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媒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6247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媒加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媒加热器。



背景技术:

公布号为CN 104344616 A的中国发明专利于2015年02月11日公开了一种冷媒加热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冷媒加热器包括:装有导热液体的油缸、固定在油缸上用于加热导热液体的电加热管,浸泡于导热液体内且与电加热管无直接接触的冷媒管;冷媒管的两端穿出油缸后串入热泵系统管路中,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加热,且所述电加热管置于所述导热液体内且固定在所述缸体的端侧壁上。当需要对冷媒管加热时,需要开启加热管才能进行加热,并将热量通过导热液体传递给冷媒管,由于加热管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因此会导致冷媒加热器的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冷媒加热器,具有能耗低和结构简单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媒加热器,包括壳体和冷媒管,所述壳体设有填充蓄热材料的保温腔,所述冷媒管安装到所述壳体上并插入所述保温腔内的蓄热材料中,所述蓄热材料所蓄积的热量用于加热所述冷媒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媒管可拆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可拆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将所述冷媒管压装在所述壳体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对所述冷媒管加热的加热管和填充有导热介质的加热腔,所述加热管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壳体上并伸入所述加热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螺纹连接在所述加热腔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可拆连接有边板,所述边板套装在所述加热管上以将所述加热管压装在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侧面为弧形凹面,且所述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180°。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卡环,所述卡环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卡环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侧。

更进一步的,所述卡环上还套装有柔性卡环垫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媒加热器,包括壳体和冷媒管,壳体设有填充蓄热材料的保温腔,冷媒管安装到壳体上并插入保温腔内的蓄热材料中,蓄热材料所蓄积的热量用于加热冷媒管。现有技术中的对冷媒管加热时通常采用电加热管加热的方式,电加热管产生的热量热传递给冷媒管,以对冷媒管进行加热,而本实用新型中冷媒加热器安装在压缩机上使用,因此蓄热材料可以吸收并蓄积压缩机产生的热量。对于一些冬天环境温度较低的地区,例如南方,蓄热材料中所蓄积的热量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冷媒管,以对冷媒管内的冷媒加热,无需安装加热管加热,由此可以简化冷媒加热器的整体结构,降低冷媒加热器的制造成本和能耗;此外,由于蓄热材料的密度较小,因此可以大大减轻冷媒加热器的重量,从而利于搬运和运输。

冷媒管可拆安装在壳体上。如此设计,便于后期冷媒管的拆卸维修和更换。

壳体上还可拆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将冷媒管压装在壳体上。如此设计,能够提高冷媒管与壳体的连接可靠性。

安装板与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圈。如此设计,可防止蓄热材料发生外泄。

壳体上还设有用于对冷媒管加热的加热管和填充有导热介质的加热腔,加热管可拆卸地安装到壳体上并伸入加热腔内。加热管的设置可使冷媒加热器适用于北方等冬天温度极低的环境中,加热管工作时,加热管产生的热量与导热介质进行热传递,导热介质与冷媒管进行热传递,以此使冷媒管内的冷媒快速升温,当加热管发生故障或因长期使用老化时,工作人员可将加热管从壳体上拆卸下来,以对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在拆卸后,壳体和加热管均不会发生结构上的破坏,当加热管维修或更换后还可安装在壳体上继续使用,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拆卸安装是以在整个拆卸和安装过程中不破坏壳体和加热管的结构为前提,并且也不会影响后期冷媒加热器的正常使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媒加热器在加热管发生故障或老化时,可以对加热管进行单独维修或更换,无需报废和更换整个冷媒加热器,减少了一些结构的浪费,比如冷媒管和壳体,由此降低了制造成本。

加热管螺纹连接在加热腔内。如此设计,可便于加热管的安装,使加热管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简化了整个冷媒加热器的结构。

壳体上还可拆连接有边板,边板套装在加热管上以将加热管压装在壳体上。如此设计,可简化加热管的加工,同时还能提高加热管与壳体的连接可靠性。

壳体的内侧面为弧形凹面,且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180°。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通常为圆柱体状,壳体上的弧形凹面与压缩机的外表面相匹配,以此增加壳体与压缩机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从压缩机上吸收更多的热量储存在蓄热材料中,另外,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小于120°时,此时壳体与压缩机的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热量的吸收,当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大于180°时,不便于壳体的安装。

壳体上还设有卡环,卡环的一端与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卡环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壳体的另一侧。如此设计,可通过调整螺栓的旋接长度来使壳体安装在不同大小的压缩机上,提高了冷媒加热器的通用性,同时也便于冷媒加热器的拆装。

卡环上还套装有柔性卡环垫片。如此设计,柔性卡环垫片可防止卡环与压缩机表面发生摩擦刮蹭而破坏压缩机的外观,同时也能起到减振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冷媒加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冷媒加热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冷媒加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冷媒加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加热管与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加热管与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的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冷媒加热器包括壳体1和冷媒管,壳体1上设有保温腔,冷媒管包括第一冷媒管21和第二冷媒管22,第一冷媒管21的末端(右端)与第二冷媒管22的首端(左端)通过连接管23连通,保温腔包括第一保温腔和第二保温腔,第一保温腔和第二保温腔内装有蓄热材料7,第一冷媒管21安装在壳体1上并插装在第一保温腔内的蓄热材料7中,第二冷媒管22安装在壳体1上并插装在第二保温腔内的蓄热材料7中,蓄热材料7主要由基材、强化换热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其中基材包括石蜡和六水氯化钙,强化换热添加剂包括TiO2锐钛矿、碳纳米管、片状石墨、Al2O3、Fe2O3和C60,表面活性剂包括油酸、三油酸甘油脂、失水山梨酸脂和油酸已脂等。现有的冷媒加热器一般安装在压缩机上,当压缩机工作时,蓄热材料7可吸收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并存储,然后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冷媒管,以加热冷媒管内的冷媒。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一般为圆柱状,因此为了使蓄热材料7更好的吸收压缩机产生的余热,本实施例的壳体1内侧面13为与压缩机表面相匹配的弧形凹面,以此增加壳体1与压缩机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从压缩机上吸收更多的热量储存在蓄热材料7中,本实施例中的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20°~180°,当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小于120°时,此时壳体1与压缩机的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热量的吸收,当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大于180°时,不便于壳体1的安装。本实施例优选弧形凹面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50°、155°、160°、165°、170°等等,这样设计,既能便于壳体1安装在压缩机上,又能最大程度的吸收压缩机产生的余热。

为了进一步使蓄热材料7更好的吸收压缩机产生的热量,在壳体1的内侧面还设有导热胶片8,以此提高热传递的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导热胶片8为导热硅胶片,由于导热硅胶片为柔性材质,因此可以避免壳体1与压缩机外表面发生刮擦磨损,保证了两者的外观,同时导热硅胶片还可起到绝缘和减振的作用。

为了将冷媒加热器更好的固定在压缩机上,同时也便于后期冷媒加热器的拆装,本实施例的壳体1上还设有卡环6,卡环6的一端与壳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卡环6的另一端通过螺栓60连接在壳体1的另一侧,压缩机安装在卡环6与壳体1的内侧面之间,通过调整螺栓60与螺母的旋接长度来使壳体1安装在不同大小的压缩机上,提高了冷媒加热器的通用性。

卡环6上还套装有柔性卡环垫片61,为了提高压缩机与冷媒加热器的安装可靠性,卡环6为金属片,因此柔性卡环垫片61可防止卡环6与压缩机表面发生摩擦刮蹭而破坏压缩机的外观,同时柔性垫片61也能起到减振的作用。

为了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在壳体1的下方还设有支架11和安装在支架11下方的支架垫片12,支架垫片12可以起到防滑、减振的作用。

当本实施例中的冷媒加热器用于一些室外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时,例如,处于冬天的南方地区,蓄热材料7可将蓄积的热量传递给冷媒管,以对冷媒管内的冷媒加热,此时无需安装加热管,也无需外界其他热源对冷媒管进行加热,由此可以简化冷媒加热器的整体结构,降低冷媒加热器的制造成本和能耗;此外,由于蓄热材料7的密度较小,因此可以大大减轻冷媒加热器的重量,从而利于搬运和运输。

为了便于后期冷媒管的拆卸维修和更换,本实施例中的冷媒管可拆连接在壳体1上,例如螺纹连接、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为了增强冷媒管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上还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将冷媒管压装在壳体上,具体的,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4和第二安装板5,第一安装板4套装在第一冷媒管21上,并且第一安装板4通过螺钉连接在壳体1上,以将第一冷媒管21压装在壳体1上,实现第一冷媒管21的可拆连接;第二安装板5套装在第二冷媒管22上,并且第二安装板5通过螺钉连接在壳体1上,以将第二冷媒管22压装在壳体1上,实现第一冷媒管22的可拆连接。

壳体1与安装板之间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41和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41安装在第一安装板4与壳体1之间,第二密封圈51安装在第二安装板5与壳体1之间。如此设计,可防止蓄热材料7发生外泄。

实施例二、

如图3至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上还设有加热腔10和用于对冷媒管加热的加热管3,加热腔10内填充有导热介质,加热管3可拆卸地安装到壳体1上并伸入加热腔10内。

加热管3安装在第一冷媒管21和第二冷媒管22之间,加热管3工作时,加热管3产生的热量与导热介质进行热传递,导热介质与第一冷媒管21和第二冷媒管22进行热传递,以此使冷媒管内的冷媒升温,由于加热管3安装在第一加热管21和第二加热管22之间,因此加热管3加热时可同时对第一冷媒管21和第二冷媒管22内的冷媒加热,使两个冷媒管内的冷媒迅速升温,防止两个冷媒管内的冷媒受热不均匀,当加热管3发生故障或因长期使用老化时,工作人员可将加热管3从壳体1上拆卸下来,以对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在拆卸后,壳体1和加热管3均不会发生结构上的破坏,当加热管3维修或更换后还可安装在壳体1上继续使用,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拆卸安装是以在整个拆卸和安装过程中不破坏壳体1和加热管3的结构为前提,并且也不会影响后期冷媒加热器的正常使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媒加热器在加热管发生故障或老化时,可以对加热管3进行单独维修或更换,无需报废和更换整个冷媒加热器,减少了一些结构的浪费,比如冷媒管和壳体1,由此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冷媒加热器可用于一些室外温度极低的环境中,例如处于冬天的北方,此时,蓄热材料7可辅助加热管3对冷媒管加热,并可长时间为冷媒管提供热量,且可以减少加热管3的加热使用时间,从而降低电能的消耗。

本实施例中的导热介质可为导热油、水或其他液态导热介质,导热介质填充在加热腔10内,为了便于加热管3的可拆安装,本实施例的加热腔10的顶端设有内螺纹,加热管3的上端设有外螺纹,加热管3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连接可拆安装在壳体1上,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使加热管3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简化了整个冷媒加热器的结构。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冷媒加热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3、熔断保护器14以及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3和熔断保护器14电连接,温度传感器13用于检测导热介质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13的检测数值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熔断保护器14切断冷媒加热器的电源回路,使冷媒加热器关闭,对冷媒加热器实现过热保护,防止导热介质温度过高,因为导热介质温度过高时,一方面会影响冷媒的物理、化学特性,造成导热油质无法满足要求,另外还会加速导热热油本身的焦化、炭化速度,降低其使用寿命。熔断保护器14还用于当温度传感器13失效等极端情况下,在导热介质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切断冷媒加热器的电源回路。

实施例三、

如图7至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壳体1上还可拆连接有边板15,边板15套装在加热管3上,边板15可与壳体1采用螺钉连接、卡接、粘结或插接等其中任一种方式,以将加热管3压装在壳体1上,由于边板15可拆连接在壳体1上,因此可实现加热管3的可拆连接,以此简化加热管3的加工,同时还能提高加热管3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管还可与壳体采用粘结、卡接、插接等其中任一种可拆连接,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有效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