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0396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器(1)。在冷凝器(1)的第一集液箱(4)上设置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使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使其上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集液箱(5)中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置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第二集液箱(5)兼作为蓄液部(2)。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和第二集液箱(5)内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21)连通。在第二集液箱(5)内设置使从连通部(21)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
【专利说明】冷凝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适合使用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的冷凝器。
[0002]另外,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图2以及图9的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0003]例如作为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公知有如下的冷凝器,该冷凝器以使冷凝部位于过冷却部的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并且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设有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冷凝部具有:由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和使冷凝部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过冷却部具有:由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和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配置在左右任意相同侧,且使过冷却部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蓄液部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蓄液部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具有:设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且连接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集液箱;和与集液箱独立地形成的蓄液部,集液箱通过分隔壁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在集液箱的上侧区域中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集液箱的下侧区域中设有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蓄液部内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第一连通部而连通,蓄液部内的与第一连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与集液箱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经由第二连通部而连通,在第一连通部的蓄液部侧端部上设有使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蓄液部内的制冷剂流入口,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第一连通部通过并从制冷剂流入口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内,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第二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参照日本特开2003-302126号公报)。
[0004]根据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在组装有该冷凝器的制冷循环中,为了决定向汽车空调封入的制冷剂封入量,求出过冷度和制冷剂封入量之间的关系并制作图11所示的加载曲线图,在该情况下,当蓄液部中的与第一连通部的制冷剂流入口的中心相比存在于上方的部分由液相制冷剂充满时,能够得到图11的加载曲线图的过冷度成为固定的稳定区域S。
[0005]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从制冷剂流出口通过并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以横向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口通过并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内,此时,流动紊乱而使以气泡状态包含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上升。该结果为,上述稳定区域S的制冷剂封入量的范围变得比较狭窄,具有无法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和制冷剂泄漏稳定的过冷特性的情况。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能够扩大上述加载曲线图中的稳定区域的范围的冷凝器。
[0007]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0008]I) 一种冷凝器,以使冷凝部位于过冷却部的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并且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设有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冷凝部具有:由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和使冷凝部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过冷却部具有:由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和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配置在左右任意相同侧,且使过冷却部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蓄液部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蓄液部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蓄液部内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而连通,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连通部通过并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内,其特征在于,
[0009]在蓄液部内的与连通部的蓄液部侧端部对应的高度位置上,设有使从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
[0010]2)根据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流速降低部件由网状物构成。
[0011]3)根据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在蓄液部内的流速降低部件的下游设有异物去除部件。
[0012]4)根据上述3)所述的冷凝器,成为流速降低部件的网状物保持在保持框上,异物去除部件由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连通口的框部件、和将连通口堵塞的过滤器构成,流速降低部件的保持框和异物去除部件的框部件一体成形,或者组装而总成化。
[0013]5)根据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蓄液部内设有将从连通部通过并以横向流入的液相主体制冷剂引导至下方的引导件,在引导件的起始端或者与起始端相比位于下游侧部分上配置有流速降低部件。
[0014]6)根据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蓄液部内以不与流速降低部件干涉的方式配置有干燥剂。
[0015]7)根据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以使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其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二集液箱中的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有过冷却入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兼作为蓄液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第二集液箱内的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而连通,在第二集液箱内设有流速降低部件,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第二集液箱内,通过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
[0016]8)根据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在冷凝部上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连接有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高度的中部相比位于下侧的部分、与第二集液箱经由连通部而连通。
[0017]9)根据上述I)所述的冷凝器,具有设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且连接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集液箱、和与集液箱独立地形成的蓄液部,集液箱通过分隔壁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在集液箱的上侧区域中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集液箱的下侧区域中设有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蓄液部内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第一连通部而连通,蓄液部内的与第一连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与集液箱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经由第二连通部而连通,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第一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通过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第二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
[0018]10)根据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在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与蓄液部中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连通的连通部的蓄液部侧端部上,设有使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蓄液部内的制冷剂流入口,根据一点透视图画法而制作的制冷剂流入口的内周缘的上半部的透视投影图描绘在流速降低部件上,该一点透视图画法将视点设在从制冷剂流入口的中心通过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上的与制冷剂流入口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侧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线和所述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成为45度。
[0019]11)根据上述2)所述的冷凝器,流速降低部件的网状物中,网眼为160 μ m以下,开口率为50%以下。
[0020]根据上述I)?11)的冷凝器,因为在蓄液部内的与连通部的蓄液部侧端部对应的高度位置上,设有使从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所以从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被流速降低部件降低,液相主体制冷剂变得易于通过重力向下方流动。因此,使以气泡状态包含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与液相主体制冷剂一同向下方移动,使得蓄液部内的与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迅速地被液相制冷剂充满。该结果为,能够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使图11所示的加载曲线图中的过冷度成为固定的稳定区域S的制冷剂封入量的范围扩大,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化和制冷剂泄漏稳定的过冷特性。
[0021]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使从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速降低,同时通过将气相制冷剂细分化而使其易于混入至液相主体制冷剂中,气相制冷剂也变得易于与通过重力向下方流动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一同被引导至下方。
[0022]根据上述4)的冷凝器,因为流速降低部件的保持框和异物去除部件的框部件一体成形,或者组装而总成化,所以使流速降低部件以及异物去除部件向蓄液部内的配置作业变得容易。
[0023]根据上述5)的冷凝器,因为通过引导件,使从制冷剂流入口通过并以横向流入的液相主体制冷剂被引导至向下方,而使其强制性地向下方移动,所以,与通过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的情况对应地,使以气泡状态包含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也与液相主体制冷剂一同有效地向下方移动。因此,使得蓄液部内的与连通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迅速地被液相制冷剂充满,能够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使图11所示的加载曲线图中的过冷度成为固定的稳定区域S的制冷剂封入量的范围扩大,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化和制冷剂泄漏稳定的过冷特性。[0024]根据上述6)的冷凝器,通过配置在蓄液部内的干燥剂,能够防止流速降低部件的作用被阻碍。
[0025]根据上述7)的冷凝器,因为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长度与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长度相比变长,所以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使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并提高制冷剂过冷却效率。
[0026]根据上述10)的冷凝器,能够使从连通部通过并流入至蓄液部内的大部分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由流速降低部件降低。
[0027]根据上述11)的冷凝器,能够使从连通部通过并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由流速降低部件有效地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0029]图2是示意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0030]图3是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
[0031]图4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0032]图5是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部。
[0033]图6是表示作为流速降低部件而使用在图1的冷凝器中的网状物的图。
[0034]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相当于图4的图。
[0035]图8是表示使用在图7的冷凝器中的引导件以及异物去除部件的立体图。
[0036]图9是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0037]图10是表示图9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从正面观察到的垂直剖视图。
[0038]图11是表示过冷度与制冷剂封入量之间的关系的加载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4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一用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含铝合金。
[0041]而且,在全部附图中,在相同部分以及相同部件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42]图1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图2示意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图3?图6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在图2中,省略了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省略了波纹状翅片、侧板、制冷剂流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流出口部件的图示。
[0043]在图1以及图2中,在冷凝器I上,以使冷凝部IA位于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IA以及过冷却部1B,并且,在冷凝部IA和过冷却部IB之间设有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2。冷凝器I具有:在将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图1以及图2的纸面表背方向)并且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3A、3B ;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并且通过钎焊而连接有热交换管3A、3B的左右两端部的三个铝制集液箱4、5、6 ;以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3A、3B彼此之间以及上下两端的外侧的方式钎焊在热交换管3A、3B上的铝制波纹状翅片7A、7B ;和以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翅片7A、7B的外侧的方式钎焊在波纹状翅片7A、7B上的铝制侧板8。
[0044]在冷凝器I的冷凝部IA以及过冷却部IB上,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3A、3B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路P1、P2,设在冷凝部IA上的热交换通路Pl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IB上的热交换通路P2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的热交换管3A、3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3A、3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IA的热交换通路Pl称为第一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IB的热交换通路P2称为第二热交换通路。
[0045]在冷凝器I的左端侧,以使第二集液箱5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独立地设有:通过钎焊而连接有设在冷凝部IA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全部热交换管3A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4 ;和通过钎焊而连接有设在过冷却部IB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3B的左端部的第二集液箱5。第二集液箱5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此位于与第一集液箱4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第二集液箱5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二集液箱5中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通过钎焊而连接有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热交换管3B。第二集液箱5兼作为将由冷凝部IA冷凝的液相主体制冷剂蓄留并且将液相主体制冷剂向过冷却部IB供给的蓄液部2。
[0046]在第一集液箱4的整体上,设有使冷凝部IA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l (冷凝部IA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一个冷凝部出口集液部U。在第二集液箱5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有使过冷却部IB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 (过冷却部IB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
[0047]在冷凝器I的右端部侧,配置有连接有构成第一以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3A、3B的右端部的第三集液箱6。第三集液箱6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集液箱4相同。
[0048]第三集液箱6内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部件13,而分割为上下两个的区域6a、6b,在上侧区域6a中设有使冷凝部IA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一个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4,在其下侧区域6b中设有使过冷却部IB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15。在第三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4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6,并且,在过冷却部出口 15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7。另外,在第三集液箱6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6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8、以及与制冷剂出口 17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9。
[0049]如图3?图5所示,使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的与高度的中部相比位于下方且靠近下端的部分、和第二集液箱5内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21而连通。连通部21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4的周壁4a上的贯穿孔22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5的周壁5a中的与第一集液箱4的贯穿孔22相同的高度位置上的贯穿孔23 ;和水平筒状铝制连通部件24其以配置在第一集液箱4与第二集液箱5之间的方式钎焊在两集液箱4、5上,且具有使两集液箱4、5的贯穿孔22、23彼此连通的流路25。在连通部件2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位于两集液箱4、5之间的外侧鼓出部24a,连通部件24中的外侧鼓出部24a的右侧部分插入至第一集液箱4的贯穿孔22内并钎焊在第一集液箱4的周壁4a上,其左侧部分插入至第二集液箱5的贯穿孔23内并钎焊在第二集液箱5的周壁5a上。连通部件24的流路25的左端开口成为使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制冷剂流入口 26。两贯穿孔22、23的形状以及连通部件24的横截面形状为纵长圆形。
[0050]在蓄液部2即第二集液箱5内,设有使从连通部21通过并从制冷剂流入口 26以横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5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流速降低部件27由网状物构成,在垂直配置的纵长方形的合成树脂制框状保持框28的右侧面部上,以将保持框28所包围的开口堵塞的方式布置。构成流速降低部件27的网状物优选为,网眼为160μπι以下,开口率为50%以下。在此,开口率是指,{网的网眼/(构成网的线的直径+网眼)}2Χ 100%。另外,流速降低部件27的大小、以及流速降低部件27与制冷剂流入口 26之间的距离优选为,以下这样地决定。即,如图6所示,优选为,以使根据一点透视图画法而得到的制冷剂流入口 26的内周缘的上半部的透视投影图29Α描绘到流速降低部件27上的方式,决定流速降低部件27的大小、以及流速降低部件27与制冷剂流入口 26之间的距离,上述一点透视图画法为,将视点设定至从制冷剂流入口 26的中心O通过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上的与制冷剂流入口 26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侧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线和上述水平线所成的角度为45度。而且,虽然根据一点透视图画法而得到的制冷剂流入口 26的内周缘的下半部的透视投影图29Β不需要必须描绘到流速降低部件27上,该一点透视图画法为,将视点设定至从制冷剂流入口 26的中心O通过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上的与制冷剂流入口 26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侧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线和上述水平线所成的角度为45度,但是优选为,在图6的流速降低部件27上,存在有将上侧透视投影部29Α的左右两端、和流速降低部件27上的与制冷剂流入口 26的下端对应的部分的这三点连结的圆弧X。这是因为,在蓄留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的下部的制冷剂中几乎不包含气相制冷剂,从流路25的下侧部分通过而从制冷剂流入口 26的下侧部分向蓄液部2内流出的制冷剂中,几乎不包含气相制冷剂,所以,下侧透视投影图29Β的与圆弧X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不需要描绘到流速降低部件27上。
[0051]在第二集液箱5内配置有将包含在制冷剂中的异物除去的异物除去部件31。异物除去部件31具有:以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且上端开口并且下端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合成树脂制框部件32 ;和将形成在框部件32的周壁32a上的多个连通口 33堵塞的网状的过滤器34。框部件32使上端位于第一热交换通路Pl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并且使下端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热交换管3B相比位于上方。在框部件32的周壁32a的一部分即右侧部分上,以不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3B的左端部干涉的方式设有平坦部32b。
[0052]异物去除部件31安装在铝制板状体36上,该铝制板状体36从外侧插入至形成在第二集液箱5的周壁5a上的缝隙35中并钎焊在周壁5a上。在板状体36上形成有将异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贯通的贯通孔37,在贯穿孔37中框部件32从上方通过,在框部件32的周壁32a的上端形成的向外凸缘部38载置于板状体35中的贯穿孔36的周围部分上。而且,在向外凸缘38的右侧部分上,一体地形成有由网状物构成的流速降低部件27的保持框28。
[0053]在第二集液箱5内的与板状体36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上,配置有供干燥剂41填充的干燥剂收纳容器39。干燥剂收纳容器39由允许制冷剂通过但防止干燥剂41通过的材料构成。而且,根据保持框28的作用,使干燥剂收纳容器39不与流速降低部件27接触。
[0054]冷凝器I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以及蒸发器一同构成制冷循环,作为汽车空调而搭载在车辆中。
[0055]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I中,由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部件18以及制冷剂入口 16通过而流入至第三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14内,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3A内向左方流动的过程中被冷凝,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流入至第一集液箱4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构成连通部21的连通部件24的流路25中通过,而从制冷剂流入口 26以横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5内。
[0056]以横向流入至第二集液箱5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通过从流速降低部件27中通过而使流速降低,流速降低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根据重力向下方流动,并且以气泡状态包含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也与液相主体制冷剂一同向下方流动。包含气泡状态的气相制冷剂且向下方流动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异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的上端开口以及设在连通口 33上的过滤器34中通过,而进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因此,蓄液部2内的连通部21的连通部件24中的、与制冷剂流入口 26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会迅速地由液相制冷剂充满,能够将图11所示的加载曲线图中的过冷度为固定的温度区域S的制冷剂封入量的宽度,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扩宽,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和制冷剂泄漏稳定的过冷特性。
[0057]进入到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中的制冷剂进入到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3B内,在热交换管3B内向右方流动的过程中被过冷却,然后,进入至第三集液箱6的过冷却出口集液部15内,从制冷剂出口 17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9通过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而向蒸发器输送。
[0058]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冷凝器中,也可以为,在冷凝部IA上,上下并列地设有由上下连续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3A构成的多个热交换通路,在过冷却部IB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3B构成的多个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IA上,上下并列地设有多个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以使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向着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依次流动的方式,第一集液箱4内以及第三集液箱6内通过设在恰当高度位置上的分隔部件而划分为多个集液部,第一集液部4的下端的集液部成为冷凝部出口集液部11。另外,在过冷却部IB上,上下并列地设有多个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以使制冷剂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向着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依次流动的方式,第二集液箱5内以及第三集液箱6内通过设在恰当高度位置上的分隔部件而划分为多个集液部,第二集液部5的上端的集液部成为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
[0059]图7以及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
[0060]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冷凝器50的情况下,在蓄液部2即第二集液箱5内设有合成树脂制的引导件51,该引导件51将从构成连通部21的连通部件24的流路25中通过而以横向从制冷剂流入口 26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引导至下方。引导件51以上方突出状设在异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的周壁32a上端的向外凸缘38上。在引导件51上设有折曲状的制冷剂流路53,该制冷剂流路53使一端设在外周面52的右侧部分上且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圆筒状部分52a开口,并且使另一端向下面开口。从制冷剂流路53的内周面中的上侧部分到左侧部分设有圆弧状的引导部55,该引导部55将从制冷剂流路53的向凹圆筒状部分52a的开口 53a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改变为向下而引导至向下方的开口 53b。在引导件51的外周面52的凹圆筒状部分52a上,以将制冷剂流路53的向右侧的开口 53a堵塞的方式,布置有成为流速降低部件27的网状物。
[0061]其他的结构与图1?图6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0062]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情况下,从构成连通部21的连通部件24的流路25中通过而从制冷剂流入口 26流入至蓄液部2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通过流速降低部件27而使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然后,通过引导件51的制冷剂流路53的引导部55被引导至下方,以气泡状态包含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也与液相主体制冷剂一同向下方移动。包含气泡状态的气相制冷剂且向下方流动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53的向下方的开口 53b、异物去除部件31的框部件32的上端开口、以及配置在连通口 33上的过滤器34中通过,而进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12。因此,蓄液部2内的连通部21的连通部件24中的、与制冷剂流入口 26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会迅速地由液相制冷剂充满,能够将图11所示的加载曲线图中的过冷度为固定的温度区域S的制冷剂封入量的宽度,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扩宽,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和制冷剂泄漏稳定的过冷特性。
[0063]图9以及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
[0064]在图9中,在冷凝器60上,以使冷凝部60A位于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60A以及过冷却部60B,并且,在冷凝部60A和过冷却部60B之间,与冷凝部60A和过冷却部60B独立地设有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61。冷凝器60具有:在将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并且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62 ;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并且通过钎焊而连接有热交换管62的左右两端部的两个铝制集液箱63、64 ;以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62彼此之间以及上下两端的外侧的方式钎焊在热交换管62上的铝制波纹状翅片65 ;和以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翅片65的外侧的方式钎焊在波纹状翅片65上的铝制侧板66。
[0065]在冷凝器60的冷凝部60A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62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三个热交换通路P1、P2、P3。另外,在冷凝器60的过冷却部60B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62构成的至少一个、在此为一个热交换通路P4。设在冷凝部60A上的三个热交换通路P1、P2、P3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60B的热交换通路P4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全部的热交换管6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6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在此,将冷凝部60A的三个热交换通路P1、P2、P3从上依次称为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60B的热交换通路P4称为第四热交换通路。
[0066]冷凝器60的左右的集液箱63、64内,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上,分别通过分隔部件67、68而划分为上下两个的区域63a、63b、64a、64b,由此,将气相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相的冷凝部60A、和由冷凝部60A冷凝的液状制冷剂,以前者位于上方的方式设置。
[0067]冷凝器60的左集液箱63中的与分隔部件67相比位于上侧的上侧区域63a内,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上,通过铝制分隔部件69而分割为:使冷凝部60A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以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左侧中间集液部71 ;和使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冷凝器60的右集液箱64中的与分隔部件68相比位于上侧的上侧区域64a内,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上,通过铝制分隔部件73而分割为:使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74 ;和使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以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右侧中间集液部75。
[0068]在冷凝器60的左集液箱63中的与分隔部件67相比位于下侧的下侧区域63b的整体上,设有使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6,右集液箱64中的与分隔部件68相比位于下侧的下侧区域64b的整体上,设有使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7。在右集液箱6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74的上侧部分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图示省略),并且,在过冷却部出口集液部77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图示省略),在右集液部64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78、以及与制冷剂出口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79。
[0069]蓄液部61由通过钎焊等固定在左集液箱63的下部上的铝制基础部件81、为上端封闭并且下端开口的圆筒状且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基础部件81上的铝制蓄液部主体82构成,蓄液部61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其下端与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6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
[0070]如图10所示,基础部件81为上端封闭并且下端开口的圆筒状,且在基础部件81的周壁81a中的与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所对应的部分、以及与左集液箱63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6中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所对应的部分上,分别以右侧突出状设有固定部83、84,上侧固定部83的前端钎焊在左集液箱63中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周壁72a上,下侧固定部84钎焊在该左集液箱63中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6的周壁76a上。在基础部件8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螺纹86。在蓄液部主体82的下端部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基础部件81的凸螺纹86螺合的凹螺纹87,蓄液部主体82的下端部螺合(screw-fitted)到基础部件81的上端部上,由此,蓄液部主体82拆装自如地安装到基础部件81上,蓄液部主体82的下端开口通过基础部件81封闭。
[0071]与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内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下方且靠近下端的部分、和与蓄液部61内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第一连通部85连通。第一连通部85具有:在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周壁72a中的与基础部件81的上侧固定部83的前端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贯穿孔88 ;和从基础部件81的周壁81a的内周面形成到上侧固定部83的前端、且使左集液箱63的贯穿孔88与基础部件81内连通的流路89,流路89中的基础部件81的周壁81a侧开口成为使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基础部件81内的制冷剂流入口 91。
[0072]另外,与左集液箱63的过冷却入口集液部76内的高度中部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和与蓄液部61内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经由第二连通部92连通。第二连通部92具有:在左集液箱63的过冷却入口集液部76的周壁76a中的与下侧固定部84的前端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贯穿孔93 ;和从基础部件81的周壁81a的内周面形成到上侧固定部84的前端、且使左集液箱63的贯穿孔93与基础部件81内连通的流路94。
[0073]在蓄液部61的基础部件81内,设有使从第一连通部85通过并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61的基础部件81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的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27。流速降低部件27由网状物构成,在垂直配置的纵长方形的合成树脂制框状保持框28的右侧面部上,以将保持框28所包围的开口堵塞的方式布置。构成流速降低部件27的网状物优选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I的网状物相同,流速降低部件27的大小、以及流速降低部件27与制冷剂流入口 26之间的距离也优选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情况相同地决定。
[0074]在蓄液部61的基础部件81内配置有将包含在制冷剂中的异物除去的异物除去部件95。异物除去部件95具有:以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而使上端位于上侧固定部83的流路89与下端固定部84的流路94之间,且上端开口并且下端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的合成树脂制框部件96 ;和将形成在框部件96的周壁96a上的多个连通口 97堵塞的网状的过滤器98。在框部件96的周壁96a的上端,形成有将蓄液部61内上下划分的板状的分隔部件99。而且,在分隔部件99的右侧部分上,一体地形成有由网状物构成的流速降低部件27的保持框28。
[0075]在蓄液部61内的与流速降低部件27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上,配置有供干燥剂(图示略)填充的干燥剂收纳容器39。根据保持框28的作用,使干燥剂收纳容器39不与流速降低部件27接触。
[0076]冷凝器60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以及蒸发器一同构成制冷循环,作为汽车空调而搭载在车辆中。
[0077]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60中,由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部件78以及制冷剂流入口通过而流入至右集液箱64的冷凝部入口集液部74内,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l的热交换管62内向左方流动的过程中被冷凝,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左侧中间集液部71内。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左侧中间集液部71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62内向右方流动的过程中被冷凝,流入至右集液箱64的右侧中间集液部75内,而且,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热交换管62内向左方流动的过程中被冷凝,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内。流入至左集液箱63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72内的制冷齐U,从构成第一连通部85的贯穿孔88以及流路89中通过,而从制冷剂流入口 91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61内。
[0078]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61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流速降低部件27通过,因此使流速降低,流速降低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根据重力向下方流动,并且以气泡状态包含在液相主体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也与液相主体制冷剂一同向下方流动。包含气泡状态的气相制冷剂且向下方流动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异物去除部件95的框部件96的上端开口、连通口97、和构成第二连通部84的流路94以及贯穿孔93中通过,而进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6。因此,蓄液部61内的第一连通部85的流路89的、与制冷剂流出口 9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会迅速地由液相制冷剂充满,能够将图11所示的加载曲线图中的过冷度为固定的温度区域S的制冷剂封入量的宽度,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扩宽,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和制冷剂泄漏稳定的过冷特性。
[0079]进入到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76中的制冷剂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热交换管62内,在热交换管62内向右方流动的过程中被过冷却,然后,进入至右集液箱64的过冷却出口集液部77内,从制冷剂出口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79通过而流出,经由膨胀阀而向蒸发器输送。
[0080]也可以为,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60的蓄液部61内设置引导件51,该引导件51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凝器50的引导件51相同的结构,且将从第一连通部85通过以横向流入的液相主体制冷剂引导至下方。另外,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凝器60的冷凝部60A以及过冷却部60B的热交换通路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数量。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凝器,以使冷凝部位于过冷却部的上侧的方式设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并且在冷凝部与过冷却部之间设有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蓄液部,冷凝部具有:由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和使冷凝部的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连通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过冷却部具有:由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和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配置在左右任意相同侧,且使过冷却部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端部连通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蓄液部的下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蓄液部的上端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蓄液部内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而连通,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连通部通过并以横向流入至蓄液部内,其特征在于, 在蓄液部内的与连通部的蓄液部侧端部对应的高度位置上,设有使从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速降低的流速降低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流速降低部件由网状物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蓄液部内的流速降低部件的下游设有异物去除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成为流速降低部件的网状物被保持在保持框上,异物去除部件由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连通口的框部件、和将连通口堵塞的过滤器构成,流速降低部件的保持框和异物去除部件的框部件一体成形,或者组装而总成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蓄液部内设有将从连通部通过并以横向流入的液相主体制冷剂引导至下方的引导件,在引导件的起始端或者与起始端相比位于下游侧部分上配置有流速降低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蓄液部内以不与流速降低部件干涉的方式配置有干燥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以使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并且其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二集液箱中的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设有过冷却入口集液部,第二集液箱兼作为蓄液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第二集液箱内的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连通部而连通,在第二集液箱内设有流速降低部件,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第二集液箱内,通过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
8.根据权利要 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部上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一集液箱的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上连接有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高度的中部相比位于下侧的部分、与第二集液箱经由连通部而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且连接有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集液箱、和与集液箱独立地形成的蓄液部,集液箱通过分隔壁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在集液箱的上侧区域中设有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并且在集液箱的下侧区域中设有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和蓄液部内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经由第一连通部而连通,蓄液部内的与第一连通部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与集液箱的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经由第二连通部而连通,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流出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第一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蓄液部内,通过流速降低部件使流速降低了的液相主体制冷剂从第二连通部通过而流入至过冷却部入口集液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使冷凝部出口集液部内与蓄液部中的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部分连通的连通部的蓄液部侧端部上,设有使液相主体制冷剂流入至蓄液部内的制冷剂流入口,根据一点透视图画法而制作的制冷剂流入口的内周缘的上半部的透视投影图描绘在流速降低部件上,该一点透视图画法将视点设在从制冷剂流入口的中心通过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上的与制冷剂流入口相比位于冷凝部出口集液部侧的部分上,而且使投影线和所述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成为45度。
11.根据权利要 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流速降低部件的网状物中,网眼为.160 μ m以下,开口率为50%以下。
【文档编号】F25B39/04GK203550345SQ201320425311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有野康太, 永藤辉之 申请人: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