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换热器及其喷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911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换热器及其喷射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换热器及其喷射结构。



背景技术:

持续不断地提高空调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降低换热器耗材和空调能耗是空调行业永恒的追求。目前,空调换热器的进液管往往与换热管同轴平行,而且换热器进液冷媒的流速通常较大。高速液态冷媒从进液管进入换热管后,由于惯性作用,在换热管的前段,冷媒几乎不与换热管的内壁接触,因此形成空间热阻,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影响空调器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液态冷媒进入换热器时在换热管的前段不与其的内壁相接触导致换热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径向喷射液态冷媒使得其充分与换热管的内壁相接触、提高换热效率的喷射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喷射机构的换热器,以及含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喷射结构,所述喷射结构安装到换热器的换热管中,所述喷射结构包括: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换热管中;及

喷射管,所述喷射管的一端封闭,所述喷射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液管连通,且所述喷射管位于所述换热管中;

所述喷射管的外周面上沿径向方向开设喷射孔,所述喷射孔连通所述喷射管的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管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0mm~30mm;

所述喷射孔的直径的范围为1mm~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孔到所述喷射管的封闭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喷射管的长度的1/3~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管的外径小于所述进液管的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管的形状为柱形,所述喷射管的外径比所述进液管的外径小1mm~1.5mm;

所述喷射管位于所述换热管中,所述喷射管的外壁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共同围成环形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管的形状为锥形,所述喷射孔设置于所述锥形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喷射孔沿所述喷射管的周向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喷射孔在所述喷射管的外周面上交错设置;或者

至少两个所述喷射孔位于所述喷射管的外周面的同一圆周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孔的数量为四个至八个,四个至八个所述喷射孔沿所述喷射管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喷射管为一体结构;

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喷射管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或者呈阶梯状设置。

还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喷射结构;

所述喷射结构的进液管安装于所述换热管中,并通过焊接固定;

所述喷射结构的喷射管位于所述换热管中。

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换热器及其喷射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液态冷媒通过喷射结构进入到换热器,液态冷媒依次进入到进液管及喷射管中,并由喷射管的喷射孔将液态冷媒喷射出,使得液态冷媒能够从径向喷射向换热管。喷射管与换热管之间能够容纳液态冷媒,这样,从喷射孔喷射的液态冷媒能够在换热管与进液管的连接处充分冲刷换热管的内壁,使得液态冷媒沿着换热管的内壁流动。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通过径向设置的喷射孔使得液态冷媒径向喷射出,使液态冷媒能够与换热器的内壁相接触,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换热管前端的换热面积,显著增大冷媒换热接触面积,杜绝换热面积的浪费,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在同等换热面积下,能提高空调器的工作能力;而在同等机组能力下,能减少换热管的耗材,同时使换热器的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喷射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喷射结构与换热管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述的喷射结构喷射液态冷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喷射结构的立体图;

其中:

100-换热器;

110-喷射结构;

111-进液管;

112-喷射管;

1121-喷射孔;

120-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换热器及其喷射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射结构110,喷射结构110安装到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20中。喷射结构110能够将液态冷媒喷射到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20中,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能够实现径向喷射液态冷媒,这样能够使喷射出的液态冷媒直接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避免液态冷媒平行进入到换热管120中不与换热管120的前段相接触,充分利用换热管120的前段的换热面积,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喷射结构110包括进液管111及喷射管112。进液管111能够将液态冷媒输送到换热器100中。喷射管112是用来喷射液态冷媒的,使得液态冷媒沿喷射管112的径向方向进入换热管120中,以保证液态冷媒能够在换热管120的前段直接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以充分利用换热管120前段的换热面积,显著增大液态冷媒的换热接触面积,杜绝换热面积的浪费,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换热效果。

进液管111的一端安装于换热管120中,且喷射管112位于换热管120中。喷射结构110在与换热器100装配时,喷射管112是完全伸入到换热管120中的,进液管111的端部也会部分伸入到换热管120中。这样能够避免进液管111中的液态冷媒从进液管111与换热管120的连接处漏出,提高喷射结构110与换热管120配合的可靠性,保证换热效果。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进液管111与换热管120是通过焊接固定的。同时,焊接时需要注意,焊料只能存在于进液管111与换热管120的配合部分,不能进入喷射管112与换热管120配合的部分。这样,能够便于液态冷媒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充分利用换热管120的前段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喷射管112的一端封闭,喷射管112的另一端与进液管111连通。喷射管112的外周面上沿径向方向开设喷射孔1121,喷射孔1121连通喷射管112的内腔。由于喷射管112的一端是封闭的,喷射管112中的液态冷媒只能够从喷射孔1121中输出,使得液态冷媒沿喷射管112的径向方向从喷射孔1121喷出。这样,喷射管112中的液态冷媒通过径向设置的喷射孔1121将液态冷媒径向喷出,使液态冷媒能够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并沿着换热管120的内壁流动,达到换热的目的。喷射管112的外径小于进液管111的外径。也就是说,喷射管112安装到换热管120中后,喷射管112的外壁与换热管120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能够便于液态冷媒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的喷射孔1121能够径向喷射液态冷媒,避免液态冷媒沿轴向方向进入换热管120一端距离后才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使得液态冷媒在一进入换热管120就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充分利用换热管120的换热面积,杜绝换热面积浪费,提高换热效果。

目前,空调蒸发器的进液管往往与换热管同轴平行,而且蒸发器进液冷媒的流速通常较大。高速液态冷媒从进液管进入换热管后,由于惯性作用,在换热管的前段,冷媒几乎不与换热管的内壁接触,因此形成空间热阻,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影响空调器的工作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的液态冷媒通过喷射结构110进入到换热器100,液态冷媒依次进入到进液管111及喷射管112中,并由喷射管112的喷射孔1121将液态冷媒喷射出,使得液态冷媒能够从径向喷射向换热管120。由于喷射管112的外径小于换热管120的内径,喷射管112与换热管12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能够容纳液态冷媒,这样,从喷射孔1121喷射的液态冷媒能够在换热管120与进液管111的连接处充分冲刷换热管120的内壁,使得液态冷媒沿着换热管120的内壁流动。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通过径向设置的喷射孔1121使得液态冷媒径向喷射出,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换热管120前端的换热面积,显著增大冷媒换热接触面积,杜绝换热面积的浪费,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在同等换热面积下,能提高空调器的工作能力;而在同等机组能力下,能减少换热管120的耗材,同时使换热器100的结构紧凑。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喷射管112沿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0mm~30mm。这样,能够使得喷射管112位于换热管120的前段位置,使得喷射管112喷射出的液态冷媒能够与换热管120的前段相接触,使得换热管120前段的换热面积能够充分利用,显著增加液态冷媒的换热接触面积,杜绝换热效率的浪费。喷射孔1121的直径的范围为1mm~1.5mm。这样,能够保证有足够的喷射管112喷出的液态冷媒能够有足够的压力,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充分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保证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喷射管112的外径小于进液管111的外径。这样,进液管111的端部部分进入到换热管120中,能够保证换热管120与进液管111之间的间隙小于喷射管112与换热管120之间的间隙,避免液态冷媒发生回流。

再进一步地,喷射孔1121到喷射管112的封闭端之间的距离为喷射管112的长度的1/3~1/2。即为喷射孔1121位于喷射管112的轴向方向的中部区域。这样能够保证液态冷媒能够与换热器100的前段充分接触,增加液态冷媒与换热管120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喷射孔1121位于喷射管112的中部区域还能够保证液态冷媒流动平稳,避免发生紊流,降低噪声。在本实施例中,喷射孔1121到喷射管112的封闭端之间的距离为10mm。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喷射管112的形状为柱形。喷射管112的外径比进液管111的外径小1mm~1.5mm。这样能够便于液态冷媒流动,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充分扰动混合。并且,喷射管112位于换热管120中,喷射管112的外壁与换热管120的内壁共同围成环形空腔。环形空腔用于液态冷媒的流动与混合扰动,起到充分扰动混合液态冷媒的作用。

由于目前的液态冷媒沿轴向呈现高速喷射稳态流动状态,没有充分扰动,与换热管120的内部冲刷换热强度低,不利于对流换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的进液管111与换热管120装配后,喷射管112位于换热管120中,此时,换热管120的内周面与喷射管112的外周面能够形成环形空腔。喷射管112喷射出的液态冷媒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并压迫液态冷媒形成环形流态,使环形流态的液态冷媒能够沿着换热管120的内壁流动直接冲刷换热管120的内壁,并充分扰动混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对流换热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将液态冷媒沿径向方向喷射后,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在换热管120的前段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液态冷媒在环形空腔中充分混合扰动,能够使得液态冷媒呈环形流态沿着换热管120的内壁流动,直接冲刷换热管120的内壁,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喷射结构110在同等换热面积下,能够提高机组能力;在同等机组能力下,能够减少换热管120耗材,使得换热器100的结构紧凑。

参见图5,当然,喷射管112的形状还可以为锥形,喷射孔1121设置于锥形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喷射结构110的喷射管112的柱形结构可以由锥形结构替代,喷射管112的封闭端为锥形的顶部,喷射孔1121均匀于锥形面上。此时,可以省略环形空腔的结构。锥形面上的喷射孔1121也能够实现液态冷媒的径向喷射,使得液态冷媒能够在换热管120的前段与换热管120的内壁相接触,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当然,喷射管112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径向喷射的结构。

参见图1至图5,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喷射孔11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喷射孔1121沿喷射管112的周向分布。至少两个喷射孔1121能够增加液态冷媒的喷出量,保证换热效果。并且,至少两个喷射孔1121可以均匀或者非均匀的方式分布于喷射管112上。当然,至少两个喷射孔1121在喷射管112的外周面上交错设置,比如,至少两个喷射孔1121不再同一圆周线上。还可以至少两个喷射孔1121位于喷射管112的外周面的同一圆周线上。

在本实施例中,喷射孔1121的数量为四个至八个,四个至八个喷射孔1121沿喷射管112的周向均匀分布。四个至八个喷射孔1121能够保证换热器100所需的液态冷媒量,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并且,喷射孔1121的直径范围为1mm~1.5mm。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进液管111与喷射管112为一体结构。这样能够提高喷射结构110的可靠性,节省操作工序,便于用户使用。进一步地,进液管111与喷射管112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或者呈阶梯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换热管12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喷射结构110。喷射结构110的进液管111安装于换热管120中,并通过焊接固定。喷射结构110的喷射管112位于换热管120中。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100通过喷射结构110实现液态冷媒的径向喷射,避免液态冷媒沿轴向方向进入换热管120,使得液态冷媒能够与换热管120的前段的内壁相接触,有利于增加换热接触面积,杜绝换热面积的浪费,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换热效果。同时,换热器100通过喷射结构110实现液态冷媒的径向喷射还能够使得液态冷媒充分扰动混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系数。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换热器100实现空调器的制冷与制热性能。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换热器100的喷射结构110实现液态冷媒的径向喷射,使得液态冷媒能够与换热管120的前段的内壁相接触,有利于增加换热接触面积,杜绝换热面积的浪费,提高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