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355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该换热器包括进口管、出口管和至少一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流路、至少一第二换热流路、第三换热流路;进口管与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端和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通过相应连接管连通;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通过相应连接管连通;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通过相应连接管连通;第三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出口管连通;并在相应连接管上设置相应的截止阀,通过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截止阀,可改变换热器的流路,降低了空调器的调试难度,从而降低了空调器调试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专利说明】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换热器是空调器的核心部件,其流路的布置直接影响到空调器的能效比。研发人员对空调器的初期开发过程中,通常凭经验布置换热器的流路,并根据该流路制作换热器样机,进行性能测试。一旦该样机不能满足能效要求,则需重新布置换热器的流路,并根据新的换热器流路再次制作样机。若新设计的样机还是不能满足能效要求,则需再次重复上述繁琐的步骤,直至找到最优的换热器流路为止。
[0003]若第一种方案恰好满足能效要求,则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都较少。但在实际操作中,第一种方案常常很难满足能效要求,从而使得空调器的调试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降低空调器的调试难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进口管、出口管和至少一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流路、至少一第二换热流路、第三换热流路;进口管与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连通;进口管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进口管与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截止阀;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二截止阀;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三截止阀;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上设有第四截止阀;第三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出口管连通。
[0006]优选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若干第一 U形管和第一跨接弯头,第一跨接弯头位于两相邻第一 U形管间,以将若干第一 U形管依次连通。
[0007]优选地,第二换热流路包括若干第二 U形管和第二跨接弯头,第二跨接弯头位于两相邻第二 U形管间,以将若干第二 U形管依次连通。
[0008]优选地,第三换热流路包括若干第三U形管和第三跨接弯头,第三跨接弯头位于两相邻第三U形管间,以将若干第三U形管依次连通。
[0009]优选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一分流管组件、第二分流管组件、第三分流管组件和第四分流管组件;第一分流管组件包括与进口管连通的第一总管、与第一换热流路入口端连通的第一分管、以及与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二分管,其中,第一总管、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内部相互连通;第二分流管组件包括与第一换热流路出口端连通的第二总管、与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三分管、以及与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连通的第四分管,第二总管、第三分管和第四分管内部相互连通;第三分流管组件包括与第二换热流路入口端对应连通的第三总管、与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五分管、以及与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六分管,第三总管、第五分管和第六分管内部相互连通;第四分流管组件包括与第三换热流路入口端连通的第四总管、与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七分管、以及与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八分管,第四总管、第七分管和第八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0010]优选地,第二换热流路为至少两个时,任意两第二换热流路中靠近第一换热流路的一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另一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用于连通两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五连接管,第五连接管上设有第五截止阀。
[0011]优选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五分流管组件,第五分流管组件包括与第二换热流路出口端对应连通的第五总管、与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九分管、以及与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十分管,其中,第五总管、第九分管和第十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0012]优选地,第三分流管组件还包括与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十一分管,其中,第三总管、第五分管、第六分管和第十一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进口管、出口管和至少一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流路、至少一第二换热流路、第三换热流路;进口管与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连通;进口管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进口管与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截止阀;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二截止阀;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三截止阀;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上设有第四截止阀;第三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出口管连通。
[001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口管、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之间设置相应的连接管,以将进口管、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相应连通,并在相应连接管上设置相应的截止阀,通过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截止阀,可改变换热器的流路,降低了空调器的调试难度,从而降低了空调器调试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I进I出的等效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的2进I出的等效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1中的第一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1中的第二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图1中的第三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图1中的第四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图8中的第五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0025]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6]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进I出的等效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2进I出的等效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进口管10、出口管20和至少一换热单元30,换热单元30包括第一换热流路301、至少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第三换热流路303 ;进口管10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入口端连通;进口管10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进口管10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第一连接管304,第一连接管304上设有第一截止阀3041 ;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301和第二换热流路302的第二连接管305,第二连接管305上设有第二截止阀3051 ;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301和第三换热流路303的第三连接管306,第三连接管306上设有第三截止阀3061 ;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二换热流路302和第三换热流路303的第四连接管307,第四连接管307上设有第四截止阀3071 ;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出口端与出口管20连通。
[0027]应当说明的是,换热单元30的数量和第二换热流路30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上述换热单元30为一个时,该换热器为单排换热器;换热单元30为多个时,该换热器为多排换热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单排换热器作出详细说明。该换热器可设置于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当设置于空调室外机时,进口管10与空调器的压缩机连通,出口管20与空调器的节流装置连通;当设置于空调室内机时,进口管10与空调器的节流装置连通,出口管20与空调器的压缩机连通。
[0028]本实施例中以一个第二换热流路302为例作出详细说明。
[0029]在调试过程中,冷媒通过进口管10流入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入口端,通过打开第三截止阀3061,或打开第二截止阀3051和第四截止阀3071,冷媒可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流出,从而形成第一冷媒流路。工作时,冷媒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流出后,经第三连接管306流出,或经第二连接管305流出。
[0030]在调试过程中,通过打开第一截止阀3041,冷媒可从进口管10经第一连接管304流入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或打开第二截止阀3051,冷媒可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经第二连接管305流入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通过打开第四截止阀3071,冷媒可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流出,从而形成第二冷媒流路。工作时,冷媒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流出后,经第四连接管307流出。
[0031]在调试过程中,通过打开第三截止阀3061,冷媒可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经第三连接管306流入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入口端;或打开第四截止阀3071,冷媒可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经第四连接管307流入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入口端。冷媒流经第三换热流路303后,从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出口端流出。由于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出口端与出口管20连通,最终冷媒经出口管20流出换热器。
[003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管将第一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对应连通,并在连接管上设置截止阀,通过打开或关闭相应的截止阀,从而实现不同的分流效果,改变换热器的流路。例如当关闭第一截止阀3041和第三截止阀3061,打开第二截止阀3051和第四截止阀3071,可实现I进I出的流路;当关闭第二截止阀3051,打开第一截止阀3041、第三截止阀3061和第四截止阀3071,可实现2进I出的流路。由于通过一台换热器可实现多种换热流路,因此降低了空调器的调试难度,从而降低了空调器调试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0033]进一步地,第一换热流路301包括若干第一 U形管3011和第一跨接弯头3012,第一跨接弯头3012位于两相邻第一 U形管3011间,以将若干第一 U形管3011依次连通。
[0034]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流路301包括4个第一 U形管3011和3个第一跨接弯头3012,第一 U形管3011平行设置,且相邻第一 U形管3011的端口之间通过第一跨接弯头3012连通,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多个第一 U形管3011通过第一跨接弯头3012连通,并形成一个首尾相通的蛇形盘管式的通道,使冷媒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入口端流入后,可经该蛇形盘管式通道流出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应当说明的是,第一 U形管3011和第一跨接弯头30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0035]进一步地,第二换热流路302包括若干第二 U形管3021和第二跨接弯头3022,第二跨接弯头3022位于两相邻第二 U形管3021间,以将若干第二 U形管3021依次连通。
[0036]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路302包括3个第二 U形管3021和2个第二跨接弯头3022,第二 U形管3021平行设置,且相邻第二 U形管3021的端口之间通过第二跨接弯头3022连通,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多个第二 U形管3021通过第二跨接弯头3022连通,并形成一个首尾相通的蛇形盘管式的通道,使冷媒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流入后,可经该蛇形盘管式通道流出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应当说明的是,第二 U形管3021和第二跨接弯头302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0037]进一步地,第三换热流路303包括若干第三U形管3031和第三跨接弯头3032,第三跨接弯头3032位于两相邻第三U形管3031间,以将若干第三U形管3031依次连通。
[0038]本实施例中,第三换热流路303包括4个第三U形管3031和3个第三跨接弯头3032,第三U形管3031平行设置,且相邻第三U形管3031的端口之间通过第三跨接弯头3032连通,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多个第三U形管3031通过第三跨接弯头3032连通,并形成一个首尾相通的蛇形盘管式的通道,使冷媒从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入口端流入后,可经该蛇形盘管式通道流出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出口端。应当说明的是,第三U形管3031和第三跨接弯头303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0039]结合参照图4至图7,图4为图1中的第一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第二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第三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的第四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换热单元30还包括第一分流管组件308、第二分流管组件309、第三分流管组件310和第四分流管组件311。第一分流管组件308包括与进口管10连通的第一总管3081、与第一换热流路301入口端连通的第一分管3082、以及与第一连接管304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二分管3083,其中,第一总管3081、第一分管3082和第二分管3083内部相互连通。第二分流管组件309包括与第一换热流路301出口端连通的第二总管3091、与第二连接管305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三分管3092、以及与第三连接管306的第一端连通的第四分管3093,第二总管3091、第三分管3092和第四分管3093内部相互连通。第三分流管组件310包括与第二换热流路302入口端对应连通的第三总管3101、与第一连接管304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五分管3102、以及与第二连接管305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六分管3103,第三总管3101、第五分管3102和第六分管3103内部相互连通。第四分流管组件311包括与第三换热流路303入口端连通的第四总管3111、与第三连接管306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七分管3112、以及与第四连接管307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八分管3113,第四总管3111、第七分管3112和第八分管3113内部相互连通。
[0040]本实施例中以一个第二换热流路302为例作出详细说明。
[0041]上述第一分流管组件308包括第一总管3081、第一分管3082和第二分管3083。其中,第一总管3081与进口管10连通,第一分管3082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入口端连通,第二分管3083与第一连接管304连通,从而第一分流管组件308将从进口管10流入的冷媒分流至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入口端和第一连接管304中,起到了对冷媒分流的作用。
[0042]上述第二分流管组件309包括第二总管3091、第三分管3092和第四分管3093。其中,第二总管3091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连通,第三分管3092与第二连接管305连通,第四分管3093与第三连接管306连通,从而第二分流管组件309将从第一换热流路301的出口端流出的冷媒分流至第二连接管305和第三连接管306中,起到了对冷媒分流的作用。
[0043]上述第三分流管组件310包括第三总管3101、第五分管3102和第六分管3103。其中,第三总管3101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连通,第五分管3102与第一连接管304连通,第六分管3013与第二连接管305连通,从而第三分流管组件310将从第一连接管304和第二连接管305流入的冷媒集流至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起到了对冷媒集流的作用。
[0044]上述第四分流管组件311包括第四总管3111、第七分管3112和第八分管3113。其中,第四总管3111与第三换热流路303的入口端连通,第七分管3112与第三连接管306连通,第八分管3113与第四连接管307连通,从而第四分流管组件311将第三连接管306和第四连接管307流入的冷媒集流至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起到了对冷媒集流的作用。
[0045]结合参照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换热流路302为至少两个时,任意两第二换热流路302中靠近第一换热流路301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与另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用于连通两第二换热流路302的第五连接管312,第五连接管312上设有第五截止阀3121。
[0046]本实施例中以两个第二换热流路302为例作出详细说明。通过在靠近第一换热流路301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与另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之间设置第五连接管312,使冷媒能够从较靠近第一换热流路301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流出后,流入另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从而实现第二换热流路之间的冷媒流路。由于第五连接管312上设有第五截止阀3121,通过打开或关闭第五截止阀3121,可打开或关闭两第二换热流路302之间的冷媒流路,从而实现对冷媒的不同分流。
[0047]结合参照图9,图9为图8中的第五分流管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基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单元30还包括第五分流管组件313,第五分流管组件313包括与第二换热流路302出口端对应连通的第五总管3131、与第四连接管307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九分管3132、以及与第五连接管312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十分管3133,其中,第五总管3131、第九分管3132和第十分管3133内部相互连通。
[0048]应当说明的是,由于第五分流管组件313的第十分管3133与第五连接管312连通,而第五连接管设置在任意两第二换热流路302中靠近第一换热流路301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与另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入口端之间,且第五分流管组件313的第五总管3131与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对应连通,所以距离第一换热流路301最远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不设置第五分流管组件313。
[0049]本实施例中,第五分流管组件313包括第五总管3131、第九分管3132和第十分管3133。其中,第五总管3131与靠近第一换热流路301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连通,第九分管3132与第四连接管307连通,第十分管3133与第五连接管312连通,从而第五分流管组件313将从靠近第一换热流路301的一第二换热流路302的出口端流出的冷媒分流至第四连接管307和第五连接管312中,起到了对冷媒分流的作用。
[0050]进一步地,基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三分流管组件310还包括与第五连接管312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十一分管3104,其中,第三总管3101、第五分管3102、第六分管3103和第十一分管3104内部相互连通。
[0051]本实施例中,由于第十一分管3104的设置,使从第五连接管312中流出的冷媒可以通过第十一分管3104流入第三分流管组件310,由于第三总管3101、第五分管3102、第六分管3103和第十一分管3104内部相互连通,所以通过第十一分管3104流入的冷媒可经第三总管3101流入相应第二换热流路302。
[005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一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和原理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敖述;或空调室外机包括一换热器,该换热器的结构和原理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敖述。理所应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采用了上述换热器的技术方案,因此该空调系统具有上述换热器所有的有益效果。
[005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包括进口管、出口管和至少一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流路、至少一第二换热流路、第三换热流路; 所述进口管与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连通; 所述进口管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进口管与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第一截止阀; 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有第二截止阀; 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三截止阀; 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流路的入口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三换热流路的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设有第四截止阀; 所述第三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所述出口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若干第一U形管和第一跨接弯头,所述第一跨接弯头位于两相邻第一 U形管间,以将若干所述第一 U形管依次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包括若干第二U形管和第二跨接弯头,所述第二跨接弯头位于两相邻第二 U形管间,以将若干所述第二 U形管依次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流路包括若干第三U形管和第三跨接弯头,所述第三跨接弯头位于两相邻第三U形管间,以将若干所述第三U形管依次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一分流管组件、第二分流管组件、第三分流管组件和第四分流管组件; 所述第一分流管组件包括与所述进口管连通的第一总管、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入口端连通的第一分管、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二分管,其中,所述第一总管、第一分管和第二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分流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出口端连通的第二总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三分管、以及与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连通的第四分管,所述第二总管、第三分管和第四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所述第三分流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入口端对应连通的第三总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五分管、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六分管,所述第三总管、第五分管和第六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所述第四分流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三换热流路入口端连通的第四总管、与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七分管、以及与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八分管,所述第四总管、第七分管和第八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为至少两个时,任意两第二换热流路中靠近第一换热流路的一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端与另一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端之间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两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五连接管,所述第五连接管上设有第五截止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五分流管组件,所述第五分流管组件包括与第二换热流路出口端对应连通的第五总管、与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九分管、以及与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端对应连通的第十分管,其中,第五总管、第九分管和第十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流管组件还包括与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端对应连通的第十一分管,其中,第三总管、第五分管、第六分管和第十一分管内部相互连通。
9.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文档编号】F25B39/00GK203443173SQ201320357846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0日
【发明者】李波, 柴多云 申请人: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