喷嘴,另一侧设有流体温合扩散体;流体喷嘴位于外壳内侧的一端有喷射孔,喷射孔为锥孔,自内向端头方向孔径逐渐变大;流体混合扩散体的内孔自内端头向外依次由吸入锥孔、流体混合孔、锥形扩散孔组成;在外壳的侧面接有二次流体进入管。系统运行时利用引射器回油,克服了重力回油和直接回油的缺点。提高了系统回油可靠性,使冷水机组在各种工况下回油率达到100%,不会发生因回油问题而造成的机组故障;降低冷水机组用于回油的能耗,并降低对满液式机组油分效率的要求,从而降低排气通过油分的压力损失,使冷水机组的能效比提高10%。
文档编号F25B31/00GK202813892SQ20122041397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1日
发明者曹兴中, 王恕清, 司作圣, 韩薇 申请人: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