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装置及包括该遮蔽装置的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949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遮蔽装置及包括该遮蔽装置的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需要堵塞冷风在冰箱内流通的风路的遮蔽装置及具有该遮蔽装置的冰箱。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冰箱中,进行冷却器的除霜时,存在被除霜加热器加热了的冷却器周边的热气流入贮藏室内而使贮藏室内温度上升的问题。因此,作为防止除霜操作中的热气进入贮藏室内的方法,已知的一种方法是在冷却风路中设置风门,并在除霜操作中关闭该风门(例如专利文献1)。图9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冰箱100的风路结构的前视图。在该现有技术的冰箱100中,在将被冷却器冷却后的冷气送向贮藏室的冷气供给风路101、102、103、104中分别设置有入口风门105、106、107、108。此外,在冷气从贮藏室返回冷却器部的冷气返回风路109、110、111中分别提供有出口风门113、114、115。此外,在来自冷冻室112的冷气返回风路(未图示)中设置有出口风门116。而且,在除霜操作中,将所述入口风门105、106、107、108及出口风门113、114、115、116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关闭。此外,作为其他现有技术的示例,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已知的一种技术是在通向贮藏室的冷气吹出口中设置送风机205、305,并在送风机205、305上设置风量控制机构200、300(例如专利文献2)。图10(A)所示现有技术的风量控制机构200是在多个开闭板201的一侧安装轴流送风机205的出风侧外框,借助经由连接板202和旋转板203连接的小型马达204的驱动来开闭所述开闭板201。此外,在图10(B)所示的风量控制机构300中,在轴流送风机305的吸入侧设置有风圈遮板301。所述风圈遮板301借助经由操作板302和连接轴303连接的螺线管304进行开闭。本文中引用的现有技术文献如下: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号JP2009-250476(第4-5页,图4);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号JP2006-300427(第7-8页,图3和图5)。但是,如图9所示,在那些于冷却风路中设置风门的现有技术冰箱中,对于设计为容量、功能不同的各种冰箱,需要对于每种机型设计各自的风路及与该风路相应的风门。因此,如果设置与各机型的风路相适应的风门,则风门的种类将增加,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所以存在风门的开发成本以及生产成本增大的问题。此外,如图10(A)所示,在将风量控制机构200安装于送风机205的结构中,存在风量控制机构200流动阻力大的问题。即,轴流送风机出风侧空气的流动形成以风扇旋转轴附近为中心轴的旋流时,由于所述风量制限机构200是将多个开闭板201平行排列的结构,所以会妨碍该旋流。此外,将图10(B)所示的风圈遮板301用于送风机的出风侧时,存在送风机出风部压力损失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冰箱中送风机出风侧的空气流动具有旋转半径方向流动速度比风扇旋转轴方向流动速度大的特性时,所述风圈遮板301会阻碍旋转半径方向的流动。而且,在使用图10(A)所示的开闭板201的结构以及使用图10(B)所示的风圈遮板301的结构中,存在使用时附着的水分冻结导致妨碍其动作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其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除霜时热气流入贮藏室的遮蔽装置及具有该遮蔽装置的冰箱。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遮蔽装置,其用于封闭空气在冰箱内流通的路径,包括:送风机罩,其具有形成有螺纹槽的螺纹孔;以及驱动轴,其形成有与所述螺纹槽螺合的螺纹,且延伸穿过所述螺纹孔,而且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送风机罩之间提供有供空气从所述送风机罩的内部流向外部的风路。可选地,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螺纹的侧面呈倾斜形状,该倾斜形状的径向外侧部分较内侧部分离开所述送风机罩的所述螺纹槽的距离更大;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螺纹的侧面与所述送风机罩的所述螺纹槽之间形成所述风路。可选地,所述遮蔽装置还包括导柱,其可滑动地延伸穿过所述送风机罩。可选地,通过将所述送风机罩的面向所述螺纹孔的一部分去除掉,从而形成缺口部;所述缺口部构成所述风路的一部分。可选地,所述遮蔽装置还包括支承部,其在所述送风机罩封闭所述通道时抵接所述缺口部,从而封闭所述风路。可选地,所述遮蔽装置还包括厚部,其是所述送风机罩上围绕所述螺纹孔的环状加厚部分;而且通过在所述螺纹槽的末端部分地去除掉所述厚部,从而形成间断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具有本发明提供的任一遮蔽装置。根据本发明,通过与延伸穿过送风机罩的驱动轴螺合的螺纹机构来实现送风机罩的开闭动作。而且,在驱动轴与送风机罩之间,设置有让空气从送风机罩的内部流向外部的风路。由此,即使水分在使用状况下侵入驱动轴与送风机罩之间,水分也会经由风路排出至外部。由此,能够防止水分结冰而使遮蔽装置的螺纹机构无法动作。此外,通过将驱动轴的螺纹的侧面设置成倾斜形状,可保证其与送风机罩的螺纹槽之间具有较大间隙。因此,提高了排出水分的效果。进一步地,将送风机罩的一部分切出缺口确保了上述风路。由此,也提高了排水效果。此外,本发明的送风机罩能够以离开冷却室的方式移动,所以冷却空气的流动损失非常小。因此,能够使送风机出风侧旋转半径方向流动速度大的空气以较小流动阻力通过所述开口部流入冷却风路内。因此,可减小冰箱内循环的冷却空气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遮蔽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遮蔽装置的视图,其中(A)是表示螺纹槽与螺纹相关结构的剖视图,(B)是表示送风机罩一部分的透视图,(C)是表示遮蔽装置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遮蔽装置的视图,其中(A)是表示遮蔽装置处于遮蔽状态的透视图,(B)是表示遮蔽装置处于遮蔽状态的剖视图,(C)是表示遮蔽装置处于连通状态的透视图,(D)是表示遮蔽装置处于连通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前向外视图。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的侧向剖视图。图6是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供给风路的前向示意图。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冷却室附近的结构的侧向剖视图。图8是表示不同条件下轴流送风机周围的空气流分析结果的图释性示意图,其中(A)出风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为12Pa、(B)出风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为4Pa、(C)出风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为2Pa。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冰箱一示例的前视图。图10是表示另一现有技术冰箱的风量控制机构的视图,其中(A)是剖视图,(B)是前视图。图中使用的附图标记如下:1冰箱,2隔热箱体,2A外壳,2B内胆,2C隔热材料,3冷藏室,4制冰室,5上冷冻室,6下冷冻室,7蔬菜室,8、8a、8b隔热门,9隔热门,10隔热门,11隔热门,12隔热门,13冷却室,13a送风口,13b回风口,14冷藏室供给风路,14a冷藏室供给风路,15a冷冻室供给风路,16蔬菜室供给风路,17吹出口,18吹出口,19吹出口,20返回风路,21蔬菜室返回风路,22回风口,23回风口,24回风口,25冷藏室风门,26蔬菜室风门,28隔热分隔壁,29隔热分隔壁,31压缩机,32冷却器,33除霜加热器,35送风机,36扇壳,36a风洞,37风扇,45分隔体,46分隔体,47前面罩,50遮蔽装置,51送风机罩,51b支承孔,51c螺纹孔,51d主面部,51e侧面部,51f螺纹槽,51g缺口部,51h厚部,51i间断部,51k侧面,51m间断部,52支承基体,52a框部,52b支承框架,52c环状支承部,52d轴支承部,52e孔部,53冷冻室温度传感器,54驱动轴,54a螺纹,54b侧面,55冷藏室温度传感器,56导柱。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遮蔽装置的结构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3来说明本实施例的遮蔽装置50的结构。图1是表示沿纵向分解遮蔽装置50构成部件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遮蔽装置50各部分的图示,图3是表示遮蔽装置功能的图示。参见图1,遮蔽装置50主要包括呈大致盖罩形的送风机罩51、延伸穿过并驱动送风机罩51的驱动轴54,用于支承送风机罩51和驱动轴54的支承基体52。参见图7,遮蔽装置50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在除霜步骤中封闭冷却室13的开口部,来抑制除霜时热气泄露至冷藏室供给风路14。送风机罩51是通过将树脂材料注塑成型为大致盖罩形而得到的,其包括呈四角形的主面部51d和从主面部51d的周缘纵向延伸的四个侧面部51e。此外,形成有贯穿主面部51d的中央附近且呈圆形的螺纹孔51c。螺纹孔51c的周边部分是厚于其他部分且呈圆环状的厚部51h。通过将主面部51d的面向螺纹孔51c的侧面凹陷成螺旋状,从而形成螺纹槽51f。另外,通过贯穿厚部51h部分地切除螺纹孔51c的侧壁,从而形成缺口部51g。如后文将参照图7所描述的,送风机罩51的作用在于用来基本上封闭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驱动轴54呈下部开口的圆筒形,其设置有螺纹54a,螺纹54a是通过使驱动轴54的侧面的一部分连续地突起成螺旋状而形成的。这里,在使用状况下,驱动轴54的螺纹54a与送风机罩51的螺纹槽51f是螺合的。此外,下文将描述的支承基体52的轴支承部52d插入驱动轴54的内部,在内置于轴支承部52d中的马达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使驱动轴54旋转预定角度。驱动轴54的作用在于通过驱动轴54本身的旋转,使送风机罩51根据需要进行开闭。驱动轴54的轴向方向与后文所述风扇37(图7)的轴向方向基本相同。支承基体52主要包括俯视呈四角形框架状的框部52a、设置在中央部的筒状轴支承部52d、与轴支承部52d的下端接续的圆环形环状支承部52c、连接环状支承部52c与框部52a各个角部的支承框架52b以及垂直设置在框部52a相对角部附近的导柱56。框部52a具有机械地支承整个支承基体52的作用,其角部设置有多个孔部52e。如图3(B)所示,通过例如用螺钉穿过孔部52e等固定方式,可将包含框部52a的遮蔽装置50固定于扇壳36。轴支承部52d呈下部具有开口的筒形状,其经由支承框架52b与框部52a连结。轴支承部52d插入驱动轴54,通过内置于轴支承部52d的马达的驱动力的驱动,使驱动轴54旋转。环状支承部52c是一整体地形成的连续圆环状部分,其与轴支承部52d同心。在使用状况下关闭送风机罩51时,送风机罩的缺口部51g被支承基体52的环状支承部52c覆盖。由此,可防止热气经由缺口部50g泄漏出。导柱56是在与送风机罩51的支承孔51b相对应的位置处垂直设置的部件。通过将各个导柱56插入支承孔51b中,可对送风机罩51的运动进行导向。如下文参照图2(A)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风路具有排水功能,驱动轴54与送风机罩51之间设有间隙。因此,仅通过驱动轴54与送风机罩51的螺合,支承基体52可能无法稳定地支承送风机罩51。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支承基体52相对角部的两个导柱56可滑动地插入送风机罩51的支承孔51b中。另外,导柱56无间隙地插入支承孔51b。基于该结构,支承基体52可稳定地支承送风机罩51。下面将参照图2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上述遮蔽装置50。图2(A)是表示驱动轴54与送风机罩51之间螺纹机构的剖视图,图2(B)是表示送风机罩51一部分的透视图,图2(C)是表示遮蔽装置50一部分的剖视图。参见图2(A),如上文所述,通过驱动轴54的螺纹54a与送风机罩的螺纹槽51f的螺合来实现螺纹机构。通过驱动轴54的旋转,实现后文所述的送风机罩51的遮蔽和打开。这里,以旋转圆周的径向向外方向为+R方向,而径向向内方向为-R方向(或称旋转方向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将驱动轴54的螺纹54a的侧面54b设置成倾斜面。具体地,螺纹54a包括两个相对的侧面54b,螺纹槽51f上也形成有两个相对的侧面51k。螺纹54a的侧面54b为倾斜面,其在+R侧较-R侧距螺纹槽51f侧面的距离更大(即螺纹54a沿+R方向变窄)。另一方面,螺纹槽51f的侧面51k呈平行于送风机罩主面的平面。而且,螺纹54a+R侧的端部与螺纹槽51f的侧壁之间存在间距。由此,即使驱动轴54螺合到送风机罩51中,仍可保证螺纹54a与螺纹槽51f之间具有充裕的间隙。该间隙使得风路具有水分排出至外部的功能。具体而言,在使用状况下,即使水分进入螺纹54a与螺纹槽51f之间,当风通过该风路,可将水排出至遮蔽装置50的外部。由此,可抑制水分冻结导致驱动轴54无法动作的不良情况。此外,通过让螺纹-R侧的端部接触螺纹槽51f的-R侧的端部,可实现前文所述的螺合。这样,通过在驱动轴54与送风机罩51之间形成预定间隙,使得两者之间的螺合变得松弛。但是,如上文参照图1所述,通过将支承基体52的导柱56插入送风机罩51的支承孔51b中,送风机罩51可被稳定放置且被支承基体52所支承。参见图2(B),送风机罩51的厚部51h上设置有间断部51i,其局部地使得厚部51h出现间断(或称,不连续)。间断部51i是通过部分地去除掉厚部51h(其形成为围绕螺纹孔51c的圆环状)的变厚的厚度部分而得到的。另外,间断部51i形成在螺纹槽51f在主面部51d的上表面侧末端的部分厚部51h上。而且,厚部51h的面向间断部51i的侧面51m为一倾斜面,其俯视倾斜于螺纹孔51c的切线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相对地设置的两个螺纹槽51f分别形成有间断部51i。侧面51m呈倾斜面,使得图1所示螺纹54a的末端部与送风机罩51的侧面51m为点接触,因此,附着在螺纹54a上的水分可经由该侧面51m很好地排出至外部。这里,本实施例的侧面51m面向径向外侧,也可以面向旋转方向内侧。基于该结构,通过与螺纹54a的末端部点接触,能够得到良好的排水效果。而且,与上述厚部51h、间断部51i及侧面51m相同的结构也可设置在送风机罩51的主面部51d的内侧(及下表面)。由此,上文所述的排水效果将更加显著。这里,在上述说明中,间断部51i是通过去除掉厚部的全部变厚部分而形成的,然而也可以仅去除掉厚壁变厚部分的一部分来形成间断部51i。在这种情况下,间断部51i变为一段相对于厚部51h的其他部分下降的凹形部分。而且,贯穿厚部51h部分地去除螺纹孔51c的侧壁来形成缺口部51g。缺口部51g设置于相对的厚部51h上,且避开形成有螺纹槽51f的部分。这样,通过设置贯穿厚部的缺口部51g,使附着于驱动轴54上的水分可从送风机罩51的上面侧排出至下面侧,从而抑制该水分结冰导致阻碍驱动轴54的动作。参见图2(C),如上所述,对应于部分地贯穿去除厚部51h形成的缺口部51g,形成有环状支承部52c。即,缺口部51g与环状支承部52c俯视重叠。为了实现遮蔽装置50的遮蔽,可使驱动轴54旋转,并使送风机罩51下降,则送风机罩51的侧面部51e的下端抵接框部52a。由此,实现送风机罩51的遮断。此时,环状支承部52c的上面抵接厚部51h的下端。由此,由于送风机罩51的内部空间与外部并不能通过缺口部51g连通,因而缺口部51g并不会影响上述遮断。下面将参照图3来说明上述遮蔽装置50的动作。图3(A)是表示遮蔽装置50处于关闭状态(遮断状态)的透视图,图3(B)是表示遮蔽装置50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图3(C)是表示遮蔽装置50处于打开状态的透视图,图3(D)是表示遮蔽装置50处于打开状态的剖视图。参见图3(A)和图3(B),这里,遮蔽装置50的送风机罩51的侧面部51e与支承基体52抵接,由此产生两者无间隙遮蔽的效果。通过驱动轴54的旋转,可实现从遮蔽装置50的连通状态(打开状态)到遮蔽状态的转变。即,在遮蔽装置50的送风机罩51与支承基体52分开的状态下,使驱动轴54逆时针旋转,则在驱动轴54的螺纹54a与设置在送风机罩51的螺纹孔51c上的螺纹槽螺合的状态下,送风机罩51移动至支承基体52侧。并且,通过送风机罩51的侧面部51e接触支承基体52,从外部遮蔽由送风机罩51包围的空间。由此,通过遮蔽装置50封闭图7所示的送风口13a,冷却室13至冷藏室供给风路14a不连通,抑制除霜时的热气的泄露。参见图3(C)和图3(D),通过使遮蔽装置50的送风机罩51从支承基体52分开,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变为连通状态。通过使驱动轴54顺时针旋转,可使送风机罩51朝着从支承基体52分开的方向(Z方向)移动,从而进行从遮蔽状态向连通状态的转变。由此,送风机罩51的侧面部51e与支承基体52的框部52a之间形成间隙,经由该间隙使送风机罩51的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并且,当风扇37在该状态下旋转时,气流可经由送风机罩51与支承基体52之间形成的间隙送至外部。此外,在图3(C)中,已用箭头标示了从送风机罩51与支承基体52之间供给冷气的路径。由此,可在图7所示的送风口13a处,通过解除遮蔽装置50的遮断,使得冷却室13与冷藏室供给风路14a连通,从而可以从冷却室13向该风路供给冷气。第二实施例:冰箱的结构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的构造。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冰箱1的示意性构造的前向外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冰箱1具有作为本体的隔热箱体2,在该隔热箱体2的内部形成贮藏食品等的贮藏室。贮藏室的内部根据保存温度及用途的不同而分隔为多个收纳室3~7,其中贮藏室的最上层为冷藏室3,冷藏室3的下层左侧为制冰室4、冷藏室3的下层右侧为上冷冻室5,制冰室4和上冷冻室5的下层为下冷冻室6,贮藏室的最下层为蔬菜室7。另外,制冰室4、上冷冻室5和下冷冻室6都是温度处于冷冻温度范围的收纳室,在后文的描述中,将它们统称为制冰室。隔热箱体2的前侧开口,而且在与各收纳室3~7对应的开口上分别设置有可开闭的隔热门8~12。隔热门8a、8b分开地封盖住冷藏室3的前侧,隔热门8a的左侧上下部和隔热门8b的右侧上下部可旋转地支承于隔热箱体2。此外,隔热门9~12分别与相应的收纳容器组合为整体,以能够在冰箱1的前方拉出的方式支承于隔热箱体2。图5是表示冰箱1的示意性结构的侧向剖视图。作为冰箱1本体的隔热箱体2包括:前侧开口的钢板制外壳2a、间隙地布置在外壳2a内且前侧开口的合成树脂制内胆2b、在外壳2a和内胆2b之间的间隙中进行充填发泡形成的发泡聚氨酯制隔热材料2c。另外,各隔热门8~12也可采用与隔热箱体2相同的隔热结构。冷藏室3与位于其下的制冰室4~6之间由隔热分隔壁28分隔开。制冰室4~6内部的制冰室4与上冷冻室5之间由分隔壁(未图示)分隔开。此外,制冰室4及上冷冻室5与设置在它们下方的下冷冻室6之间连通,冷气可在其问流通。而且,制冰室4~6与蔬菜室7之间由隔热分隔壁29隔开。冷藏室3的后侧形成有由合成树脂制分隔体45分隔而成且作为向冷藏室3供给冷气的供给风路的冷藏室供给风路14。冷藏室供给风路14中形成有供冷气流入冷蒇室3的吹出口17。此外,在冷藏室供给风路14上设置有冷藏室风门25。冷藏室风门25是由马达等驱动的可开闭的风门,用于控制供给到冷藏室3的冷气流量,从而保持冷藏室3内部处于适当的温度。制冰室4~6的后侧形成有冷冻室供给风路15,用于供冷却器32冷却的冷气向制冰室4~6。在冷冻室供给风路15的更后侧形成有冷却室13,其内部布置有用于对冰箱内的循环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32(蒸发器)。冷却器32经由冷媒配管与压缩机31、散热器(未图示)、膨胀阀(毛细管)(未图示)连接,构成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回路。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冰箱1中,使用异丁烷(R600a)作为所述制冷循环的冷媒。此外,冰箱1包括用于检测冷藏室3内部温度的冷藏室温度传感器55、检测制冰室4~6内部温度的冷冻室温度传感器53、以及其他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进一步地,冰箱1包括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于各传感器的输入值来执行规定的算法处理,以控制压缩机31、送风机35、遮蔽装置50、冷藏室风门25等各个构成部件。图6是表示冰箱1的供给风路的示意性结构的前向示意图。冷藏室供给风路14在冷藏室3的中央部将冷气向最上部输送、然后使冷气从两侧下降,将其供给到冷蔵室3中。由此,能够将冷气有效地供给到冷藏室3的整个内部。冰箱1包括使空气从冷藏室3流回冷却室13的返回风路20。冷藏室3的下部形成有回风口22,该回风口22是冷藏室3通向返回风路20的开口。冷藏室3内的空气经由回风口22流向返回风路20,并流向冷却器32的下方。此外,返回风路20的前方形成有供冷却器32冷却的空气流向蔬菜室7的蔬菜室供给风路16。蔬菜室供给风路16从冷冻室供给风路15向上方分岔出,其延伸经过制冰室4~6上方的隔热分隔壁28(参见图5)的内部后,转而变为从制冰室4~6的后侧向下延伸。然后,穿过隔热分隔壁29(参见图5)连通到蔬菜室7。蔬菜室7形成有吹出口19,该吹出口19是将冷气从蔬菜室供给风路16吹到蔬菜室7中的开口。蔬菜室供给风路16中设置有蔬菜室风门26,用于控制供给到蔬菜室7的冷气流量。由此,可独立于冷藏室3的冷却来对蔬菜室7进行冷却,从而可恰当地控制蔬菜室7的温度。此外,也可以将蔬菜室供给风路16构造成从冷冻室供给风路15的侧方或者下方分岔出。由此,可缩短蔬菜室供给风路16,减少压力损失。此外,可将蔬菜室供给风路16与将来自冷藏室3的冷气返回的返回风路20连接。这样,蔬菜室供给风路16可被构造成从返回风路20分岔出,通过省略蔬菜室风门26,可降低成本。蔬菜室7上形成有回风口24,蔬菜室7内的空气从回风口24经由蔬菜室返回风路21和回风口13b向冷却室13的下部流动。图7是表示冰箱1的冷却室13附近结构的侧向剖视图。冷却室13在隔热箱体2的内部设置在冷冻室供给风路15的后侧。冷却室13与冷冻室供给风路15或制冰室4~6之间由合成树脂制分隔体46分隔开。即,冷却室13是被内胆2b和分隔体46包夹形成的空间。形成在冷却室13前方的冷冻室供给风路15是形成在分隔体46与组装在其前方的合成树脂制前面罩47之间的空间,用作被冷却器32冷却后的冷气流动的风路。前面罩47上形成有吹出口18,其用作向制冰室4~6吹出冷气的开口。下冷冻室6的下部背面形成有供空气从制冰室4~6向冷却室13返回的回风口23。而且,在冷却室13的下方形成有回风口13b,其与所述回风口23相连,将来自贮藏室的返回冷气吸入到冷却室13的内部。此外,在冷却器32的下方设置有除霜加热器33,其用作融化和去除冷却器32所附霜冻的作为除霜装置。除霜加热器33是电阻加热式加热器。另外,关于除霜手段,也可采用例如不利用电加热器的停机除霜或热气除霜等其他除霜方式。冷却室13上部的分隔体46上形成有送风口13a,作为与冷藏室3~7相连的开口。即,送风口13a是供冷却器32冷却后的冷气流动的开口,将冷却室13、冷藏室供给风路14、冷冻室供给风路15以及蔬菜室供给风路16(参见图3)连通。送风口13a处设有向制冰室4~6等输送冷气的送风机35。送风机35为轴流送风机,具有旋转式风扇37(螺桨式风扇)和扇壳36,扇壳36形成有呈大致圆筒状开口的风洞36a。扇壳36安装于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是成为送风机35吸入侧与出风侧之间边界的部件。而且,在扇壳36上与风洞36a同轴地设有风扇37。另外,风扇37的出风侧端部设置成相比于风洞36a的出风侧端部,即相比于扇壳36的出风侧端面更靠外侧,即更靠近出风侧或者冷冻室供给风路15那一侧。由此,沿风扇37旋转半径方向流动的排出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能够以较小的流动损失送出冷气。此外,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的外侧,即送风机35的出风侧,设置有遮蔽装置50,所述遮蔽装置50包括用于封闭送风口13a的送风机罩51。遮蔽装置50被安装成使其支承基体52例如与送风机35的扇壳36紧密接触。送风机罩51大致呈盖罩形。由此,送风机罩51不会与比扇壳36还向出风侧突出的风扇37接触,能够在风洞36a的外侧与支承基体52抵接,从而封闭送风口13a。在此,将参照图8(A)至图8(C)更详细地说明送风机35周围的空气流。图8(A)至图8(C)是表示作为送风机35的轴流送风机周围不同条件下空气流的分析结果的图释性示意图,其中图8(A)是出风侧和吸入侧的压力差为12Pa时的分析结果,图8(B)是该压力差为4Pa时的分析结果,图8(C)是该压力差为2Pa时的分析结果。在图8(A)至图8(C)中,符号V是支承基体52的框部52a的表面(参见图6)的风速矢量分布。此外,在支承基体52未安装于扇壳36的情况下,符号V相当于扇壳36的出风侧端面的风速矢量分布。此外,符号V1表示位于吸入侧(纸面右侧)的表面S1上的风速矢量分布,符号V2表示位于出风侧(纸面左侧)的表面S2上的风速矢量分布。各风速矢量V、V1、V2表示为:以箭头方向作为各气流的方向,箭头长度与各气流的速度成比例。此外,各图中,在风扇37上方和下方绘出的横线M是用来方便计算所用的线,并不用来说明分析结果,可以忽视该横线M。如图8(C)所示可知,在送风机35的出风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为2Pa的情况下,送风机35出风侧的风速矢量V相对于该图的上下方向稍微倾斜,但基本朝向左侧。此外,出风侧的表面S2上的风速矢量V2也向左侧突出。即,可以看出,在压力差为2Pa的条件下,送风机35出风侧的气流动在风扇37的旋转轴方向Z上的速度较大,在旋转半径方向R上的速度较小。换言之,由送风机35排出的空气主要流向送风机35的前方。但是,如图8(B)所示,如果送风机35的出风侧和吸入侧的压力差为4Pa,则送风机35出风侧的风速矢量V在该图上下方向的扩展稍微变大,出风侧的表面S2上的风速矢量V2变短。即,如果压力差变大到4Pa的程度,则送风机35出风侧的空气流在风扇37的旋转半径方向R上的速度变大。进一步地,如图8(A)所示,如果压力差进一步变大为12Pa,则送风机35的出风侧的风速矢量V变为基本朝向该图的上下方向。此外,出风侧的表面S2上的风速矢量V2变得非常短。即,可以看出,在压力差为12Pa的条件下,送风机35吹送出的空气流在风扇37的旋转轴方向Z的速度变得非常小,在旋转半径方向R的速度变大。换言之,送风机35吹送出的空气不会流向送风机35的前方(即Z方向),而是流向旋转半径方向R。此外,在图8(A)至图8(C)中任一条件下,送风机35出风侧的空气流均会形成以风扇37的旋转轴为中心的旋流。上面说明了作为送风机35的轴流送风机的特性,根据本实施例的冰箱1所示,在使冷气在闭合回路内强制循环的冰箱中,送风机35的出风侧与吸入侧的压力差为10~12Pa左右。也就是说,如图8(A)所示,送风机35吹送出的冷气会朝送风机35的风扇37的旋转半径方向R扩展流动。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送风机罩51在冷却制冰室4~6时以离开冷却室13的方式移动,会在送风机罩51与冷却室13之间形成用于冷气流动的开口。因此,如前所述,送风机35吹送出的在旋转半径方向R上流速较大的空气会沿着扇壳36和分隔体46通过所述开口,以非常小的流动阻力流入冷冻室供给风路15(以及冷藏室供给风路14)。此时,如图8(A)所示,因为流向送风机35前方的空气开始时非常少,所以已被移动离开冷却室13的送风机罩51对风路阻力的影响非常小。此外,如图3(C)所示,为了使送风机罩51导致的压力损失不增大,需要保证支承基体52的主表面与送风机罩51的送风机35侧端面之间的距离X(即形成空气流路开口的距离X)具有特定的长度。具体而言,应保证距离X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50mm以上。如果距离X比30mm短,则送风机罩51导致的流动损失会增大,与现有技术利用风门等的情况相比,难以将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另一方面,如果保证了距离X在50mm以上,则几乎可消除因增加送风机罩51而导致的压力损失增大。对此可参照图8(A)简单说明,图中所示的出风侧的表面S3处于距离X(参见图3(C))等于50mm的位置。此外,表面S2处于距离X为80mm的位置。由该图可知,只要保证开口到表面S3的位置,即到距离X为50mm的位置,则气流通过该开口几乎不会受到阻碍。第三实施例:冰箱的工作过程下面,再次参见前文提到的各个附图来说明具有上文所述结构的冰箱1的工作过程。首先,将说明对冷藏室3进行冷却的操作。如图5所示,使压缩机31运转,打开冷藏室风门25,使送风机35运转,由此进行冷藏室3的冷却。即,由冷却器32冷却的空气依次通过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送风机35)、冷藏室风门25、冷藏室供给风路14以及吹出口17,供给到冷藏室3。由此,能够将贮藏在冷藏室3内的食物等以适当温度冷却保存。此时,参见图7,遮蔽装置50变为开放状态,冷却室13和冷藏室供给风路14a变为连通状态。即,遮蔽装置50如图3(C)所示,送风机罩51和支承基体52分离,冷却后的空气从两者之间的间隙供给至冷藏室3。而且,供给到冷藏室3内的循环冷气如图6所示,从回风口22经由返回风路20返回到冷却室13内。因此,冷却器32将再次对其进行冷却。接下来将说明对制冰室4~6进行冷却的操作。如图5所示,压缩机31运转,送风机35运转,打开送风机罩51,由此能够进行制冰室4~6的冷却。具体而言,送风机罩51为图3(C)所示的离开支承基体52的状态。由此,冷却器32冷却的空气通过配设在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处的送风机35送出,依次经过冷冻室供给风路15和吹出口18,供给到制冰室4~6。因此,能够以适当的温度对贮藏在制冰室4~6内的食品等进行冷却保存。而且,制冰室4~6内的空气通过形成在下冷冻室6后侧的回风口23,经由冷却室13的回风口13b流回冷却室13。接下来将说明对蔬菜室7的冷气供给。通过打开蔬菜室风门26,使得利用送风机35送至冷冻室供给风路15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向如图6所示的蔬菜室供给风路16,然后从吹出口19吹送至蔬菜室7。由此,可对蔬菜室7的内部进行冷却。而且,在蔬菜室7内循环的冷气从图6所示的回风口24依次经蔬菜室返回风路21和回风口13b返回到冷却室13。如上所述,在冰箱1中,能够将由一个冷却器32冷却的冷气分别独立地以较少的压力损失高效供给至冷藏室3~7。由此,能够根据各自的冷却负荷来分别适当冷却冷藏室3和制冰室4~6。此外,由于冰箱1中无需冷藏专用的冷却器,所以能够扩大冷藏室3。此外,可根据应供给冷气的贮藏室的目标保冷温度来调节冷却器32的冷却温度(冷媒的蒸发温度),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接下来将说明除霜操作时进行的动作。参见图5,如果连续进行冷却操作,冷却器32的空气侧传热面会附着上霜冻,妨碍传热,且会阻塞空气流路。因此,从冷媒蒸发温度的降低等来判断结霜,或者由除霜计时器等来判断结霜后,开始进行除霜冷却操作或者除霜操作,以去除冷却器32上附着的霜冻。首先,将说明利用冷却器32上所附霜冻的潜热对冷藏室3进行冷却的除霜冷却操作。在进行除霜冷却操作时,使压缩机31停止运转,形成如图3(C)所示的打开送风机罩51的状态。此后,打开冷藏室风门25,使送风机35运转。由此,可使空气在冷藏室3与冷却室13之间循环,利用该循环空气融化附着于冷却器32的霜冻。即,能够不通过除霜加热器33的加热来进行除霜。同时,可不让压缩机31运转,而是利用霜冻的融解热来对冷藏室3进行冷却。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用于除霜的加热器输入以及用于冷却的压缩机输入,降低冰箱1的耗电,综合提高冷却效率。此外,由于可将除霜带来的湿度较高的冷气供给至冷藏室3,因此可防止贮藏于其中的食品等变干燥,提高保鲜效果。另外,通过设置不经由冷冻室供给风路15而向蔬菜室7供给冷气的供给风路,即便对于蔬菜室7,也能对其进行利用除霜潜热的冷却和水分补给。此时,参见图5,因含有大量水分的冷气通过遮蔽装置50,所以会出现大量水分附着于遮蔽装置50的情况。但是,参见图1等,如上文所述,本实施例的遮蔽装置50具有用于排出附着水分的多种结构,不会出现因水分导致驱动轴54动作受阻的情况。即,参见图1和图2,即使水分进入到送风机罩51与驱动轴54之间,由于两者之间确保存在有风路,所以通过让空气经过该风路,能够实现良好的排水。这里,前述的除霜冷却操作是在判断冷却器32结霜且冷藏室3的温度高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便检测到了冷却器32结霜,但冷藏室3的温度低于预定阈值时,无需进行冷藏室3的冷却,因此可不进行除霜冷却操作,而是利用除霜加热器33进行常规的除霜操作。下面将对常规的除霜操作进行说明。在常规的除霜操作中,是使压缩机31停止,并向除霜加热器33通电,从而融化附着于冷却器32的霜冻。此时,利用送风机罩51封闭送风口13a,关闭冷藏室风门25。即,通过驱动轴54的旋转,可将遮蔽装置50变为图3(A)所示的遮蔽状态。由此,能够防止被除霜加热器33加热的冷却室13内的空气流入冷蔵室供给风路14等。结果,可提高冰箱1的冷却效率。此外,若冷却器32除霜结束,则停止对除霜加热器33通电,启动压缩机31,从而开始由制冷回路进行的冷却。而且,在检测到冷却器32及冷却室13被冷却到预定温度后,或者计时器等经过了预定时间后,打开送风机罩51和冷藏室风门25,并使送风机35开始运转。由此,能够尽量小地抑制除霜热带来的影响,并且能够再次开始冷却操作。接下来将参照图5说明形成风幕的操作。如果检测到隔热门8为打开状态,则打开冷藏室风门25,并使送风机35运转。由此,从形成于冷藏室3的上表面前部的吹出口17向下方吹出冷气,在冷藏室3的前面开口处形成风幕。此外,也可以在冷藏室3的上表面前部的吹出口17处设置开度可调的翼板(未图示)。通过提供翼板并调节其角度(开度),可形成用于防止冷气从冷藏室3内部向外部泄漏的适当风幕。进一步地,可在关闭隔热门8后的一段预定时间内使送风机35继续运转,也可使所述翼板摆动。由此,能够有效冷却因打开隔热门8而变暖的冷藏室3的内部,尤其是隔热门8内侧的收纳壁盒57。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冰箱1在除霜过程中,可利用送风机罩51封闭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因而可防止除霜时的热气流入贮藏室。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送风机罩51安装在冷却室13的送风口13a的外侧,即送风机35的出风侧,所以即便是对于风路形状不同的其他机型的冰箱也能够通用。此时,可将送风机罩51和送风机35形成为一体组装的一个结构部件来使用。由此,无论是何种风路结构都能够防止除霜热气泄漏,所以能够增加冷却风路的设计自由度,能够容易地进行风路设计。因此,能够削减冷却风路及风门的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文参照图1和图2所述的,即使在冰箱的使用状况下水和冰附着到遮蔽装置50,通过螺纹54a的倾斜结构能够很好地除去附着的水等。由此,能够抑制附着在送风机罩51上的水分导致动作受阻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