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437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出申请号2015-153377号,在此通过参照编入其记载内容。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制冷循环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切换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用的路径和制热用的路径。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设置于室外的一体构成的冷凝用热交换部、过冷却用热交换部以及受液部。并且,该制冷循环装置为了切换制冷剂的流通路径而具有多个控制阀。例如制冷循环装置具有旁通配管用开闭阀作为其多个控制阀(例如,阀机构)的一个,该旁通配管用开闭阀设置于制冷剂绕过过冷却用热交换部而流动的旁通配管。

该旁通配管用开闭阀在制热时(即,加热运转模式时)打开旁通配管,使制冷剂从受液部流出,并绕过过冷部以及蒸发器。

另外,受液部作为气液分离器兼贮液器发挥功能,在制热时,与受液部分开设置的储液器用作为气液分离器兼贮液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03199号公报

发明概要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切换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用的路径和制热用的路径,但为了该切换而需要多个控制阀。进一步,还需要对各控制阀进行切换操作。发明人们的详细的研究结果是,发现了上述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方面,其目的在于减少制冷循环装置中控制阀的数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观点,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该压缩机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从该吸入口吸入制冷剂并压缩,将该压缩后的制冷剂从排出口排出;

散热器,从该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散热器,该散热器使该制冷剂持有的热向送风空气散热,该送风空气朝向空调对象空间;

室外热交换器,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室外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使该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室外器前切换部,该室外器前切换部设置于从压缩机至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制冷剂路径,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和减压侧切换状态,在该开放侧切换状态下,使制冷剂从压缩机向室外热交换器流动,在该减压侧切换状态下,使制冷剂从压缩机向散热器流动,并且使从散热器流出后的相比于开放侧切换状态的情况减压后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流动;

蒸发器前减压部,该蒸发器前减压部对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蒸发器,该蒸发器使从该蒸发器前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

蒸发器经由路径,该蒸发器经由路径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蒸发器前减压部以及蒸发器而向压缩机的吸入口流动;

迂回路径,该迂回路径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绕过蒸发器前减压部以及蒸发器而向压缩机的吸入口流动;以及

路径切换部,该路径切换部对迂回路径进行开闭,在打开蒸发器经由路径时,该路径切换部成为关闭迂回路径的非迂回状态,另一方面,在闭塞蒸发器经由路径时,该路径切换部成为打开迂回路径的迂回状态,

室外器前切换部以及路径切换部构成该室外器前切换部与该路径切换部机械地连动的连动阀,

在该连动阀中,路径切换部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路径切换部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

根据上述的公开,室外器前切换部以及路径切换部构成该室外器前切换部与路径切换部机械地连动的连动阀。另外,在该连动阀中,路径切换部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路径切换部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因此,相比于室外器前切换部与路径切换部构成为不同的控制阀的情况,在制冷循环装置中能够减少控制阀的数量。与例如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减少控制阀的数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该压缩机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从该吸入口吸入制冷剂并压缩,将该压缩后的制冷剂从排出口排出;

散热器,从该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散热器,该散热器使该制冷剂持有的热向送风空气散热,该送风空气朝向空调对象空间;

室外热交换器,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该室外热交换器,该室外热交换器使该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室外器前切换部,该室外器前切换部设置于从压缩机至室外热交换器为止的制冷剂路径,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和减压侧切换状态,在该开放侧切换状态下,使制冷剂从压缩机向室外热交换器流动,在该减压侧切换状态下,使制冷剂从压缩机向散热器流动,并且使从散热器流出后的相比于开放侧切换状态的情况减压后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流动;

蒸发器前减压部,该蒸发器前减压部对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蒸发器,该蒸发器使从该蒸发器前减压部流出的制冷剂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

蒸发器经由路径,该蒸发器经由路径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蒸发器前减压部以及蒸发器而向压缩机的吸入口流动;

迂回路径,该迂回路径使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绕过蒸发器前减压部以及蒸发器而向压缩机的吸入口流动;

路径切换部,该路径切换部对迂回路径进行开闭,切换成为关闭迂回路径的非迂回状态与打开迂回路径的迂回状态;以及

开闭阀,该开闭阀对蒸发器经由路径进行开闭,

室外器前切换部以及路径切换部构成该室外器前切换部与该路径切换部机械地连动的连动阀,

在该连动阀中,路径切换部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路径切换部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室外器前切换部与路径切换部构成为不同的控制阀的情况,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也能够减少控制阀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制冷模式时的状态下的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综合阀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制热模式时的状态下综合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电子控制装置用于执行制冷剂回路切换控制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综合阀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中表示综合阀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中表示综合阀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的内部结构图。

图12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10的图。

图13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图12的图。

图14是图13的整体结构图中,在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以实线表示制冷剂流动的路径而另一方面以虚线表示制冷剂不流动的路径的图。

图15是图13的整体结构图中,在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以实线表示制冷剂流动的路径而另一方面以虚线表示制冷剂不流动的路径的图。

图16是图13的整体结构图中,在第三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以实线表示制冷剂流动的路径而另一方面以虚线表示制冷剂不流动的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相互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记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模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该车辆用空调装置8具备由制冷剂进行循环的热泵回路101构成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择一地切换如下模式: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而对车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模式(即第一模式);以及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而对车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模式(即第二模式)。

图1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搭载于从内燃机(即发动机)以及行驶用电动机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并且,制冷循环装置10在车辆用空调装置8中起到对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功能。

制冷循环装置10的热泵回路101是供作为规定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循环的流体循环回路。如图1所示,热泵回路101构成为能够切换为制冷剂如箭头flc那样循环的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以及制冷剂如箭头flh那样循环的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

在热泵回路101中,采用hfc系制冷剂(具体而言,r134a)作为制冷剂,热泵回路101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当然,也可以采用hfp系制冷剂(例如,r1234yf)等。

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电子控制装置50和热泵回路101。该热泵回路101具有:压缩机11、作为所谓室内冷凝器的室内冷凝器12、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过冷却器19、所谓蒸发器的蒸发器22、综合阀28、温度式膨胀阀29、蒸发器经由路径54、迂回路径56以及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等。

压缩机11具有吸入口111以及排出口112,且配置于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是车室外的一部分,通过搭载有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车辆所具有的发动机室隔壁9而与车室内隔开。

压缩机11在热泵回路101中从吸入口111吸入并压缩制冷剂,将压缩并成为过热状态的制冷剂从排出口112排出。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入口121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1是电动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1的压缩机构,具体而言,能够采用涡旋式压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等的各种压缩机构。

压缩机11的电动机通过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控制其动作(具体而言,转速)。作为该电动机,可以采用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任一形式。并且,通过该电动机的转速控制,从而变更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

从压缩机1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内冷凝器12,室内冷凝器12使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持有的热散热至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即,室内冷凝器12是使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

具体而言,室内冷凝器12配置于室内空调单元30的壳体31内。室内冷凝器12使室内冷凝器12内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冷凝器12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该制冷剂冷凝并且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

室内冷凝器12使制冷剂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流出,该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连接向综合阀28的第三入口通路283。

综合阀28是多个阀芯相互机械连动而进行动作的连动阀,即复合控制阀。综合阀28通过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通过该综合阀28的动作而切换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换言之,切换热泵回路101的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具体而言,综合阀28功能性地具有:对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压力进行切换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以及对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连通的制冷剂路径进行切换的路径切换部28b。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器前切换部28a设置于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至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为止的制冷剂路径。并且,路径切换部28b设置于分别从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和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至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为止的制冷剂路径。

综合阀28构成热泵回路101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在作为综合阀28的阀主体的主体部70设置供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入口通路281、第二入口通路282以及第三入口通路283,进一步设置供制冷剂流出的第一出口通路284以及第二出口通路285。图2是综合阀28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中图示了综合阀28的制冷模式时的状态。另外,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以及路径切换部28b是功能性的结构,也可以是不能够明确地机械分离的结构。

在综合阀28中,第一入口通路281以及第二入口通路282分别是路径切换部28b的入口通路,第一出口通路284是路径切换部28b的出口通路。另外,第三入口通路283是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入口通路,第二出口通路285是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出口通路。

回到图1,综合阀28的第一入口通路281经由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连接于蒸发器22,第二入口通路282连接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第三入口通路283连接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另外,第一出口通路284连接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第二出口通路285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另外,关于该综合阀28的详细结构,在后叙述。

室外热交换器16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的车辆前方侧,具有制冷剂入口161和制冷剂出口162。从压缩机11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室内冷凝器12和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并且,室外热交换器16使该流入的制冷剂与通过未图示的送风风扇而吹送的车室外空气的外气进行热交换。

室外热交换器16根据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而作为室外蒸发器或室外冷凝器发挥功能。该室外热交换器16的功能的切换是通过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进行的。并且,室外热交换器16使热交换后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出口162向气液分离器17的制冷剂入口17a流动。上述送风风扇是通过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电压而控制转速(即,与该转速对应的送风能力)的电动送风机。

气液分离器17具有制冷剂入口17a、气相制冷剂出口17b以及液相制冷剂出口17c。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出口16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17的制冷剂入口17a。气液分离器17通过公知的气液分离结构将从该制冷剂入口17a向气液分离器17内部流入的制冷剂分离成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并且,气液分离器17使该分离后的气相制冷剂从气相制冷剂出口17b流出,使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另外,气液分离器17还作为在该气液分离器17的内部储存液相制冷剂的贮液器发挥功能。

例如,在综合阀28中,如上所述,第二入口通路282连接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并且第二出口通路285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因此,该第二入口通路282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6与气液分离器17而连通于第二出口通路285。因此,第二入口通路282内的制冷剂压力与第二出口通路285内的制冷剂压力大致相同。即,具有如下压力的制冷剂流入综合阀28的第二入口通路282,该压力与流入第一入口通路281的制冷剂的压力相比,更接近第二出口通路285内的压力。

过冷却器19具有制冷剂入口191和制冷剂出口192,该制冷剂入口191连接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过冷却器19设置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与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之间。

在过冷却器19中,使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冷却液相制冷剂而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使该热交换后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出口192向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流出。总之,过冷却器19是对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热交换器。该过冷却器19、室外热交换器16以及气液分离器17通过相互螺栓紧固等而一体地构成。

温度式膨胀阀29是如下众所周知的温度感应型机械式膨胀阀:通过机械的机构使向蒸发器22的制冷剂入口221流入的制冷剂减压膨胀,以使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2流出的制冷剂即蒸发器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预定规定范围。换言之,温度式膨胀阀29对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2中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调节。温度式膨胀阀29是广泛用于车辆用空调的阀,是机械式阀,因此不需要基于电子控制装置50的控制,一般成本低且车辆搭载性优异。

具体而言,温度式膨胀阀29具有:介于过冷却器19的制冷剂出口192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入口221之间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以及介于蒸发器22的制冷剂出口222与综合阀28的第一入口通路281之间的感温部292。该感温部292基于蒸发器出口侧制冷剂的温度以及压力来对该制冷剂的过热度进行检测。并且,蒸发器前减压部291根据蒸发器出口侧制冷剂的温度以及压力,调节对制冷剂流进行节流的节流开度,从而对从室外热交换器16流出并经过气液分离器17以及过冷却器19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换言之,温度式膨胀阀29使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经由过冷却器19而流出的制冷剂在蒸发器前减压部291中减压膨胀。

蒸发器22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入口221;以及使在蒸发器22内进行了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出口222。蒸发器22在室内空调单元30的壳体31内配置于室内冷凝器12的送风空气流上游侧。蒸发器22是在制冷模式时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使从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流出的制冷剂与壳体31内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另外,室内空调单元30在蒸发器22的空气流上游侧具备送风机,送风空气通过该送风机如箭头fn那样送向蒸发器22。

蒸发器经由路径54以及迂回路径56是在从室外热交换器16至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为止之间相互并列设置的制冷剂路径。即,蒸发器经由路径54是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6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和蒸发器22而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流动的制冷剂路径。并且,迂回路径56是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6流出的制冷剂绕过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和蒸发器22而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流动的制冷剂路径。

因此,在蒸发器经由路径54设置过冷却器19、蒸发器22、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及感温部292。并且,蒸发器经由路径54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连接,蒸发器经由路径54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与综合阀28的第一入口通路281连接。

另外,迂回路径56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连接,迂回路径56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与综合阀28的第二入口通路282连接。

从这样的连接关系可知,气液分离器17介于室外热交换器16、蒸发器经由路径54以及迂回路径56之间。另外,气液分离器17使气相制冷剂从气相制冷剂出口17b向迂回路径56流出,使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出口17c向蒸发器经由路径54流出。

室内空调单元30除了上述的壳体31之外,还具备送风通路切换门33。在壳体31内形成相互并列设置的暖风通路31a和冷风通路31b,在暖风通路31a配置室内冷凝器12。即,暖风通路31a是使通过蒸发器22后的送风空气向室内冷凝器12流动的空气通路,冷风通路31b是使该送风空气绕过室内冷凝器12而流动的空气通路。

送风通路切换门33通过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动作。该送风通路切换门33定位于第一门位置和第二门位置的任一位置,该第一门位置闭塞暖风通路31a而另一方面打开冷风通路31b,该第二门位置打开暖风通路31a而另一方面闭塞冷风通路31b。具体而言,送风通路切换门33在制冷模式时定位于第一门位置,在制热模式时定位于第二门位置。例如,图1中送风通路切换门33定位于第二门位置。

在壳体31中,在暖风通路31a以及冷风通路31b的空气流下游侧设置有多个未图示的开口孔,该多个开口孔将通过暖风通路31a或冷风通路31b后的送风空气(即,空调风)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出。具体而言,作为该开口孔,有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面部开口孔、向乘员的脚边吹出空调风的足部开口孔以及向车辆前面窗玻璃内侧面吹出空调风的除霜开口孔等。在这些开口孔设置对开口孔进行开闭的开闭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综合阀28具备主体部70、第一阀芯72、第二阀芯74、阀动作部76、第一施力部件78、第二施力部件80、调整螺纹件82以及密封部件84。该第一阀芯72、第二阀芯74、第一施力部件78、第二施力部件80以及密封部件84收容于主体部70内。图3与图2同样是综合阀28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但与图2的不同在于,图3中图示了综合阀28在制热模式时的状态。

在综合阀28中,第一阀芯72与第二阀芯74沿着作为一轴心的阀动作轴心clv串联地排列配置。并且,在综合阀28中,通过包含于阀动作部76的促动器761,从而第一阀芯72以及第二阀芯74彼此连动而向阀动作轴心clv的轴向dra(以下,也称为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

详细而言,主体部70在主体部70的内部具有第一阀座部701、第二阀座部702及第三阀座部703。该第一阀座部701在其内侧形成与第一入口通路281连通的通路连通孔701a。另外,第二阀座部702在其内侧形成与第二入口通路282连通的通路连通孔702a。另外,第三阀座部703在其内侧形成与第二出口通路285连通的通路连通孔703a。该第三阀座部703对应于本发明的阀座部。

第一阀座部701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相对于第二阀座部702隔着第一阀芯72而相对地配置。详细而言,第一阀座部701相对于第一阀芯72配置于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促动器761侧即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一方。并且,第二阀座部702相对于第一阀芯72配置于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另一方。

另外,第一出口通路284中的分别连接于第一阀座部701和第二阀座部702的连接部分形成为第一阀室284a。在该第一阀室284a内收容第一阀芯72和第一施力部件78。

另外,第三阀座部703相对于第二阀芯74配置于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促动器761侧即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一方。第三入口通路283中的分别连接于第三阀座部703的连接部分形成为第二阀室283a。在该第二阀室283a内收容第二阀芯74和第二施力部件80。

第一阀芯72呈以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为厚度方向的大致圆盘形状,设置为路径切换部28b的阀芯。并且,第一阀芯72相对于第一阀座部701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被按压,从而闭塞第一入口通路281。另一方面,第一阀芯72相对于第二阀座部702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被按压,从而闭塞第二入口通路282。

即,使第一阀芯72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从而择一地切换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该第一连通状态使第一入口通路281与第一出口通路284连通而另一方面闭塞第二入口通路282,该第二连通状态使第二入口通路282与第一出口通路284连通而另一方面闭塞第一入口通路281。

具体而言,图2中图示了第一阀芯72在第一连通状态下,在该第一连通状态下,第一阀芯72离开第一阀座部701,另一方面被按压向第二阀座部702并与第二阀座部702抵接。由此,第一阀芯72使制冷剂如箭头fl1a那样从第一入口通路281向第一出口通路284流动。另一方面,第一阀芯72阻止如箭头fl1b那样向第二入口通路282流入的制冷剂。

另外,图3中图示了第一阀芯72在第二连通状态下,在该第二连通状态中,第一阀芯72离开第二阀座部702,另一方面被按压向第一阀座部701并与第一阀座部701抵接。由此,第一阀芯72使制冷剂如箭头fl1c那样从第二入口通路282向第一出口通路284流动。另一方面,第一阀芯72阻止如箭头fl1d那样向第一入口通路281流入的制冷剂。

由于第一阀芯72这样动作,因此综合阀28的路径切换部28b作为三通阀发挥功能。即,路径切换部28b通过第一阀芯72的动作,对连接于第二入口通路282的迂回路径56进行开闭,并且也对连接于第一入口通路281的蒸发器经由路径54进行开闭。

详细而言,通过第一阀芯72切换成第一连通状态,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图1所示的在蒸发器经由路径54开放时关闭迂回路径56的非迂回状态。换言之,路径切换部28b在其非迂回状态下关闭迂回路径56并且打开蒸发器经由路径54。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阀芯72切换成第二连通状态,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在蒸发器经由路径54闭塞时打开迂回路径56的迂回状态。换言之,路径切换部28b在其迂回状态下打开迂回路径56并且关闭蒸发器经由路径54。这样一来,路径切换部28b择一地切换成非迂回状态和迂回状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二阀芯74呈以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为厚度方向的大致圆盘形状,被设置成作为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阀芯。第二阀芯74进行与二通阀的阀芯同样的动作。

第二阀芯74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相对于第一阀芯72配置于与促动器761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在第二阀芯74形成节流孔74a,节流孔74a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贯通该第二阀芯74。该节流孔74a为细径的孔,使通过该节流孔74a的制冷剂节流并减压。

另外,在第二阀芯74与第三阀座部703抵接的状态下,第二阀芯74的节流孔74a与第三阀座部703的通路连通孔703a连通。具体而言,在第三阀座部703侧开口的节流孔74a的开口端在阀动作轴心clv的径向上位于第三阀座部703的内径的内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第二阀芯74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从而择一地切换成开放状态和节流状态,该开放状态是使来自第三入口通路283的制冷剂几乎不节流而向第二出口通路285流动的状态,该节流状态是使来自第三入口通路283的制冷剂流与上述开放状态相比更节流并使该制冷剂向第二出口通路285流动的状态。

具体而言,图2中图示了第二阀芯74在开放状态下,在该开放状态下,第二阀芯74离开第三阀座部703,打开第三阀座部703的通路连通孔703a(换言之设为最大开度)并与第三入口通路283连通。由此,第二阀芯74几乎不使制冷剂减压就如箭头fl2a那样使制冷剂从第三入口通路283向第二出口通路285流动。

另外,图3中图示了第二阀芯74在节流状态下,在该节流状态下,第二阀芯74被按压于第三阀座部703而与第三阀座部703抵接,使第三阀座部703的通路连通孔703a经由第二阀芯74的节流孔74a与第三入口通路283连通。换言之,在节流状态下,第二阀芯74的节流孔74a使第三入口通路283与第三阀座部703的通路连通孔703a连通。并且,在节流状态下,第二阀芯74使来自第三入口通路283的制冷剂通过节流孔74a,由此,使来自第三入口通路283的制冷剂流与上述开放状态相比更节流。由此,如箭头fl2b、fl2c那样流动并通过节流孔74a的制冷剂通过该节流孔74a被减压膨胀,第二阀芯74作为固定节流件发挥功能。并且,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根据该节流孔74a的节流开度确定。

由于第二阀芯74这样动作,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根据该第二阀芯74的动作,从而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和减压侧切换状态。该开放侧切换状态是指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使制冷剂从压缩机11几乎不减压地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动的状态。另外,减压侧切换状态是指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使制冷剂从压缩机11向室内冷凝器12流动并且在从室内冷凝器12流出后使与开放侧切换状态的情况相比被减压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动的状态。

并且,通过第二阀芯74被切换成开放状态,从而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成为开放侧切换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阀芯74切换成节流状态,从而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成为减压侧切换状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施力部件78是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始终被压缩的压缩线圈弹簧。第一施力部件78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相对于第一阀芯72配置于与第一阀座部701侧相反的一侧。根据该配置,第一施力部件78对第一阀芯72向该第一阀芯72的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第一阀座部701侧即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一方施力。

第二施力部件80是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始终被压缩的压缩线圈弹簧。第二施力部件80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相对于第二阀芯74配置于与第三阀座部703侧相反的一侧。根据该配置,第二施力部件80对第二阀芯74向该第二阀芯74的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第三阀座部703侧即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一方施力。

另外,调整螺纹件82是绕阀动作轴心clv转动的螺纹部件,与主体部70螺合。调整螺纹件82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与第二阀芯74之间以隔着第二施力部件80的方式配置。即,第二施力部件80的一方端抵接于第二阀芯74,第二施力部件80的另一方端抵接于调整螺纹件82。因此,第二施力部件80对第二阀芯74施加的力即第二施力部件80的弹簧力根据调整螺纹件82对于主体部70的螺入量而增减。

阀动作部76具有促动器761、螺纹进给机构762以及动作轴部763,通过促动器761的驱动使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位移。

促动器761是以阀动作轴心clv为旋转轴心的例如步进电机等电动机,具有定子761a和转子761b。该定子761a由电磁线圈构成,相对于主体部70固定。另外,转子761b由永磁体构成,配置于定子761a的径向内侧,设置为相对于定子761a能够旋转。

螺纹进给机构762以阀动作轴心clv为旋转轴心而配置于转子761b的径向内侧,将促动器761的绕阀动作轴心clv的旋转变换为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位移。因此,螺纹进给机构762具有内螺纹部762a与外螺纹部762b。

螺纹进给机构762的内螺纹部762a固定于转子761b的内侧,因此绕阀动作轴心clv与转子761b一体地旋转。总之,螺纹进给机构762通过促动器761绕阀动作轴心clv而被旋转驱动。

螺纹进给机构762的外螺纹部762b螺合于内螺纹部762a,经由动作轴部763而相对于主体部70不能旋转。因此,内螺纹部762a通过促动器761而旋转,从而外螺纹部762b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

动作轴部763连接于螺纹进给机构762,将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螺纹进给机构762的位移传递给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因此,动作轴部763构成为具有呈棒形状的第一杆763a以及第二杆763b。即,动作轴部763是分别连结于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的杆部。

第一杆763a以及第二杆763b以阀动作轴心clv为中心轴心,相互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串联地排列配置。第一杆763a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配置于螺纹进给机构762的外螺纹部762b与第一阀芯72之间,相对于主体部70能够轴向移动且不能够相对旋转。并且,第一杆763a的一端固定于螺纹进给机构762的外螺纹部762b,第一杆763a的另一端碰到第一阀芯72。

另外,第二杆763b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配置于第一阀芯72与第二阀芯74之间。并且,第二杆763b插通到形成于主体部70的插通孔70a。换言之,第二杆763b的一部分插通于该插通孔70a。该主体部70的插通孔70a是在并排形成于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第二入口通路282与第二出口通路285之间贯通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贯通孔。该插通孔70a设置有防止制冷剂的流通的密封部件84。

另外,第二杆763b的一端固定于第一阀芯72,第二杆763b的另一端碰到第二阀芯74。总之,第二杆763b分别连结于第一阀芯72与第二阀芯74。因此,在综合阀28中,包含第二阀芯74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与包含第一阀芯72的路径切换部28b经由该第二杆763b而机械地连动。

根据这样的第一杆763a以及第二杆763b的配置,动作轴部763通过螺纹进给机构762旋转驱动,而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随此,动作轴部763将克服第一施力部件78的施力(即,弹簧力)和第二施力部件80的施力(即,弹簧力)的施力对抗力施加于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

并且,阀动作部76使第一阀芯72以及第二阀芯74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从而切换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在该第一动作状态中,使第一阀芯72成为上述第一连通状态并且使第二阀芯74成为上述开放状态,在该第二动作状态中,使第一阀芯72成为上述第二连通状态并且使第二阀芯74成为上述节流状态。

即,在综合阀28中,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一动作状态,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另一方面,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二动作状态,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例如,阀动作部76克服第一施力部件78以及第二施力部件80的施力而使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的另一方(参照图2)移动,从而从上述第二动作状态向第一动作状态切换。

回到图1,对热泵回路10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该热泵回路101中,综合阀28起到如下切换装置的作用:该切换装置择一地使作为制冷模式的制冷剂回路的第一制冷剂回路和作为制热模式的制冷剂回路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

具体而言,该第一制冷剂回路通过使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如图2那样切换成第一动作状态而成立。并且,在该第一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如图1的箭头flc那样循环。即,在第一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室内冷凝器12、综合阀28的第三入口通路283、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过冷却器19、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蒸发器22、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综合阀28的第一入口通路281、综合阀28的第一出口通路284、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此时,在综合阀28中闭塞第二入口通路282(参照图2),因此气液分离器17内的制冷剂无法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流出。

另外,上述第二制冷剂回路通过使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如图3那样切换成第二动作状态而成立。并且,在该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如图1的箭头flh那样循环。即,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室内冷凝器12、综合阀28的第三入口通路283、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综合阀28的第二入口通路282、综合阀28的第一出口通路284、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此时,在综合阀28中闭塞第一入口通路281(参照图3),因此气液分离器17内的制冷剂无法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

图1所示的电子控制装置50由微型计算机构成,该微型计算机由未图示的cpu、rom、ram等构成。另外,来自连接于电子控制装置50的传感器等的信号通过未图示的输入电路被a/d变换后输入微型计算机。电子控制装置50作为执行各种各样的空调控制的空调控制装置发挥功能,作为该空调控制之一,执行切换上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切换控制。

图4是表示用于执行该制冷剂回路切换控制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电子控制装置50例如在车辆的点火开关被接通时开始图4的控制处理,周期性地重复执行该图4的控制处理。

如图4所示,电子控制装置50首先在步骤s01中,判定作为空调开关的未图示的a/c按钮是否通过乘员操作而切换到接通位置。该空调开关是切换成接通位置或断开位置的操作按钮,在车室内设置于乘员容易操作的位置。乘员在使由蒸发器22对空调空气进行冷却或除湿的空调运转执行时使该空调开关成为接通位置。

在步骤s01中,在判定为空调开关被切换成接通位置时,进入步骤s02。另一方面,在判定空调开关未被切换成接通位置时,例如在判定为被切换成断开位置时,进入步骤s04。

在步骤s02中,从未图示的外气温度传感器接收表示外气温度的温度检测信号,并判定该外气温度是否为0℃以上。在步骤s02中,在判定外气温度为0℃以上时,进入步骤s03。另一方面,在判定外气温度小于0℃时,进入步骤s04。

在步骤s03中,使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动作,将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一动作状态。若阀动作部76已经为第一动作状态则继续第一动作状态。由此,使在热泵回路101中制冷剂如箭头flc(参照图1)那样循环的制冷用的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并且,制冷循环装置10成为制冷模式。

另外,电子控制装置50使该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并且将送风通路切换门33(参照图1)定位于闭塞暖风通路31a的第一门位置。由此,送风空气几乎不向室内空调单元30的暖风通路31a流动,在室内冷凝器12中制冷剂与送风空气的热交换几乎停止。

因此,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排出后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室内冷凝器12中不散热,通过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此时,作为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阀芯的第二阀芯74为开放状态,因此制冷剂几乎不被减压地从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参照图2)原样保持过热状态而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

着眼于从该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出制冷剂压力时,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在该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开放侧切换状态下,使该流出制冷剂压力成为如下大小:该压力是使制冷剂的温度在室外热交换器16中比外气的温度高的大小的压力。即,在开放侧切换状态下,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使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处的具有如下压力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该压力是使制冷剂的温度比外气的温度高的压力。因此,在该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6作为使外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冷凝的室外冷凝器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16使该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17流出。

另外,在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通过将综合阀28的第一阀芯72(参照图2)设为第一连通状态,从而气液分离器17内的制冷剂不从气相制冷剂出口17b流出而从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即,气液分离器17作为主要使液相制冷剂流出的受液器发挥功能。在这样的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室内空调单元30能够进行例如由蒸发器22冷却送风空气的制冷运转。图4所示的步骤s03的下一步是返回步骤s01。

在图4的步骤s04中,基于空调设定温度来判断是否有来自乘员的制热运转的要求即制热要求。该空调设定温度例如作为车室内的温度的目标值而由乘员任意地设定。并且,空调设定温度例如在超过由车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室内的温度时,电子控制装置50判定有制热要求。

在步骤s04中,在判定有制热要求时,进入步骤s05。另一方面,在判定没有制热要求时,结束图4的控制处理,再次从步骤s01开始。

在步骤s05中,使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动作,将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二动作状态。若阀动作部76已经为第二动作状态则继续第二动作状态。由此,使在热泵回路101中制冷剂如箭头flh(参照图1)那样循环的制热用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由此,制冷循环装置10成为制热模式。

另外,电子控制装置50使该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并且将送风通路切换门33(参照图1)定位于打开暖风通路31a的第二门位置。由此,送风空气向图1所示的室内空调单元30的暖风通路31a流动,在室内冷凝器12中进行制冷剂与送风空气的热交换,在室内冷凝器12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过冷却并从冷凝器12流出。

因此,将上述的步骤s03的说明与步骤s05的说明进行对比可知,送风通路切换门33作为散热量切换装置发挥功能,该散热量切换装置在使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时,相比于使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时抑制从制冷剂向送风空气的散热。因此,室内冷凝器12在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模式下不进行制冷剂与送风空气的热交换,另一方面在制热模式下通过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

在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综合阀28的第二阀芯74为节流状态,因此流入第三入口通路283的制冷剂由第二阀芯74的节流孔74a(参照图3)减压膨胀而成为气液二相。并且,综合阀28使该减压膨胀后的制冷剂从第二出口通路285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出。

着眼于从该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出制冷剂压力时,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在该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减压侧切换状态下,使该流出制冷剂压力成为如下大小:该压力是使制冷剂的温度在室外热交换器16中比外气的温度低的大小的压力。即,在减压侧切换状态下,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使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处的被减压到如下压力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该压力是使制冷剂的温度比外气的温度低的压力。因此,在该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6作为使该流入的制冷剂与外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蒸发的室外蒸发器发挥功能。即,根据综合阀28中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或减压侧切换状态,室外热交换器16选择性地作为室外冷凝器或室外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16使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向气液分离器17流出。

另外,在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通过使综合阀28的第一阀芯72(参照图3)成为第二连通状态,从而气液分离器17内的制冷剂不从液相制冷剂出口17c流出而从气相制冷剂出口17b流出。即,气液分离器17主要作为使气相制冷剂流出的储液器发挥功能。在这样的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室内空调单元30能够进行例如由室内冷凝器12加热送风空气的制热运转。此时,制冷剂不在蒸发器22循环,因此送风空气不在蒸发器22中进行热交换而仅通过蒸发器22。图4的步骤s05的下一步返回骤s01。

虽然省略图示,但电子控制装置50在图4的控制处理的执行中并行执行多个空调控制。该多个空调控制是例如使室内空调单元30的送风机吹送的送风量增减的送风机控制、使压缩机11的转速增减的压缩机驱动控制、使送风通路切换门33转动的送风通路切换门控制以及对设置于壳体31的各开口孔的开闭门进行开闭的吹出口模式控制等。

另外,在上述的图4的各步骤中的处理构成实现各自的功能的功能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以及路径切换部28b构成该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与路径切换部28b机械地连动的综合阀28。并且,在该综合阀28中,路径切换部28b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另一方面,路径切换部28b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因此,与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与路径切换部28b构成为不同的控制阀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冷循环装置10中控制阀的数量。例如与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减少控制阀的数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主要使气相制冷剂向迂回路径56流出,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主要使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经由路径54流出。由此,在制冷用的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气液分离器17主要作为使液相制冷剂流出的受液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制热用的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气液分离器17主要作为使气相制冷剂流出的储液器发挥功能。因此,与具有两个气液分离器作为储液器和受液部的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减少气液分离器的数量。其结果是,例如能够削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搭载空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综合阀28的路径切换部28b对迂回路径56进行开闭并且也对蒸发器经由路径54进行开闭。因此,相比于与综合阀28分体地设置对该迂回路径56以及蒸发器经由路径54的一方进行开闭的功能的情况,容易削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搭载空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综合阀28具有:作为路径切换部28b的阀芯的第一阀芯72;作为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阀芯的第二阀芯74;以及分别连结于该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的动作轴部763。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以及路径切换部28b经由动作轴部763而机械地连动。因此,能够由简单的结构就使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与路径切换部28b机械地连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阀芯74形成贯通该第二阀芯74的节流孔74a。并且,通过第二阀芯74从第三阀座部703离开,从而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成为开放侧切换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阀芯74与第三阀座部703抵接并且使来自第三入口通路283的制冷剂通过节流孔74a,从而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减压侧切换状态。因此,能够通过设置节流孔74a这一简单的结构,就实现能够切换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开放侧切换状态与减压侧切换状态的综合阀28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在开放侧切换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处的具有如下压力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该压力是使制冷剂的温度比外气的温度高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减压侧切换状态下,使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处的被减压到如下压力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该压力是使制冷剂的温度比外气的温度低的压力。因此,能够根据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切换,使室外热交换器16作为室外蒸发器或室外冷凝器发挥功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图1所示的热泵回路101中,综合阀28的第一入口通路281连接于蒸发器22,第二入口通路282连接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另外,第三入口通路283连接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第一出口通路284连接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第二出口通路285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因此,通过在图2所示的第一动作状态与图3所示的第二动作状态之间切换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从而能够择一地使制冷用的第一制冷剂回路和制热用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制冷剂回路与第二制冷剂回路的任一成立时,均能够使第二入口通路282内的制冷剂与第二出口通路285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差始终变小。即,与流入第一入口通路281的制冷剂的压力相比,具有接近第二出口通路285内的压力的压力的制冷剂流入综合阀28的第二入口通路28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70的插通孔70a设置密封部件84,但也可以不设置该密封部件84。这是因为,第二入口通路282与第二出口通路285之间的制冷剂压力差始终较小,因此即使没有密封部件84,在该第二入口通路282与第二出口通路285之间几乎不产生制冷剂流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综合阀28中,通过旋转驱动螺纹进给机构762,从而使动作轴部763向阀动作轴心方向dra移动。随此,动作轴部763使克服第一施力部件78的施力和第二施力部件80的施力的施力对抗力作用于第一阀芯72和第二阀芯74。因此,在促动器761的非通电时,也能够通过螺纹进给机构762保持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的动作轴部763的位置。

进一步,图2所示的第一阀芯72的第一连通状态中,第二入口通路282内的制冷剂压力成为接近压缩机11的排出压力的压力,但动作轴部763的施力对抗力向与作用于第一阀芯72的第二入口通路282内的制冷剂压力相对的朝向。即,在第一阀芯72的第一连通状态中,在阀动作部76中,由螺纹进给机构762使第一阀芯72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对第二阀座部702按压,从而闭塞第二入口通路282。

因此,第一阀芯72在成为第一连通状态的制冷模式时,在向打开第二入口通路282的朝向上对第一阀芯72作用接近压缩机11的排出压力的压力,阀动作部76通过螺纹进给机构762能够闭塞第二入口通路282的第一阀芯72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及其之后也相同。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置过冷却器19以及气液分离器17(参照图1),另一方面,热泵回路101具有储液器58。另外,热泵回路101具有作为固定节流的固定减压阀59来代替温度式膨胀阀29。在这些方面,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综合阀28的连接目的地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车辆用空调装置8具备电子控制装置50,但在图5中,省略电子控制装置50的图示。该情况在后述的图7、8、10、12、13~16中也相同。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储液器58具有制冷剂入口58a和制冷剂出口58b。蒸发器经由路径54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和迂回路径56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分别连接于储液器58的制冷剂入口58a。另外,储液器58的制冷剂出口58b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17相同,储液器58具有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功能并且还具有作为贮液器的功能。但是,储液器58与该气液分离器17不同,从制冷剂出口58b主要使气相制冷剂流出。

固定减压阀59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相当的制冷剂减压部,但与该蒸发器前减压部291不同,节流开度不可变而是固定的。具体而言,固定减压阀59设置于蒸发器经由路径54上,来自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流入固定减压阀59。并且,固定减压阀59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后使其向蒸发器22的制冷剂入口221流出。

图6是本实施方式中表示综合阀28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图6中图示综合阀28在制冷模式时的状态下。另外,图6中简化了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示,并且省略螺纹进给机构762、第一施力部件78、第二施力部件80、调整螺纹件82以及密封部件84(参照图2)的图示。如图6这样的图示的简化在后述的图9以及图11中也相同。

如图6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28设置室外器连结通路286、减压阀连结通路287以及储液器连结通路288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入口通路281、第二入口通路282以及第一出口通路284(参照图2)。该室外器连结通路286是路径切换部28b的入口通路,减压阀连结通路287以及储液器连结通路288分别是路径切换部28b的出口通路。

综合阀28的室外器连结通路286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出口162。另外,减压阀连结通路287经由固定减压阀59连接于蒸发器22。即,减压阀连结通路287连接于蒸发器经由路径54的制冷剂流上游侧。另外,储液器连结通路28经由迂回路径56连接于储液器58的制冷剂入口58a。

如此,路径切换部28b的连接目的地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作为路径切换部28b的阀芯的第一阀芯72的第一连通状态以及第二连通状态的定义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阀芯72的第一连通状态是指使室外器连结通路286与减压阀连结通路287连通而另一方面闭塞储液器连结通路288的状态。并且,第一阀芯72的第二连通状态是指使室外器连结通路286与储液器连结通路288连通而另一方面闭塞减压阀连结通路287的状态。

动作轴部763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包含两根杆,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含一根杆。因此,作为动作轴部763的杆中的促动器761与第一阀芯72之间的部位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杆763a(参照图2),第一阀芯72与第二阀芯74之间的部位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杆763b(参照图2)。

在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综合阀28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动作。即,在图4的步骤s03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该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一动作状态。并且,在该阀动作部76的第一动作状态中,图6所示的第一阀芯72成为第一连通状态,第二阀芯74成为开放状态。图6以第一动作状态图示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

由此,在热泵回路101中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因此制冷剂如图5的箭头flc那样循环。即,在第一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室内冷凝器12、综合阀28的第三入口通路283、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室外热交换器16、综合阀28的室外器连结通路286、综合阀28的减压阀连结通路287、固定减压阀59、蒸发器22、储液器58、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另一方面,在图4的步骤s05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该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二动作状态。并且,在该阀动作部76的第二动作状态中,图6所示的第一阀芯72成为第二连通状态,第二阀芯74成为节流状态。

由此,在热泵回路101中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因此制冷剂如图5的箭头flh那样循环。即,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室内冷凝器12、综合阀28的第三入口通路283、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室外热交换器16、综合阀28的室外器连结通路286、综合阀28的储液器连结通路288、储液器58、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得到由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置过冷却器19(参照图1),另一方面,热泵回路101具有内部热交换器541。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图7中气液分离器17以及综合阀28的图示形状与图1相比不同,但本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17以及综合阀28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实质相同。

具体而言,内部热交换器541具有众所周知的内部结构。即,内部热交换器541使上游侧制冷剂与下游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该上游侧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17的液相制冷剂出口17c向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流动,该下游侧制冷剂从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向综合阀28的第一入口通路281流动。由此,内部热交换器541对上述的上游侧制冷剂进行冷却并且对下游侧制冷剂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得到由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内部热交换器541,因此在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能够降低向蒸发器22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并且能够提高被吸入压缩机11的制冷剂的温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组合。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泵回路101具备第一开闭阀901、第二开闭阀902、第二蒸发器92以及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综合阀2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搭载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车辆是混合动力车辆,因此设置作为行驶用电机用的电源的电池48。另外,在本施方式中,有时将蒸发器22称为第一蒸发器22,将温度式膨胀阀29称为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

第一开闭阀901和第二开闭阀902分别是与综合阀28不机械地连动的分体的开闭阀。

具体而言,第一开闭阀901设置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的制冷剂流上游侧即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的制冷剂入口。因此,该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经由第一开闭阀901连接于过冷却器19的制冷剂出口192。

该第一开闭阀901是按照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对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的制冷剂入口进行开闭的阀机构。换言之,第一开闭阀901作为对蒸发器经由路径54进行开闭的路径开闭部发挥功能。

另外,第一开闭阀901例如螺栓紧固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等而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一体地构成。另外,若第一开闭阀901能够对蒸发器经由路径54进行开闭,则也可以设置于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的制冷剂入口以外的部位。

另外,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连接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

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是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相同结构的膨胀阀,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并排地配置。即,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具有: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相同结构的蒸发器前减压部931;以及与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相同结构的感温部932。并且,制冷剂从过冷却器19的制冷剂出口192流入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的蒸发器前减压部931,从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的感温部932流出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流动。

第二蒸发器92是使在第二蒸发器92内流动的制冷剂吸热而对电池48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第二蒸发器92是与设置于室内空调单元30的第一蒸发器22相同结构的蒸发器。第二蒸发器92具有:供来自蒸发器前减压部931的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入口921;以及使在第二蒸发器92内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向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的感温部932流出的制冷剂出口922。

第二开闭阀902是与第一开闭阀901相同结构的阀机构,按照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对使制冷剂向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以及第二蒸发器92循环的制冷剂路径进行开闭。第二开闭阀902设置于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的蒸发器前减压部931的制冷剂流上游侧即蒸发器前减压部931的制冷剂入口。例如,第二开闭阀902螺栓紧固于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等而与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一体地构成。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综合阀28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图9中以制冷模式时的状态图示综合阀28。

如该图9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28未设置第一入口通路281(参照图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第二入口通路282称为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将第三入口通路283称为室外器前入口通路283。

综合阀28的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连接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室外器前入口通路283连接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另外,第一出口通路284连接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第二出口通路285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

在这样的综合阀28未设置第一入口通路281(参照图2),因此,路径切换部28b在作为该路径切换部28b的阀芯的第一阀芯72将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与第一出口通路284之间阻断的情况下,成为非迂回状态。另一方面,路径切换部28b在第一阀芯72打开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与第一出口通路284之间的情况下,成为迂回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轴部763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一根杆构成。另外,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第二阀芯74配置于第一阀芯72与促动器761之间。因此,作为动作轴部763的杆中,促动器761与第二阀芯74之间的部位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杆763a(参照图2),第一阀芯72与第二阀芯74之间的部位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杆763b(参照图2)。

在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综合阀28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动作。即,在图4的步骤s03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该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一动作状态。并且,在该阀动作部76的第一动作状态中,图9所示的第一阀芯72将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与第一出口通路284之间阻断,第二阀芯74成为开放状态。随此,电子控制装置50通过第一开闭阀901打开蒸发器经由路径54。图9以第一动作状态图示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

由此,在热泵回路101中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因此制冷剂如图8的箭头flc那样循环。即,在第一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室内冷凝器12、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入口通路283、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过冷却器19、第一开闭阀901、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第一蒸发器22、第一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在该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电子控制装置50在需要由制冷循环装置10冷却电池48的情况下打开第二开闭阀902,由此使制冷剂也向第二蒸发器92循环。

另一方面,在图4的步骤s05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该综合阀28的阀动作部76切换成第二动作状态。并且,在该阀动作部76的第二动作状态中,图9所示的第一阀芯72打开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与第一出口通路284之间,第二阀芯74成为节流状态。随此,电子控制装置50通过一起关闭第一开闭阀901以及第二开闭阀902,从而关闭蒸发器经由路径54。

由此,在热泵回路101中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因此制冷剂如图8的箭头flh那样循环。即,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室内冷凝器12、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入口通路283、综合阀28的第二出口通路285、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综合阀28的压缩机前入口通路282、第一出口通路284、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得到由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另外,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综合阀28个体的剖视图,是表示综合阀28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1中以制冷模式时的状态图示综合阀28。

如该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综合阀28不具有节流孔74a,取而代之,热泵回路101具备作为室外器前减压部的固定减压阀61。即,综合阀28不具有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功能,设置于综合阀28的外部的固定减压阀61具有该减压功能。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综合阀28的连接目的地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固定减压阀61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节流孔74a(参照图2)相同的效果。即,固定减压阀61是固定节流,设置于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122至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为止的制冷剂路径。并且,固定减压阀61对从该室内冷凝器12流出并通过固定减压阀61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28的主体部70形成第一~第六端口280a、280b、280c、280d、280e、280f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入口通路281、282、283以及出口通路284、285(参照图2)。

该第一端口~第六端口中的第一端口280a是路径切换部28b的出口端口,第二端口280b以及第三端口280c分别是路径切换部28b的入口端口。另外,第四端口280d是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入口端口,第五端口280e以及第六端口280f分别是室外器前切换部28a的出口端口。即,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以及路径切换部28b均构成为三通阀并相互连动。

综合阀28的第一端口280a连接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另外,第二端口280b连接于蒸发器经由路径54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即,第二端口280b连接于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另外,第三端口280c连接于迂回路径56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即,第三端口280c连接于气液分离器17的气相制冷剂出口17b。

另外,第四端口280d连接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另外,第五端口280e绕过室内冷凝器12以及固定减压阀61而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另外,第六端口280f连接于室内冷凝器12的制冷剂入口121。

图11所示的动作轴部763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包含两根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根杆构成。另外,在阀动作轴心方向dra上,第二阀芯74配置于第一阀芯72与促动器761之间。因此,作为动作轴部763的杆中的促动器761与第二阀芯74之间的部位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杆763a(参照图2)。并且,该杆中的第一阀芯72与第二阀芯74之间的部位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杆763b(参照图2)。

在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28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室外器前切换部28a以及路径切换部28b经由动作轴部763而机械地连动进行切换。即,路径切换部28b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详细而言,第一阀芯72使第二端口280b与第一端口280a连通且关闭第三端口280c,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非迂回状态。随此,第二阀芯74使第四端口280d与第五端口280e连通且关闭第六端口280f,从而压缩机11的排出制冷剂不经过固定减压阀61地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因此,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成为开放侧切换状态。在图11中,以此时的状态图示综合阀28。

另一方面,路径切换部28b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详细而言,室外器前切换部28a通过关闭第二端口280b且使第三端口280c与第一端口280a连通而成为迂回状态。随此,第二阀芯74关闭第五端口280e且使第四端口280d与第六端口280f连通,从而压缩机11的排出制冷剂由固定减压阀61减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因此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成为减压侧切换状态。即,综合阀28的室外器前切换部28a根据向固定减压阀61的制冷剂流的通断,对如下状态进行切换:向室外热交换器16流入的制冷剂的压力是否相对于压缩机11的排出压力被减压。

在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综合阀28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动作。即,在图4的步骤s03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非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开放侧切换状态。

由此,在热泵回路101中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因此制冷剂如图10的箭头flc那样制冷剂循环。即,在第一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综合阀28的第四端口280d、综合阀28的第五端口280e、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过冷却器19、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蒸发器22、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综合阀28的第二端口280b、综合阀28的第一端口280a、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另一方面,在图4的步骤s05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从而路径切换部28b成为迂回状态,并且室外器前切换部28a切换成减压侧切换状态。

由此,在热泵回路101中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因此制冷剂如图10的箭头flh那样循环。即,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综合阀28的第四端口280d、综合阀28的第六端口280f、室内冷凝器12、固定减压阀61、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综合阀28的第三端口280c、综合阀28的第一端口280a、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得到由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热泵回路101与综合阀28分体地具备对从室外热交换器16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固定减压阀61,因此具有如下优点:无需使综合阀28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功能。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前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10的图。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水冷冷凝器62来代替第五实施方式的室内冷凝器12,在室内空调单元30的暖风通路31a设置加热器芯64。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

水冷冷凝器62是众所周知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第一热交换部621和供作为发动机冷却水的防冻液流动的第二热交换部622。第一热交换部621设置于综合阀28的第六端口280f与固定减压阀61之间。第二热交换部622设置于供防冻液流动的防冻液循环回路65。

在该防冻液循环回路65中,作为液体的热交换介质的防冻液通过冷却水泵66如箭头wen那样循环。第二热交换部622与加热器芯64串联配置,以使从第二热交换部622流出的防冻液通过加热器芯64后返回发动机68。另外,防冻液循环回路65与散热器回路69a并列设置,该散热器回路69a使防冻液在发动机68与车辆的散热器69之间循环。发动机68是车辆的行驶用驱动源。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水冷冷凝器62中,使在第一热交换部621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热交换部622内流动的防冻液进行热交换,由此,由该制冷剂的热对防冻液进行加热,并且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但是,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室内冷凝器12相同,通过综合阀28的切换,在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制冷剂不在水冷冷凝器62的第一热交换部621流动,在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制冷剂在水冷冷凝器62的第一热交换部621流动。

加热器芯64在室内空调单元30的壳体31内配置于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室内冷凝器12相同的位置。即,加热器芯64配置于暖风通路31a。加热器芯64是如下热交换器:使在该加热器芯64的内部流动防冻液与暖风通路31a中通过加热器芯64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加热该送风空气。因此,水冷冷凝器62作为如下散热器发挥功能:使从压缩机11排出并流入第一热交换部621的制冷剂所持有的热经由防冻液和加热器芯64间接地向送风空气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得到由与前述的第五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综合阀28、水冷冷凝器62以及固定减压阀61可以通过螺栓紧固等而一体地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一~四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前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8的整体结构图,是相当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图12的图。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泵回路101具备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储液器58以及切换阀95。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

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是具备与水冷冷凝器62相同结构的热交换器,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蒸发部941和供防冻液流动的液冷却部942。制冷剂蒸发部941作为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发挥功能,配置于固定减压阀61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且储液器58的制冷剂流上游侧。液冷却部942设置于供防冻液流动的电池冷却回路481。

在该电池冷却回路481中,例如与在防冻液循环回路65循环的防冻液相同的防冻液通过循环泵482而如箭头wbt那样循环。循环泵482所排出的防冻液流入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的液冷却部942。在电池冷却回路481中,液冷却部942与电池48串联配置,以使从液冷却部942流出的防冻液通过电池48内后返回循环泵482。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中,在使制冷剂向制冷剂蒸发部941流通时,使在制冷剂蒸发部941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液冷却部942内流动的防冻液进行热交换。由此,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通过该防冻液的热使制冷剂蒸发气化,并且对防冻液进行冷却。

储液器58在热泵回路101中配置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的制冷剂蒸发部941与综合阀28的第三端口280c之间。即,由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的制冷剂蒸发部941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入储液器58,并使该流入的制冷剂中的主要是气相制冷剂向综合阀28的第三端口280c流出。

切换阀95是具有入口端口95a、第一出口端口95b及第二出口端口95c的电动三通阀。详细而言,切换阀95按照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的控制信号,使入口端口95a择一地与第一出口端口95b和第二出口端口95c连通。随此,切换阀95闭塞该第一出口端口95b与第二出口端口95c中的不与入口端口95a连通的一侧的出口端口。

具体而言,切换阀95的入口端口95a连接于固定减压阀61的制冷剂出口,第一出口端口95b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16的制冷剂入口161,第二出口端口95c连接于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的制冷剂蒸发部941的制冷剂入口。

在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综合阀28也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动作。即,在图4的步骤s03中,在热泵回路101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使第一制冷剂回路成立。并且,在该第一制冷剂回路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制冷剂沿图14中由实线所示的制冷剂路径循环。图14是在第一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以实线表示制冷剂流动的路径而另一方面以虚线表示制冷剂不流动的路径的图。

具体而言,如图14的箭头flc所示,在第一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综合阀28的第四端口280d、综合阀28的第五端口280e、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过冷却器19、温度式膨胀阀29的蒸发器前减压部291、蒸发器22、温度式膨胀阀29的感温部292、综合阀28的第二端口280b、综合阀28的第一端口280a、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另一方面,在图4的步骤s05中,在热泵回路101中通过综合阀28的促动器761的动作使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在使该第二制冷剂回路成立时,切换阀95使入口端口95a与第一出口端口95b连通并且闭塞第二出口端口95c。

并且,在该第二制冷剂回路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制冷剂沿图15中由实线所示的制冷剂路径循环。图15是在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以实线表示制冷剂流动的路径而另一方面以虚线表示制冷剂不流动的路径的图。

具体而言,如图15的箭头flh所示,在第二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综合阀28的第四端口280d、综合阀28的第六端口280f、水冷冷凝器62的第一热交换部621、固定减压阀61、切换阀95、室外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17、综合阀28的第三端口280c、综合阀28的第一端口280a、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另外,在图4的步骤s05中,电子控制装置50在需要由制冷循环装置10冷却电池48时,在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的制冷剂蒸发部941中使制冷剂吸热来代替室外热交换器16。因此,电子控制装置50在将综合阀28的阀位置保持与第二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相同的状态下对切换阀95进行切换,以使切换阀95闭塞第一出口端口95b并且使入口端口95a与第二出口端口95c连通。由此,使制冷剂沿图16中由实线所示的制冷剂路径循环的第三制冷剂回路成立。图16是第三制冷剂回路的成立时以实线表示制冷剂流动的路径而另一方面以虚线表示制冷剂不流动的路径的图。

具体而言,如图16的箭头flhb所示,在第三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2、综合阀28的第四端口280d、综合阀28的第六端口280f、水冷冷凝器62的第一热交换部621、固定减压阀61、切换阀95、水制冷剂热交换器94的制冷剂蒸发部941、储液器58、综合阀28的第三端口280c、综合阀28的第一端口280a、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1这一顺序流动。

制冷剂在该第三制冷剂回路循环,从而利用电池48的热对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加热,实现车室内的制热。与此同时对电池48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得到由与前述的第六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起到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前述的第一~五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阀芯74所接触分离的第三阀座部703的通路连通孔703a连通于第三入口通路283与第二出口通路285中的第二出口通路285,但这为一例。例如与此相反,该通路连通孔703a也可以不与第二出口通路285连通而与第三入口通路283连通。总之,第三阀座部703的通路连通孔703a连通于第三入口通路283与第二出口通路285中的一方的一方侧通路即可。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70的插通孔70a设置密封部件84,但不一定必须设置该密封部件84。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综合阀28具备促动器761作为阀动作部76的一部分,但这为一例。例如,综合阀28也可以不具备促动器761,动作轴部763通过设置于综合阀28的外部的促动器而动作。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室内空调单元30的送风通路切换门33定位于第一门位置与第二门位置的任一位置,但这为一例。例如,也可以转动控制成该送风通路切换门33定位于该第一门位置与第二门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1是电动压缩机,但这为一例。该压缩机11也可以是经由带连接于发动机并由该发动机的动力所驱动的带驱动压缩机。

(6)上述的第六以及第七实施方式中,发动机68作为对在防冻液循环回路65循环的防冻液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源发挥功能,但该防冻液也可以通过发动机68以外的其他加热用热源例如电加热器等进行加热。或者,也可以是,向加热器芯64流动的防冻液不由发动机68、电加热器等加热,仅由水冷冷凝器62加热。

(7)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热泵回路101具有储液器58,但取代该储液器58,也可以具有作为所谓受液器的气液分离器,该受液器室使制冷剂从内冷凝器12流入并且使制冷剂向综合阀28的第三入口通路283流出。

(8)在上述的第一、三~七实施方式中,热泵回路101具有温度式膨胀阀29,但取代该温度式膨胀阀29,也可以具有由电动控制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温度式膨胀阀93也相同。

(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图4的流程图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由计算机程序实现,但也可以由硬件逻辑构成。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无关系,除明显不能够组合的情况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被认为原理上明显为必需的情况等外,自不必说,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不一定为必需。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时,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