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流器及具有该分流器的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9752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流器及具有该分流器的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流器及具有该分流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大型空调风冷冷(热)水机组通常采用多个翅片换热器与环境进行热量交换,以满足较高的制冷(热)要求。冷媒进(出)多个翅片换热器时,需要经过分流器进行分流,并需要保证每个所述翅片换热器内均具有合适的冷媒量,避免出现部分换热器内冷媒量过多,导致蒸发不完全,降低换热器效率,或,部分换热器内冷媒量过少,导致过热严重的问题。

分流器对冷媒进行均匀分流的过程中,需要使成汽、液两相的冷媒充分混合,从而确保进入每个换热器中的冷媒量及冷媒状态相同,充分发挥翅片换热器的换热作用。现有分流器结构复杂,通常在分流器的流体进口处设置具有分流小孔的片状结构,以进行二次分流,提高处于不同物态的冷媒在分流器内混合的均匀性。但是,对于具有较大制冷(热)量的机组,该结构使得冷媒在经过分流器时的压力损失较大,导致空调制冷(热)机组的整机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流器及具有该分流器的空调装置。目的在于,降低流体在经过分流器时的压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分流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

所述第一壁面处设置有能够连通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的进口管,所述进口管的一端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并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壁面处设置有至少两个能够连通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的出口管,所述出口管的一端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并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出口管与所述进口管错开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壁面位于所述第二壁面的竖向下方,所述第一开口的竖向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竖向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竖向高度差为8mm。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圆柱体结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其中,

所述第一底面为所述第一壁面;

所述第二底面为所述第二壁面,多个所述出口管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底面处。

优选地,所述出口管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出口管的中心的连线组成等边三角形,所述进口管的轴线穿过所述等边三角形的中心。

优选地,不同所述出口管的所述第二开口至所述第二底面的距离均相等。

优选地,所述进口管垂直于所述第一底面设置,所述出口管垂直于所述第二底面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壳壁外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壳体的安装架。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面外侧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为L形折板结构。

一种空调装置,包括所述的分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所述分流器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用于二次分流的片状结构,有利于简化分流器结构,减小流体(冷媒)在流经所述分流器时产生的压力损失,提高空调制冷(热)机组的工作能效,同时,处于不同物态的流体进入所述壳体内后,能够与所述壳体的壳壁进行接触、反射,从而使处于气相和液相的流体先在分流器内充分混合,再分别由不同出口管流出,保证所述分流器具有良好的均匀分液功能,防止出现由于流体(冷媒)分配不均造成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2、当所述第一壁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壁面的竖向下方时,所述第一开口的竖向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竖向高度,能够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冷媒先冲击至壳壁处,进一步增大所述壳体内部成湍流状流动的流体所占比例,使处于不同物态的所述冷媒在所述壳体内得到更加充分的混合,并可更加有效地避免未经混合的冷媒直接由所述出口管流出,有利于提高所述分流器均匀分流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流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流器沿图1所示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流器的仰视图。

图中:1、第一壁面;2、第二壁面;3、进口管;31、第一开口;4、出口管;41、第二开口;5、安装架;51、第一安装部;52、第二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以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本具体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分流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1和第二壁面2;

所述第一壁面1处设置有能够连通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的进口管3,所述进口管3的一端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并设置有第一开口31;

所述第二壁面2处设置有至少两个能够连通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的出口管4,所述出口管4的一端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并设置有第二开口41;所述出口管4与所述进口管3错开设置。

所述分流器的进口管3和出口管4均向所述壳体内部延伸,且所述进口管3与所述出口管4错开设置,使得流体在进入所述壳体后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先进行混合,再由所述出口管4流出。更具体地,流体由所述进口管3进入所述壳体后,先与所述壳体的壳壁进行接触、冲击、反射,形成具有不同流动方向的多股流体,该多股流体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所述壳体内成湍流状流动的流体所占比例,从而使处于不同物态(主要为气相和液相)的物质充分混合。经过混合之后的流体由至少两个所述出口管4分别流入不同的换热器中,有利于确保进入每个换热器中的流体量及流体状态相同,充分发挥每个换热器的换热功能,提高制冷(热)机组的整体换热能效。对于空调系统,流经所述分流器的所述流体可以为用于换热的冷媒。

所述分流器去除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遮挡于分流器进液口处、用于二次分流的片状结构,使得分流器的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且能够在保证均匀分液的前提下,有效减小所述流体在经过所述分流器时产生的压力损失。对于空调系统,可以避免由于压力损失导致的制冷(热)机组工作能效下降。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壁面1位于所述第二壁面2的竖向下方,所述第一开口31的竖向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开口41的竖向高度,此处所说的“下方”,指竖直方向上高度较低的位置。所述第一开口31高于所述第二开口41,有利于进一步防止由所述进口管3中流入所述壳体内的部分流体在未经混合及均匀化的情况下,直接由所述出口管4流出,并有利于使所述流体在所述壳体内的混合更加均匀。更具体地,由所述第一开口31流入所述壳体内的流体先冲击至与所述第一开口31相对的所述第二壁面2处,经过所述第二壁面2的反射作用,流体改变流动方向回流,并与之后进入所述壳体内的流体相互作用、碰撞,从而进一步增大所述壳体内成湍流状流动的流体所占的比例,使处于气态和液态的流体在所述空腔内得到更加充分的混合,之后再由至少两个所述出口管4流出所述分流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流入不同散热器中流体的均匀性。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二开口41之间的竖向高度差为8mm。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圆柱体结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其中,

所述第一底面为所述第一壁面1;

所述第二底面为所述第二壁面2,多个所述出口管4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底面处,使得所述壳体内经过混合后的流体流入每个所述出口管4的机会更为均等,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分流器均匀分配流体的能力。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出口管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出口管4的中心的连线组成等边三角形,所述进口管3的轴线穿过所述等边三角形的中心,使得每个所述出口管4的轴线到所述进口管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使所述壳体内的、经过混合后的流体能够更加平均地由多个所述出口管4流出,并流入不同的换热器中,保证每个换热器均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相类似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不同所述出口管4的所述第二开口41至所述第二底面的距离均相等,也有利于使所述壳体内的流体更加平均地由不同的所述出口管4流出。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进口管3垂直于所述第一底面设置,所述出口管4垂直于所述第二底面设置,垂直设置的所述进口管3和所述出口管4所占据的安装空间更小,使用的材料更少,制造方便,有利于减小所述分流器的体积,降低所述分流器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壳体的壳壁外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壳体的安装架5。优选地,所述安装架5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面1外侧的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所述第一安装部51和所述第二安装部52均为L形折板结构。更具体地,所述L形折板结构的一侧折板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一壁面1的外侧,所述L形折板结构的另一侧折板用于与预设的安装位置相连接,所述另一侧折板处可以设置安装孔。

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包括所述的分流器。所述分流器使得空调装置中的冷媒在经过所述分流器时,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有利于提高空调装置的制冷或制热效率,节能环保。且所述分流器可满足将冷媒均匀分配至不同的换热器中的要求,有效防止冷媒分配不均造成的部分换热器发生过热、部分换热器蒸发不完全的问题,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从而整体提升空调装置的工作性能。

下面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压力损失的分流器,以减少制冷系统冷媒压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减少制冷系统冷媒压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所述分流器能够降低冷媒流经分流器时的压力损失,可提高空调制冷(热)机组的整机能效;结构简单,容易加工生产,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为:

取消现有分流器中设置于流体进口处的片状结构,使得冷媒直接进入所述壳体内部,调整所述进口管3和所述出口管4,使所述进口管3突出于其所在的第一壁面1设置,所述出口管4突出于所述进口管3所在的第二壁面2设置,且进口管3和出口管4之间沿管轴线方向具有重合区域,避免两个零件中的动态冷媒直接对冲造成压力损失和分液不均,此处“对冲”是指由所述进口管3流入所述壳体的流体直接由所述出口管4流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流器结构简洁,既可以起到均匀分液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损失。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