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控温节能盛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148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控温节能盛装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盛装箱,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控温节能功能的盛装箱。



背景技术:

在水果、海鲜等货物运输过程中,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需要保证运输温度以保证货物新鲜。而在很多短途小批量运输时,若使用冷藏柜运输则成本太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适合短途小批量运输的温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自动控温节能功能的盛装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控温节能盛装箱,包括:外箱、内箱和温控装置;外箱上设置外箱盖,内箱上设置内箱盖;外箱和内箱之间设置夹层;外箱下侧设置冷却腔和蓄水腔;所述冷却腔与蓄水腔之间通过连通管连通,所述连通管上设置单向电磁阀;

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控制器、水泵、冷却管、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散热管、蓄电池、显示屏、电源开关;冷却管一端与蓄水腔连通、另一端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水泵的出水口与冷却腔连通;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内箱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散热管设置在冷却腔内,所述冷却管、水泵、控制器、蓄电池设置在夹层内,所述显示屏、电源开关设置在外箱上;

所述水泵、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蓄电池、显示屏、电源开关、单向电磁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冷却管为螺旋状冷却管。

进一步地于,外箱上设置温度指示灯,所述温度指示灯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外箱的内侧壁上设置保温层。

进一步地,外箱盖和内箱盖上设置通风孔。

进一步地,蓄水腔连通有蓄水管,蓄水管上设置蓄水开关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控温节能盛装箱,利用冷却管内水循环实现箱体内的温度控制,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内箱内温度,当温度过高时,控制器控制水泵启动,将蓄水腔内的水抽取到冷却管,水在冷却管内流动以调节内箱内的温度;之后冷却管内的水回收至回收腔,回收腔内设置散热管,散热管内盛装散热液体(如乙醚),及时使回收回的水降温;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回收腔内的水温,液位传感器检测回收腔内的液位,当回收腔内的水超过设定液位,且温度降低至指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单向电磁阀开启,使水循环回蓄水箱内,以实现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盛装箱可自动控制温度,冷却水循环利用,节能环保,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电路原理框图。

图中,1内箱盖,2外箱盖,3通风孔,4内箱,5外箱,6保温层,7冷却管,8水泵,9冷却腔,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控制器,12蓄电池,13散热管,14第二温度传感器,15液位传感器,16连通管,17单向电磁阀,18蓄水腔,19蓄水管,20蓄水开关阀,21显示屏,22温度指示灯,23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控温节能盛装箱,包括外箱5、内箱4和温控装置;外箱5上设置外箱盖2,内箱4上设置内箱盖1;外箱5和内箱4之间设置夹层;外箱5下侧设置冷却腔9和蓄水腔18;冷却腔9与蓄水腔18之间通过连通管16连通,连通管16上设置单向电磁阀17,以保证冷却腔9内的水回流回蓄水腔18。本实施例中,蓄水腔18还连通有蓄水管19,蓄水管19上设置蓄水开关阀20,以便更换蓄水腔18内的循环水。

温控装置包括:控制器11、水泵8、冷却管7、第一温度传感器10、第二温度传感器14、液位传感器15、散热管13、蓄电池12、显示屏21、电源开关23。冷却管7一端与蓄水腔18连通、另一端与水泵8的进水口连通,冷却管7是螺旋状冷却管7,以延长冷却水循环距离,提高冷却效果。水泵8的出水口与冷却腔9连通。

第一温度传感器10设置在内箱4内;第二温度传感器14、液位传感器15、散热管13设置在冷却腔9内;冷却管7、水泵8、控制器11、蓄电池12设置在夹层内;显示屏21、电源开关23设置在外箱5上。显示屏21用于显示内箱4内温度,本实施例中,外箱5上还设置有温度指示灯22,用于指示内箱4内温度是否正常。

水泵8、第一温度传感器10、第二温度传感器14、蓄电池12、显示屏21、电源开关23、泵、第一温度传感器10、第二温度传感器14、液位传感器15、蓄电池12、显示屏21、电源开关23、开关电磁阀、单向电磁阀17、单向电磁阀17分别与控制器11电连接。控制器11可以是单片机。

本实施例中,外箱盖2和内箱盖1上设置通风孔3,使箱内空气流动,保证货物新鲜。外箱5的内侧壁上还设置保温层6,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