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贮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062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贮液器。

背景技术:
贮液器是制冷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之一,通常安装在冷凝器之后,并位于系统的高压端。贮液器主要用于储存高压制冷剂,确保制冷系统在冷负荷变化时制冷剂储液量调节的需要。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一种贮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贮液器包括上端盖1′、器体2′和下端盖3′,三者焊接固定,形成容纳制冷剂的腔体。其中,上端盖1′具有进口孔和出口孔,进口管4′和出口管5′分别通过所述进口孔和所述出口孔伸入腔体底部,并由设于器体2′内部的固定架6′固定;进口管4′、出口管5′与上端盖1′焊接固定形成上端盖1′组件;下端盖3′的底部连接有安装螺钉,用于将贮液器安装固定于制冷系统中。请一并参考图2,图2为图1中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固定架6′包括固定板6′1和沿固定板6′1外周轴向延伸的周壁6′2,其中,固定板6′1上开设有供进口管4′、出口管5′通过的进口通孔6′1a、出口通孔6′1b。固定架6′的周壁6′2与器体2′的内壁紧配定位。显然,固定架6′将腔体分隔为上腔和下腔,为了确保上腔和下腔的贯通,固定板6′1上还开设有贯通孔6′1c。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经冷凝器冷凝后呈液态,由冷凝器的出口管5′流向贮液器的进口管4′,贮存于贮液器的腔体内,平衡缓冲后,由贮液器的出口管5′从底部吸出,确保液态的制冷剂流向后续阀件。然而,上述贮液器存在下述问题:第一,装配时,若先将上端盖1′组件与固定架6′组合,再与器体2′组装,为了确保固定架6′能够顺利进入器体2′内,固定架6′的周壁6′2与器体2′内壁之间必然存在间隙,影响进口管4′与出口管5′的固定效果;若先将上端盖1′组件与器体2′焊接固定,再组装固定板6′1时,固定板6′1的进口通孔6′1a、出口通孔6′1b必须套入进口管4′、出口管5′,如此,对固定板6′1的进口通孔6′1a、出口通孔6′1b与上端盖1′的进口孔、出口孔的同轴度要求较高,加工难度较大;另外,进口通孔6′1a、出口通孔6′1b不易过大,以免与进口管4′、出口管5′之间产生较大间隙,影响固定效果,也不易过小,以免与上端盖1′的进、出口孔产生位置偏差,导致无法装配,如此也增加了固定架6′的加工难度。第二,固定架6′的通用性较差,当贮液器进口管4′、出口管5′的直径,或器体2′的直径,或上端盖1′的进口孔和出口孔的间距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设置配套的固定架6′。第三,由于固定架6′位于器体2′内部,无论采取哪种装配方式,均不易焊接固定,从而固定架6′只能依靠其外壁与器体2′的内壁紧配固定,长时间运行后,容易产生疲劳松动,导致固定失效。有鉴于此,如何改进贮液器的结构,使其易于装配,结构可靠,且适用性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贮液器,该贮液器的结构可靠,易于装配,且适用性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贮液器,包括器体、固接于所述器体下端的下端盖,以及伸入所述器体内部的进口管和出口管;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具体包括固定板和挡流板,两者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进口管、所述出口管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流板固接于所述下端盖的内端面。该贮液器具有下述技术效果:第一,装配时,可以先将固定板与贮液器的上端盖组件组装,再与器体组装,最后组装固接的挡流板与下端盖,使挡流板与固定板连接,即与固定板固接的进口管、出口管可以通过挡流板来固定限位,可以规避背景技术中固定板与器体的紧配定位,并规避固定板与进口管、出口管的插装配合,从而避免背景技术中因通孔的同轴度要求,造成的加工困难,显然,该种方式可以使进口管、出口管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第二,该贮液器的进口管、出口管只要与固定板固接即可,依靠固设于下端盖的挡流板来支撑固定,与进口管、出口管的直径,或器体的直径等参数无关,从而可以避免背景技术中因前述参数改变,而导致的固定架无法匹配的问题,适用性较好。第三,由于固定架的固定板和挡流板均未与器体直接连接,可以在与器体组装前固定,不易因系统长时间运行而产生疲劳松动,能够保证较好的固定效果。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挡流板中,至少一者设置有可供另一者插入的凹槽。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分置于所述挡流板的两侧;所述挡流板开设有平衡通道。所述挡流板的侧壁和底壁分别与所述器体的内壁和所述下端盖的内端面贴合。所述平衡通道为位于所述挡流板下部的平衡孔,或位于所述挡流板边缘的开口。所述挡流板设于所述下端盖的中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进口管、所述出口管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挡流板与所述下端盖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挡流板为冲压件。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口管的下端均设置有背向所述挡流板为斜口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一种贮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贮液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固定架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固定板与上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结构与筒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固定架的挡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挡流板与下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另一结构的固定板与上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另一结构的挡流板与下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中:上端盖1′,器体2′,下端盖3′,进口管4′,出口管5′,固定架6′;固定板6′1,进口通孔6′1a,出口通孔6′1b,贯通孔6′1c,周壁6′2;图3-10中:上端盖10,器体20,下端盖30,进口管40,出口管50,固定架60;固定板61,挡流板62,平衡孔62a,凹槽61b、62b。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贮液器,该贮液器的结构可靠,易于装配,且适用性强。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方位词“上”和“下”等均是以图3中零部件位于图中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述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本文所采用的方位词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的保护范围。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贮液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贮液器包括上端盖10、器体20、下端盖30、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上端盖10用于封堵器体20的上端开口,下端盖30用于封堵器体20的下端开口,三者固定形成容纳制冷剂的腔体。上端盖10具有进口孔和出口孔,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分别通过进口孔和出口孔伸入所述腔体底部,并由设于器体20内部的固定架60固定。进口管40、出口管50与上端盖1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形成上端盖组件。当然,实际设置时,也可通过其他固定方式将进口管40、出口管50与上端盖固接。下端盖30的底部设置有安装件,如螺钉等,用于将贮液器安装固定于制冷系统中。所述固定架60包括固定板61和挡流板62,两者可拆卸连接;其中,固定板61与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下部固定连接,挡流板62固接于下端盖30的内端面。显然,这里下端盖30的内端面指的是朝向上端盖10的一面。具体的方案中,固定板61和挡流板62均可设为冲压件,加工方便。当然,实际设置时,也可设置为铸件或锻件等其他易于加工的部件。具体的方案中,固定板61与进口管40、出口管50通过点焊固定,既简便又可靠。当然,采用其他的焊接方式也是可行的。请一并参考图5,图5示出了固定板与上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固定板61的一面与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外周壁焊接固定。如此,可以规避在固定板61上开设通孔限定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位置,从而避免因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尺寸,或者上端盖10的进口孔与出口孔间距等参数变化,导致的固定板61无法适配,需要重新设置的问题;另外,由于固定板61上无需开设通孔,规避了背景技术中需要确保通孔同轴度导致的加工困难。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固定板61与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固接也可采用其他固定方式。请一并参考图4,图4为图3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方案中,可以在固定板61上开设凹槽61b,挡流板62可以插入该凹槽61b,从而与固定板61相对固定。显然,固定板61的凹槽61b开口朝向下方,且凹槽61b的宽度与挡流板62的厚度匹配。固定板61与挡流板62的上述可拆卸连接方式简便可靠,且便于实现;并,该种方式对于凹槽61b的位置并无特殊限定,只要其设置能够使固定板61与挡流板62配合即可,可操作性强。具体的方案中,挡流板62与下端盖30也可通过点焊固定,简便可靠,不易产生疲劳松动。当然,实际设置时,也可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由于挡流板62固接于下端盖30,所以装配后,进口管40、出口管50通过固定板61,由挡流板62支撑固定,固定效果较好。另外,由于固定板61通过挡流板62支撑并限定位置,固定板61与器体20之间不存在直接连接关系,固定板61的尺寸设置只要可以与进口管40、出口管50固定,并与挡流板62连接即可,所以能够规避背景技术中固定板与器体的紧配固定方式,避免为了适应装配需求,导致的固定板与器体固定效果差,从而影响进口管、出口管的固定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示例性地示出了开设一个凹槽61b的固定板61结构,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固定板61上的凹槽61b可以开设若干个,如两个或三个等,以增强固定板61与挡流板62的连接。当固定板61仅开设一个凹槽61b时,最好将凹槽61b开设于固定板61的中间部位,以使固定板61获得较好的支撑固定,整体受力较为均匀。该贮液器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将固定板61与上端盖组件组装,即将固定板61一面焊接于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外周壁,固定板61相对进口管40、出口管50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定;组装后的结构可参考图5理解;再将组装好的上端盖组件和固定板61插入器体20的上端,并使上端盖10于器体20的上端焊接固定;可参考图6理解;最后将组装好的下端盖30和挡流板62(如图8中所示)插入器体20的下端,使挡流板62插入固定板61的凹槽61b内,并使下端盖30与器体20的下端焊接固定,即可形成如图3所示的贮液器。从上述贮液器的结构及装配过程可以看出,固定架60的固定板61和挡流板62均未与器体20直接连接,可以在与器体20装配前固定,以确保固定效果,从而贮液器在运行较长时间后,固定架60不易产生疲劳松动,能够保证贮液器的工作性能。参考图1,背景技术中的设置,进口管、出口管处于贮液器腔体底部的同一位置,在制冷剂进出流动的作用下,使得腔体底部的制冷剂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容易导致制冷剂气化,而当气态制冷剂流经制冷系统的电子膨胀阀时,会影响制冷效率。这是因为气态制冷剂的制冷能力低,而液态制冷剂的汽化潜热非常大,制冷吸热主要依靠液态制冷剂的汽化潜热,若制冷剂气化后,气态制冷剂会占据一定的流动通道,即当含有气态制冷剂时,液态制冷剂的流通量会减少,从而降低制冷能力,不利于发挥贮液器的性能。鉴于此,进一步地,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分置于挡流板62的两侧,挡流板62上还开设有平衡通道;通过挡流板62的阻隔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进口管40的出口和出口管50的进口之间制冷剂的串流。更进一步地,挡流板62的侧壁和底壁分别与器体20的内壁和下端盖30的内端面贴合。如此,挡流板62将贮液器腔体的底部隔离为制冷剂进、出的两个腔体,避开进口管40的出口和出口管50的进口之间制冷剂的串流,规避制冷剂不断流动产生的气化现象,从而保证制冷剂流出的平稳性,确保液态制冷剂的流动,提高制冷能力,发挥贮液器应有的功能需求。其中,挡流板62上开设的平衡通道可以平衡腔体底部进口端腔体和出口端腔体的制冷剂量。当挡流板62的侧壁和底壁分别与器体20的内壁和下端盖30的内端面完全贴合时,避开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之间制冷剂串流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若挡流板62的侧壁和底壁分别与器体20的内壁和下端盖30的内端面不完全贴合时,也能够起到避开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之间制冷剂串流的作用。考虑到实际加工误差等因素影响,这里的“贴合”除了包括完全贴合外,还允许有一定的间隙。具体的方案中,所述平衡通道为平衡孔62a,实际设置时,最好将平衡孔62a设置于挡流板62的下部。如此,贮液量较少时,也能够平衡进口端腔体和出口端腔体的液位,确保低液位时对出口管50的制冷剂供给量,以最大化地实现贮液器的功能要求,提高系统的制冷效果。当然,所述平衡通道也可以为其他形式,如位于挡流板62边缘的开口。实际设置时,最好将挡流板62设于下端盖30的中部位置,如此,进口端腔体和出口端腔体的大小相当,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流动的平稳性,避免制冷剂气化。进一步地,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中,至少一者的下端设为斜口结构。实际设置时,最好两者的下端均设为斜口结构。如此,可以避免进口管40、出口管50与下端盖30的底部相抵,导致制冷剂无法流通。请参考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固定板与上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以及挡流板与下端盖组件装配后的结构。如图所示,该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固定板61上未设置凹槽,在挡流板62上设置凹槽62b,配合时,固定板61插入该凹槽62b与挡流板62连接。同样可以实现固定板61和挡流板62的可拆卸连接。同样地,凹槽62b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并不限于图示中的一个。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固定板61和挡流板62上分设凹槽61b和凹槽62b,也是可行的,如此,装配时,固定板61插入挡流板62上的凹槽62b,挡流板62插入固定板61上的凹槽61b,可以进一步加强固定板61和挡流板62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进口管40和出口管50有更好的固定效果。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贮液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