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的回气管及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7706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制冷装置的回气管及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的回气管及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提出的如冰箱/冷柜等制冷装置,会利用回气管中的制冷剂与节流毛细管间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用以使高压制冷剂过冷,以提高制冷量。但是受回气管结构限制制冷剂在回气管处吸热有限,吸热效率有待提高,且具有如下诸多技术缺点:

1、现有回气管管路过长,致使整理管路的工艺也较为繁琐,且占用冰箱/冷柜发泡容积,保温效果受到影响;

2、回气管进入压缩机中的制冷剂含有少量液态制冷剂,从而造成压缩机的“液击”现象,对压缩机寿命十分不利;

3、回气管路中会有轻微气锤现象(在较长的管路中气流夹杂着液体出现的现象),使得冰箱/冷柜整机噪音偏大;

4、传统回气管内可能会存在少许液态制冷剂,会出现冰堵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装置的回气管,所述制冷装置的回气管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简单、占据体积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冷装置,制冷装置具有上述制冷装置的回气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制冷装置的回气管,所述回气管与所述制冷装置的压缩机相连以向所述压缩机输送冷媒,所述回气管的至少部分管段内设有多个微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微通道之间通过沿所述回气管的轴向延伸的隔板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回气管,通过在回气管的部分管段设置多个微流通道,可以提高回气管的热交换效率,微通道之间通过沿回气管轴向延伸的隔板间隔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而且该回气管的微流通道占据体积小,从而可以提高制冷装置的有效利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制冷装置的回气管,所述回气管与所述制冷装置的压缩机相连以向所述压缩机输送冷媒,所述回气管的至少部分管段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管腔限定出冷媒流通腔,所述内管内用于连通空气或者用于穿过毛细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回气管,通过回气管向压缩机输送冷媒,回气管的至少部分管段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和内管之间限定出冷媒流通腔,冷媒在流通腔内流动,管壁为交换面,流通腔内流速最大的冷媒距离管壁较近,从而提高了回气管内冷媒的热交换速率,而且,该回气管占据体积小,可以有效提高制冷装置的有效利用空间,进而提高了制冷装置的制冷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节流元件,所述节流元件串联连接在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和所述蒸发器的另一端之间;回气管,所述回气管串联连接在所述蒸发器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之间,其中,所述回气管邻近所述节流元件设置以吸收热量,且所述回气管的至少部分管段内设有多个微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将回气管的部分管段临近节流元件设置,可以通过回气管中的冷媒吸收节流元件内的冷媒的热量,使流经节流元件内的冷媒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从而提高了冷媒进入到蒸发器后的制冷效果,而且在回气管临近节流元件的管段处,回气管的部分管段设置有多个微通道,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回气管与节流元件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节流元件内的冷媒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的制冷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节流元件为毛细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气管的部分管段与所述节流元件裹装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气管的部分管段粘连在所述毛细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气管的部分管段通过铝箔粘连在所述毛细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气管的与所述节流元件相邻的管段内设有多个所述微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气管内设有五个所述微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装置为冰箱或者冷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回气管在临近节流元件处的微通道管段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回气管微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回气管微通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冷装置100,

压缩机10,排气口110,回气口120,

冷凝器20,

蒸发器30,

节流元件40,

回气管50,微通道5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后”、“右”、“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回气管50及制冷装置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回气管50,回气管50与制冷装置100的压缩机10相连以向压缩机10输送冷媒,回气管50的至少部分管段内设有多个微通道510,相邻的两个微通道510之间通过沿回气管50的轴向延伸的隔板间隔开。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的回气管为圆形管道,制冷剂在回气管中的流动符合传热学中流体在圆形管道中的流动特性。此时,制冷剂的流动在圆管中心速度最大,在管径方向上,越是远离圆管中心处制冷剂的速度就越低。圆管内速度最大的地方位于管道中心,但此处却是与传热壁面距离最远处,对流体与壁面的传热条件来讲,流体速度越快,换热系数越大,故而,圆管内的流体流动由于受管型的限制,换热系数较小,制冷装置的体积也相应增大,从而影响了制冷装置的容量。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微通道回气管50,回气管50中的冷媒在流经微通道510时,在微通道510内流速最大处距离微通道510管壁距离较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微通道510内的冷媒的热交换效率。由此,可增加冷媒的过冷度,提高单位制冷量。由于单位长度的回气管50换热效率提高,因此回气管50的长度可适当减短,从而可以改善整理管道工序工艺繁琐的问题,而且也为保温层提供更大的空间。

另外,由于微通道回气管50较传统回气管长度减小,加上微通道促使液态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不但可大大缓解气锤现象,从而降低制冷装置100的整机噪音,而且还可减少制冷装置100的冰堵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回气管50,通过在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设置多个微通道510,微通道510之间通过沿回气管50轴向延伸的隔板间隔开,回气管50中的冷媒在流经微通道510时,在微通道510内流速最大处距离微通道510管壁距离较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微通道510内的冷媒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了冷媒的制冷效果,而且该微通道510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底,占据体积小,可以广泛应用于制冷装置100中以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另外,该回气管50可以优化管路,使得微通道510部分回气管50更多地吸收毛细管内液态制冷剂的热量,使节流元件30前的制冷剂液体得到过冷,减少闪发气体所占容积的比容,更有利于提高单位制冷量;同时,微通道510换热器具有用料少、体积小、质量轻的特征,可减少回气管50的长度及其占用空间,可改善工人整理过长管路造成管折的问题,并且相对于传统的回气管减少了管路用料量;微通道技术还可使微通道回气管50内的制冷剂换热更为充分,更大程度地转化为蒸气制冷剂,可减少现有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液击”现象。

这里,回气管50内微通道510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多个微通道510可沿回气管50的周向间隔开分布,又例如,多个微通道510沿回气管50的直径方向平行设置,还例如,回气管50至少在部分管段形成为方管,多个微通道510设在该方管内,且多个微通道510可沿该方管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蒸发器30、节流元件40和回气管5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有排气口110和回气口120,冷凝器20的一端与排气口110相连,蒸发器30的一端与回气口120相连,节流元件40串联连接在冷凝器20的另一端和蒸发器30的另一端之间,回气管50串联连接在蒸发器30的一端与回气口120之间,其中,回气管50邻近节流元件40设置以吸收热量,且回气管50的至少部分管段内设有多个微通道510。

如图1所示,冷媒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0进入到压缩机10内,经过压缩机10后冷媒形成为高温高压冷媒并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0排出,随后冷媒进入到冷凝器20内放热,从冷凝器20出来的冷媒经过干燥过滤器后进入到节流元件40进行节流降压,并在节流元件40内进一步地放热,冷媒转变为低温低压液态冷媒,低温冷媒进入到蒸发器30内吸热从而起到制冷的效果。蒸发器30内的冷媒吸热后转化为气液混合的低温低压冷媒,并通过蒸发器30出口进入微通道回气管50中。通过将连接蒸发器30的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靠近节流元件40设置,并将临近节流元件40的回气管50内设置出多个微通道510,以使回气管50内的冷媒可以更好地吸收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热量,使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具有更低的温度,从而提升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过冷度;同时微通道510具有改变冷媒表面张力的特征,可使回气管50被冷媒更大程度地由液态转化为气态,使得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含量增加,进入压缩机10中进行压缩可减少压缩机10的“液击”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通过将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临近节流元件40设置,可以利用回气管50中的冷媒吸收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放出的热量,使流经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具有更低的温度,从而提高了冷媒进入到蒸发器30后的制冷效果,而且在回气管50临近节流元件40的管段处,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设置有多个微通道510,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回气管50与节流元件40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流经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另外,该制冷装置100首次将微通道技术运用于冰箱/冷柜回气管上,可增加冷媒过冷度,提高单位制冷量。同时也解决了管道工序工艺繁琐的问题,为保温层提供更大的空间。并且微通道回气管50较传统回气管长度减小,减少了管路用料及制冷剂灌注量,降低了成本。并且微通道50促使液态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制冷剂,不但可以大大缓解气锤现象,降低冰箱/冷柜的整机噪音,而且还减少了制冷装置100的“冰堵”现象以及压缩机10的“液击”现象,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100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节流元件40可以为毛细管。由此,冷媒从冷凝器20流出流经到节流元件40时,由于管径的骤然变小,冷媒的压力迅速降低,速度显著提高,并且向外散热,冷媒温度降低,由此,将节流元件40设置为毛细管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冷媒的散热效果,进而使冷媒的温度降低,冷媒进入到蒸发器30后可以更好地吸热,从而起到更好地制冷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可以与节流元件40裹装连接。也就是说,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可以通过绷带与节流元件40包裹在一起,由此,可以增强节流元件40与回气管50内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粘连在毛细管上。由此,可以使回气管50与毛细管的距离较近,从而提高回气管50与毛细管内冷媒的热交换速率。

进一步地,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通过铝箔粘连在毛细管上。采用铝箔将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粘连在毛细管上,一方面铝箔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可以保证回气管50内的冷媒与毛细管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采用铝箔粘连,铝箔廉价易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回气管50内的冷媒与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热交换效率,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回气管50的与节流元件40相邻的管段内设有多个微通道510。通过在回气管50与节流管相邻管段内设置多个微通道510,可以有效增加回气管50内的冷媒与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热交换面积,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回气管50内的冷媒与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热交换效率。具体地,如图2所示,回气管50内设有五个微通道510,当然,微通道510的数量不限于是五个,可以根据制冷装置100的制冷效率的要求进行相应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装置100可以为冰箱或者冷柜。由此,通过在制冷装置100内设置上述的回气管50,将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临近节流元件40设置,可以通过回气管50中的冷媒吸收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了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温度,进而提高了冷媒进入到蒸发器30后的制冷效果,而且在回气管50临近节流元件40的管段处,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设置有多个微通道510,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回气管50与节流元件40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从而提高了制冷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下面参照图1和图2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蒸发器30、节流元件40和回气管50,制冷装置100为冰箱或者冷柜。

其中,压缩机10具有排气口110和回气口120,冷凝器20的一端与排气口110相连,蒸发器30的一端与回气口120相连,节流元件40为毛细管,节流元件40串联连接在冷凝器20的另一端和蒸发器30的另一端之间,回气管50串联连接在蒸发器30的一端与回气口120之间,其中,回气管50邻近节流元件40设置,且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与节流元件40裹装连接以吸收热量,如图2所示,回气管50的至少部分管段内设有五个微通道510。

由此,通过将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临近节流元件40设置,可以通过回气管50中的冷媒吸收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散发的热量,使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冷媒进入到蒸发器30后的制冷效果,而且在回气管50临近节流元件40的管段处,回气管50的部分管段设置有多个微通道510,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回气管50与节流元件40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使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温度进一步地降低,进一步提高制冷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当然,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回气管50与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换热效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的回气管50,如图3和图4所示,回气管50与制冷装置100的压缩机10相连以向压缩机10输送冷媒,回气管50的至少部分管段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管腔限定出冷媒流通腔,内管内用于连通空气或者用于穿过毛细管。

由此,通过回气管50向压缩机10输送冷媒,回气管50的至少部分管段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和内管之间限定出冷媒流通腔,回气管50中的冷媒在流通腔内流动,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通过毛细管在内管内流动,从而缩短了冷媒与热交换面之间的距离,而且,流通腔内的冷媒与毛细管内的冷媒反向流动,提高了回气管50内冷媒与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热交换速率,进一步降低了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温度,从而冷媒在进入蒸发器30内可以达到更好的制冷效果。而且,该回气管50占据体积小,可以有效提高制冷装置100的有效利用空间,进而提高了制冷装置100的制冷性能。

如图4所示,将回气管50设计为包括外管和内管,节流元件40穿过内管,回气管50中的冷媒则在内管和外管之间限定出的冷媒流通腔内流动,回气管50中的冷媒与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热交换面积为内管的管壁,冷媒在冷媒流通腔中流动时,距离换热面较近,而且流通腔内的冷媒与节流元件40内的冷媒的流向相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回气管50内的冷媒和节流元件40内冷媒的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可以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具有外管和内管的回气管5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